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布局调研报告(3篇)

时间:2023-05-06 17:24: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医疗资源布局调研报告

  

  *目录医院调研报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调研报告企业医院剥

  离后工会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医院属于人员密集场所,建造密集,设备集中,压力容器、化学

  试剂、被褥纸张等易燃易爆物品多,人流量大,且弱势群体(病

  人)居多,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XX年,江苏某医院外科病房发生火灾,造成7人死亡。在医院

  各种消防设施、器材配备到位的情况下,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日常对医院的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医院的消防管理人员在管

  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产生一些火灾隐患。

  一、存在的主要误区有:

  (一)轻蔑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管理。在平时的消防监督检查

  中,时常发现医院的病房楼疏楼梯道存放一些废旧的医疗设备及

  其它杂物,病房楼的疏散通道上放置病人家属的床铺,对此种情

  况,消防监督人员普通要求医院即将进行整改,但一些消防管理

  人员对此种火灾隐患较为轻蔑,认为疏散通道较宽,占用一部份

  应该不要紧;

  另处,大多数中小规模的医院有贵重设备和财产的科室里都安装防盗门,非正常工作时间封闭门诊区域,可谓拒盗

  贼于铁门之外。

  但没有考虑一旦发生火灾,消防人员如何迅速扑

  救或者住院病人从何处快速逃生?

  (二)重视易爆,忽视易燃。供应室消毒锅、液氧罐等压力容器

  稍有违章操作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这些易爆设备常被医院消防

  管理人员重点监控。小仓库、放射科储片室、病案室、图书室的易燃物品,手术室、病理科、检验科、制剂室、治疗室内的乙醇、甲醇、丙酮、苯、乙醚、松节油等易燃化学试剂的管理却往往被

  忽视。

  例如手术室中所使用的麻醉剂、生化检验及实验室每天都

  要接触和使用各种化学试剂,有时还需使用的酒精灯、电炉、烘

  箱等电热设备,若发生火灾,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关心设备,忽视路线。目前医院大型设备与日俱增,不少

  医院舍得投资几百万购置先进设备而不愿拿出几万元更新陈旧

  路线。一些老建造令人堪忧,新建造也常因调整科室、更改原设

  计用途、电力超负荷等浮现火灾隐患。如前述的火灾事故,就是

  因为电气路线发生故障,再加之建造耐火等级达不到要求,从而

  引起了大火。

  (四)依赖“技防”,忽略“人防”。随着我国医用高层建造不断

  增多,消防设施日益现代化、智能化。但高层建造火灾,仅靠消

  防控制中心的几个专业人员遥控操作是很难控制住火场瞬息万

  变的局面的。

  再加之受消防器材装备的限制,地面扑火往往是望

  楼兴叹。因此,培训每一位医护人员,掌握扑火技能才是最根本、最直接、最有效的。

  (五)重视明火,忽视高温。多数医院都对科室电炉、施工使用

  电焊和吸烟做出不少安全规定并定期检查。

  但常忽视对治疗用的红外线、电加热器以及电烘箱、电取暖器、电热水器、电消毒柜

  的检查和监督,一旦使用不当或者用后不及时断电,其火灾隐患不

  次于明火。如放射机房装有固定或者挪移的x线机。x线机常见电

  路故障有断路、短路和零件损坏等,进而造成电器起火。x线机

  使用的电压要求较高,当电子的能量在转化为x射线时,同时也

  会产生一定的热能,具有潜在的火灾危(wei)险性。

  二、消除火灾隐患的几点思量

  (一)坚持防火巡查制度,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每日防火巡查是

  确保医院消防安全的重要手段。坚持做好每日防火巡查,“谁巡

  查、谁负责”,切实整改火灾隐患。医院消防管理人应对医院消

  防工作采取“严防死守”的措施,每天坚持下病区、宿舍区进行

  消防安全检查,对消防设施、灭火器材的完整及性能进行逐个查

  看、测试,对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进行疏通,对杂物间进行清理,发现的火灾隐患进行认真记录。能现场整改的,当场检修或者更新;

  不能现场整改的,要及时向领导请求,落实整改措施、资金及责

  任人,将火灾隐患泯灭在萌芽状态。

  (二)加强管理,重点监控。对医院的病理室、手术室、药房等

  重点部位进行重点监控,对易燃危(wei)险药品应限量存放,普通不得

  超过一天用量,以氧化剂配方时应用玻璃、瓷质器皿盛装,不能

  用纸包装。手术室内非防爆型的开关、插头,应在施行麻醉前合

  上、插好。必须等手术完毕,乙醚蒸气排除干净后,方可切断或者

  拔去插头。室内应备有二氧化碳灭火器。

  (三)定期对员工进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自防自救能力。根据

  本单位实际情况和演练情况不断修正和完善应急疏散预案,提高

  其实用性。同时时常组织医院的医生、护士参加疏散演习,增强

  对火灾危害性的认识,学习实用的灭火技巧,以提高内部员工的综合消防素质。

  (四)抓好防火宣传,加强消防知识的普及与培训,扩大防火群

  体。

  医院消防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火宣传和消防知

  识的普及培训。

  接受消防知识教育的人群越多,发生火灾的几率

  或者火灾受损的程度就会越小、越低。

  这就要求医院主管消防安全

  的领导定期对专兼职消防员、重点工作人员、临床各科医护人员、新分配职工、保洁员工等各类人群进行消防知识培训,不定期抽

  查、考核;

  并时常邀请消防部门专业人员到医院开办消防知识讲

  座,同时在病室中广泛开展消防知识宣传教育,以扩大防火的社

  会覆盖面,增强防火力量,充实消防队伍,尽可能地减少火灾的发生或者在火灾发生后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情况调研报告]医院调研报告(2)|公

  立医院是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改的重点工作,关系维护泛博群众健康权益。近年来,我盟不断加大

  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实行试点医院药品零差率销

  售,从加强医院内部质量管理,实施绩效考核,提升服务效能等

  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实践,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

  一、试点情况和初步成效

  紧紧环绕公立医院改革的1个目标、3大体系和9个领域改

  革任务,坚持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目标,按

  照“四个分开”的原则,把旗级公立医院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管

  理体系、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统筹推进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

  品供应、价格机制、信息化建设、人材培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加强分工协作,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1.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医院设置。按照盟委行署“一二二

  三四”发展思路和《xx市区域卫生规划(XX—XX年)》,统筹医疗

  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公立医

  院服务体系。

  盟旗两级现有5家综合医院和4家蒙中医医院,全

  盟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总数1347张,开放床位1270张,每千人拥

  有床位5.47张,其中公立医院床位897张,三旗5家试点医院

  床位数355张,占全盟公立医院床位数的比例为39.6%。

  2.加大投入,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

  一是加大投入,推进公立医院的现代化、标准化建设。近几

  年来,投资共4.15亿元新建了盟中心医院、经济开辟区综合医

  院、阿左旗妇幼保健院、阿右旗人民医院和xx旗人民医院,盟

  旗两级公立医院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发挥特色优势,提升民族医药服务能力。一方面,改善

  蒙医就医环境,投资1500多万元新建立了阿右旗蒙医医院和xx旗蒙医医院,投资1.6亿元的盟蒙医医院综合业务大楼年内将投

  入使用。另一方面,积极落实优先发展蒙中医政策,严格落实基

  本药物医保扶持政策,蒙中医机构新农合报销起付线降低

  50%,蒙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提高10%。

  三是积极推动人材队伍建设。

  一方面,充分利用我盟人材引

  进、人材储备政策和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牧区卫生等项目,提高

  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认真落实住院医师和全

  科医师培训等项目。累计完成全科医师培训(包括转岗培训)128人次、基层医务人员培训1280多人次。

  3.加强协作,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的联动机制。目前,我

  盟与三级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的医院有3所,盟中心医院

  与北京、上海两地100多家医院开通了远程会诊,与解放军301、302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等签署了合作协议;阿右旗人

  民医院与邻近的甘肃省5家医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xx旗人民

  医院与解放军513医院签署支援协议。

  经济开辟区综合医院与宁

  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签订了托管协议。

  与二级以上医院建立长期

  对口协作关系的苏木镇卫生院有5所。

  (二)探索建立高效的医院管理、运行和监管体系

  1.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一是强化政府办医责任,不断

  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政府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医院建设、投

