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五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2-12-29 08:54:04 来源:网友投稿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1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  (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五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五篇(范例推荐)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1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

  (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

  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

  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

  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

  B、*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

  (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

  (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

  (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

  (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

  (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

  (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野-”“看-”。

  (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弃”。

  (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歌-”“村-”“岭-”“鞍-”。

  (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享-”。

  (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册”“别-”。

  (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无-”。

  9、异体字的辨识:

  (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

  (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简化字:特指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

  (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术-”“适-”。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仆-”“几”“谷-”。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复-、”。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2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关于“是”字:

  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

  “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汉代后有所增加。

  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

  3)“是”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

  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4)“主+谓”,如:兵,凶器。

  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主+为+宾”,如:“余为伯倏。”

  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

  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

  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

  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3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

  a“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省略“于”字,“动+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乎”(介词)的语*能与介词“于”同。

  (2)“为”字句。

  a“为+施事者+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a“见+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

  (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为……所”句。

  a“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被字句”。

  a“被+施事者+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4

  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

  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

  “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

  “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名词作状语的类型:

  (1)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

  (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

  (4)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7、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1)名+名。

  a名动+名→动宾,如“王天下”。

  b名+名动→主谓。如“陈胜王”。

  c名动+(于)+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2)形动+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3)名、形动+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4)助动词、“所”、副词+名、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名动+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6)名动+而+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8、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1)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

  (2)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9、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名状+动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

  1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指人的。有“谁、孰”。

  a“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

  a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

  b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

  a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有“安、恶、焉”。

  a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

  b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在?”

  c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

  d“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2、指示代词:

  (1)“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

  a“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

  b“之、兹”泛指,

  c“之”作定、宾。

  (2)“此、是、斯”近指。

  a表示“这”义。

  b作主、定、宾语。

  c“此、是”可作判断谓语。d此和彼对应。

  (3)“彼、夫”远指。

  a表“那”义。

  b“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

  c“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尔、若、然”,谓词性。

  a表“如此”“象这(那)样”义。

  b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c“若”只作定语。

  d“然”多作谓语。

  (5)“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

  a“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c“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

  d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

  e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3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

  a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

  b“吾” 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d“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

  a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b“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第三人称,

  a“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

  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

  (1)“或”:表肯定。

  a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

  b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

  c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莫”:表广泛的否定。

  a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c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

  d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5、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所”:基本语*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

  可分三类:

  a“所+动词”。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

  b“所+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地方。”

  c“所+(介词)+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

  (2)“者”:基本语*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可分两类

  a“谓词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b“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第十二节副词

  1、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2、时间副词:

  (1)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

  a“向、乡”是同一个副词,只是写法不同,译为“从前、刚才”;

  b“既、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

  c“尝”“曾”表示过去做过某事,译为“曾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

  (2)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

  a“方”一般只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

  b“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

  (3)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要、快要、就要”。

  (4)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俄、暂”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当于“一会儿”“不久”。

  a“姑”意为“暂且”;

  b“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经常、时常”,“雅、素”相当于*素、一向。

  3、范围副词:

  (1)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

  a“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

  b“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

  c“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

  (2)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

  a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

  b“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读jin.

  c“唯”表“只有”。

  4、程度副词。

  可分三类:

  (1)表示程度高的。a“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

  b“大”意思是“十分”;

  c“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

  d“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别、非常。

  e“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的确、很的意思。

  f“甚”六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六朝后,才专作状语成为程度很高的副词。

  (2)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

  a先秦表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

  b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3)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

  5、情态副词。

  分三小类;

  (1)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a“俱、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

  b“闲、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

  c“帮”表示故意特意;

  d“固”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

  a“暂”两属:强调时间的短暂时(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的`突然性时,属情态副词。

  b“遽”表示匆忙急迫;

  c“卒(猝)”表示时间急促突然;

  d“立、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

  f“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

  g“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是程度副词,“更加”义。

  (3)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

  a“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

  b“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

  c“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

  d“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

  6、语气副词。

  分五小类:

  (1)表示确认的语气。

  a“乃、即”相当于“就是”;

  b“必、定”相当于“一定”;c“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

  d“果”相当于“果真”。

  (2)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

  a“其、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

  b“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又带有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面,表“大概”意。

  (3)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还是”等。

  (5)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有时不能译出。

  7、否定副词。

  a“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较宽,“弗”在秦汉前使用范围相当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动词前,后面也不再出现宾语。

  b“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勿”有时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写作“无”。

  c“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

  d“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

  e“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还可同副词“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

  f“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用,构成独词句。

  8、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

  (1)“相”,a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b表偏指,即指代动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见”a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b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己”或“我”。

  9、谦敬副词。a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等。b表谦副词。有:“敢、窃、忝、猥、伏”等。应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篇扩展阅读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篇(扩展1)

——对外汉语文化基础知识3篇

对外汉语文化基础知识1

  1、 在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远足分为三大文化集团:华夏、东夷、苗蛮。

  2、 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3、 东夷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4、 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伏羲、女娲都属于这个集团。

对外汉语文化基础知识2

  1、在宁波汉语培训中,对外汉语专业老师告诉我们,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2、1965年5月,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这是*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3、根据人种学分类,*人属于蒙古人种。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中。

对外汉语文化基础知识3

  1、 在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远足分为三大文化集团:华夏、东夷、苗蛮。

  2、 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3、 东夷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4、 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伏羲、女娲都属于这个集团。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篇(扩展2)

——古代汉语通假字3篇

古代汉语通假字1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篇(扩展3)

——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 (菁选3篇)

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1

  一、汉字的构造: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1、象形:描画事物形状。(日月人子牛羊井网)

  2、指事: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一二三刃上下)

  象形字、指事字一般是单一的形体,不能再分为两个字,所以称为―独体字‖。

  3、会意: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休明歪磊林森炎比北从)

  4、形声: ―形‖是指形旁,或叫意符,其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声‖是指声旁,或叫声符,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字就是形声字。(竽)

  二、形声字

  形声字也是合体字。在汉字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形声字,所以要把掌握形声字的结构方式作为一个重点:

  ①左形右声:江、伟、桐、肌

  ②右形左声:刚、领、战、功

  ③上形下声:究、雾、笆、草

  ④下形上声:忠、斧、垄、裳

  三、同音字 (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颂sòng 颂扬 歌颂、 诵sòng 诵读 背诵 ;

  费fèi 费用 浪费、 废fèi 废品 荒废;

  四、多音多义字(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和意义的字):

  强:①qiáng强壮 ②jiàng 倔强 ③qiǎng强词夺理 ;

  参:①cān 参观 ②shēn 人参 ③cēn 参差 ;

  五、形似字(形体相近而差别细微的字)

  松弛 、 奔驰 ; 浙江、 淅(xī); 管 、 菅jiān

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2

  一、单纯词与合成词

  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造句单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一)单纯词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单纯词大多是单音节的。由双音节和多音节组成的单纯词为数不太多,只有那些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和音译词(音译的名来词)等。

  1、单音节的单纯词:天、江、写、看、红、三、我、不、啊

  2、多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的最多):

  联绵词:

  ①双声的(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玲珑、崎岖、蜘蛛、参差、仿佛

  ②叠韵的(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烂漫、逍遥、蟑螂、窈窕、从容

  ③其他:芙蓉、蝴蝶、蝙蝠

  音译词:咖啡、沙发、巧克力、葡萄、布尔什维克

  叠音词:猩猩、姥姥、悄悄、饽饽

  (二)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合成词都是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而双音节合成词在现代汉语中占大多数。

  1、并列式(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人民 、土地 、 劳动 、 东西 、 矛盾 、 呼吸 、 窗户 、 兄弟 、 忘记

  2、偏正式(前一词修饰、限制后一词根):* 、电灯、小麦、笔直、印刷术

  3、支配式(动宾):发言、举重、作文、领队、留神

  4、补充式(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看清、说明、记住、降低、提前、缩小、完成

  5、陈述式(主谓):地震、胆小、夏至、日蚀、眼红

  6、附加式(词缀+词根;词根+词缀):阿姨、老师、第一、作者、绿化、想头

  词根:指体现基本意义的语素。

  词缀:指加在词根上边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

  二、词的意义与词的色彩

  词的意义是成系统的。这个系统是在本来意义的基础上,或通过引

  申的方式,或通过修辞的方式形成的。引申方式产生的新义叫引申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存在,使语言中产生了许多多义词。比喻方式产生的新义叫比喻义。

