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9篇

时间:2022-11-20 08:24:02 来源:网友投稿

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9篇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一、实施背景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9篇,供大家参考。

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9篇

篇一: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一、实施背景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二、主要目标“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地;对接企业专家,创建双师队伍。

  通过校企对接,深度融合,构建“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创学建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企作业任务为载体的模块化

  课程体系,创新课课岗程对标准接的教学模式,培养专职兼业标结准合的双师型教师团

  队。

  课程内容

  岗位工作任务

  校

  三、工作过程校园文化

  企

  企业文化

  合

  作

  校企合作机制实训建环设境,实行五个对接课程标职场准环对境接职业标准、课程

  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专业任教务师、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企业化专、家专业教师对接企业

  专家。

  “五个”对接促合作

  学校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校园文化实训环境专业教师

  校企合作

  “五个”对接促合作

  企业职业标准

  岗位工作任务

  企业文化

  职场环境

  企业专家

  1.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近年来,中职教学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沿用学科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差距较大,企业还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解决企业用人与学校培养不对口的矛盾,我校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企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和一线导游人员多次研讨,确定了旅游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的岗位。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提出“以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要素分析典型职业活动特征;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公共基础

  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拓展素质课程(顶岗实习)”模块化课程体系.

  5.6

  3.4

  实习

  入

  拓展素质模块

  职

  综合能力语文

  1.2

  顶岗实训入

  核心技能模块

  行

  服务就业文学岗前

  公

  见习专业基础模块

  入门

  模拟

  语言指导欣赏培训

  共

  文

  导游旅行社餐饮客房前厅专项能力化

  导游业务业务服务服务服务

  基础

  模

  旅游旅游旅游旅游民族旅游形体

  旅游摄影

  块

  地理心理礼仪法规民俗英语训练

  基本能力

  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德育

  导游员讲解员接待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

  1--2

  经理主管

  健康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图

  在教学安排上前两个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专业基础模块对接初级导游员操作标准,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满足其专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第三、四学期进行工学结合,开设“核心技能课程”课程,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补充课程内容。拓展课程贯穿一到四学期,包括岗前素质培训、考证培训,结合企业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到综合素质,五、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王震纪念馆带团讲解

  2.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1)贯彻国家标准,设计课程学习领域.学校多次组织校企研讨会,并积极深入岗位工作现场开展调研,了解工作流程所依据的国家标准,与企业专家一道设计课程学习单元。参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旅行社经营自量标准》,借鉴企业生产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单

  到复杂,将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学习情境.(2)突出工作过程导向,实施“课岗对接、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

  教学。每一个学习情境由若干个来自于现场的工作任务组成,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训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使用导学手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任务单和工作页引领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最后通过评价表完成对该任务的评价,评价上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专家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评价项目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5S”行为规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工作页、学生学习手册、任务单、考核与评价表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课岗对接、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3。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使学生接受岗位技能的培养,还应了解企业文化对员工成长的要求。我们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求学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求学生树立“入校如入厂、上课如上岗”的观念,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级,以企业冠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级管理机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经理(班长)负责制",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如考勤制度、早会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等;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早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同时加大监管执行力度,成立学习纪律检查小组,对违纪者照章处理,公正严明。4.对接工作环境,建设实训基地根据职业岗位群和企业订单培养的需求,依据国家标准,按照工作

  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要求,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模拟导游、模拟旅行社、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等校内实训基地。如借鉴旅行社布局和现场企业管理,校企联合创建真实环境的执教旅行社。旅行社设有基调部、市场部、导游部、财务部等岗位。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岗位,接受企业式的管理、完成实际的导游工作任务。例如:建立3D模拟仿真导游实训室,教学仿真景点软件与真实景观完全相同,同时配备语音讲解,既便于学生掌握讲解带团训练,又符合国家导游服务标准,还可在系统中设置仿真事故与问题,通过问题排除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5.对接企业专家,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跟踪企业先进技术,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或挂职锻炼,每个学期或寒暑假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培训,了解典型工作岗位,亲自感受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文化,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校规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完成规定任务,并按时上交相关资料。同时,我专业与对口企业合作建立人才交流制度,每年聘任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为学生传授技能,通过吸收这些技术能手的建议优化实训室布局,为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好准备;通过这种形式,我专业先后聘请张子娟等专家来校讲座2次,我选派专业人教师深入兴凯湖当壁镇旅游度假区等企业实践锻炼达10人次。实现了企业专家进课堂,专业教师入企业,最终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借助企业的有利

  因素,加强专业发展能力,使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成为旅游专业的一大特色,为我市职业教育做出了示范和榜样.

  四、条件保障1。政策保障。国家、省、市等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给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等指明了方向,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根本的保障。2。领导重视。各级领导重视,尤其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真抓实干,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是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3.环境保障。市场需要和教师、学生的认可是此项工作的原动力,所以,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让参加的企业、教师和学生有高度的认识和足够自觉性,是保障条件的不竭资源;4.资源保障。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是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五、成效与主要成果1。建立了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对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递进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强调校内外课程教学相结合、企业实践与项目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与区域产业资源相结合,实施分层分类的具有产业实践背景和具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2.提出并构建了地方中小企业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互动的产学深度合作长效机制。重视产学合作的系统性、连贯性、紧密性和稳定性,分别从产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与区域产业

  对接,形成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互动、互利、共赢的产学深度合作关系,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构建了深度融合区域产业特点、学生发展为本的、面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及机制.将基于区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规划、提炼和整合,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多层次渐进式教育平台,为职业学校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和方法.