  入等政策措施,为公立医院履行职能提供保障。

  二是加强卫生主

  管部门对全行业的宏观管理和决策职能。

  三是以目标责任考核制

  度为抓手,以社会效益为导向,创新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2.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补偿机制的改革是难点,也是

  重点,是关系到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变“以药补医”的关键,我盟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综合补偿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财政保障机制。XX年我盟卫

  生事业支出达到4.01亿元,占财政预算总支出比例为4.3%。建

  立了公立医院运行经费财政长效补偿机制,包括基本建设、设备

  购置、人员工资等经费津贴。

  全盟公立蒙中医机构和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编内人员经费(主要是工资等待遇)均实现了财政全额保

  障,其他公立医院最低津贴额度为90%,离退休人员工资由财政

  全额承担,津贴比例在全区排名前列。此外,针对重大公共卫生

  防控和重点任务,财政赋予专项补贴。

  二是取销药品加成,推进医药分开。XX年3月起,全盟基

  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步推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XX年3月起,阿右旗、xx旗所有

  公立医院和阿左旗吉兰泰医院取销了药品加成,每年让利患者

  300万元。

  三是完善医保支付机制,形成稳定的医保补偿渠道。目前,全盟职工、居民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95%以上,居民医

  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分别为13万元和12万元,支付比例

  分别为70%和75%。医保制度已经成为医疗机构获得收入补偿的主渠道,医疗机构通过医保补偿渠道获得的资金占业务收入的70%以上。

  3.完善人事分配和绩效考核机制。

  一是完成为了全盟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和编制人员工

  资套改,推行行政管理岗位和业务管理岗位公开竞聘制度,实行

  了全员聘用制。二是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按照评聘分开、突出医德、重视能力和贡献的基本原则,改革职称聘任制度。

  三是开展岗位

  绩效考核,全面执行绩效工资制度。目前,我盟9所盟旗两级综

  合医院和民族医院全部建立并实行绩效考核。

  4.建立健全医疗机构运行监管机制。

  一是加强医药购销领域监管。98%以上的临床用药实行网上

  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药品收入占比保持在50%摆布,全面启动

  了医用耗材网上集中招标采购。

  二是加强医疗机构监管。

  充分利用12320卫生热线、阿拉善

  民心网、行风热线、行风民主评议等渠道,健全群众举报投诉与

  受理申诉机制。

  严格执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审查备案、医疗广告

  备案、投融资及建设项目申报等制度,强化医疗机构经济运行情

  况监控。

  三是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以“三好一满意”活动为载体,以

  “群众满意”作为标尺,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不断完

  善行业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三)强化公立医院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把“医院管理年”、“质量万里行”,特殊是“三好一满意”活动作为推手,重点通过严格落实医疗质

  量和安全管理核心制度,规范抗菌素临床应用与监控,试行临床

  路径管理、单病种质量控制,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开设预约诊疗、急救绿色通道,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等工作,不断健全了质量和安

  全保障工作机制,提高了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实现了医疗机构

  管理向分级化、精细化转变。

  2.完善医院服务。各医院努力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

  务模式,从患者最急需、最关切的问题抓起,创造患者良好的就

  医环境,采取各项便民利民措施,缩短患者就医等候时间,提高

  患者满意度,社会反响较好。一是,优化服务流程,提供导医服

  务,方便群众就医。二是,三级医院和部份二级医院延长了门诊

  时间,实行了双休日和节假日全天门诊。三是,三级医院全面实

  行了预约诊疗服务,制定了工作规范,通过12320信息平台开展

  预约诊疗服务试点。

  3.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全盟居民健康档案系统、新农

  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和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并在具备信息网络

  和电力条件的14所苏木镇卫生院建成为了信息化管理系统。

  目前,全盟已有4家盟、旗综合医院开始应用电子病历、影像存输和检

  验管理等信息化系统。

  二、存在的艰难和问题

  一是改革工作发展不平衡。

  公立医院改革中体系建设、医院

  内部质量管理成效多一些,涉及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少一些。

  其中

  有认识上的差异,也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原因,决定了

  对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推动的力度。

  二是旗级医院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旗级医院服务能力的差距

  制约着医院评审标准的落实,盟级医院患者多,旗区医院患者少,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转诊率居高不下,加重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据初步统计:旗级医院外转病人在

  50%以上,费用占医保基金支出的60%摆布。

  三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严重匮乏。

  各级公立医院卫生人员总

  量不足,医疗和护理队伍的人员缺口较大,人材引进艰难、流失

  严重、队伍不稳定,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尚未有效调动,严重制约

  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拓展。

  四是公立医院价格补偿机制不健全。

  我盟医疗机构门诊、住

  院费用药占比分别为

  53%和

  43%,试点医院取销药品加成政策后,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同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措施

  滞后,收入缺口简单由同级财政津贴,势必影响改革的协调性和

  整体推进效果。

  五是医院编制、人事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

  现有的人事制度和编制管理制约着医院人材引进、良性流动和内

  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三、积极妥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

  点意见》。采取上下联动,分步推进、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原

  则,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监管机制等综合改

  革,建立和完善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旗级公

  立医院运行机制,力争使旗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

  (一)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以《xx市区域卫生规

  划》为指导,建立和完善以盟级医院为中心、旗(区)医院为龙头、苏木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为枢纽、卫生室为网底、蒙中医药

  服务为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争取国家、自治区对我盟没有基建投入

  的旗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立项投入,加强医院能力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按照自治区卫生信息化

  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培养

  和建立高水平的信息网络维护队伍。

  三是扶持和促进民族医药发展。

  制定优惠政策扶持蒙中医药

  产业发展,重视蒙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增加对蒙中医药的科研投入,促进蒙中医药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蒙中医药在医疗和

  预防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着力加强人材队伍建设。

  从近期来看,充分利用对口支

  援、骨干医师培训、学科共建、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项目和渠

  道,加强医院间纵向、横向合作交流,提高医护队伍水平。从长

  远来看,建立以本土人材培养为主的定单式培养模式和规范化培

  训基地建设,加强全科医师、公共卫生、蒙中医人材等卫生队伍

  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

  一是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医疗质量管理,建立以成本

  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推行临床路径,规范

  临床检查、诊断、治疗和使用药物,合理控制成本。另一方面通

  过开展医院全成本核算工作,摸清家底,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

  供科学依据。

  二是不断完善医院服务模式,从患者最急需、最关切的问题

  抓起,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认真借鉴各省市、各盟市探索

  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

  医院管理体制,探索医院法人管理结构,明确出资者和经营管理

  者责任,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

  一是重点要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完善公立医

  院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措施,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彻底改变“以药补医”机制。

  二是改革编制人事管理制度,按照卫生机构级别和实际服务

  量科学核定编制,着手建立总量控制、科学调配、按需设岗、良

  性互动的卫生人材流动机制,探索实行用人单位自主用人机制,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夯

  实人事基础。

  三是加强相关部门间协同配合,积极争取相应试点自主权限,推动相关部门和领域的配套改革,形成相互协作、攻坚克难的改

  革合力。

  [企业医院剥离后工会工作现状调研报告sub-info"id="sub3">医院调研报告(3)|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医院从企业中

  剥离出来已成为现实。

  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所有企业医

  院都将从企业中剥离出来由政府管理。

  为了把企业转事业医院的工会工作做好,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可行性对

  策。

  一、企业转事业医院工会的现状1.职工现状。企业医院为企业投资建设、发展,与企业共兴衰。

  多为建院时间较长,人员相对稳定,缺乏新生力量。非专业人员

  较多,人浮于事现象严重,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学历结构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技术力量薄弱,人材流失严重,没有业务特色,职工没有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2.工会现状。工会人员少,有的还是兼职的。从素质来看,不少