  词的色彩主要指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主要指词的褒贬义,

  凡带有赞扬、喜爱、尊敬、礼貌等肯定性感情色彩的词叫褒义词;带有贬斥、憎恶、轻蔑、粗野等否定性感情色彩的词叫贬义词。

  三、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

  在意义上相近或相同的词,叫做同义词。如―精密‖与―精细‖意义相近,―死‖与―逝世‖意义相同。

  反义词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如深与浅、长与短是意义相反的词,古与今、春与秋是意义相对的词。

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3

  一、短语及其结构

  词和词组合而成的比词大的造句单位叫短语。构成短语的手段有两种:一种是用语序(词语排列的顺序)作手段,如―政策落实‖与―落实政策‖因语序不同,前者为主谓短语,后者为动宾短语。一种是用虚词作手段,即用虚词来组合实词,如―学生和家长‖与―学生的家长‖,前者用―和‖组合前后实词,为并列短语,后者用―的‖来组合前后短语,为偏正短语。 短语中词与词的结合关系,同合成词中语素、与语素的结合关系是一样的,主要有五种,即陈述关系、支配关系、修饰关系、补充关系和并列关系。按照内部的结构关系,短语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主谓短语、动补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固定短语、复指短语。

  二、单句

  学习单句,要求能够分析各种句子成分,认识各种单句的类型,能够辨认和修改单句中出现的各种语法错误。现代汉语中,一般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单句,从主语是主动者还是被动者的角度划分,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从语气的角度划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从词语多少和结构复杂与否的角度划分,可分为长句和短句。单句还有否定句、―把‖字句、―被‖字句、变式句和省略句等。

  学习单句,一要能够正确分析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二要能够辨认并修改单句中出现的语法错误。

  三、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联系、在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单句(分句)构成的。由单句组合成复句一是靠语序,二是靠关联词语。

  一个复句中,分句之间只有一种逻辑事理关系(只有一个层次),叫一重复句,也叫一般复句。

  一个复句,分句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逻辑事理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叫多重复句。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篇(扩展4)

——初学摄影的基础知识3篇

初学摄影的基础知识1

  一、正确持机方法

  在拍摄的基本知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拿稳相机。无论其它的摄影要素和技术掌握得有多好,只要拍摄的一瞬间有震动,照片的质量一定会因影像模糊而大大降低。

  虽然可以用三脚架来减低震动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时候是以手持相机拍摄为主,而且在“决定性的瞬间”内,往往不允许摄影者再花时间去放置三脚架并固定照相机。

  数码照相机相对于传统照相机而言,它对拍摄稳定性的要求更高。这是因为,电子元件存储信息需要一段额外的时间,通常称为“时滞”。

  1、持机的正确姿势

  无论是站立、坐下还是跪下,持机的正确姿势都应该是:

  (1)、右手紧握相机一侧的握手位,食指轻触快门键,以备随时拍摄。

  (2)、以左手手掌托住机身底部,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相机来稳定镜头。

  (3)、两手上臂紧贴身体,尽量保持自然下垂的状态并向身体靠拢。千万不要耸起双肩。因为长时间用耸起双肩的姿势拍摄,双肩关节会出现疲劳感,更难稳定相机。

  (4)垂直握持相机拍摄时,一般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也要注意左臂紧贴身体。

  2、站立或坐下摄影时的注意事项

  (1)、站立摄影时,双脚宜微张,或以前后步方式站立,以便将整个身体的重量*放到双脚上。如果能借助一些固定的物体作为依靠,例如背靠树干或墙壁等,则效果更佳。

  (2)、坐下摄影稳定性已经很高,但仍可借外物进一步稳定身体。以椅子的靠背或桌子作依靠是不错的选择。

  3、跪下摄影时的注意事项

  跪下摄影时左脚应该弓起,右脚跪地,托起机身底部的左手则支撑在弓起的左脚上。一般情况下,跪姿拍摄较难稳定身体,最好也能借助固定物体作依靠,如树、墙等。

  4、相机带的重要作用

  将相机带套在手腕上,握在虎口中绕两圈再拉紧,以拇指穿过带圈后再握紧相机,使相机和右手合二为一,不但可以减轻手的颤动,而且可以在不小心松手时将相机拉住,不至于掉到地上而损坏。

  二、光线的运用

  照片是光与影的艺术产品,将光线称为摄影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要拍摄好照片,就不能不掌握光线这个关键的元素。

  1、光线的性质

  (1)直射光

  在晴朗的天气里,阳光没有经过任何遮挡直接射到被摄者身上,受光的一面就会产生明亮的影调,不直接受光的一面则会形成明显的阴影,这种光线称为“直射光”。在“直射光”下,受光面及不受光面会有非常明显的反差,因此容易产生立体感。

  当太阳被薄云遮挡,阳光仍会穿透白云扩散,这时所产生的照明反差将会降低,非常适宜于人像摄影。

  (2)散射光

  在阴天,阳光被云层所遮挡,不能直接射向被摄对象,只能透过中间介质或经反射照射到被摄对象上,光会产生散射作用,这类光线称为“散射光”。由于散射光所形成的受光面及阴影面不明显,明暗反差也较弱,光影的变化也较柔顺,因此产生的效果比较*淡柔和。

  “直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强的光线,致使阴影较浓厚,调子变化较少,所拍出的影像线条及影调较硬。而“散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弱的光线,故阴影较淡,调子变化较丰富,会得出较软的柔和的影像线条及影调。所以摄影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光线。

  2、光线投射的不同方向

  拍摄同一个景物,运用不同方向投射来的光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顺光

  从照相机背后而来,正面投向被摄对象的光线叫做“顺光”。“顺光”照明的特点是:被摄对象绝大部分都直接受光,阴影面积不大,对象的影调比较明朗。这种光线形成的明暗反差较弱,对象的立体感主要不能靠照明光线反映出来,而是由本身的起伏表现出来。因此立体感较弱。

  (2)前侧光

  从照相机左后方或右后方投向被摄对象的光线叫做“前侧光”。受光的对象大部分都会受光,产生的亮面大,所以影调也较明亮,对象不受光而产生阴影的面积也不会太大,但已可以表现出对象的明暗分布和立体形态。这类光线既可保留比较明快的影调,又可以展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

  (3)侧光

  来自照相机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叫做“侧光”。它会使被摄对象的一半受光,而另一半则处于阴影中,有利于表现对象的起伏状态。

  由于“侧光”照明使对象的阴影面积增大,因此画面的影调不亮不暗,明暗参半,不及由“顺光”和“前侧光”产生的那样明快,但亦不会太阴沉。立体形态表现会较好。

  (4)侧逆光

  来自照相机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的光线叫做“侧逆光”。它令对象产生小部分受光面和大部分的阴影面,所以影调会较阴沉。这种照明方法在对象上产生的立体感会比“顺光”的好一些,但仍然偏弱。

  (5)逆光

  “逆光”是由被摄对象背后射来,正面射向照相机的光线。被摄对象绝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因光线的对比较弱,所以立体感也较弱,影调比较阴沉。可是,“逆光”可以用来勾画物体的侧影和轮廓,还可以突现物体的质感和形状,清楚地展示对象的线条。在明朗的天气下使用“逆光”更会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

  (6)顶光

  光线由被摄对象上方而来的谓之“顶光”。日正当中的太阳光便是一个好例子。“顶光”常会在被摄对象上造成强大的阴影,若用于人像摄影,则人脸部的鼻下、眼眶、颚下等处会形成浓黑的阴影。

  (7)底光

  “底光”的光源位于被摄物的下方。这种光线在日常生活经验中较少见,故有怪异和戏剧性的效果,在一般摄影场合应用较少。

  3、光线的反差

  “反差”指的是被摄对象上“最亮”与“最暗”的色调关系。所谓“反差强”,是指光线在主体身上呈现的最亮部位与最暗部位的差别大,而且由最亮到最暗的转换过程中变化非常剧烈,对比度非常强烈。相对的,“反差弱”,表示最亮部位与最暗部位的差别不太大,由最亮到最暗的转换过程中变化非常柔顺,令色调很丰富。

  三、摄影的构图

  构图是在照片有限的空间内处理人、景、物的关系,并将三者安排在画面中最佳的位置以形成画面特定结构的过程。

  构图最主要的目的是如何强调及突出主题景物,同时把繁琐的、次要的东西恰当地安排为陪衬。好的构图令照片看起来均匀、稳定、舒服、有规律,而且可以引导视线到主题点。构图不当,会出现杂乱、左右不*衡、头重脚轻及因主题过多反而变成没有视觉焦点等问题。