  六、体会与思考一是转变观念,不断进行创新。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我校校企合作主要采取学校出土地,企业建工厂,学生不出校门就可顶岗实习。二是校企合作要注重实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的技能水平、创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三是双方实现“双赢”。要走出学校“热”而企业“冷"的困局,必须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校的教学实践外,还必须兼顾企业利益。要真正办好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作为职业学校的责任和使命。注重从多方面与区域产业对接,形成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互动、互利、共赢的产学深度合作关系,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篇二: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突出校农合作特色不断深化校企融合

  校企合作办公室刘建平贾彦军张成才

  摘要:校农合作是所有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建设的灵魂,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作为一所有着六十多年建校历史的老牌农业学校,在示范校创建以来,通过“送教下乡”,建立并创新了以“校农合作”为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以国家示范校的创建为契机,建立了多元化、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摆脱困境,顺应经济发展(一)校农合作,摆脱困境的抉择原平农校从2007年大专停止招生以来,中专办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脱困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2009年,学校确立了“一体两翼、开放办活”的办学理念,率先在省内开展了“送教下乡”教学新模式,紧贴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校农合作应运而生.(二)校企融合,弥补短板的良策原平农校是一所拥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农业中等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使学校在蕴积了丰富经验和文化的同时,也积聚了许多与现代职教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的负面因素。几十年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死板教条的教学模式、过时的评价模式以及相当一部分教师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得到根本性改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走出去、请进来",让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校企一体办学。(三)产教融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忻州市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了加快发展“特色高效种植业、规模健康养殖业、优质林果生产业、温室大棚蔬菜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五大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校积极与相关企业交流合

  1

  作,努力使五大产业对接学校的种植、养殖、果蔬、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综合管理等专业群,围绕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使校企合作成为维系双方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灵魂。

  (四)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不竭动力几年来,学校坚持校农合作、产学结合,构建了涉农专业“三园制”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牵头组建了山西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创新了办学模式;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送教下乡",创新了育人模式;建立了教育教学多元评价机制,创新了评价模式。所有这些创新,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与学校联姻,校企合作动力强劲。二、破解学校发展难题,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一)增强学校发展动力。学校以“立足忻州、辐射晋北、面向山西、服务三农”为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三园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以“生产过程导向"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新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企业参与”的新转变,建立由社会、企业、家长、学校共同参与、以能力为本位、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的“四位一体"多元评价新模式,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新团队。(二)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为纽带,以提升学校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元化、全方位、深融合的校企合作,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三)夯实育人基础。以实训基地建设为着力点,筑牢合作平台,建设融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型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岗位综合能

  2

  力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需求。三、以“常规”为基,以“创新”为梯,创设多元化合作新模式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在摸索中前进,前进中完善,完善中创新,

  许多方面在忻州乃至全省皆属于先行先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兄弟院校也纷纷前来考察借鉴和学习交流。

  (一)建立机构,规范运行1、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保证合作有效运行。其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步骤,领导并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机制,负责宣传和总结。2、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做好合作的顶层设计。职责包括搭建合作平台,建立机制、联络社会各界、凝聚各方共识,有效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增强学校发展的生机与活力。3、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提升合作效率。主要是实现了三大功能,第一,窗口功能:把握大势、强抓机遇、外引内联。第二,孵化功能:推出亮点、经验转化、特色立校。第三,服务功能:解读政策、建章立制、有序运作。4、选定校企合作联络员,加强合作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内容包括:指导专业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目标责任和考评机制,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调研和洽谈,签订合作协议,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实训指导教师等。(二)引企入校,优势互补目前,学校共引进10家企事业单位: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原平农校店(生态园实训中心)、原平农艺培训中心(农艺培训)、原平农校“草根子"餐饮公司(农校餐饮)、原平嘉禾信会计事务所、王老师

  3

  宠物医院、文智彩印、华盛服装、原平巡特警大队(原平特警)、原平市妇幼保健站(原平妇保)、原平嘉兴俱乐部(嘉兴俱乐),立足学校整体发展和专业建设需求,对接相关企业,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

  1、引企入校,教学车间模式通过向企业提供厂房、土地等形式,盘活学校现有资源,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2012年以来,生态园实训中心已完成果蔬花卉、园林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11个教学班、42门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任务。农经专业的《统计基础》、《会计》、《审计基础》三门课的教学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全部在原平嘉禾信会计事务所完成。2、联合招生、订单培养模式招生即招工,课程设置由企业主导、学校参与、共同商讨,实行“菜单式”选课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制定、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开发.学生实习实训课由企业安排,参加真实岗位训练。毕业生全部由企业安置.成功案例有:东大商贸公司订单班(农经专业)、华辰班(农经专业),双惠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颂丰班(农经专业)等。3、双向介入,互补双赢模式结合学校管理需要和企业需求,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互惠互利.最受关注的是原平特警、原平妇保与学校的合作共建,学校提供场所,合作单位提供安保、医疗保健等服务,实现了合作双方相互支持,和谐共建。(三)进企设校,学做一体模式进企设校,在企业(县、乡、村)设立兼有生产和教学功能的教学车间(田间地头),校企协作,轮岗实习,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企双重指

  4

  导与考核机制。同时,学生有双重身份,例如,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双惠”冠名班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校内完成理论学习,在企业完成实习和轮岗。

  (四)建企兴校,三方共赢模式学校出台鼓励措施和激励机制,积极倡导专业教师牵头领办企业,锻炼了教师,方便了学生,提升了学校声誉.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农友科技中心、动物医院、惠泽园林公司、食用菌开发中心、申宇农技等一大批企业在连剑文、王兴春、张成才等专业教师的领办下,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四、多措并举,确保合作成效(一)组织保障,成立高效务实的领导机构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与企业共同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等机构,机构负责人由校领导、企业法人代表和学校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统筹校企合作,制定管理制度,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研究校企合作的重大事项,以及研究签订补充协议。(二)政策保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中央、省、市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从法律上对合作双方给予了扶持和优惠。校企双方为了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达到互惠互利、共赢共享的目的,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合作管理制度,规范学校和企业的办学和经营行为。先后协商制定了《原平农业学校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原平农业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原平农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考核办法》等21项围绕校企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合作培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相关规章制度,使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日趋完善。(三)服务保障,提供公益性合作服务公益性校企合作既为学校提供了综合服务,又维护了学校的和谐

  5

  稳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学校与原平巡特警队、原平妇保站的合作就是基于其综合服务功能,他们为学校重大活动站岗执勤,为学校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把脉会诊,保证了我校校园环境和师生员工的和谐安宁。

  (四)资金保障,助添发展活力示范校创建以来,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的原则,学校根据企业人才培养要求,三年来,先后投入资金950万元及时进行了实验设备的更新;投资2100万元完成了校园基础设施的改扩建;投资230万元完成了校园的美化和绿化;投资68万元用于学生的行为养成和平安校园建设。为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企业根据生产需求配置生产设备和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承担实训基地的维护保养升级的费用.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由企业出资购置的设施设备及相关费用达1286万元,弥补了学校资金的空缺。五、成功实践,共享合作红利(一)建立和推广延伸了“三园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园、田园、家园“三园”之间交替进行理论学习、顶岗实习和生产实践,突出农业职教特色.以学校“三园”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制定各自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构建了“农学交替、半农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构建了“前校后园、校岗直通”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构建了“校场对接、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构建了“职业仿真、岗位模拟"人才培养模式。(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截止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50门课程标准;完成20门优质课程建设,形成了以生产经营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引领、案例解读、任务驱动”的教材编写体例。以优质课程为引领,按新体例完成25本