  以前是工厂工人,没有工会工作经验,工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了

  解,工作不规范,对工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明白,业务水平较

  差。工会经费落实不到位(因医院总体经济效益艰难),工会活

  动没有专门场地,必备的活动设施很少,很难达到职工之家的要

  求。

  二、企业转事业医院工会工作的难点

  从企业转事业医院的现状来看,工会工作的难点如下:1.特困职工多。

  由于企业经营的不景气,导致企业对医院投入不

  足。

  医院从企业剥离走向市场后,又失去了企业与医院医疗对口

  包干的关系,企业职工就医可自由选择,企业医院又没有其他的市场来源,在短期内难以占领医疗市场的份额,医院多年经营困

  难,经济效益难以保证职工的基本工资。2.退休职工多。不少企业建厂都很早,一些企业的老领导、老同

  志年龄大后调到企业医院的又不少,导致企业医院老同志多,退

  休职工多。

  3.活动经费少。

  由于医院的经济效益连年降低,工会的活动经费

  难以保证,又由于企业医院转事业后,管理方面不能很快适应事

  业单位的要求,使活动经费难以落实到位,受行政的制约很大。

  4.专职人员少。

  由于企业医院的特殊性,在人员安排上往往是兼

  职的多,且主要精力不在工会,也不像单位工会主席多由医院的党委副书记兼任,因此工作力度不大。5.人员流动少。由于医院的不景气,导致有学历、有资历、有职

  称的优秀人材不愿到这样的医院,本院职工因种种原因又不能适

  应“外边世界”的需要,影响工会活动的开展,又因人员素质偏

  低,也使得工会民主作用发挥的不好。6.工作思路少。

  因工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原因,也因人员多年

  不变,与外界接触少、交流少的原因,使得工会在工作中沿袭老

  一套,没有创新。

  三、企业转事业医院工会工作的对策

  企业转事业医院工会工作面临诸多难题,工会工作要从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环绕医院的中心工作开展工会工作。1.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会干部素质。

  做好工会工作的前提

  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工会组织做保障。2.立足全方位教育,提高职工素质。立足本单位职工的现状,长

  期不懈地对职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3.坚持把开辟创新、与时俱进作为工会工作的灵魂。时代在发展,工会工作必须开辟创新、与时俱进,惟独这样,工会工作才具有

  旺盛的生命力。

  4.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会工作的基本职责。

  新的《工会

  法》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目前劳动

  关系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职工利益受到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

  这种情况下,工会组织如果不能很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将

  会失去职工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5.把坚持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做为工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如何把工会工作做好,使工会工作在短期内见成效,我的看法

  是要学会弹钢琴,学会抓重点工作。

  以关键的一点带动全盘工作

  的开展。再有就是抓职代会工作,增强职工的民主管理意识,同

  时规范医院民主决策的行为。6.把做好经费收缴工作作为工会工作的命脉来对待。

  工会经费是

  我们做好工会工作的最基本保障,经费落实到位,才干为我们开

  展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工会必须把工会经费的收缴

  工作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常抓不懈。*l

篇二:医疗资源布局调研报告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学无止境

  页码:关于城区医疗资源整合及布局调整的调研报告

  通过整理的关于城区医疗资源整合及布局调整的调研报告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

  关于城区医疗资源整合及布局调整的调研报告

  依据市委支配看法,为切实做好“老城区疏解、新城区配套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使医疗资源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我市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近期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成员深化卫计系统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城区医疗机构,并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卫生计生局及相关单位工作状况汇报,对**市城区医疗资源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将有关状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区医疗资源基本状况

  目前我市城区共有县级公立医院4家,分别是:一医院、二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分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个体诊所75家。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医院四家医院总占地面积610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864平方米,依据省市核定编制床位总数2350张,开放床位1780张,共有医务人员414名、护士619人,医护比1:1.5。

  近年来,市卫计局围绕优化医疗发展环境,合理配置医疗卫生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学无止境

  页码:资源,想方设法向上争取建设资金,有力促进了我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2009年以来,共争取中心和省预算内资金1亿多元,对市一医院、中医院门诊楼(住院大楼)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通过一系列投入,全市医疗机构面貌面貌一新,服务实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城区二级医院(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医院)格局形成于上个世纪70年头和80年头。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区规模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区医疗机构布局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卫生事业发展以及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瓶颈。

  1、城区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

  城区的四家县级医疗机构均集中在中心城区不足1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集中,各院间直线距离不足1000米。中心城区医疗机构服务区域交叉重叠,而南部新城以及城北老县城均无优质公立医院。一医院处于人口密集的线子街,被学校、菜市场、居民楼重重包围,道路狭窄,交通不畅,四周停车位严峻不足,进出急救通道拥堵不堪。妇幼保健院与中医院只有一墙之隔,处于机关单位、银行、商业服务密集的成功路,医疗服务行业本身又是人员密集型服务行业,成功路沿线停车位更是严峻缺乏。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导致城市中心区域道路拥堵,并且这种拥堵将越来越严峻。

  2、医疗资源供应不足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学无止境

  页码:目前,省市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市服务人口数对**城区4家二级医疗机构核定编制床位总数2350张,其中:一医院850张,中医院700张,二医院500张,妇幼保健院300张。依据国家标准,依据核定的编制床位计算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分别应当达到99450平方米、81900平方米、35100平方米。而目前一医院、中医院、保健院的实际建筑面积是44441平方米、12823平方米、4000平方米,只达到国家标准的54%、15%、11%。妇幼保健院和中医院更是受房屋建筑面积限制,实际仅开放床位80张和300张,远少于编制床位规模。医疗服务供应不足导致患者大量涌向一医院,一医院只有不断加床提高服务实力,目前该院在床病人日均1100人,高峰时段达到1250人,严峻超负荷运转。开放二胎以后,我市妇产科、儿科医疗资源缺口进一步扩大,导致妇产科、儿科床位一床难求。城区三家医疗机构均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导致医疗平安风险高,服务质量降低、医患关系惊惶,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差,医生自我认可度降低等一些列问题,并有恶性循环趋势。

  3、服务实力提升困难

  由于受发展空间等缘由制约,导致城区各医院发展缓慢,效益低。如:一医院因重点专科建设须要,医院亟需对急诊室、检验科、消毒供应室进行改扩建,但由于业务用房限制而无法实施。中医院的骨科、康复科,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儿科等主打科室无法得以进一步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与外界医院的差距拉大,一些专业人才外流,造成优质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学无止境

  页码:医疗资源流失。部分患病群众选择外出就医,市外转诊率上升,导致医保基金效率越来越低,进一步放大医保基金穿底风险。

  4、服务体系不健全,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市城区的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疾病救治”环节,医疗机构还停留在“有病治病”、“重医轻防”、“重医轻养”的层面上,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看病就医需求。全市各医疗机构均无规范的健康保健和医学康复机构,无养老病床,导致我市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同时,各单位相互竞争,竞相借债购买CT、直线加速器等高值医用设备,这种无序竞争使得医疗资源的投入重复,间接增加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也不符合国家整合医疗资源配置,应激励设立独立的检验、病理、影像诊断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相关要求。

  三、城区医疗布局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供应强有力的保障,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一医院“一院两区”建设进度,助推南部新城发展

  市委市政府已将一医院建设PPP项目纳入南部新城整体规划,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社会资本方选购

  阶段。但因南部新城规模宏大、建成时间跨度长,初步估计在一医院南部院区建设成后,周边居民、休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学无止境

  页码:闲消遣、餐饮、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尚不能完全配套,人群居住密度仍面临较低可能。为保障一医院可持续发展,避开整体搬迁后出现负债运营,建议一医院实行“一院两区”模式,一是一医院现有院区保留床位600张,接着供应门诊及急诊住院服务,同时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二是市一医院南部新城院区,建成初始设置病床600张,依据发展状况逐步增加至1000张。该院区除了包含第一医院南部新城院区外,还将设立市疾控中心、急救中心、消毒供应中心,是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突发公共卫生事务应急指挥、疫情监测、报告和处理、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消杀、日常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救援指挥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2、组建多功能医疗服务集群,消退城北医疗空白区

  在一医院建设项目被纳入南部新城规划建设的同时,为进一步减轻城区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建议在城北规划建设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新院区集合体,届时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接受“一院两区”的模式。一是在城北投资2亿元(向上争取6千万元、自筹8千万元、政府投入6千万元),保健院、中医院依据分区设置,共享停车位、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方式,建设一个占地130至140亩,设置病床800张,集妇科、产科、儿科、中医等特色专科为一体的多功能医疗服务集群;二是保健院现有院区保留病床50张,供应妇、产、儿科门诊及急诊医疗服务,兼顾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在中医院现有院区,设置病床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