  1、构图注意事项

  要获得好的摄影构图,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照片不应太过单调,否则照片会显得呆板。但也不应太复杂,否则会令人觉得混乱。

  (2)要选择适合的背景。好的背景不但有助于衬托主题及突出主角,亦会丰富照片的内容,增添画面的色彩。

  (3)要了解人、景、物三者在照片中的关系,并适当地安排它们,以有效地表达主题,避免喧宾夺主的情况。

  (4)要考虑各个景物色彩上的对比。鲜明的对比有助于突出主题,但若颜色混乱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5)要掌握光线的照射角度以及所产生的明暗阴影,它们都会影响照片的色彩和效果。

  (6)要多利用照明、透视、重叠和影纹的层次变化,这将有助于在*面的照片内增加立体感。

  2、以不同的拍摄角度造出不同的构图

  大多数拍摄对象都是立体的,它们呈现出许多面。有正面、侧面、背面、顶面及底面。同一个对象,拍摄的方位角度不同亦会令画面展现出多种多样的构图效果。所以在拍摄之前应选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对物体作观察及比较,从中找出一个最佳、最可表达主题、最生动的视点,以找到最合适的构图。

  (1)正面拍摄。

  正面拍摄是一种最常用的摄影角度。正面拍摄可以产生庄严、*稳的构图效果。但*稳的线条、对称的结构也会因缺乏透视感而显得呆板。而且很多时候会因为对象的受光情况相似而不能突显对象应有的立体感。

  (2)侧面拍摄。

  用斜侧的摄影角度,画面上原来的并行线条变成了斜线,具有纵深感,能将人的视线引向深处,增强立体感。而视线跟随斜线延伸,也会使画面变得生动。随斜侧方位的角度变化,其透视效果也会出现有趣的改变。

  (3)仰视拍摄。

  仰视拍摄指的是向斜上方的角度进行摄影,多用于拍摄高大的景物。这种拍摄角度既可以拍到高大景物的全景,又可以形成垂直地面的线条向上汇聚的透视感觉。还可以突出对象的高耸特性,增加压逼感。

  (4)俯视拍摄。

  俯视拍摄就是从上向下进行拍摄。在高处作俯视的拍摄可以将大范围的景物都拍下来,所以在广角的风景摄影中会经常应用到。在人像摄影中使用俯视拍摄方法,可以为主角带来一种纤秀的效果。

  3、构图的“三分法”

  “三分法”是由希腊的数学家提出来的。摄影者将其运用在照片的构图上,往往可以拍出很多和谐悦目的照片。具体做法是:用两条直线和两条横线将画面*均分为9个同样大小的方格。拍摄时将主题放在直线和横线的交叉点上。

  “三分法”可以应用在任何人物和景物的摄影上。

  4、背景与前景的选择

  背景或前景与主题在色彩、形状、线条、质感、明暗上的不同会造成反差,形成对比,有突出主题之用。

  (1)简单柔和的背景。

  简单的背景不会抢去主题的地位,有利于突出主题。但过于简单及单调的背景却会使照片过于呆板。

  (2)避免杂乱的背景。

  杂乱的背景会使照片看起来非常混乱,更甚者会令人辨别不出主题是什么。

  (3)避免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

  如果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将难以突出主体,会严重破坏照片的整体效果。

  5、摄影构图的基本模式

  (1)构图均衡*稳

  均衡,就是*衡。它区别于对称。用这种形式进行构图的画面不是左右两边的景物形状、数量、大小、排列的一一对应,而是相等或相近形状、数量、大小的不同排列,给人以视觉上的稳定,是一种异形、异量的呼应均衡,是利用近重远轻、近大远小、深重浅轻等透视规律和视觉习惯的艺术均衡。当然均衡中也包括对称式的均衡。

  均衡式构图,给人以宁静和*稳感,但又没有绝对对称的那种呆板无生气,所以是摄影家们在构图中常用的形式,均衡也成了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之一。

  要形成均衡式构图,关键是要选好均衡点(均衡物)。什么是均衡点呢?这要从艺术效果上去找,只要位置恰当,小的物体可以去与大的物体相均衡,远的物体也可与近的物体求均衡,动的物体也可以去均衡静的物体,低的景物同样可均衡高的景物。要多加实践和学习,用好这种艺术技巧。

  (2)打破均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新潮的摄影家认为均衡刺激性不强,反映不出新时代的生活节奏和特点,他们主张打破均衡,而且也在实践他们的观点,拍出了一些不均衡的作品。我们把这些作品的构图形式,称为非均衡式构图。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现实生活中既有均衡也有不均衡。只要是内容的需要和创作意图的需求,形式可以任意选择。

  非均衡式构图具有不稳定,不和谐,紧张刺激、动荡不安等特点。从景物形象上来表现动势较为理想;从心理反映上用来表达烦燥不安的情绪、不协调的动作或不一致的注意力和不同的表情等,具有优势;如展示战争的残酷、革命风暴、狼藉现场等场面,亦可取得好的视觉效果。

  (3)框架式构图

  框架式构图是用一些前景将主题框住。常用的有树枝、拱门、装饰漂亮的栏杆和厅门等。这种构图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上,有助于突出主题。另一方面,焦点清晰的边框虽然有吸引力,但它们可能会与主体相对抗。因此用框架式构图多会配合光圈和景深的调节,使主体周围的景物清晰或虚化,使人们自然地将视线放在主题上。

  (4)直角三角形式构图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一般是以画面的一个竖边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底边为三角形的另一个直角边。这种构图大都注意被摄物的方向性。景物的运动方向或面向应该对着三角形的斜边,使运动物体的前面或景物的面向前留有空间,给以出路。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在横幅或竖幅画面中均可选用,其特点是竖边直线可显示景物之高耸,底边横线又具有稳实、安定感,并且富有运动感,具有正三角形式和倒三角形式构图的双重优势,同时左右直角边灵活多变,很受摄影家们的喜爱,所以使用较多。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的灵便性还表现在底边长竖边短或底边短竖边长均可选用,只要三个角中有一个角可形成直角,便可用这种形式构图。

  (5)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是把景物安排在画面的中央,圆心正是视觉中心。圆形构图看起来就象一个团结的团字,用示意图表示,就是在画面的正中央形成一个圆圈。

  圆形构图,除了圆形物体以这种图式表示其圆外,实际上有许多场景可用圆形构图表示其团结一致,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意愿上的。如许多人围着一个英雄模范在签名,不少少年儿童正聚精会神地听老人讲故事,小朋友们围着圆圈做游戏等,均可选用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给人以团结一致的感觉,没有松散感,但这种构图模式,活力不足,缺乏冲击力,缺少生气。

  (6)S形构图

  S形实际上是条曲线,只是这种曲线条是有规律的定型曲线。S形具有曲线的优点,优美而富有活力和韵味。同时,读者的视线随着S形向纵深移动,可有力地表现其场景的空间感和深度感。

  S形构图分竖式和横式两种,竖式可表现场景的深远,横式可表现场景的`宽广。S形构图着重在线条与色调紧密结合的整体形象,而不是景物间的内在联系或彼此间的呼应。

  S形构图最适于表现自身富有曲线美的景物。在自然风光摄影中,可选择弯曲的河流、庭院中的曲径、矿山中的羊肠小道等等,在大场面摄影中,可选择排队购物、表演等场景;在夜间拍摄时可选择蜿蜒的路灯、车灯行驶的轨迹等等。

  (7)十字形构图

  十字形是一条竖线与一条水*横线的垂直交叉。它给人以*稳、庄重、严肃感,表现成熟而神秘,健康而向上。因为十字最能使人联想到教会的十字架,医疗部门的红十字等,从而产生神秘感。

  十字形构图不宜使横竖线等长,一般竖长横短为好;两线交叉点也不宜把两条线等分,特别是竖线,一般是上半截短些下半截略长为好。因为两线长短一样,而且以交点等分,给人以对称感,缺少了省略和动势,会减弱其表现力。

  十字形构图的场景,并不都是简单的两条横竖线的交叉,而是相仿于十字形的场景均可选用十字形构图。如正面人像,头与上身可视为垂直竖线,左右肩膀连起来可视为横线;建筑物的高与横的结构等。也可以这样讲,凡是在视觉上能组成十字形形象的,均可选用十字形构图。