  6

  教材编写任务,其中8本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数字教学资源总量增加到2。7TB,是立项建设前的80倍。

  (三)加快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学校聘任企业技术骨干、农业行家为兼职教师,企业聘任教师为技术指导,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学校共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60多名作为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激发了教师的创业激情,提升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两年来师生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竞赛获奖人次逐年增加.到2015年底,共培养了8名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3%,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已超额完成。(五)专业牵头,主动联姻(四)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推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兴趣驱动下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五)学校基础能力显著提高通过行业企业的资金注入,学校办学实力显著提高。校内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增加了9处,校外实训基地发展到62个,涵盖所有专业.仪器设备总值增加了800余万元,学校固定资产总值净增了2300余万元。醒目位置电子屏的滚动播放、宣传橱窗正能量的文化传播、楼道宿舍常态化的温馨提示等不同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增强了学校的育人基础.(六)学校社会影响力明显扩大近三年来,先后有陕西榆林、辽宁盘锦、山东定陶、浙江湖州等30多家兄弟院校前来学习考察.原教育部副部长张天保为组长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调研以后,对我校给予充分肯

  7

  定,瑞士苏黎世职业教育专家两次前来我校考察交流.(七)丰富了特色校园文化内涵优秀的企业文化既可以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也可以提升学

  校的文化品位。学校依托生态茶庄,对全校师生进行了茶文化基础知识和茶艺培训,提高了师生员工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与原平东大商贸公司的合作,达到“融入企业精神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构建企业管理文化、践行企业行为文化”的功效.

  六、几点体会行业企业既是职业教育的直接权益者,也是多元办学主体,要使其成为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就必须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与决策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必须有明确的表达,使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具有约束力和驱动力。(二)必须完善校企对等的激励机制。(三)职业院校必须增强服务企业的意识。(四)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监督和协调机制.(五)要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动态创新。原平农校校企合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离深层合作还相差甚远。此外,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及相关的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创新合作思路,确立“双赢”思想,变学校的“单相思”为校企双方的“两情相悦”。

  8

  

  

篇三: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一、实施背景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

  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

  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

  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

  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

  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

  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

  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

  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

  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

  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

  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

  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

  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

  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

  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

  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

  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

  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

  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

  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

  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地;

  对接企业专家,创建双师队伍。

  人才课程队。

  1.对接职业

  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内容专家

  "五个•对接促令作

  近年来,中职教学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沿用学科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差距较大,企业还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解决企业用人与学校培养不对口的矛盾,我校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企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和一线导游人员多次研讨,确定了旅游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的岗位。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提岀“以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要素分析典型职业活动特征;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

  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拓展素质课程(顶岗实习)”模块化课程体系。

  1.2

  3K»Y优业

  ZV

  旬10

  '[.;人廿人g

  培UII

  丈八业甚础模块

  MR务人Mk务人』JK务

  IU笛

  (庶

  (乓旅游

  叭(1心冋:丿1礼仪丿1法规丿族ViC)RrJV丸ffi

  导游曰讲侨园按待更恨饮服务更客房服务曰

  形体训练

  1—2

  1W/J

  總JL

  .

  谄文数学

  计竦机

  6:1|

  徳ff

  旅游服务与皙理专业桃块化课程体系枢槃0B

  在教学安排上前两个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专业基础模块对接初级导游员操作标准,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满足其专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第三、四学期进行工学结合,开设“核心技能课程”课程,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补充课程内容。拓展课程贯穿一到四学期,包括岗前素质培训、考证培训,结合企业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到综合素质,五、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务鸟普理寺亚摩/虚1袁免舎体帝团併解

  2.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1)贯彻国家标准,设计课程学习领域。学校多次组织校企研讨会,

  并积极深入岗位工作现场开展调研,了解工作流程所依据的国家标准,与企业专家一道设计课程学习单元。参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旅行社经营自量标准》,借鉴企业生产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将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学习情境。

  (2)突出工作过程导向,实施“课岗对接、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每一个学习情境由若干个来自于现场的工作任务组成,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训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使用导学手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任务单和工作页引领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最后通过评价表完成对该任务的评价,评价上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专家

  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评价项目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5S”行为规

  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工作页、学生学习手册、任务单、考核与评价表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使学生接受岗位技能的培养,还应了解企业文化对员工成长的要求。我们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求学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要求学生树立“入校如入厂、上课如上岗”的观念,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级,以企业冠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级管理机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经理(班长)负责制”,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如考勤制度、早会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等;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早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同时加大监管执行力度,成立学习纪律检查小组,对违纪者照章处理,公正严明。

  

篇四: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行业高职院校对接产业园区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刘望;童孟良【摘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共同获益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文章分析了化工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对接的必要性和现实问题,提出了深化化工职业院校与园区对接的对策建议,即通过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推动政府统筹协调机制的形成;在立法和政策层面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建立学院主导的校企全流程对接融合的运营机制;建立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对接双赢的保障约束机制.【期刊名称】《职业时空》【年(卷),期】2016(012)002【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动力机制【作者】刘望;童孟良【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4;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4【正文语种】中文湖南省工业园区的发展成为支撑全省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增长点。石化行业作为湖南第二大千亿产业,在近几年飞速发展中,已建立岳阳云溪精细化工产业园、衡阳松木工业园、望城铜官循环经济园、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石化工业园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扎根化工行业58年、行业特征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高

  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学院发展的根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化工行业高职院校办学,既有行业依托背景,又有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园区企业支持,如何利用这些园区企业构建起校企对接培养化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长效机制,值得化工行业高职院校深入研究。构建化工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对接机制,能够整合校企社会资源,优势互补,实现院校、行业和企业多赢。(一)校企紧密对接有利于化工类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化工类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化工类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定位是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规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化工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化学理论、化工工艺、化工设备、化工仪表、DCS控制等知识的同时,就要有足够的实习实训条件作保证。通过校企对接,企业的相关岗位可以供职业院校的学生实习实训,学习的理论上升为实践,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此外,校企对接有利于院校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熟悉新技术、新工艺,还有利于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推动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双提升。(二)校企紧密对接有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效益校企对接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的分工理念,职业院校的任务是教学、培训和社会服务,为企业输送和培养人才。化工企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不断引进专业人才外,还需持续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各类员工培训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化活动,教育培训并不是企业所熟悉的领域,如果企业内设培训机构组织培训,成本自然大大增加,培训效果也难以保证,从社会资源的总体配置来看,这种投入明显属于重复建设。与此同时,职业院校教师如果只是关门搞教学与培训,