  学无止境

  页码:150张,供应门诊及急诊住院医疗服务,同时供应医养结合、中医康复等服务。或者两院打通合二为一设中医院,内设妇科、产科、儿科,供应急诊服务。

  3、成立紧密型医联体,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提升

  把一医院和赞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院和光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院和小东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紧密型医联体,实施人财物共管。利用公立医院的技术力气和优质资源,依据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原则,带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也有助于减轻老城区拥堵的压力。

  4、整合资源,完善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为弥补我市在医学检测、健康保健、医学康复、医养结合等领域的服务体系缺失,利用老城区3家医院迁出后的巨大存量资源,在老城区初步形成

  “健康保健、医学康复、医养结合、集中检测”的服务布局:一是利用一医院现有的检验、放射及门诊资源,建立市域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影像中心、心电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实现市域内优质医疗资源、优质人力资源和优质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在一医院及中医院现址建立医养结合和医学康复中心,完善我市医学康复、医学养老服务体系。

篇三:医疗资源布局调研报告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共5篇)

  (篇一)

  6月中旬,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清荣同志的带领下,本调研组先后深入**、**、**三乡镇中心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室以及县医院、卫计局、医改办、医保局等单位,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县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履职尽责,强化管理,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改善人民群众就医环境,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1、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先后改扩建12所乡镇卫生院,178个村级卫生室达到“五化”标准,成立县精神病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新建县医院住院大楼。县医院、中医院建立了“名医堂”、“养生堂”和“知名中医工作室”,17个乡镇卫生院建起“国医堂”。社会力量办成综合医院3家,在建医养融合医疗机构1家。县医院4个临床科室、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申报创建市级甲类临床重点专科,乡镇卫生院1个针灸科和5个放射影像科申报创建市级乙类重点专科。组建120急救指挥中心,县医院完成介入诊疗中心建设。按照“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的思路,依托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带动17个乡镇卫生院,组建3个医疗联合体。全县构建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卫生应急法制、体制、机制和预案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和完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和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对能力不断提高。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态势平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流行,遏制了艾滋病蔓延势头,实现了国家免疫规划跨越式发展,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率10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100%。

  3、计生服务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构建了全方位工作网络、全覆盖利益导向、全域信息化建设、全过程依法管理、全参与公共服务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五全”工作体系,积极落实“全面二孩”政策,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全面兑现计生奖扶政策,高质量完成省、市下达的人口责任目标,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扩大基本药物品种,并全部纳入新农合和医保报销范畴,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率、上网采购率、使用率、零差率政策执行到位率均达到100%。深入开展过度医疗等十大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大处方”、“大检查”等行为,群众“看病贵”问题的到有效解决。各级医疗机构均成立了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领导小组,组建了分级诊疗科,完善了二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机制,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5、健康扶贫工程实施精准有效。各医疗机构按照“精准识别、跟踪帮扶、精准脱贫”的要求,积极实施精准式医疗救助。一是设立精准扶贫对象服务窗口,公开承诺、公示、宣传脱贫攻坚医疗救助各类优惠政策。对贫困户需要住院的,免收门诊诊疗费,减免10%的急救服务费,住院治疗在新农合报销后自付部分给予5%减免。二是严格把握入院指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在服务中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按标准收费,按规定核销,控制贫困户住院自付费用。三是对扶贫对象实施“一对一”服务,随时掌握动态,对重点人群开展面对面、个体化健康教育,通过前期的预防保健和后期的健康指导,力促其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四是坚持集中帮扶与定期帮扶相结合,定期了解贫困户实际情况,跟进健康扶贫措施,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自健康扶贫工程实施以来,精准锁定因病致贫返贫对象6533户19588人,建立了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医疗救助大数据库,认真开展医疗保障提升、住院就诊减负、医保结算便捷、公共卫生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五大行动”。截止5月底,全县乡镇卫生院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免门诊费1.43万元、住院费114.73万元,其他费用4.41万元;县医院减免住院费200余万元,全县累计减免费用320.55余万元。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县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构建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迫切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科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县乡医疗机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格局尚未形成,重复检查、过度医疗现象难以有效遏制;专科门诊特色不鲜明,医疗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等领域服务能力比较薄弱;医疗保障渠道单一,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公立医疗机构占比过大,还未有一家乡镇民办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医疗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不高;全县村级达标卫生室没有实现全覆盖,按照“五化”标准,还有66个未达标。如**16个村级卫生室,达标的有9个;**16个村、1个社区卫生室,1个村未达标,2个村还没建卫生室;**镇11个村卫生室,1个未达标。

  2、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少数乡镇医院对医改后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明,导致群众期望值过高,就地就近满足群众医疗卫生健康的基本需求与乡、村医疗机构职能定位的矛盾比较突出,“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特别是有些乡镇卫生院盲目跟进“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全力上大项目,进高端设备,导致医疗建设项目普遍超预算,新增大量债务,加重了运行负担。**镇中心卫生院近年来已消化276万元,仍负债374万元。**镇卫生院累计负债高达660万元,仅**年县财政就投入化债资金210万元,仍余230万元。**镇中心卫生院现有债务407万元。

  3、乡镇卫生院编制总量不足。按每千服务人口核定1.4个编制的医改要求,我县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649人。机构改革后,乡镇卫生院又增加了计划生育基本服务职能,计划生育服务站56名同志统一划转至乡镇卫生院,按理编制应随之增加,但近年来因调出、退休、自然减员、组建食药监局和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划转34人等原因,由医改时核定的649人反而减少到615人,同时减少了财政差额补助的人员经费。为积极应对农村医疗卫生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乡镇卫生院大量使用临时工,有的编外用工超过编内人员,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人员经费成为医疗机构的主要支出。如**镇中心卫生院定编29人,在职54人,其中,在编22人,临时聘用32人。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均未向临时用工人员交纳“五险一金”,为后期管理埋下较大隐患。

  4、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目前乡镇卫生院共945人,编制内573人,实际在岗557人(城区借用2人、改革前14人不在岗),临床医疗专业266人、护理专业119人、医技专业40人、其他人员148人;编外372人,临床医疗专业77人、护理专业181人、医技专业44人、其他人员70人。目前在岗的人员中医护比要求为1:1.2,实际仅为1:0.88,结构不合理。b超、检验、放射等医技岗位大部分东拼西凑、短期学习上岗;公共卫生人员不仅总量不足,基本上没有专业人员,大部分为医技、护理等非专业岗位人员转岗,且以编外人员为主。全科医生、中医临床(含康复理疗)、西医临床(含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影像、检验、护理、公共卫生、财务等人才尤为紧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不足,设施简陋,工资待遇不高,很难吸引医学院本专毕业生来工作。由于乡镇就医对象少,临床经验少,医疗水平难提高,加剧了乡镇卫生院的人才流失。编制管理不够规范,人才引进渠道不够通畅,陷入“医护人员编制空缺、编外人员大量使用、技术人才引进不来”的怪圈。

  5、新农合保障水平不够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本消除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健康保障水平。为防止基金透支,实行基金总量控制,乡镇卫生院核定基金普遍不足,不得不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转住院病人,无形中增加了病人负担。今年1至5月,**镇卫生院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减免门诊费1353人次13530元、住院费437人次10313元,**镇卫生院减免门诊费636人次2210元、住院治疗1095人次19841元。县医院应补尽补,应免尽免,累计减免4375人次50.6万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乡镇卫生院为贫困户门诊住院例均减免了13元,县医院为贫困户例均减免了116元,例均减免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6、乡村医生队伍不太稳定。村医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目前村医队伍面临人员不足、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特别是村医特殊的身份性质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待遇普遍较低的问题,直接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7、医疗机构用电成本过高。自**年12月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医疗卫生单位电费由原来半营利性质变成按商业用电收取(每度0.97元),在收入降低、经费来源减少情况下,电费支出与医改前实行“以药补医”时期相比不降反升,高电费已成为医疗卫生单位的较大负担。

  8、床位费收费标准偏低。自**年修订的医院床位费收费标准使用以来,我县一直未进行调整。随着乡镇卫生院服务环境的改善、服务能力的提高及市场物价水平的增长,床位费还是旧标准,与患者的实际消费差距较大,制约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为科学配置城乡医疗资源,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现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功能定位,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规划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分类制订配置标准,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资源规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科学界定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严格执行分级诊疗标准(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20)》和医改的有关规定,县级公立医院是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及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并受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承担所在乡镇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以及对村卫生室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村卫生室接受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承担所在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