  四、光圈、快门、对焦、景深

  曝光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光圈的大小和快门的速度。要学会手动拍摄就必须学会光圈与快门的设定配合。

  1、曝光量与光圈的关系

  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可以改变大小的孔洞。它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量。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开得越大,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多。这就好比房间里的窗子,它开得越大,进来的光线越多。

  光圈的数值通常用f-stop值来表示,要注意的是:f-stop值越大,光圈开得反而越小。例如:f16的光圈就比f8的光圈小。

  在快门速度不变时,光圈的大小决定了相片的明暗。光圈太大,曝光会过度,照片就会白茫茫一片。光圈太小,曝光会不足,照片就会是黑漆漆的。

  2、曝光量与快门的关系

  快门是控制光线进入的闸门。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越高,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少。反之亦然。它相当于开窗子时间的长短。

  光圈与快门都可以控制曝光量,它们的组合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因素,并互相影响着。如果将光圈收小一级(例如由f/4收小至f/5.6),将快门速度调慢一倍(例如由1/60减至1/30),它们的曝光量是一样的。

  3、对焦的重要性

  对焦是指将镜头对准被拍摄对象后,调整镜头的焦距,使图像变得最清晰的过程。只有对焦正确图像才可能清晰,否则图像就是模糊的。

  4、景深与光圈、距离、焦距的关系

  景深的“景”是指我们要拍摄的景物,“深”就是清晰度的纵深范围。当镜头对焦于拍摄目标时,这一点对应在CCD感光元件上能清晰成像。它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被记录得较为清晰,这个范围就是景深。

  景深越大,纵深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就越大。景深越小,纵深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就越小。

  影响景深的三大要素是:

  (1)光圈:在镜头焦距及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2)距离:在镜头焦距及光圈不变的情况下,越接近拍摄的目标,景深越小,越远离拍摄的目标,景深越大。

  (3)焦距:在距离及光圈不变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即短焦镜头的景深大,长焦镜头的景深小。

  五、摄影常用名词解析

  焦距(Focal length):从镜头的中心点到胶片*面(其它感光材料)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焦距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一般会标在镜头前面,例如我们最常用的是27-30mm、50mm(也是我们所说的”标准镜头”,指对于35mm的胶片)、70mm等(长焦镜头)。

  光圈(Aperture):控制镜头通光量大小的装置。开大一档光圈,进入相机的光量就会增加一倍,缩小一档光圈光量将减半。光圈大小用F值来表示,序列如下: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f 值越小,光圈越大)。拓展阅读:光圈的应用

  快门(Shutter):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一般可分为镜间快门和点焦*面快门。

  快门速度(Shutter speed):快门开启的时间。它是指光线扫过胶片(CCD)的时间(曝光时间)。例如,“1/30”是指曝光时间为1/30秒。1/60秒的快门是1/30秒快门速度的两倍。其余以此类推。

  景深(Depth of field):影像相对清晰的范围。景深的长短取决于三个因素:焦距、摄距和光圈大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2)摄距越长,景深越长;(3)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拓展阅读:什么是景深

  景深预览(Depth of field preview):为了看到实际的景深,有的相机提供了景深预览按钮,按下按钮,把光圈收缩到选定的大小,看到场景就和拍摄后胶片(记忆卡)纪录的场景一样。

  感光度(ISO):表示感光材料感光的快慢程度。单位用“度”或“定”来表示,如“ISO100/21”表示感光度为100度/21定的胶卷。感光度越高,胶片越灵敏(就是在同样的拍摄环境下正常拍摄同一张照片所需要的光线越少,其表现为能用更高的快门或更小的光圈)。

  色温(Color temperature):各种不同的光所含的不同色素称为“色温”。单位为“K”。我们通常所用的日光型彩色负片所能适应的色温为5400K-5600K;灯光型A型、B型所能适应的色温分别为3400K和3200K。所以,我们要根据拍摄对象、环境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胶卷,否则就会出现偏差色现象(除非用滤色镜校正色温)。

  白*衡(White balance):由于不同的光照条件的光谱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常常会偏差色,例如,在日光灯下会偏蓝、在白炽灯下会偏黄等。为了消除或减轻这种色偏,数码相机可根据不同的光线条件调节色彩设置,使照片颜色尽量不失真。因为这种调节常常以白色为基准,故称白*衡。

  曝光(Exposure):光到达胶片表面使胶片感光的过程。需注意的是,我们说的曝光是指胶片感光,这是我们要得到照片所必需经过的一个过程。它常取决于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因此又有曝光组合一词。比如,用测光表测得快门为1/30秒时,光圈应用5.6,这样,F5.6、1/30秒就是一个曝光组合。

  曝光补偿(Exposure Compensation):用于调节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

  “Stop”:网上没有对应的中文词,英文全称是The unit of exposure。它只是一个衡量亮度的单位,但前提是必须有参照物。你不能说某个物体是3个Stop的亮度,但你可以说物体A比物体B亮3个 Stop。但是翻成曝光的单位也不完全符合它的本意。它是一个单位的亮度变化。但前提是必须有参照物。使用这种方法是因为没有标准的界限来限定明亮和黑暗。一块黑石头在很亮的地方看上去会比在暗处的灰色石头要亮。

  模糊:画面不清晰。可能是由失焦,相机晃动等原因造成。

  像素(pixel):简单来说就是CCD/CMOS上光电感应元件的数量,一个感光元件经过感光,光电信号转换,A/D转换等步骤以后,在输出的照片上就形成一个点,我们如果把影像放大数倍,会发现这些连续色调其实是由许多色彩相近的小方点所组成,这些小方点就是构成影像的最小单位“像素” 。像素分为CCD像素和有效像素,现在市场上的数码相机标示的大部分是CCD的像素而不是有效像素。

  分辨率(ppi/dpi):指的是单位长度中,所表达或撷取的像素数目。和像素一样,分辨率也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影像分辨率,我们通常说的数码相机输出照片最大分辨率,指的就是影像分辨率,单位是ppi(Pixel per Inch)。

  红眼(Red eye):数码相机在闪光灯模式下拍摄人像时,在照片上人眼的瞳孔呈现红色斑点的现象。在较暗的环境中,人眼的瞳孔会放大,此时强烈的闪光灯光线会通过人的眼底反射入镜头,眼底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血管是红色的,所以就形成了红色的光斑。防红眼是闪光灯的一种功能,是在正式闪光之前预闪一次,使人眼的瞳孔缩小,从而减轻红眼现象。

  CCD:译为“电子耦合组件”(Charged Coupled Device),它就像传统相机的底片一样。CCD像素数目越多、单一像素尺寸越大,收集到的图像就会越清晰。因此,尽管CCD数目并不是决定图像品质的唯一重点,我们仍然可以把它当成相机等级的重要判准之一。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功能相当于CCD。

  AE锁:是自动曝光(Automatic Exposure)控制装置的缩写,AE锁就是锁定于某一AE设置,用于自动曝光时人为控制曝光量,保证主体曝光正常。

  使用AE锁有几点需要注意:

  手动方式或自拍时不能使用自动曝光(AE)锁。

  按下自动曝光(AE)锁之后不要再调节光圈大小。

  用闪光灯摄影时不要使用(AE)锁。

  SM闪存卡:即Smart Media,智能媒体卡,一种存储媒介。SM卡采用了SSFDG/Flash内存卡,具有超小超薄超轻等特性,体积37(长)×45(宽)×0.76(厚)毫米,重量是1.8g,功耗低,容易升级,SM转换卡也有PCMCIA界面,方便用户进行数据传送。

  光学变焦(Optical Zoom):远距离拍摄时放大物体,因为取决于镜头的焦距,所以成像不影响画面清晰度。与数字变焦相反。

  数字变焦(Digital Zoom):只能将原先的图像尺寸裁小,让图像在LCD屏幕上变得比较大,但并不会有助于使细节更清晰。

  单反相机(SLR):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这种结构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

  噪点(Noise):数字图像中的“颗粒”,产生的原因往往是高ISO设置、长时间曝光、或在电脑上对曝光严重不足的图像进行过度的提高亮度处理。

  Mega:英文中“百万”的前缀,如,百万像素(MP)。

  饱和度(Saturation):表示色彩鲜艳程度。

  镜头光斑(Lens flares):杂乱的光线会聚到屏上形成模糊不清的像叫光斑。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篇(扩展5)