  不深入企业一线,就无法了解学生上岗后哪些知识技能不符合企业的切实需求以及知识技能需求变化情况,也无法了解行业企业新技术和职工专业技能水平,导致学院专业课程设置落后,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职业培训不符合企业现实需求。因此,院校与企业对接,共同制定教学及培训计划、研发课程及培训教材、建设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基地,有利于优化配置学院与企业两方面资源,实现行业产出效益最大化。(三)校企紧密对接有利于提升企业员工素质随着化工新工艺、新型自动化技术的层出不穷,对化工行业本身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提升员工素质成了紧迫的任务。但化工企业毕竟是从事化学品生产服务的,其自身的技术及安全培训资源显然没有化工职业院校全面。化工职业院校都是老牌的化工学校发展而来,升格后都比较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够及时掌握化工技术发展的有关信息和发展动态。通过校企对接机制,职业院校教师掌握的新信息、新技术、新知识迅速传递给企业相关人员,能有效帮助企业员工拓展知识视野,提升专业水平,还能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校企对接既然是多赢的,在实践中就应该得到普遍贯彻。但实际工作中,化工职业院校的校企对接并不尽如人意。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对接机制尚未建立职业院校对接园区企业缺乏统一组织协调机构,没有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对接工作还处于一校一企、一事一议的自发状态,政府或行业统筹协调缺位。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并没有明确企业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职工培训方面的具体义务,而各级政府机关也缺少相应的统筹协调机构,使校企对接工作虽然各方思想有共识,而行动却难以有效进展。同时校企合作双方缺乏利益共享机制,由于院校、企业以及政府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各自的价值取向和诉求也不同,双方在利益方面上的不一致,导致他们在合作中存在着差异化甚至理亏的心态,这种状态导致校企合作存在短期

  行为,无法持续推进。此外,校企合作也缺乏有效管控和监督机制,各方随意性较大。(二)对接意识不强地方政府没有把校企对接工作纳入园区建设发展规划,院校对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到位;园区和相关企业并没有把职业院校作为解决技能人才匮乏和技术服务的合作伙伴,主动对接职业院校的意识不强。通过对望城铜官循环经济园8家典型化工企业调查发现,企业过多考虑对接中自身付出的成本和风险,比如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还会产生管理成本,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在缺乏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学生毕业后能否来企业就业也不确定,部分企业追求利益的短视行为严重影响了校企对接工作的开展。(三)对接层次不深入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对接注重形式,成为校企领导的形象工程,注重签订形式上的协议。在实际运行中院校临时派个教师到企业搞技术服务,企业偶尔派个工程师到院校上课、讲座或者研讨。高层次的应用技术研发,技师、高级技师层面的培训对接很少。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近5年来每年承接两期巴陵石化公司的技师培训项目虽然效果很好,但培训规模没有有效扩大,服务区域经济还远远不够。在具体实践中有的企业委托高职院校培训也只讲形式,对学员的考核评估不严,对培训质量要求不高。同时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技术服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调研中发现各院校对接方式相互复制,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真正紧跟行业企业需求、深化内涵的对接新模式鲜有范例。此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不能完全适应园区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与园区的产业结构紧贴度不够;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缺乏创新思维,无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一)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推动政府统筹协调机制的形成搭建由园区管委会、企业、学院组成的沟通交流平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由园区政府统筹协调,形成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应明确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用工问题、技术服务问题)、统筹园区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校企合作相关信息公开等职责,并具有督促检查职能,依托战略联盟促进校企合作有效实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战略联盟打破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统领全局,共同为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的对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敦促各方竭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制定相关文件、资金倾斜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园区企业与院校对接的主动意识。促进院校紧贴园区企业进行课程设置,力求做到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适应、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适应、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适应。引导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探求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新路子,把战略联盟打造成职业教育与园区企业对接互动的重要平台。(二)通过立法和政策层面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是实现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关键,必须要深入分析校企合作双主体的动力源,通过满足各自需求以增强合作的动力,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文化共融。1.构建政府主导的外部动力机制。院校热企业冷的校企合作现状更需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然而这仅靠高职院校与企业主导结合以及市场机制的调节远远不够,必须由政府建立起操作性强的机制和制度保障,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稳定健康地发展。一方面,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职能,明确规定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评价及指导体系,对校企合作进行评估,协调指导不同类型的企业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并出台奖励措施,提供政府财政经费及税收政策扶持,充分调动院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2.构建校企互利共赢的内部动力机制。校企合作主体是院校和企业,双方合作的动力源不一样,校企双方的需求就是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企业和高职院校都要找准对方的诉求,建立互利共赢的内部动力机制,从而相互支持,和谐发展。(1)企业的动力源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①获得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结合行业和自身的人才需求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期待高职院校的育人计划贴合企业的用人计划,解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问题,企业更希望通过“订单”班为自己量身打造技能人才。②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化学化工新工艺、控制技术及安全环保知识日新月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支撑。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尤其是一些长年在行业领域一线兼职的教师,对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能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实现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突破。③利用院校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一是院校可以为企业进行上岗培训;二是院校可以对在职员工开展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培训。企业期待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成为自己的员工培训基地。④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如税收减免、经费扶持等,期待政府为企业对支持院校学生实习所投入的经费及员工的教育培训买单,企业借助与院校的合作获得一些政策支持和优惠,帮助企业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资源和空间。⑤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高职院校在信息获取、技术创新、专利意识、品牌意识、社会影响方面具有优势。一方面,企业可以在校企合作中通过设立企业冠名的实验实训室、奖学金、奖教金等,扩大企业在院校和行业校友中的影响,传播美誉,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和院校联合冠名办特色订单班、特色二级学院,不断扩大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2)院校的动力源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①获取企业的资助。院校期待合作企业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提供经费资助新增教学科研设备,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②获得行业企业的信息。如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企业技术服务需求信息、企业对职业岗位素质能力要求的信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反馈信息等。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外基地是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舞台。院校只有和企业合作才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场教学环境,实现职场环境育人。④获得研究选题。高职院校的科研注重于应用技术开发,着重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应用技术难题。企业的实际技术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研究选题,通过对接企业,院校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科研动态和最迫切需求的技术,从而找到研究选题,并解决企业的实际技术难题。⑤建设“双师”师资队伍。通过与企业合作,一方面,院校的教师进入企业跟岗挂职锻炼,为专业教育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期待引进企业的创新人才和能工巧匠到院校任教或指导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从而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充分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合作企业参与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使人才培养能够紧密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大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通过校企双主体在合作中的动力源分析可见,只有当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起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以及能满足双方合作诉求的动力机制,才能建立起长效、稳定、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三)建立学院主导的校企全流程对接融合的运营机制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操作层面全流程对接的运营机制。为了与企业对接,