  2、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始终坚持以解决群众健康问题为导向,以调整布局结构、提升医疗能力为主线,实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适度有序发展;应急谋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的项目建设,综合提升医疗、预防、保健功能,妥善应对因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新增出生人口持续增加而带来妇产、儿童、生殖健康等突出的供需矛盾;补齐短板,实现“五化”村级卫生室的全覆盖;增加村医补助标准,统筹村医养老保险,稳定农村医务人员队伍。

  3、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落实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政策,全力保障17个乡镇卫生院的污水处理站建设和县直医疗机构污水处理站的改扩建项目顺利推进。适当提高新农合住院基金总量控制标准,放大健康扶贫效果,增强医疗机构自我发展能力。督促县乡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健康扶贫政策,对减免贫困户的诊疗费用应给予补助。

  4、健全用人机制,规范编外用人管理。在确保退一补一的前提下,探索编制备案制管理和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模式。乡镇卫生院在编制控制内以公开招聘的方式予以补充。进一步规范编外用人管理,优化编外人员进入程序,严格按照编制比例、岗位必须、条件符合等要求,择优聘用,实行合同制管理。对现有编外人员要全部缴纳社会保险,实行合同制管理。新聘编外人员按照一定的比例控制,实行考试考核,择优聘用。

  5、加强队伍建设,破解人才短缺难题。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资助为辅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优先保证人才发展的投入。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队伍结构。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引导,畅通临床、医疗紧缺人才和医学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的引进渠道,鼓励和吸引优秀医务人员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探索“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医疗卫生队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职称评定制度,促进医疗卫生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快速成长。

  6、整合医疗资源,加快医养结合步伐。整合医疗服务、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和老年医疗康复机构,畅通交流协作渠道。支持县级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传统优势。加快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积极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广泛开展医疗健康养老签约服务,逐步丰富完善医疗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支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医养结合产业,加快提升全社会健康养老保障能力。

  7、缴纳养老保险,稳定基层医疗队伍。建议县财政参照我县村级副职干部养老保险金缴纳标准,为乡村医生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先行安排50岁以上村医的养老保险经费,50岁以下村医的养老经费逐步安排解决,从根本上解除村医的后顾之忧。

  8、加强部门协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非商业赢利性质,政府应协调供电部门变更医院用电性质,由商业用电调整为居民用电,以减轻医疗机构负担,目前,上级物价部门已调高乡镇卫生院床位费收费标准,最高达到17元。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主动与物价、医保等部门协调,尽快调价并执行到位。

  (篇二)

  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62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5个,镇卫生院21个,村卫生室212个,个体诊所24个,全县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截止**年底,全县在编医务人员501人。全县医疗机构临聘人员490人,其中:县医院174人,中医院100人,妇幼保健院61人,疾控中心8人,镇卫生院147人。村医350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助理执业医师7人)。

  **年度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总诊疗人次51.6万人次,住院1.29万人次,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群众164.5万人次,每名职工日均服务50.2人次。县级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30.7万人次,住院1.54万人次,公共卫生项目及其他服务群众51.8万人次,每名职工日均服务20.8人次。

  (二)取得的成效

  (1)医疗机构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中省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2亿余元,完成了21个镇卫生院、59个村卫生室新建和3家县级公立医院改扩建项目,配置常用医疗设备2000余台(件),累计培训业务人员6700余人次。创建二级甲等医院1个,二级乙等医院1个,一级甲等卫生院9个,乙等卫生院12个,创建规范化和标准化村卫生室212个,建成市级以上示范化预防接种门诊21个、规范化妇幼保健门诊21个、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心21个,建成“艾滋病初筛实验室”4个。实现了县镇、镇村一体化管理,全县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广大群众的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

  (2)药品“三统一”政策实施,缓解了百姓买药贵和看病贵的难题。自药品“三统一”政策实施以来,药品价格、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33.5%、26.8%和24.3%,门急诊人次同比上升22%。

  (3)新农合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强化服务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入院门槛,控制医疗费用,提高报销比例,简化报销程序,及时兑现补助,使广大患者得到了实惠,农民主动参合的人数越来越多,**年参合率达到98.7%,人均筹资标准由50元提高到365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4)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整体推进。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推行岗位聘用,实行全员聘任、竞聘上岗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临床路径改革、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等项工作有序开展,整体工作稳步推进。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一是落实药品零差价后,财政对镇卫生院实行差额拨款,相当于全县卫生院职工工资总和的49%,实际运行情况是拉高填低,即:效益不好的卫生院享受财政补偿较高,效益好的卫生院财政补偿低,少部分卫生院没有享受财政补偿,影响了卫生院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还没有完全推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一线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公共卫生服务配套经费不到位;四是招聘的大学生还未享受到省上出台的优惠政策(陕政办发(**)36号,待遇:一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一次性补助安家费3万元,按有关政策规定优先享受保障性住房)。

  (二)基本建设财政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卫生院的诊疗设备相对缺乏,多数卫生院实用的诊疗设备仍显不足。二是部分卫生院房屋紧张,周转房短缺,医务人员长期在外租住,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三)医务队伍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人员偏少,基本服务运转难。就卫生院而言,县上核定镇卫生院人员编制310名,目前在编256人,其中:县级医疗机构借调51名,实际在岗205人,缺员较多。为了确保工作的基本运转,聘用了大量的医护人员,一些受聘人员嫌工资待遇低,正式入编无望,就到大医院或外地找工作,致使医技术人员队伍缺乏保障,不能适应当前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二是整体素质不高,提供优质服务难。目前,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就镇卫生院而言,全县在编卫技人员中,本科学历15人,占1.9%;大专学历128人,占50.3%;中专学历102人,占47.7%;副高技术职称人员2人,占0.82%,中级技术职称人员33人,占13.5%,初级技术职称人员152人,占62%,员、士58人,占24%。有的卫生院,卫技人员最高职称只有医师(初级职称),放射、检验、b超等科目多数人员是“半路出家”,或者由医生兼职。农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素质更令人堪忧,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优质医疗服务需求;三是用人机制不畅,人员结构优化难。由于医疗机构用人机制不健全,面临着“大学生进不来、好的留不住、差的出不去”,致使许多卫生院医疗技术力量低下,服务能力薄弱;四是职称评聘受限,工作积极性调动难。由于受职数编制限制,一些长期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专科毕业生,他们向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聘机会少,晋职难,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五是县级公共卫生机构队伍现状与承担工作不相适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前在编在岗24人,在编人员中仅一人是全日制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非专业人员7人,占29.2%,50岁以上6人,占25%,人员现状与所承担的工作不适应;县妇幼保健院现有在编人员8人,不能满足对全县妇幼保健业务指导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卫生监督所在编4人,与监督对象比为1:168,监管任务重、难度大。医疗技术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挥作用的最大障碍。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医务人员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工作。二是医疗机构使用的临聘人员没有纳入全县事业单位临聘人员管理,加大了医疗机构的经费支出。三是基层卫生院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还未建立,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医院秩序难以保障。四是120急救中心没有单独设立,职能不明,责任不清,运行不规范。

  (五)网底工程建设不牢。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医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人员缺,业务能力普遍薄弱。二是收入低,大部分村医缺乏工作热情。(按新医改政策,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村医没有了药品收入,政府给村医每年1万元的补助,年收入在2.5万元左右,远远低于实行药品零差价前村医的收入,因此,许多村医工作热情不高。)三是卫生室的房舍条件普遍较差。四是养老机制未建立,部分年轻村医为了维持一家人生活,不得不离职外出创业,造成村医队伍不稳定。

  (六)信息化水平低,服务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镇村医务人员对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信息标准化建设资金短缺,大部分村卫生室没有配备信息化设施,所有资料的收集和上报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三是人员缺。

  (七)就医难”仍是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我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虽已初步形成,但镇、村卫生资源比较匮乏,基层广大群众普遍对医疗设备不足、医务人员短缺、诊疗水平有限的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缺乏信任,患者涌进市县级医院就医,结果导致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局面。

  三、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突出政府统领作用,积极推进管理改革。

  (1)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根据《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加快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院长负责制,赋予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全面激活公立医院主导作用的发挥。

  (2)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管理、服务等实行系统考核评价,进一步夯实岗位绩效工资考核机制,有序推进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3)进一步理清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工作职责,夯实工作责任,切实解决小病不出村镇的问题。