——合唱指挥的基础知识3篇

合唱指挥的基础知识1

  指挥的姿势、动作与拍子图式

  一、姿势

  (一)、身体的姿势(有教师、同学示范)

  1、两脚稍分开、稍前后站立,重心落在两只脚上。这样,既站得稳,又可前后移动,有*衡感。

  2、头部自然端正,有向上顶悬的感觉。

  3、脸部自然大方,神态和表情要符合歌曲的思想内容。

  4、眼睛要有神,常用坚定、自信的目光,鼓励激发感情。

  (二)、双手的姿势(有教师、同学示范)

  指挥,主要是运用双手来表达乐意,激发感情,所以双手的姿势很重要。

  1、手掌应成圆拱形,五指既要自然分开,又要掌心弯曲。

  2、下臂需灵活自如,富有弹性,它是表现指挥图式的主体。

  3、上臂动作自然,不宜抬得太高,但也不能夹紧身体。

  二、动作(有教师、同学示范)

  (一)、基本原则

  1、准确、鲜明:指挥动作的准确、鲜明,是最重要的原则。指挥的每一个动作首先要求准确、规范化,并具有明确的意义。这样,才能使演唱者理解意图,达到准确无误的演出效果。

  2、简练、朴素:指挥动作的简练、朴素,是为了富有层次地揭示作品的思想感情的需要。因此,指挥者应以最小最少的动作为基础,随着速度、力度、感情的变化,动作也相应地进行变化。这样才能与演唱者相互配合,取得最好的"演唱效果。

  3、美观、大方:指挥动作的美观、大方,仪表、神情的泰然自若,是激发演唱者的感情,使歌者听者一起进入艺术境界的重要条件。切忌奇形怪状或呆板的动作。

  (二)、“拍点”与“反射”

  1、拍点:拍点是每一拍开始起唱的一瞬间,即指挥动作往下打的最低点。拍点一般是由手掌、手腕的弹性动作来表现的。拍点是用小圆点来标记的。(见图)

  2、反射:拍点富有弹性,拍点之后的动作称反射动作。前拍的反射动作,又为后拍作了准备。(见图)


  

  三、图式


  

  指挥的起拍与收拍

  一、起拍

  为了使演唱者一开始就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力度、速度和感情,指挥者就要准确无误地打出起拍动作。起拍动作可以解剖为以下三个步骤:

  1、预备:双手*稳地放在胸前,手掌往下。

  2、起拍:也称预备拍,就是起唱的前一拍,提示演唱者吸气的时候,但这一拍的动作要体现出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感情。

  3、起唱:预备拍的后一拍就是起唱。常见的歌曲有强起、弱起和后半拍起三种。

  4、强起:预备拍点打在前一小节的弱拍上,如《故乡的亲人》。

  5、弱起:预备拍点打在前一拍的强拍或次强拍上,如《国际歌》。

  6、后半拍起:有两种情况,一是弱拍后半拍起,如《*》;二是强拍后半拍起,如《让我们荡起双桨》。

  二、收拍

  全曲结束有个准确一致的收拍,这对整首歌曲的思想感情是否完满地表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收拍的时值:为了唱足结束音,一般应收在后一拍的拍点上。如四拍结束的歌曲,要收在第五拍的拍点上。

  (二)收拍的动作:要明确果断地将双手往下打出拍点,并往上反射成小圈。收拍动作在实际指挥中,还应根据歌曲的思想感情作线条设计。常用收拍动作有以下几种:

  1、经常采用左手停顿在终止长音第一拍的拍点上,右手继续按指挥图式挥拍,然后在后一拍的拍点上打出收拍动作。

  2、有时根据歌曲感情的需要,收拍小圈动作,可以提高至头部上前方。

  3、收拍动作也可不用左手,只用右手打出有力果断的拍点,显得干净利落。

  4、渐强的收拍法是将双手停顿在终止音的第一个拍点上,然后由下而上成倒梯形扩大,最后收拍。

  5、当歌曲的终止音只有一拍或半拍时,收拍小圈更要干净利落,不能收在后一拍上,而只能收在终止音上,即收拍动作和终止音一起结束。

  指挥的力度与速度

  一、力度:一般地说,较强的音乐,指挥动作的力度较强,幅度较大,部位较高。相反,较弱的音乐,指挥动作的力度较弱,幅度较小,部位也较低。

  二、速度:音乐的快、慢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因此,指挥动作必须有显著差别。

  1、较快速度:指挥时,在保持原有图式的基础上,将动作幅度缩小,拍点以手腕为支点,靠手掌来完成。如《保卫黄河》。

  2、较慢速度:指挥时,在保持原有图式的基础上,将动作幅度适当扩大,但拍点仍需由腕关节为支点,靠下臂与手掌一起完成。反射动作要柔和自如。如《我的祖国》的第一段的指挥。

  3、合拍指挥:有的歌曲速度很快,如按通常的指挥方法,虽可幅度缩小,但仍显得忙乱不按。这种情况,可改用合拍即简化的指挥方法,可将二拍改成一拍,四拍改成二拍,六拍也可以改成二大拍。如《欢乐颂》、《渴望春天》。

  4、分拍指挥:有的歌曲速度很慢,如果按照通常的指挥方法将幅度放大,指挥时仍会出现“等”拍子的动作间歇。这种情况,可改用分拍指挥的方法,将指挥动作进行详细分解。可将一拍打成二个半拍动作,二拍打成四个半拍动作。如《大路歌》。

合唱指挥的基础知识2

  一、姿势

  (一)、身体的姿势(有教师、同学示范)

  1、两脚稍分开、稍前后站立,重心落在两只脚上。这样,既站得稳,又可前后移动,有*衡感。

  2、头部自然端正,有向上顶悬的感觉。

  3、脸部自然大方,神态和表情要符合歌曲的思想内容。

  4、眼睛要有神,常用坚定、自信的目光,鼓励激发感情。

  (二)、双手的姿势(有教师、同学示范)

  指挥,主要是运用双手来表达乐意,激发感情,所以双手的姿势很重要。

  1、手掌应成圆拱形,五指既要自然分开,又要掌心弯曲。

  2、下臂需灵活自如,富有弹性,它是表现指挥图式的主体。

  3、上臂动作自然,不宜抬得太高,但也不能夹紧身体。

  二、动作(有教师、同学示范)

  (一)、基本原则

  1、准确、鲜明:指挥动作的准确、鲜明,是最重要的原则。指挥的每一个动作首先要求准确、规范化,并具有明确的意义。这样,才能使演唱者理解意图,达到准确无误的演出效果。

  2、简练、朴素:指挥动作的简练、朴素,是为了富有层次地揭示作品的思想感情的需要。因此,指挥者应以最小最少的动作为基础,随着速度、力度、感情的变化,动作也相应地进行变化。这样才能与演唱者相互配合,取得最好的演唱效果。

  3、美观、大方:指挥动作的美观、大方,仪表、神情的泰然自若,是激发演唱者的感情,使歌者听者一起进入艺术境界的重要条件。切忌奇形怪状或呆板的动作。

  (二)、“拍点”与“反射”

  1、拍点:拍点是每一拍开始起唱的一瞬间,即指挥动作往下打的最低点。拍点一般是由手掌、手腕的弹性动作来表现的。拍点是用小圆点来标记的。

  2、反射:拍点富有弹性,拍点之后的动作称反射动作。前拍的反射动作,又为后拍作了准备。

  指挥的起拍与收拍

  一、起拍

  为了使演唱者一开始就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力度、速度和感情,指挥者就要准确无误地打出起拍动作。起拍动作可以解剖为以下三个步骤:

  1、预备:双手*稳地放在胸前,手掌往下。

  2、起拍:也称预备拍,就是起唱的前一拍,提示演唱者吸气的时候,但这一拍的动作要体现出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感情。

  3、起唱:预备拍的后一拍就是起唱。常见的歌曲有强起、弱起和后半拍起三种。

  *、强起:预备拍点打在前一小节的弱拍上,如《故乡的亲人》。

  *、弱起:预备拍点打在前一拍的强拍或次强拍上,如《国际歌》。

  *、后半拍起:有两种情况,一是弱拍后半拍起,如《*》;二是强拍后半拍起,如《让我们荡起双桨》。

  二、收拍

  全曲结束有个准确一致的收拍,这对整首歌曲的思想感情是否完满地表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收拍的时值:为了唱足结束音,一般应收在后一拍的拍点上。如四拍结束的歌曲,要收在第五拍的拍点上。