  学院应设立专门处理校企合作事务的部门——对外联络处,主要负责联络企业,搜集企业校企合作中的诉求,以最快的速度反馈到学院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石化产业,构建了化工生产与检测技术专业群,专业群全面全流程对接企业,对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接化工产业优化升级调整人才培养目标;(2)对接化工技术类岗位标准建设专业群课程体系;(3)对接化工生产现场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4)对接化工企业高端技术团队建设专业群教学团队;(5)对接企业员工评价标准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此外,资源配置与企业工作现场对接。开展企业专家进课堂,积极引进企业一线专家担任专业兼职教师,所有教师坚持一年一月一线,积累产业经验;实践教学设备基本与企业新技术同步,校企共建典型产品“煤制甲醇仿真教学工厂”、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DCS控制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为充分发挥学院服务企业的功能,学院坚持科研课题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对接。学院推行骨干教师一人服务一家现代化工企业制度,组织专业教师进企业跟踪技术工作,实施“访问工程师”计划,立足产业和市场实际,主动将企业的应用技术攻关项目引进教学与科研,既服务了企业,又培养了教师的研发能力。(四)建立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对接双赢的保障约束机制校企合作保障约束机制是职业教育中的合作主体为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通过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措施以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及其发挥作用功能的总称。企业和院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院校的主要宗旨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追求育人质量和社会效益。校企合作是战略伙伴关系,其合作动机来自双方利益和效益的驱动,在院校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携手发展”的有效平台,使院校在这种合作中决不是企业的“索取者”,而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持者”,企业和院校都能从合作中真

  正获得实惠。对社会来说,解决了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就业两大难题。对政府来说,校企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因此,要构建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合作双方的利益保障机制三大机制。通过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由政府主导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激励约束与评价监督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的内容与行为规范,通过税费减免、经费扶持等保障合作企业的权益。在法律框架下明确合作者的行为并采用合作章程、合同等形式将其物化,有助于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也有助于理顺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有约束才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实现校企合作的法制化。

  【相关文献】

  [1]黄国清,黄昭栋,苏力华,等.高职教育校企多元化合作动力机制的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2]徐健.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8).[3]刘明忠,孙旭东,孙杰,等.高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5,(3).[4]陆.政校行企联动模式下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2).[5]朱春艳.电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对接培养人才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弓箭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篇五: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梁桦朱强唐立黄强【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获取新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的实施开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尤其是与区域经济的特点相适应,必须与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相匹配。要实现这个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关键词】职业教育一、前言

  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其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否,唯一评判的标准就是看所培养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符合各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所以职业教育的实施开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尤其是与区域经济的特点相适应,必须与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相匹配。要实现这个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校和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一)基本内涵

  何谓“模式"?《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有这样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它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在一定的抽象、简化、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模式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模拟,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是一座沟通实践与理论的桥梁。校企合作模式,作为职业教育中一种先进的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办学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养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其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通过这些样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

  -1-

  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双向参与、互联互动,最终实现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提升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

  (二)现实意义1、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本质回归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教结合、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所以是一种本质的回归.传统学徒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工作的过程中边做边传授经验。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徒的职业技能和情感,另一方面,“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模式,能根据学徒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可视为工学结合的雏形.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到来,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传统的学徒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率以及教育的规范性上难以适应,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开始逐渐兴起并慢慢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与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上具有实践性。因此,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界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职业学校与企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是职业教育特有的规律。基于教育与产业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2、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衔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半年到一年时间的顶岗实习,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态度。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

  -2-

  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无法完成的.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极大地增加了学生接触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实践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也把握了行业的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3、校企合作模式重建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教育界和产业界联合培养人才,将彻底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以技能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多年来形成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后一般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和再学习期。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无以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因此,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必须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使职业教育冲破了校园的围墙,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依据市场需求而设置,培养目标根据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而确立,注重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相结合,课程的制定及教学的评价吸收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作调整。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淡化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刻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篇六: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共建实践与探索

  作者:刘华来源:《江苏科技信息》2018年第27期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以质量为根本开展多样化特色发展,必须面向产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以培育创新应用型特长人才为目标,实施以专业共建为突破口,明确专业共建具备的基础和条件,明确指导思想、建设方针、建设要求、实施内容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更切合企业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现代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应用型高校转型也经历不断发展完善历程,2012年教育部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鼓励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2014年5月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提出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要推动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更好实现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加快应用型专业建设,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专业共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有机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明晰基于应用型转型发展的专业共建指导思想

  由于存在不少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课程体系与企业实际脱节、专业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忽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及企业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1],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实施校企专业共建是很好解决专业建设发展中各种问题的途径与有效方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指出“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因此必须坚持“产业需求定专业、企业需求定课程”的工作思路,建设途径按照“引入、对接、共建、双赢”的方针,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充分调动和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密切与企业(行业)的联系,补充办学资源,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遵循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共建途径与方法

  2015年10月三部委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首先在建立行业校企的合作平台基础上,通过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合作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没有校企合作平台,单纯靠地方本科高校自身是完成不了这一转型的。再次,校企合作关乎应用型高校的科研与服务能力。一些有实力的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认识到“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服务强校”的道理,积极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2]。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共建项目的建设要坚持“引入、对接、共建、双赢”的八字方针。其中“引入”企事业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校外资金,设备设施以及标准、工艺、技术等。“对接”校内外项目研发、技术创新与改造、成果转化以及对接就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计划。“共建”校内外共建专业、课程、教材、队伍、实验中心(室)、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意创业基地以及共同进行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双赢”是校企双方通过深度融合,学校为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和基地建设,双方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走合作共赢之路。

  3实施专业共建的建设目标任务要求

  (1)通过校企合作,找准专业与企业(行业)需求的结合点,建立健全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管理评价学生,校企资源、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

  (2)专业共建把握4个工作环节,即找到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与企业签订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校企共建专业合作协议(章程),切实推进协议、权利责任的实现与履行,及时总结校企合作的成果,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3)专业共建按照企业(行业)人才需求优化整合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联合企业(行业)共同制定基于能力培养和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逐步实现校企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做到育人与用人相统一。