  (二)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1)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院经费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县级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经费的财政保障力度,逐步增加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不低于40元。基层卫生院、县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规定取得的收入,应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对县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等给予专项补助;对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促进中医、妇幼保健事业发展。

  (3)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使硬件设施达到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三)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人才是关键。要按专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多渠道、多途径吸引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合理核定人员编制。根据<<陕西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到**年床位配置标准为每千人口3.9张,按全县28.8万常住人口计算,应配置1123张,目前,全县实有开放床位717张(其中:镇卫生院337张、三家公立医院380张),下差406张。医师按照每千人口1.85人的配备标准,全县应配备执业(助理)医师475人,护士按每千人口2.13人的配备标准,应配备护士613人。根据《陕西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疾病预防控制人力按平均每千人口0.18人的配置标准,应配置52人;卫生监督人力按每千人口0、1人配置标准,应配置29人;政府要根据全县卫技人员现状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可持续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编制问题,确保各医疗机构业务的正常开展。

  (2)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政府不仅要用好省上的政策,而且要借鉴本市其他县的经验,制定本县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扎根紫阳。对急需的高层次医务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引进,要降低门槛,放宽条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急缺的特殊岗位人才,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可采取面试合格后,直接聘用。

  (3)推行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一要加强在岗人员临床进修及在职培训。二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定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培养急需的全科医生和医疗技士,特别要注重为基层培养安得下心、看得了病的本土医务人才;三要建立帮带帮扶机制。加强县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带帮扶,本着缺什么帮什么的原则,扶助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同时,分期分批安排基层医生到市、县两级医院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医技水平;四要建立对口支援机制。采取定期组织专家到基层开展义务巡诊等活动,加强对基层和农村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防治的技术指导,带动基层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帮助基层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队伍,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广大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4)切实解决职称晋升难的问题。要打破职称晋升数量限制的格局,为优秀人才晋升创造机会,在管理上实行评聘分离,使待遇跟着岗位走,进一步激发卫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5)建立医疗机构临聘人员的财政补偿机制和村医保障机制。政府可否参照全县幼儿园临聘人员的财政补偿形式,制定医疗机构临聘人员财政补偿政策;逐步设法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稳定村级卫生组织基础。

  (四)夯实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体的工作基础。

  (1)完善镇卫生院基础配套和职工宿舍等附属设施建设,健全服务功能;

  (2)积极推进镇村一体化管理,合理配置镇村卫生资源,强化联村医生责任制,明确责任医生服务范围以及工作职责,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3)完善村医的薪酬制度,妥善解决村医待遇问题,稳定村医队伍;

  (4)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强化乡村医生队伍管理,努力提高整体素质。

  (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建立民营医院,以弥补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不足.

  (五)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建设。

  县上应根据医药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使用、居民健康档案、诊疗规范、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科医疗诊断信息系统,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合作医疗、药品监管、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形成下通村卫生室,上达省卫生主管部门的网络管理体系,提升总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六)完善120急救中心管理机制。

  按照国家的规定,建立具有独立工作职能的120急救中心。根据工作职责,核定人员编制,配齐工作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病意识。

  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提高自防能力,是确保群众健康的首要环节.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应将卫生知识的普及列为公共卫生防疫的重点工作,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医疗机构宣传工作的监督检查,纳入业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篇三)

  为切实提高常委会监督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9月23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振广同志带领下,对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先后实地察看了鲁城镇卫生院、文峰山人民医院、兰陵镇卫生院及朱堡村卫生室相关现场,并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作来抓,按照“找准切入点、夯实落脚点、紧扣着眼点、寻求突破点”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全县卫生事业呈现出“和谐奋进、提质增速、务实创新、亮点纷呈、群众受益”的良好态势。

  (一)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全面启动了县人民医院东城新院、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县妇幼保健院病房大楼等3个县级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2.3亿元的县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已投入使用,新增床位300张。累计投入资金450万元完成了车辋、层山、庄坞3处卫生院门诊病房楼建设;磨山、大仲村、向城3处卫生院病房楼建设项目相继动工建设。以打造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为目标,对全县20处乡镇卫生院的院容院貌进行了“五化建设”,乡镇卫生院脏乱差形象得到明显改善。相继完成21处基层中医“国医堂”建设,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国医堂”全覆盖,全县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按照“一手抓评审验收、一手抓监管巩固,两手抓、两不误、同步推进”的总体思路,完成了475处乡村卫生一体管理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逐步树立卫生第一窗口形象。深入开展了控制烟草、限制食盐摄入、全民健身等预防性干预行动,在城区设立健康自助监测点30处,完成了泇河西岸健康步道和塔山健康主题公园的规划和打造工作,并于6月份成功通过“省级慢病防治示范县”考核验收。

  (二)资源整合持续优化。一是整合县域医疗资源,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增加辅助检查设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实现了县医院、中医院对磨山、车辋两处乡镇卫生院的全方位托管。18处乡镇(街道、开发区)全部组建成立了计划生育服务站,全面开展育龄妇女查环查孕、免费妇科疾病筛查、免费放置节育环、计划生育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医疗资源集约化经营,卞庄卫生院探索实施了县域内大型医疗、高新技术设备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县域内现有大型医疗设备和高新技术设备的社会效益,避免了重复投资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坚持边试行边完善,鲁城、金岭、矿坑等11处乡镇,先后试点推行了“参合群众起付线外包住院”服务模式,破解群众“看病贵”难题的同时,引导群众小病不出乡镇,有效促进分级诊疗,逐步实现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利用。

  (三)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制定出台了《兰陵县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方案》,严格落实县级医院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一年的规定,促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向乡镇卫生院的流动。积极探索建立“卫生室建设标准化、乡医管理合同化、卫生工作经常化、督导考核常态化”的四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定期督导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向质量型、精细化的转变。强力推进“监管服务常态化、联合执法制度化、执法文书规范化”三位一体执法模式,扎实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两非”和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等综合监督执法,全面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对全县475处村卫生室实行四化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村卫生室实行所有权、人事、药品、劳务分配等统一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将县直股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各乡镇卫生院资金全部纳入县卫计局核算中心账户统一监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了“院财、局管、院用”监督管理模式,有效杜绝了医疗机构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四)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嫁接县外优势医疗资源,兰陵、磨山、大仲村、文峰山、卞庄等基层医院分别与徐州市肿瘤医院、铁道部第十六局中心医院、市中医院等上级医院合作开办肿瘤、脑瘫、肛肠等联合病房(专科),借助上级医院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服务经验,进一步培植我县基层医疗机构优势学科,为辖区广大群众提供就近、便捷、高水准的医疗卫生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扎实开展了“深化优质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活动,从“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药品管理”四个方面着手,为群众创造更舒适的就医环境、更便捷的诊疗流程、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医疗机构推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制度,设立了“患者随访中心”,不断改进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卫生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坚持先行先试、率先突破,设立一体管理村卫生室专用财务账户,对全县19处乡镇337个村卫生室1151名乡村医生工资实行了统一打卡发放,广大乡村医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县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处,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9处、乡镇卫生院20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475处,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85个,与25.69万户家庭签定了服务协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26.3万份,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共同承担者全县人民群众的医疗、防疫和保健任务,医疗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县级各种优势医疗资源向县直医疗机构倾斜,而乡镇和村两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配置略显不足,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稀缺,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在县直医疗机构,排长队挂号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医患不平衡现象明显;相当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医务人员层次不高和医疗设备设施的缺乏,加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基层群众就医观念发生了变化,大病小病都往城区医院跑,服务人群逐渐减少,基层医疗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基层卫生队伍需要加强。通过改革,虽然乡镇卫生院的医技人员结构得到了优化,但依然存在关键岗位人员不足,高学历、业务骨干、农村实用中初级技术人才奇缺。部分医疗机构因编制受限而无法聘用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造成临时聘用人员偏多,人员流动性大,麻醉、影像等部分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医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乡镇医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乡村医生呈现明显老龄化。

  (三)保障机制不够。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未完全到位,基层医务人员实际收入比以前明显偏低,影响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全员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广大乡村医务人员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普遍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乡镇医保结算网络平台技术维护人员缺乏,目前虽已完成覆盖城乡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的建设,但由于乡镇医疗机构缺乏技术维护人员,一旦网络平台遇到故障,乡镇的医保患者就不能方便地进行结算。

