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时间:2022-12-30 09:12:03 来源:网友投稿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一、政治体制改革背景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形式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供大家参考。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一、政治体制改革背景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形式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以便使国家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及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社会生产力及各领域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42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8.7%,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难能可贵。然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却并没有像经济体制改革那般顺利,最近几年,甚至陷入停滞状态。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30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过去相比有所进步,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政关系日趋规范化、制度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日趋完善和成熟,逐步走上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轨道。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3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

  第三,选举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和1986年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作了两次修改,逐步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在党内,选举制度也在逐步完善。

  第四,机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政府机构改革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我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7年进行了五次大的机构改革。

  第五,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逐步实施了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二是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实现了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第六,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方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一个是民王,一个是法治。十二大党章确立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1997年十五大首次确认“法治”概念,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

  但是是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相比,政治体制改革显得相对滞后,力度也明显不够,权力过于集中并且缺乏制约,贪污腐败盛行,甚至已经对社会全面改革发展造成了障碍,是中国社会很多矛盾的深层根源。随着我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已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大家都知道改革是必须的,但是怎么改革却成了各派争议的焦点,各种利益集团激烈碰撞,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都严重阻碍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其实我国国内长期存在两种思潮,“左”的思潮,想要否定改革开放的成果,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上去,“右”的思潮主张自由化,一切向西方看齐。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时,对这些社会思潮进行了纠正,认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仍是当前最主要任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方针不能变,从而在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头,稳住了大方向。但是在接下来的的十四大报告中,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及不多,偶有论及,也态度保守。在随后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提法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性的“提法”延续,创新性及突破性都不够。

  三、我国政治改革陷入停滞的原因

  政治体制改革必然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阻力可想而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陷入停滞大体有已下几个原因:

  (一)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阻力小较容易的都已经改了,比如我国也做过一些像大部制这样的改革尝试,但是收效甚微。表面的东西改的很好,而留下的都是各部门各机构的核心利益。想要进行大规模的体制框架改革,打破部门间的固有利益阻碍很大,铁道部的改革多年停滞不前,而当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下马后却突飞猛进,可见领导人要想触碰部门利益也需要借助外部的东风,而我国的中产阶级还不足以担此重任,所以说,贪腐多,但是东风却不常有,这也是领导人换了几代,改革却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二)既得利益集团缺乏改革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经济迅猛发展。掌握着权力和资本的这部分人获得巨大收益,从主观上缺乏改革动力。而我国政改的推动力量中产阶级缺乏足够的力量和话语权,致使改革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停滞不前。

  (三)在理论约束和制度约束下,政治体制改革空间有限。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政治制度”之上的政治体制要坚持,这规定了大的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改革空间有限。

  (四)政治体制改革将会呈现被动式、渐进式前进。执政者需要面对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汹涌的社情民意。从社会发展现实的层面来看,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领域的改革在进行到一定程度时,都要受制于政治体制改革。所以注定政改是一场进行被动式、渐进式的持久改革。

  (五)邓小平以后,我国摆脱了强人政治时代,但是同时带来的问题是新执政者往往都没有打破固有政治体制的改革勇气和魄力,而且也没有提出打破传统思想的新理论。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这三个“自信”相比,报告中提出的“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这三个“勇于”意义更大!也是执政者需要面对的艰巨考验。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未来方向

  人们如此关注这一部分,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目前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处于改革的攻坚期。;二是本次十八大将会实

  现新旧核心领导班子交接,新任中国核心领导层将要带领中国往哪个方向走,尤其是政治体制的发展走向如何,也至关重要。本次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将留下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三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发展,人们对于国际国内政治事务了解越来越多,思想呈现多元化,参政议政的意愿及积极性有所增强。

  有关政治体制改革,政界和学界都有不同声音,观点比较多元。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各方观点中,比较引起关注的观点有两个,即“顶层设计论”和“摸着石头过河论”。主张改革需要“顶层设计论”的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和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陈家刚等人。吴敬琏曾在2011年提出,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而不是零碎、个别的政策调整。而主张“摸着石头过河论”的当属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2012年,他在《环球时报》发表文章《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提出:成功的政治改革,多是逐步探索。成功的政治改革大多没有什么“理论指导”,更谈不上什么“顶层设计”,多是逐步摸索,一路探寻,最终获得成功的。这在中国叫做“摸着石头过河”。

  这两个理论观点的提出者都有自己的逻辑。主张“顶层设计论”的强调理论先行,认为应该先进行政治框架的合理搭建,政治实践应在政治框架的范围内施行;主张“摸着石头过河”的认为理论先行不可靠,更强调实践先行,认为政策应随着实践来进行调整。

  对于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前进方向也许我们可以从党的十八大中找到答案。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的第二部分中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这三句话,第一句话回答了“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第二句话表述的重点是“自信”。而“道路、理论和制度”在十八大报告中分别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段表述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句话的表述,被很多学者解读为“这表示中国的未来既不走资本主义民主道路,也不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而是始终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八大报告的第五部分标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专门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历史发展做了概括性梳理,并有这样的表述:“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者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有共识,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二是改革者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息息相关,是全面改革的一部分;三是为如何对待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定了调性,即“可以借鉴,绝不照搬。”四是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步调,即态度要“积极”,步伐要“稳妥”。通观全文,更主要强调的应该是“稳妥”,不能激进,更不能冒险。

  这些表述表明,在具有政改共识的前提下,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最初设计的时候有几点是明确的:“应该改”、“要谨慎改,不搞大民主”、“不照搬西方模式”。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从开始就规定了改革的“方向”和“禁区”。这个“方向”和“禁区”也是后来政治体制改革一直难有大的突破的初始原因。

  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但“总病根”则是“权力过分集中”。现在的改革也是如此我们。尽管改革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大体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第一,着眼于打击腐败,人民对腐败深恶痛绝,所以对腐败的敏感度非常高。所以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我国的腐败根植于我国的政治体系,所以打击腐败难度很大,任重道远,所以应该建立健全的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要让打击腐败止步于底层,要做到既要打狼也要打大老虎。

  第二,着眼于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提高法律的准入门槛和法律从业人员的整体素

  质。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第三,着眼于建立服务型政府,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四,着眼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五,着眼于实现人民民主,着力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五、对于改革的几点思考

  11月1日,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指出,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要闯险滩,必然要触动利益,为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奋力向前,敢于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坚定不移、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大提升,我国总体已经买入小康社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及时、彻底的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已经取得的改革开放伟大成果的巩固。因此,要想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继续深化改革,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而打破现有利益格局的关键则在于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国民。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改革将不可避免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词语。那么,对于我国当前的利益分配格局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就成了新一届中

  央领导集体面临的一项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就具有了时代意义。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基尼系数早已突破安全红线,如不着眼解决,甚至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从这个角度来说,必须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构建更为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另外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为了缓和利益紧张的社会矛盾,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缓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福利国家应运而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是差距过大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必须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构建更为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

  总之,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入到深水区,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就必须打破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而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无疑是关键。

推荐访问:体制改革理论文章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 论文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