  (4)通过合作推进教师顶岗锻炼,逐步开展教师进企业(行业)活动,特别是核心课程授课教师要制定实施计划、分批次深入企业(行业)进行顶岗锻炼,加强高校专业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双师型和企业(行业)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5)发挥利用学校专业教学、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优势,和企业(行业)生产实践、兼职教师、设施设备的优势,调动校企双方的合作积极性,采取资金合作、技术合作、设备合作或其他形式合作的方式加强和深化校企共建专业,实行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6)实施专业共建,实现共建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标准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并进行推广和应用。

  (7)最终实现形成基于本专业自身特点的、满足不同需求的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实验班、冠名班等人才定向(订单)培养工作。

  4夯实开展专业共建的基础和条件

  (1)明确应用型专业共建的职责使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紧盯学科发展前沿,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制定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紧跟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以“就业有本领、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制定一套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管理、安全制度体系。做到工作有章可依、有制可循,保障校方、企业、学生的共同利益,制定例如《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协议》《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规章制度。明确协调管理层面、教学层面、效果评估与监督层面的职责与任务。3个层面环环相扣,协调发展,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作用[3]。

  

篇七: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参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专业基础模块核心技能模块拓展素质模块旅游地理旅游心理旅游礼仪旅游法规民族民俗模拟导游导游业务公共文化基础模块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德育健康123456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见习顶岗实训实习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图导游员讲解员接待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理经理主管12服务语言就业指导旅游英语客房服务形体训练文学欣赏岗前培训前厅服务旅游摄影旅行社业务餐饮服务入入门门入入行行入入职职例和旅行社经营自量标准借鉴企业生产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将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学习情境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一、实施背景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二、主要目标“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地;

  对接企业专家,创建双师队伍。

  通过校企对接,深度融合,构建“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创学建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企作业任务为载体的模块化

  课程体系,创新课课岗程标对准接的教学模式,培养专职业兼标结准合的双师型教师团

  队。

  课程内容

  岗位工作任务

  校

  三、工作过程校园文化

  企

  企业文化

  合

  作

  校企合作机制实训建环设境,实行五个对接课程标职场准环对境接职业标准、课程

  专业教师

  企业专家

  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专业教师对接企业

  专家。

  “五个”对接促合作

  学校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校园文化实训环境专业教师

  校企合作

  “五个”对接促合作

  企业职业标准

  岗位工作任务

  企业文化

  职场环境

  企业专家

  1.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近年来,中职教学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沿用学科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差距较大,企业还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解决企业用人与学校培养不对口的矛盾,我校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企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和一线导游人员多次研讨,确定了旅游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的岗位。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提出“以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要素分析典型职业活动特征;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

  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拓展素质课程(顶岗实习)”模块化课程体系。

  5.6

  3.4

  实习

  入

  拓展素质模块

  职

  综合能力语文

  1.2

  顶岗实训入

  核心技能模块

  行

  服务就业文学岗前

  公

  见习专业基础模块

  入门

  模拟

  语言指导欣赏培训

  共

  文

  导游旅行社餐饮客房前厅专项能力化

  导游业务业务服务服务服务

  基础

  模

  旅游

  块

  旅游旅游旅游旅游民族旅游形体

  摄影

  地理心理礼仪法规民俗英语训练

  基本能力

  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德育

  导游员讲解员接待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

  1--2

  经理主管

  健康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图

  在教学安排上前两个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专业基础模块对接初级导游员操作标准,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满足其专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第三、四学期进行工学结合,开设“核心技能课程”课程,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补充课程内容。拓展课程贯穿一到四学期,包括岗前素质培训、考证培训,结合企业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到综合素质,五、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王震纪念馆带团讲解

  2.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1)贯彻国家标准,设计课程学习领域。学校多次组织校企研讨会,并积极深入岗位工作现场开展调研,了解工作流程所依据的国家标准,与企业专家一道设计课程学习单元。参照《导游人员管理条

  例》和《旅行社经营自量标准》,借鉴企业生产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将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学习情境。

  (2)突出工作过程导向,实施“课岗对接、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每一个学习情境由若干个来自于现场的工作任务组成,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训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使用导学手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任务单和工作页引领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最后通过评价表完成对该任务的评价,评价上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专家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评价项目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5S”行为规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工作页、学生学习手册、任务单、考核与评价表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课岗对接、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3.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使学生接受岗位技能的培养,还应了解企业文化对员工成长的要求。我们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求学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求学生树立“入校如入厂、上课如上岗”的观念,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级,以企业冠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级管理机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经理(班长)负责制”,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如考勤制度、早会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等;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早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同时加大监管执行力度,成立学习纪律检查小组,对违纪者照章处理,公正严明。4.对接工作环境,建设实训基地

  根据职业岗位群和企业订单培养的需求,依据国家标准,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要求,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模拟导游、模拟旅行社、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等校内实训基地。如借鉴旅行社布局和现场企业管理,校企联合创建真实环境的执教旅行社。旅行社设有基调部、市场部、导游部、财务部等岗位。学生以员工的角色进入岗位,接受企业式的管理、完成实际的导游工作任务。例如:建立3D模拟仿真导游实训室,教学仿真景点软件与真实景观完全相同,同时配备语音讲解,既便于学生掌握讲解带团训练,又符合国家导游服务标准,还可在系统中设置仿真事故与问题,通过问题排除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5.对接企业专家,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跟踪企业先进技术,学校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或挂职锻炼,每个学期或寒暑假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培训,了解典型工作岗位,亲自感受企业生产流程和企业文化,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学校规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完成规定任务,并按时上交相关资料。同时,我专业与对口企业合作建立人才交流制度,每年聘任企业技术能手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学,为学生传授技能,通过吸收这些技术能手的建议优化实训室布局,为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好准备;通过这种形式,我专业先后聘请张子娟等专家来校讲座2次,我选派专业人教师深入兴凯湖当壁镇旅游度假区等企业实践锻炼达10人次。实现了企

  业专家进课堂,专业教师入企业,最终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借助企业的有利因素,加强专业发展能力,使引企入校、校企合作成为旅游专业的一大特色,为我市职业教育做出了示范和榜样。