  (四)“就医难”仍是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我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虽已初步形成,但镇、村卫生资源比较匮乏,村级卫生室多是个体医生转型,服务能力参差不齐,较难满足群众的看病需求。基层广大群众普遍对医疗设备不足、医务人员短缺、诊疗水平有限的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缺乏信任,患者涌进市县级医院就医,结果导致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局面。

  三、几点建议

  视察组认为,对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遗留老问题,另一方面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必然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有计划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医务人员,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调配,对重要岗位上的医疗技术骨干的待遇要优先予以考虑,并积极争取和吸收相关专业学科毕业的大学生充实进来,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提得高”。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单位进修学习,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县以上业务单位进修学习;乡村医生由县级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培训;鼓励基层卫生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通过考试逐步具备执业资格。要抓好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不断优化执业环境和就医环境,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乡村医生从待遇、进修、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营造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建设,指定专人定期对乡镇医疗机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进行维护,确保结算网络畅通无阻。

  (二)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公共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要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地理位置、原有医疗资源分布、辐射半径的人口、道路交通、就医人流的走向等情况进一步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优化整合、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和布局,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完善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体系,建立城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的互利合作机制,加大县直医院定期下乡对口支医的工作力度,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应成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平台,在加快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其功能服务和公益性的宣传,从而逐步引导基层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市医院”的就医习惯。

  (三)夯实农村基础,切实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当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积极鼓励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逐步补充乡镇卫生院人员,吸纳尚未就业的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老弱病残人群的巡回诊疗、定期回访力度,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社会认可度。切实改善农村技术骨干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稳定农村卫生队伍,组织城市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在职卫生人员和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大对医疗新业务、新技术及医学科研的扶持力度,对传统中医、中药学科的实行人财物扶持和政策倾斜,推动基层医院各学科全面进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

  (四)探索建立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救治救助,积极做好患者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发挥整合效应,逐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医务人员精神障碍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要加强对其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对就诊或求助者中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及时提供就医指导或转诊服务。将心理援助内容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组织开展心理援助。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发挥其在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合理配置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探索并逐步推广康复师、社会工作师和志愿者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

  (篇四)

  为切实提高常委会监督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9月23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振广同志带领下,对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先后实地察看了鲁城镇卫生院、文峰山人民医院、兰陵镇卫生院及朱堡村卫生室相关现场,并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作来抓,按照“找准切入点、夯实落脚点、紧扣着眼点、寻求突破点”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全县卫生事业呈现出“和谐奋进、提质增速、务实创新、亮点纷呈、群众受益”的良好态势。

  (一)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全面启动了县人民医院东城新院、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县妇幼保健院病房大楼等3个县级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2.3亿元的县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已投入使用,新增床位300张。累计投入资金450万元完成了车辋、层山、庄坞3处卫生院门诊病房楼建设;磨山、大仲村、向城3处卫生院病房楼建设项目相继动工建设。以打造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为目标,对全县20处乡镇卫生院的院容院貌进行了“五化建设”,乡镇卫生院脏乱差形象得到明显改善。相继完成21处基层中医“国医堂”建设,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国医堂”全覆盖,全县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按照“一手抓评审验收、一手抓监管巩固,两手抓、两不误、同步推进”的总体思路,完成了475处乡村卫生一体管理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逐步树立卫生第一窗口形象。深入开展了控制烟草、限制食盐摄入、全民健身等预防性干预行动,在城区设立健康自助监测点30处,完成了泇河西岸健康步道和塔山健康主题公园的规划和打造工作,并于6月份成功通过“省级慢病防治示范县”考核验收。

  (二)资源整合持续优化。一是整合县域医疗资源,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增加辅助检查设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实现了县医院、中医院对磨山、车辋两处乡镇卫生院的全方位托管。18处乡镇(街道、开发区)全部组建成立了计划生育服务站,全面开展育龄妇女查环查孕、免费妇科疾病筛查、免费放置节育环、计划生育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医疗资源集约化经营,卞庄卫生院探索实施了县域内大型医疗、高新技术设备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县域内现有大型医疗设备和高新技术设备的社会效益,避免了重复投资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坚持边试行边完善,鲁城、金岭、矿坑等11处乡镇,先后试点推行了“参合群众起付线外包住院”服务模式,破解群众“看病贵”难题的同时,引导群众小病不出乡镇,有效促进分级诊疗,逐步实现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利用。

  (三)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制定出台了《兰陵县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方案》,严格落实县级医院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一年的规定,促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向乡镇卫生院的流动。积极探索建立“卫生室建设标准化、乡医管理合同化、卫生工作经常化、督导考核常态化”的四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定期督导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向质量型、精细化的转变。强力推进“监管服务常态化、联合执法制度化、执法文书规范化”三位一体执法模式,扎实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两非”和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等综合监督执法,全面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对全县475处村卫生室实行四化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村卫生室实行所有权、人事、药品、劳务分配等统一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将县直股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各乡镇卫生院资金全部纳入县卫计局核算中心账户统一监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了“院财、局管、院用”监督管理模式,有效杜绝了医疗机构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四)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嫁接县外优势医疗资源,兰陵、磨山、大仲村、文峰山、卞庄等基层医院分别与徐州市肿瘤医院、铁道部第十六局中心医院、市中医院等上级医院合作开办肿瘤、脑瘫、肛肠等联合病房(专科),借助上级医院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服务经验,进一步培植我县基层医疗机构优势学科,为辖区广大群众提供就近、便捷、高水准的医疗卫生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扎实开展了“深化优质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活动,从“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药品管理”四个方面着手,为群众创造更舒适的就医环境、更便捷的诊疗流程、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医疗机构推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制度,设立了“患者随访中心”,不断改进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卫生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坚持先行先试、率先突破,设立一体管理村卫生室专用财务账户,对全县19处乡镇337个村卫生室1151名乡村医生工资实行了统一打卡发放,广大乡村医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县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处,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9处、乡镇卫生院20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475处,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85个,与25.69万户家庭签定了服务协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26.3万份,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共同承担者全县人民群众的医疗、防疫和保健任务,医疗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县级各种优势医疗资源向县直医疗机构倾斜,而乡镇和村两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配置略显不足,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稀缺,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在县直医疗机构,排长队挂号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医患不平衡现象明显;相当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医务人员层次不高和医疗设备设施的缺乏,加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基层群众就医观念发生了变化,大病小病都往城区医院跑,服务人群逐渐减少,基层医疗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基层卫生队伍需要加强。通过改革,虽然乡镇卫生院的医技人员结构得到了优化,但依然存在关键岗位人员不足,高学历、业务骨干、农村实用中初级技术人才奇缺。部分医疗机构因编制受限而无法聘用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造成临时聘用人员偏多,人员流动性大,麻醉、影像等部分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医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乡镇医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乡村医生呈现明显老龄化。

  (三)保障机制不够。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未完全到位,基层医务人员实际收入比以前明显偏低,影响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全员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广大乡村医务人员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普遍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乡镇医保结算网络平台技术维护人员缺乏,目前虽已完成覆盖城乡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的建设,但由于乡镇医疗机构缺乏技术维护人员,一旦网络平台遇到故障,乡镇的医保患者就不能方便地进行结算。

  (四)“就医难”仍是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我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虽已初步形成,但镇、村卫生资源比较匮乏,村级卫生室多是个体医生转型,服务能力参差不齐,较难满足群众的看病需求。基层广大群众普遍对医疗设备不足、医务人员短缺、诊疗水平有限的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缺乏信任,患者涌进市县级医院就医,结果导致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局面。

  三、几点建议

  视察组认为,对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遗留老问题,另一方面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必然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有计划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医务人员,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调配,对重要岗位上的医疗技术骨干的待遇要优先予以考虑,并积极争取和吸收相关专业学科毕业的大学生充实进来,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提得高”。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单位进修学习,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县以上业务单位进修学习;乡村医生由县级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培训;鼓励基层卫生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通过考试逐步具备执业资格。要抓好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不断优化执业环境和就医环境,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乡村医生从待遇、进修、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营造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建设,指定专人定期对乡镇医疗机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进行维护,确保结算网络畅通无阻。