  (二)收拍的动作:要明确果断地将双手往下打出拍点,并往上反射成小圈。收拍动作在实际指挥中,还应根据歌曲的思想感情作线条设计。常用收拍动作有以下几种:

  1、经常采用左手停顿在终止长音第一拍的拍点上,右手继续按指挥图式挥拍,然后在后一拍的拍点上打出收拍动作。

  2、有时根据歌曲感情的需要,收拍小圈动作,可以提高至头部上前方。

  3、收拍动作也可不用左手,只用右手打出有力果断的拍点,显得干净利落。

  4、渐强的收拍法是将双手停顿在终止音的第一个拍点上,然后由下而上成倒梯形扩大,最后收拍。

  5、当歌曲的终止音只有一拍或半拍时,收拍小圈更要干净利落,不能收在后一拍上,而只能收在终止音上,即收拍动作和终止音一起结束。

  指挥的力度与速度

  一、力度:一般地说,较强的音乐,指挥动作的力度较强,幅度较大,部位较高。相反,较弱的音乐,指挥动作的力度较弱,幅度较小,部位也较低。

  二、速度:音乐的快、慢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因此,指挥动作必须有显著差别。

  1、较快速度:指挥时,在保持原有图式的基础上,将动作幅度缩小,拍点以手腕为支点,靠手掌来完成。如《保卫黄河》。

  2、较慢速度:指挥时,在保持原有图式的基础上,将动作幅度适当扩大,但拍点仍需由腕关节为支点,靠下臂与手掌一起完成。反射动作要柔和自如。如《我的祖国》的`第一段的指挥。

  3、合拍指挥:有的歌曲速度很快,如按通常的指挥方法,虽可幅度缩小,但仍显得忙乱不按。这种情况,可改用合拍即简化的指挥方法,可将二拍改成一拍,四拍改成二拍,六拍也可以改成二大拍。如《欢乐颂》、《渴望春天》。

  4、分拍指挥:有的歌曲速度很慢,如果按照通常的指挥方法将幅度放大,指挥时仍会出现“等”拍子的动作间歇。这种情况,可改用分拍指挥的方法,将指挥动作进行详细分解。可将一拍打成二个半拍动作,二拍打成四个半拍动作。如《大路歌》。

  排练与彩排演出

  指挥是音乐的导演,但指挥的职责,不仅在于导演音乐,首先应该是合唱队的组织者,指挥必须对*时的排练、演出前的准备以及演出的全过程,要胸有成竹,了如指掌。

  一、排练

  1、在*时的排练过程中,指挥的作用不可估量,一定要强调让合唱队员注意歌曲的音准、节奏、速度、力度、对歌曲的情绪、风格等的处理。

  2、要注意不断提高表演艺术水*,做到每次排练有所追求,有所前进。

  3、要充分调动合唱者的积极性,激发兴趣,练唱要适度。

  4、指挥一定要熟悉演唱的歌曲,掌握好歌曲的拍子、节奏、速度等。

  二、彩排与演出

  1、要提醒合唱队员在精神上要有充分的准备。

  2、对队形、服装等方面进行检查。

  3、引领队员酝酿情绪。

  4、队员先上场,指挥再有条不紊地上台。

  5、带着感情上场,要自然大方,充满信心。

  6、亲切巡视歌队,通过视线,集中注意力。

  7、冷静挥手起拍,抓准速度,激发感情。

  8、结束是热情谢幕,代表集体,转身行礼,队伍有序下场。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篇(扩展6)

——合唱的基础知识3篇

合唱的基础知识1

  1、音域宽广。合唱的音域是所有参与者音域的总合,从男低声部的最低音到女高声部的最高音可达到三个半至四个八度。

  2、音色丰富。在合唱中可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所有的戏剧、抒情种类,还有每个人的不同音色,以及各种音色的不同组合情况。

  3、力度变化大。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都是合唱所能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任何个人都是不能与之比美的.。

  4、音响层次多。由于合唱是多声部音乐,不同的和弦、不同的和弦转位、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力度级别、不同的音色变

  化……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

  5、表现力强。合唱可以表现各种种类的作品,不论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不论任何历史时期、不论任何情绪、不论任何风格的作品,都可以通过合唱来进行完美的表现。

合唱的基础知识2

  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同时演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曲调称为合唱。

  合唱是一种群体性、多声部的声乐表演艺术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和声性强,气势宏大,具有多层次、立体性的声响效果,以人声抒发感情、以人声表现音乐,因而,极富震撼力和感染力。是一种品位高,且易于普及的声乐表演艺术形式。

合唱的基础知识3

  合唱的种类中分为两类:

  1、同声合唱:这种合唱形式包括三种不同的类型:

  ①童声合唱,由男童和女童共同演唱的合

  唱。

  ②男声合唱,由单纯的男声演唱的合唱。

  ③女声合唱,由单纯的女声演唱的合唱。

  2、混声合唱:由成年男声和成年女声共同演唱的合唱。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篇(扩展7)

——形体训练基础知识

形体训练基础知识1

  第一章形体训练概念

  (一)形体

  形体是在先天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形体是指人体结构的外在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先天的遗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与后天生活条件及科学训练也有密切关系。女子形体与男子形体具有本质上的区别。男子形体要求肌肉发达匀称,刚健有力,有阳刚之气;女子形体强调身体比例匀称,线条流畅,整个体型呈现女子特有的曲线性。

  第二章形体美的评价

  (一)形体美

  形体美就是人类的身体曲线美,是指人的躯体线条结合人的情感和品质,通过形象、姿态诉诸于欣赏者眼前的一种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骨骼、肌肉、肤色。男子体形应体现匀称、强壮和粗犷美;女子体形应体现女性特有的曲线美、匀称美、姿态美、弹性美和外部形态与内部情感统一的和谐美。肤色应是红润而有光泽,健康光滑有弹性。只有在四肢、躯干、头部及五官的合理配合下才能显示出姿态优美,体型匀称的整体美。所有这些,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形体训练及合理的营养和休息才可成就。

  (二)形体美的内容

  形体美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体形美、姿态美和动作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体形匀称、协调、健美。健美的身材和体形美需要通过优美的姿态来表现。姿态是指一个人在静止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姿势和举止神情,能突出反映一个人的气质和风度。人除了睡眠之外,不是站着就是坐着,姿态都在每时每刻中变化着。姿态美则是指人体在空间运动和变化的样式。

  体形美、姿态美、动作美,脱离不开形体,体形的完美和正确的身体姿势可以促进人体外形的完美,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有机体机能的完美程度。健美的体形、端正的姿态还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

  (三)形体美的标准

  形体,可谓千姿百态,但并非人人都称得上美。人是爱美的,特别是青年男女。要想使自己的形体在先天和遗传的基础上更加优美,就必须首先了解身体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针对自身的不足,通过合理营养和经常从事科学的形体训练,才能使自己的身高与体重相称,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合度,身姿体态更加匀称、丰满、柔韧和强健。我国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形体美的标准。

  第三章形体美的标准

  1.以肚脐为界,肚脐到头顶与肚脐到脚跟的比例应是5:8(接近黄金分割)。

  2.身体的中点应在耻骨联合处。

  3.*伸双臂,两中指指尖之间的距离应等于身高。

  4.头高应等于身高的1/8。

  5.乳头与肩胛骨应在同一水*线上。

  6.大腿正面的宽度应等于脸宽。

  7.跪下的高度应等于身高得3/4。

  8.颈围应等于小腿围。

  9.肩宽应等于身高的1/4减4厘米。

  10.胸围应等于身高的1/2。

  11.腰围应等于胸围减20厘米。

  12.臀围应等于胸围加4厘米。

  13.大腿围应等于腰围减10厘米。

  14.小腿围应等于大腿围减20厘米。

  15.足颈围应等于小腿围减10厘米。

  16.大臂围应等于1/2大腿围。

  17.前臂围应等于大臂围减5厘米。

  18.手腕围应等于前臂围减5厘米。

  (二)形体美的具体标准

  1.坐姿标准:上体正直,两肩自然下垂,高度相同;颈部梗直微前倾,两膝自然弯曲,大腿保持在水*位置,两脚掌均匀着地。

  2.立姿标准:良好的身体形态应该是上体正直,头部端正,两眼*视,下颌略回收,双肩后张下沉以及挺胸、收腹、立腰、立背、紧臀、双膝伸直,两腿夹紧,脚跟并拢,两脚尖外开45°~60°,两臂自然下垂,两脚掌均匀着地。