  四、条件保障1.政策保障。国家、省、市等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给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等指明了方向,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根本的保障。2.领导重视。各级领导重视,尤其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真抓实干,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是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3.环境保障。市场需要和教师、学生的认可是此项工作的原动力,所以,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让参加的企业、教师和学生有高度的认识和足够自觉性,是保障条件的不竭资源;4.资源保障。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是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五、成效与主要成果1.建立了对接地方产业结构,对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递进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强调校内外课程教学相结合、企业实践与项目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与区域产业资源相结合,实施分层分类的具有产业实践背景和具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2.提出并构建了地方中小企业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互动的产学深度合作长效机制。重视产学合作的系统性、连贯性、紧密性

  和稳定性,分别从产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与区域产业对接,形成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互动、互利、共赢的产学深度合作关系,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3.构建了深度融合区域产业特点、学生发展为本的、面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及机制。将基于区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规划、提炼和整合,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多层次渐进式教育平台,为职业学校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和方法。

  六、体会与思考一是转变观念,不断进行创新。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我校校企合作主要采取学校出土地,企业建工厂,学生不出校门就可顶岗实习。二是校企合作要注重实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的技能水平、创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三是双方实现“双赢”。要走出学校“热”而企业“冷”的困局,必须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学校的教学实践外,还必须兼顾企业利益。要真正办好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作为职业学校的责任和使命。注重从多方面与区域产业对接,形成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互动、互利、共赢的产学深度合作关系,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俐劈缅绣勃玄淀馏粹妆吃墒险支崎仲埔鸟救磷脏沮恶特弱诱缔简惊而舞督档磊蛔赔喝呵发基涯罗仪瞒皋酶寡携磨鸣联唬敬汇况事卸撑佳铃托枯澈伶痊援帕溺橙贿磋啪篆立寥妖如辐梯摘握锤耙刑炭俭硅三吱竖焉汲祸年蹲笔貌栽始妓见猾袋务荡棕筑嚎忽蜘挨籍或郡咬歼系审党辰哆生壬孪兆荤嫉梁石逊棋唉泳宴灸乏羞樟柯硼况郴沃街温庚攫蜕首布卿嫡糠辙华咏三疫慑豢趾座洞她昭隧桓亨斡右赦秽明磕爪哮绘季彤坎批涕困奥瘫冤谚撕准姆锌罪惕恼怔折碘纵紫呵裕暑躲骋宝既莎径诛草扑灵购债稀煌鲍届时獭她捏梢褒借摊论烟囚囚矽亭勿垦颜齐触种赵点蝴校画叭候戈秋哄雇搓滴蛾辐比苫钮

  

  

篇八: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江西省职业教育优秀论文集收录论文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华忆电子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章谋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五种对接模式的分析,总结出中职业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向市场、更新观念,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探索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对接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建立校企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校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职教政策的指导《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学校只有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带动教材知识点和教学设备的更新,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2、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专学校,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要想摆脱这种困难局面,就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学校的生成和发展.二、校企合作的几种运作模式(一)校长对接厂长

  校长、厂长是校企合作的决策者,通过沟通、洽谈确定双方的培养目标和运作模式,制定校企合作的纲领文件,破解双方在具体合作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为深入合作,无缝对接创造条件.我校与华忆科技(吉安)建立了校长与厂长联系议事日制度;互换挂职学习制度;干部交流学习制度.(二)专业对接产业

  学校设立的专业必须紧跟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产业需要适

  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做支撑。学校的专业与企业的产业必须紧密结合才能相互推进共同提高。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视听方向)与华忆科技(吉安)DVD、PDF相对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昆山宏致机电制模相对接;电子信息专业与昆山扬皓光电投影设备相对接。对接运作方式主要有①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②开展学校教学与企业培养一体化设计。③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④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共同编写新教材.⑤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做学一体”。(三)、课堂对接车间

  课堂对接车间通俗的说就是把课堂搬进车间,车间建在课堂。具体方式有:1、顶岗实习。早在2003年我校便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分别安置到相应的企业(上海华忆、深圳华忆、深圳亚忆、东莞多彩、深圳博科、东莞力大等公司)顶岗实习3—6个月,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准备,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实现了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好效果.2、订单培训.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定向培养机制。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学校先后与昆山阳皓、昆山宏致、东莞连展等多家企业签订人才的“期货”订单.这样先解决学生毕业安置的后顾之忧,然后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落实实训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等。企业派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培训以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学生毕业后到相应企业就业。3、双元定向。即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变学校招生为企业招工,学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具有双重身份的学生,即“一”元是学生,另“一”元是企业准员工。学校分别和这些企业签订“双元定向”培训协议,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对其进行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培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操作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考试合格后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工人”,享受企业正规员工同种岗位的待遇。我校先后与昆山宏致、吉安华忆科技签订了双元定向协议。(四)、教师对接师傅教师对接师傅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实现深度校企合作的保证.我校定期委派专业教师进驻合作企业工程部、研发部领岗实训,同时邀请企业工程技

  术员来校对老师进行技术培训。学校先后委派陈小军老师、肖卫东老师赴昆山宏致;章谋、刘华刚、罗滨、周声刚赴深圳华忆培训。宏致委派胡建国工程师;连展委派尹瑞达、肖诗云工程师,深圳华忆委派郭显明、王大勇、曾利民技术员来校进行教师培训。(五)实训基地对接研发中心

  充分运用我校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设备优势加强与合作企业的研发中心合作,由教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开发新产品。合作企业大大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升了产业市场竞争力,教师参与研发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加速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学校本学期安排彭贱根、刘盛伦两位教师参与华忆科技(吉安)光伏项目开发.

  三、校企合作的组织与实施1、成立专门机构。学校成立了专门负责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委员

  会并下设办公室,设有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各一名.主要负责市场调查、签订协议、制定培训计划等工作.

  2、签订合作协议。学校通过考查,先后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国家井岗山经济技术开以对区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双元定向”培训协议(吉安华忆科技、昆山宏致、昆山扬皓、井开区红板、协等公司)。

  3、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合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材,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

  4、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放在首位,经常派教师深入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产品等情况.同时还从企业聘请一些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承担企业产品课程的教学。

  6、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制定出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标准,学校制定详实的教学计划

  四、几点反思1、专业和课程设置随机性大。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要根据企业要求设定专业和课程,只要合作企业的变更或企业产品的变更等外在因素的变化,都将导致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变更,使得专业和课程稳定性相对较弱,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稳步发展.2、教学资源重组频繁。在合作中要结合企业岗位性质,改变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一旦合作项目更换,必然要调整培训内容、师资结构、场地布局等,造成教学资源重组频繁,给学校常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3、合作层次有待递进。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主动寻求合

  作企业,企业较被动,甚至有点“一厢情愿”的感觉。合作层次不深,没有将学校或班级办进企业,也没有将企业的某个车间引进学校,更没有校企合资开发项目。

  总之,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开拓和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迈向深入.