  (二)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公共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要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地理位置、原有医疗资源分布、辐射半径的人口、道路交通、就医人流的走向等情况进一步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优化整合、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和布局,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完善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体系,建立城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的互利合作机制,加大县直医院定期下乡对口支医的工作力度,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应成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平台,在加快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其功能服务和公益性的宣传,从而逐步引导基层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市医院”的就医习惯。

  (三)夯实农村基础,切实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当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积极鼓励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逐步补充乡镇卫生院人员,吸纳尚未就业的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老弱病残人群的巡回诊疗、定期回访力度,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社会认可度。切实改善农村技术骨干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稳定农村卫生队伍,组织城市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在职卫生人员和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大对医疗新业务、新技术及医学科研的扶持力度,对传统中医、中药学科的实行人财物扶持和政策倾斜,推动基层医院各学科全面进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

  (四)探索建立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救治救助,积极做好患者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发挥整合效应,逐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医务人员精神障碍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要加强对其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对就诊或求助者中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及时提供就医指导或转诊服务。将心理援助内容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组织开展心理援助。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发挥其在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合理配置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探索并逐步推广康复师、社会工作师和志愿者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

  (篇五)

  为推动**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并做好区人大常委会对区政府相关工作情况的审议准备工作,彭戌兰副主任率教科文卫工委,以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联合体建设、村居卫生室(服务点)建设等工作情况为重点,先后与上钢、陆家嘴、惠南、万祥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座谈,听取了塘桥、潍坊、金杨、**、康桥、大团等6所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试点单位的工作报告,实地调研了塘桥、潍坊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与人大代表、居民代表、乡村医生代表等座谈。

  在调研中,我们对去年主任会议听取相关议题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也进行了跟踪,各项工作得到有力推动:一是南片各镇二元并轨改革基本完成,各项工作机制和责任分工基本明确;二是对于南北片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利用率不均衡得到充分重视,相关部门已制定具体规划逐步改善;三是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各项工作流程基本形成;四是部分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上钢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其改造项目已列入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但同时,关于全科医生培养机制不完善、医技人才匮乏等瓶颈问题仍需进一步推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果

  (一)**新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两区合并以来,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间和南北的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正在逐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遍及全区的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网络格局已基本形成,满足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同时,社区卫生服务镇村一体化管理,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基于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也不断加强,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医疗和卫生管理的网络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使社区卫生服务逐步从“以医疗为重点”向“以健康管理为重点”转变。

  (二)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得到持续推进。继**、**联合体后,在陆家嘴地区(东方医院、公利医院与陆家嘴功能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林地区(仁济医院、浦南医院与三林功能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医疗卫生联合体。目前,新区正开展在**、外**两个医疗联合体内部试行医保总额预付制度,即,在联合体牵头单位设立统一的医保总额预付账户,由牵头单位在联合体内部协调统筹分配医保额度,按照“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探索并推广区域医疗联合体内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的具体方法。

  (三)社区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改革试点逐步推进。从**年11月开始在潍坊街道、塘桥街道、金杨新村街道、**镇、大团镇、康桥镇等六个街镇试点开展社区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改革,截至今年5月31日,签约户为21666户,签约人数为31031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服务标准与考核机制也初步形成,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医生的职责更加明晰,无效医疗服务的比例有所降低,公共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百姓就诊更加便利。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主要瓶颈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费不足、床位不足、人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费不足。一是社区卫生经费捉襟见肘。随着卫生改革的推进,近几年来,出台了许多取消或降低收费项目,如药品零加成、输液躺椅费、妇科检查等,特别是近期出台的基本药品目录,并实行全部药品零加成等,但从**年以来,财政的相关补贴一直没有调整,特别是医保的药品零加成部分未进行补贴。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从事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差额事业单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支配收入(利润)越来越少,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运转是勉强维持,甚至有部分是负债运作。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技人员收入偏低。实行收支二条线以来,由于支出合理性标准(如绩效工资标准迟迟未出台)确定难,财政拨款是按项目进行补贴,未实行收支托底,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润率的降低,即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支出(除政策性的增资外,如车贴等)和公用支出仍按**年改革前的水平,这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技人员的收入普遍不高,有个别卫生中心员工的收入还低于改革前的水平。三是药品零差率改革的财政补贴不到位。据统计,从今年2月1日到4月30日,新区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发生药品零差率应补偿额为4975.89万元,其中医保病人药品零差率应补偿额为3790.53万,占应补偿总量的76.18%,医保基金未予支付;非医保病人药品零差率应补偿额为1185.36万元,其中688种基本药品目录以外药品按规定执行零差率应补偿240.1万元,地方财政也未予支付。由于补偿经费的不到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收入明显减少,尤其是地处中心城区、业务量大且医保份额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为突出,造成了为数不少的单位收支不抵,影响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常开展。

  (二)床位不足。目前,**新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36,远低于上海市每千人口床位数5.19的平均水平,其中,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定床位数2600张,而实际开放的床位数3620张,由此可见核定的床位数缺口很大。同时,随着老龄化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大量社区卫生服务的病床被慢性病的老年患者长期使用,如东明、周家渡、上钢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压床”率超过了70%,这进一步加剧床位紧张的矛盾。此外,社区高端医疗服务人才和医疗服务设施十分缺乏,这与**新区日益增长的外籍人士、境外人士医疗服务需求的矛盾不断加剧,进而也影响了区域的综合环境建设。

  (三)人才不足。目前,**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4.45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为1.76人和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70人,远低于上海市的平均水平(分别为6.81、2.51和2.72)。而这一紧缺现象越到基层矛盾越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面临,医技人员大量流失和超过半数的现有乡村医生即将退休两大瓶颈问题,目前呈现南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向北片流动,一级医院的人才向二三级医院流动,二三级医院人才向外地或国外流动的趋势,而且流失比例不断加大。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近年来**有大量的常住人口导入,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不断增多。二是目前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配置方案仍沿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核算方案,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导入和人口老龄化,各基层医疗服务量急剧增大,原有的编制数已不能承载实际的医疗服务需求,导致卫生中心新招聘的医务人员很难解决编制待遇等问题。三是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成熟,医技人才缺乏流动、培养的平台,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技人员因长期得不到学习、提高的机会而流失。

  三、相关建议

  (一)持续加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一是尽快推动对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把上钢等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工程纳入政府的实事工程项目,尽快在资金、规划等方面做好安排。二是稳步提高医技人员等收入和待遇,要抓紧研究和确立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人员编制标准、业绩考核标准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在建立综合考察病人复诊率、病人满意率等评价状况的平衡指标体系基础上,提高医技人员的收入,激励医技人员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中医诊疗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普及和应用。

  (二)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街镇的作用。一是要加强区与街镇的联动,如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村卫生室或村居卫生服务点的布局、街镇防保工作的规划、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推进、社区医疗矛盾的协调处理等,都需要建立与所在区域街镇的合作联动机制。二是要加快对老年人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研究,认真分析老龄化社会对社会综合治理的影响,通过区与街镇的联动盘活区域内资源,在规划和布局上做出安排,社区通过提供老年人专业护理服务,缓解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人压床严重的现象。

  (三)加强医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要重视对医技人员,特别是基层第一线医技人员的技能培训,制定具体的、可行的培训计划,拓展基层医技人员的视野,加强其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拓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渠道,一方面,通过医技人员派遣制或退休返聘等途径,缓解医技人员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全科医师准入机制、建立全科医师助理制度等方式,既能充实全科医生队伍,缓解全科医师紧缺的压力,又能制度上给基层医技人员提供保障。三是要不断强化医技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重视医风医德的教育,弘扬以方厚贤、周忠良等一批优秀乡村医生“行医济世”的职业观、道德观。

  (四)稳步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实践证明,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并已经得到群众的支持,成效初步显现。在下一步改革的推进中,要以稳定医生和病人关系,提高相互信任度、依存度为目标,以创新家庭医生责任制运作模式、分配机制以及考核奖励制度为抓手,稳步推进,既要使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又要注意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现有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和相关的服务标准。

  (五)加强和完善医疗联合体的建设。要继续探索和推广医疗联合体的服务模式,一是要不断深化合作内涵,构建医技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平台;二是增加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特别是特色专科的服务,加强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互动;三是要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开展专家门诊到基层坐诊等方式,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

  -

  47-

推荐访问:医疗资源布局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布局 医疗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