  3.行姿标准:一腿自然弯曲向正前方抬器,落脚要正,膝关节伸直,后退绷直,前脚掌蹬地使重心前移,两臂前后自然摆动,有节奏地向前移重心。上体动作同立姿标准。

  第四章、影响形体美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子代从亲代那里继承下来的形态和机能上相对稳定的特征。遗传为后天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物质基础。但后天环境对形体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生存的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以及所处地域的气候、温差等等。环境因素对形体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形体美也有很大的影响。人的精神状态、气质类型,决定了人的性格,而性格对于心理因素来讲,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形体美是通过形体的表现力来实现的,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就无法适时地展现形体美的风采。稳定的心理素质是通过*时的训练获得的。因此,练习者在塑造完美形体的同时,还应重视心理因素的训练,以期取得更大的的效果。

  (四)科学的形体训练

  科学的形体训练,就是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客观标准,并根据科学的规律,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实际的训练内容、手段和方法,长期的、系统的、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形体训练,从而达到塑造完美形体的目的。

  (五)营养因素

  营养是影响形体美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形体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才能得到的。如果人体没有合理充分的营养,就不能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人体不能及时地补充营养,也就无法补充由于训练所造成的能量消耗,形体训练得到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一个好的形体,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只有在此基础之上的形体训练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章、形体训练的科学基础

  形体训练是一门科学,要想通过形体训练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从而获得一个健美的体型和强壮得体格,首先必须了解人体肌肉的生理解剖知识,懂得人体肌肉的合理结构、功能和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形体训练的方法,为更好地安排训练内容打下基础。

  形体训练多是静力性活动和控制能力的练习,它的肌肉用力特点偏重于等长收缩,也就是说通过肌肉的紧张和收缩,使身体固定于某种姿势上不动。多为周期性练习和非周期性练习相结合。周期性练习指的是形体练习动作比较简单,按一定顺序多次重复,连贯进行;非周期性练习指的是形体训练中有些动作比较复杂,没有明显的连贯性,每个动作可以单独完成。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关节)、和肌肉构成,它们约占体重的58%。骨与骨连结构*体的杠杆系统――骨骼,肌肉附着在骨架上。运动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使人体运动,这种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来实现的。

  1.骨骼

  骨骼是人体肌肉和脏器等的支架,它赋予人体一定的外形。人体骨骼包括颅骨、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共206块,其中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及其骨连结是决定体型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它关系到人体各部位的比例。骨骼发育完好,比例得当,是体型美的基础。美学中关于人体比例的观点,即以人的头部的长度为尺度来衡量全身,认为标准人体的比例:身高7.5~8头,下颌到胸下线为1头,再至股骨头为1.5头,从股骨头到肺部为4头。这些比例主要由骨骼的长度决定。

  形体训练能促进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骨的"生长包括骨的长长和骨的长粗。长骨主要为四肢骨,大都呈管状,中部为骨干,两端的膨大为骨骺。长骨的长长依靠软骨的成骨过程(软骨内演变成骨),长骨的长粗主要依靠膜内成骨过程(胚性结缔组织演变成骨)。

  2.肌肉

  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滑肌和心肌共有600多块。骨骼肌附在骨骼上,它的收缩牵动骨骼、绕关节,从而产生各种运动。骨骼肌肉分布广泛,约434块,成年人的骨骼肌占人体体重的40%(女性35%)左右,是人体最多的一种组织。骨骼肌的活动产生了人的坐、立、走、跑以及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和各种各样的劳动和运动。

  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每条肌纤维呈圆柱状,许多肌纤维排列成束,许多肌束聚集在一起构成一块肌肉,每块肌肉中间部分叫肌腹,两端为肌腱。根据肌肉收缩机能,可分成“慢肌”和“快肌”两种,慢肌主要决定肌肉的耐力,快肌主要决定肌肉的爆发力。慢肌多的人,体型较纤细苗条,快肌多的人,体型显得健壮。

  肌肉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当兴奋达到一定阈值时,肌肉就收缩。形体训练能促进骨骼肌的正常发育,使全身肌肉及其肌力分布均匀。肌肉分布匀称是决定人体体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篇(扩展8)

——排比修辞基础知识

排比修辞基础知识1

  (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和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例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 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 中。

  (三)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排比句

  1、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色的基调。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吟唱,少一些哀婉的咏叹。人生如一局棋,应该多一些主动的出击,少一些消极的龟缩。

  2、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月亮说,纯洁的心灵晶莹透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海燕说,奋斗的人生快乐无穷。

  3、你无法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示笑容;你无法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无法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无法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4、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点缀一角夜空。如果你是一片白云;就装扮一方晴空。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一缕阳光;就照亮所有黑暗。如果你是一丝清风;就吹走世间的尘埃。如果你是一阵春风;就吹绿田野的庄稼。

  5、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天际一朵漂浮的白云。

  6、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7、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无限的光明和希望;拥有知识,就拥有了无限的力量和财富。拥有友情,就拥有了一份理解和支持;拥有友情,就拥有了一份快乐和温馨。拥有网络,就拥有了时间和空间;拥有网络,就拥有了世界和梦想。

  8、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9、没有落日般的瑰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清纯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可以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

  10、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书,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篇(扩展9)

——篮球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篮球基础知识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学习机会和*台,使其将知识学习、实践经验、习惯养成、能力培养统筹起来,最终促使其综合能力形成,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以自学自练的时间和表演的*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去尝试、去感受、去创造,体会不同的乐趣。

  二、教材选择

  根据高中男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要求,从兴趣出发,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协调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展现同学的青春活力,并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通过学习篮球技术中的行进间上篮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过程

  1、身体预热部分:以篮球活动为主体,并通过游戏对抗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技能部分:学习篮球的行进间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技术,重点解决该技术中的持球时机、步法等,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欲望。

  3、恢复心律部分及评价:采用结合篮球的一些练习,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使学生进行充分的放松。

  四、教学特点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篮球专项活动和有对抗性质的持球游戏活动,再加以教师语言的调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2、学生自主:在学习技能部分,分为六个小组,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的*台。

  3、分层次教学进行提高:设立提高组,使学生中接受能力比较强的能够在掌握教师所传授的部分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五、课前预计

  全课练习密度预计:45±2% *均心率:135±5次/分

  60%以上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篮球的行进间运球接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 30%的学生能够进行提高难度练习并运用到教学比赛当中。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5篇(扩展10)

——网络维护基础知识

网络维护基础知识1

  一、网络知识问答:

  1、上网前可以做那些事情来确保上网安全?

  首先,你需要安装个人防火墙,利用隐私控制特性,你可以选择哪些信息需要保密,而不会不慎把这些信息发送到不安全的网站。这样,还可以防止网站服务器在你不察觉的情况下跟踪你的电子邮件地址和其他个人信息。其次,请及时安装系统和其它软件的补丁和更新。基本上越早更新,风险越小。防火墙的数据也要记得及时更新。

  2、如何防止黑客攻击?

  首先,使用个人防火墙防病毒程序以防黑客攻击和检查黑客程序(一个连接外部服务器并将你的信息传递出去的软件)。个人防火墙能够保护你的计算机和个人数据免受黑客入侵,防止应用程序自动连接到网站并向网站发送信息。其次,在不需要文件和打印共享时,关闭这些功能。文件和打印共享有时是非常有用的功能,但是这个特性也会将你的计算机暴露给寻找安全漏洞的黑客。一旦进入你的计算机,黑客就能够窃取你的个人信息。

  3、如何防止电脑中毒?

  首先,不要打开来自陌生人的电子邮件附件或打开及时通讯软件传来的文件。这些文件可能包含一个特洛伊木马程序,该程序使得黑客能够访问你的文档,甚至控制你的外设,你还应当安装一个防病毒程序保护你免受病毒、特洛伊木马程序和蠕虫侵害。

  4、浏览网页时时如何确保信息安全?

  采用匿名方式浏览,你在登录网站时会产生一种叫cookie(即临时文件,可以保存你浏览网页的痕迹)的信息存储器,许多网站会利用cookie跟踪你在互联网上的活动。你可以在使用浏览器的时候在参数选项中选择关闭计算机接收cookie的选项。(打开 IE浏览器,点击 “工具”—“Internet选项”,在打开的选项中,选择“隐私”,保持“Cookies”该复选框为未选中状态,点击按钮"确定")

  5、网上购物时如何确保你的信息安全?