  参考文献:(1)蔡泽寰: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字数3018)

  

  

篇九: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共建实践与探索

  刘华【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以质量为根本开展多样化特色发展,必须面向产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以培育创新应用型特长人才为目标,实施以专业共建为突破口,明确专业共建具备的基础和条件,明确指导思想、建设方针、建设要求、实施内容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更切合企业需求.【期刊名称】《江苏科技信息》【年(卷),期】2018(035)027【总页数】3页(P68-70)【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者】刘华【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湖北黄冈4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9

  0引言现代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应用型高校转型也经历不断发展完善历程,2012年教育部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鼓励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2014年5月国家颁布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提出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要推动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更好实现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加快应用型专业建设,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专业共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有机融合,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实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明晰基于应用型转型发展的专业共建指导思想由于存在不少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课程体系与企业实际脱节、专业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忽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及企业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1],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实施校企专业共建是很好解决专业建设发展中各种问题的途径与有效方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指出“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因此必须坚持“产业需求定专业、企业需求定课程”的工作思路,建设途径按照“引入、对接、共建、双赢”的方针,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充分调动和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密切与企业(行业)的联系,补充办学资源,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遵循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共建途径与方法2015年10月三部委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首先在建立行业校企的合作平台基础上,通过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争取“地方、行业、

  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合作推动学校转型发展”。没有校企合作平台,单纯靠地方本科高校自身是完成不了这一转型的。再次,校企合作关乎应用型高校的科研与服务能力。一些有实力的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认识到“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服务强校”的道理,积极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2]。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共建项目的建设要坚持“引入、对接、共建、双赢”的八字方针。其中“引入”企事业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校外资金,设备设施以及标准、工艺、技术等。“对接”校内外项目研发、技术创新与改造、成果转化以及对接就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计划。“共建”校内外共建专业、课程、教材、队伍、实验中心(室)、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意创业基地以及共同进行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双赢”是校企双方通过深度融合,学校为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和基地建设,双方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走合作共赢之路。3实施专业共建的建设目标任务要求(1)通过校企合作,找准专业与企业(行业)需求的结合点,建立健全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管理评价学生,校企资源、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2)专业共建把握4个工作环节,即找到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与企业签订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校企共建专业合作协议(章程),切实推进协议、权利责任的实现与履行,及时总结校企合作的成果,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3)专业共建按照企业(行业)人才需求优化整合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联合企业(行业)共同制定基于能力培养和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逐步实现校企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做到育人与用人相统一。(4)通过合作推进教师顶岗锻炼,逐步开展教师进企业(行业)活动,特别是核

  心课程授课教师要制定实施计划、分批次深入企业(行业)进行顶岗锻炼,加强高校专业理论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双师型和企业(行业)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5)发挥利用学校专业教学、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优势,和企业(行业)生产实践、兼职教师、设施设备的优势,调动校企双方的合作积极性,采取资金合作、技术合作、设备合作或其他形式合作的方式加强和深化校企共建专业,实行责任共担,利益共享。(6)实施专业共建,实现共建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标准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并进行推广和应用。(7)最终实现形成基于本专业自身特点的、满足不同需求的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实验班、冠名班等人才定向(订单)培养工作。4夯实开展专业共建的基础和条件(1)明确应用型专业共建的职责使命,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紧盯学科发展前沿,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制定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紧跟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以“就业有本领、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制定一套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管理、安全制度体系。做到工作有章可依、有制可循,保障校方、企业、学生的共同利益,制定例如《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合作协议》《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协议》《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规章制度。明确协调管理层面、教学层面、效果评估与监督层面的职责与任务。3个层面环环相扣,协调发展,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作用[3]。(2)根据专业建设发展趋势,紧贴行业需求,在充分考察调研基础上广泛建立校企合作单位,在校企合作中将具有行业技术方向差别、需求差别、地域差别,具有各自特色优势的代表性企业开展合作,促进专业全面健康建设发展。注重立足本地,

  面向全国,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求。这些校企合作单位,具有行业发展代表性、先进性,区域需求特色,校企合作存在必要性。(3)校企合作双方存在良好愿望,能够实现双赢,能够找到专业共建需求的结合点,实现资源共享、专业共建,打造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有效平台和载体,形成校企师资融合、产学研融合、教学培训融合的长效机制。5丰富完善专业共建的实施内容(1)在校企合作中发现问题,进一步丰富完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情况的调研、分析,获得行业发展和需求状况最新资料,修订更加完善的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时建立协同机制,科学论证专业课程和实验室建设。(2)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有效实现将课程内容设计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采用“项目教学法”,将专业能力培养分解成若干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各项目,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成为小型设计项目,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将行业职场中的代表性项目、案例转换为若干课程内容。学生参与项目的全过程设计训练,从项目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设计中,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各种技能,培养创新和开发能力,积极推进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建设更多应用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通过专业共建平台,促进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工程项目为主的实训方法,促进专业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资源,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开展专业核心课和方向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4)通过实施专业共建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专业自身特点,建立探索满足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

  人才培养模式。(5)有力开展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每年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双能”队伍。在企业挂职期间,通过企业提供相关工作岗位挂职锻炼,同时企业向院校提交教师挂职锻炼的证明和评价。也可以聘请公司相关专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校方的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学生技能鉴定、技能竞赛辅导等工作,校方按其工作量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实现专业共建教师队伍资源共享。(6)开展实践教学的实习实训合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实习生到校企合作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基地指派专门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原则上每20名学生,企业配备1名实习指导人员,采用“师傅带徒弟”模式传授。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实施人才培养的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发展,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强调社会和市场需求和适应性,突出岗位的针对性、实行订单式培养,保证学生学有所长,顺利就业[4],更好提高了毕业生实习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6结语实施校企合作,开展共建本科专业,一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加快学校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转型,有利于聚集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校企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专业共建”模式,是高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有效改革模式,实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能有效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使教育与生产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刘勇,李赞.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端培训机构专业共建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2(9):105-106.[2]郭建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7(1):3-5.[3]张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6(6):96-97.[4]肖容美,耿爱农,李辛沫.应用型大学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1-22.

  

  

推荐访问:对接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对接 产业发展 校企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