  网上购物时,确定你采用的是安全的连接方式。你可以通过查看浏览器窗口角上的闭锁图标是否关闭来确定一个连接是否安全。在进行任何的交易或发送信息之前阅读网站的隐私保护政策。因为有些网站会将你的个人信息出售给第三方。在线时不要向任何人透露个人信息和密码。

  6、如何防止密码被盗?

  经常更改你的密码,使用包含字母和数字的七位数的密码,从而干扰黑客利用软件程序来搜寻最常用的密码。

  二、上网安全小贴士:

  1)在线时不要向任何人透露个人信息和密码。黑客有时会假装成ISP服务代表并询问你的密码。请谨记:真正的ISP服务代表是不会问你的密码的。

  2)在不需要文件和打印共享时,关闭这些功能。文件和打印共享有时是非常有用的功能,但是这个特性也会将你的计算机暴露给寻找安全漏洞的黑客。一旦进入你的计算机,黑客就能够窃取你的个人信息。

  三、网络名词:

  1、肉鸡:所谓“肉鸡”是一种很形象的比喻,比喻那些可以随意被我们控制的电脑,对方可以是WINDOWS系统,也可以是UNIX/LINUX系统,可以是普通的个人电脑,也可以是大型的服务器,我们可以象操作自己的电脑那样来操作它们,而不被对方所发觉。

  2、木马:就是那些表面上伪装成了正常的程序,但是当这些被程序运行时,就会获取系统的整个控制权限。有很多黑客就是热中与使用木马程序来控制别人的电脑,比如灰鸽子,黑洞,PcShare等等。

  3、网页木马:表面上伪装成普通的网页文件或是将而已的代码直接插入到正常的网页文件中,当有人访问时,网页木马就会利用对方系统或者浏览器的漏洞自动将配置好的木马的服务端下载到访问者的电脑上来自动执行。

  4、挂马:就是在别人的网站文件里面放入网页木马或者是将代码潜入到对方正常的网页文件里,以使浏览者中马。

  5、后门: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入侵者在利用某些方法成功的控制了目标主机后,可以在对方的系统中植入特定的程序,或者是修改某些设置。这些改动表面上是很难被察觉的,但是入侵者却可以使用相应的程序或者方法来轻易的与这台电脑建立连接,重新控制这台电脑,就好象是入侵者偷偷的配了一把主人房间的要是,可以随时进出而不被主人发现一样。通常大多数的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程序都可以被入侵者用语制作后门(BackDoor)

  6、rootkit:rootkit是攻击者用来隐藏自己的行踪和保留root(根权限,可以理解成WINDOWS下的system或者管理员权限)访问权限的工具。通常,攻击者通过远程攻击的方式获得root访问权限,或者是先使用密码猜解(破解)的方式获得对系统的普通访问权限,进入系统后,再通过,对方系统内存在的安全漏洞获得系统的root权限。然后,攻击者就会在对方的系统中安装rootkit,以达到自己长久控制对方的目的,rootkit与我们前边提到的木马和后门很类似,但远比它们要隐蔽,黑客守卫者就是很典型的rootkit,还有国内的ntroorkit等都是不错的rootkit工具。

  7、IPC$:是共享“命名管道”的资源,它是为了让进程间通信而开放的饿命名管道,可以通过验证用户名和密码获得相应的权限,在远程管理计算机和查看计算机的共享资源时使用。

  8、弱口令:指那些强度不够,容易被猜解的,类似123,abc这样的口令(密码)

  9、默认共享:默认共享是WINDOWS2000/XP/2003系统开启共享服务时自动开启所有硬盘的共享,因为加了"$"符号,所以看不到共享的托手图表,也成为隐藏共享。

  10、shell:指的是一种命令指行环境,比如我们按下键盘上的“开始键+R”时出现“运行”对话框,在里面输入“cmd”会出现一个用于执行命令的黑窗口,这个就是WINDOWS的Shell执行环境。通常我们使用远程溢出程序成功溢出远程电脑后得到的那个用于执行系统命令的环境就是对方的shell

  11、WebShell:WebShell就是以asp、php、jsp或者cgi等网页文件形式存在的一种命令执行环境,也可以将其称做是一种网页后门。黑客在入侵了一个网站后,通常会将这些asp或php后门文件与网站服务器WEB目录下正常的网页文件混在一起,好后就可以使用浏览器来访问这些asp 或者php后门,得到一个命令执行环境,以达到控制网站服务器的目的。可以上传下载文件,查看数据库,执行任意程序命令等。国内常用的WebShell有海阳ASP木马,Phpspy,c99shell等

  12、溢出:确切的讲,应该是“缓冲区溢出”。简单的解释就是程序对接受的输入数据没有执行有效的检测而导致错误,后果可能是造成程序崩溃或者是执行攻击者的命令。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堆溢出;(2)栈溢出。

  13、注入:随着B/S模式应用开发的发展,使用这种模式编写程序的程序员越来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程序员的水*参差不齐相当大一部分应用程序存在安全隐患。用户可以提交一段数据库查询代码,根据程序返回的结果,获得某些他想要知的数据,这个就是所谓的SQLinjection,即:SQL注意入。

  14、注入点:是可以实行注入的地方,通常是一个访问数据库的连接。根据注入点数据库的运行帐号的权限的不同,你所得到的权限也不同。

  15、内网:通俗的讲就是局域网,比如网吧,校园网,公司内部网等都属于此类。查看IP地址如果是在以下三个范围之内的话,就说明我们是处于内网之中的:10.0.0.0—10.255.255.255,172.16.0.0—172.31.255.255,192.168.0.0—192.168.255.255

  16、外网:直接连入INTERNET(互连网),可以与互连网上的任意一台电脑互相访问,IP地址不是保留IP(内网)IP地址。

  17、端口:(Port)相当于一种数据的传输通道。用于接受某些数据,然后传输给相应的服务,而电脑将这些数据处理后,再将相应的恢复通过开启的端口传给对方。一般每一个端口的开放的偶对应了相应的服务,要关闭这些端口只需要将对应的服务关闭就可以了。

  18、3389、4899肉鸡:3389是Windows终端服务(Terminal Services)所默认使用的端口号,该服务是微软为了方便网络管理员远程管理及维护服务器而推出的,网络管理员可以使用远程桌面连接到网络上任意一台开启了终端服务的计算机上,成功登陆后就会象操作自己的电脑一样来操作主机了。这和远程控制软件甚至是木马程序实现的功能很相似,终端服务的连接非常稳定,而且任何杀毒软件都不会查杀,所以也深受黑客喜爱。黑客在入侵了一台主机后,通常都会想办法先添加一个属于自己的后门帐号,然后再开启对方的终端服务,这样,自己就随时可以使用终端服务来控制对方了,这样的主机,通常就会被叫做3389肉鸡。Radmin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远程控制软件,4899就是Radmin默认使以也经常被黑客当作木马来使用(正是这个原因,目前的杀毒软件也对Radmin查杀了)。有的人在使用的服务端口号。因为Radmin的控制功能非常强大,传输速度也比大多数木马快,而且又不被杀毒软件所查杀,所用Radmin管理远程电脑时使用的是空口令或者是弱口令,黑客就可以使用一些软件扫描网络上存在Radmin空口令或者弱口令的主机,然后就可以登陆上去远程控制对恶劣,这样被控制的主机通常就被成做4899肉鸡。

  19、免杀:就是通过加壳、加密、修改特征码、加花指令等等技术来修改程序,使其逃过杀毒软件的查杀。

  20、加壳:就是利用特殊的酸法,将EXE可执行程序或者DLL动态连接库文件的编码进行改变(比如实现压缩、加密),以达到缩小文件体积或者加密程序编码,甚至是躲过杀毒软件查杀的目的。目前较常用的壳有UPX,ASPack、PePack、PECompact、UPack、免疫007、木马彩衣等等。

  21、花指令:就是几句汇编指令,让汇编语句进行一些跳转,使得杀毒软件不能正常的判断病毒文件的构造。说通俗点就是”杀毒软件是从头到脚按顺序来查找病毒。如果我们把病毒的头和脚颠倒位置,杀毒软件就找不到病毒了“。

推荐访问: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五篇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1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1-3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