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观后感8篇

时间:2022-06-03 10:00:04 来源:网友投稿

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观后感8篇

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观后感篇1

  第一次听说塞罕坝,是从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中,讲述了60年代,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为了“绿水青山”的梦想,扎根塞罕坝,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其实,当时真实的情况比影片更艰苦,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铸就了感人的“塞罕坝精神”!

  弘扬塞罕坝精神,要有艰苦创业的恒心。

  60年代的塞罕坝,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40度,每年的平均气温为1.3度,除了夏天的温度稍微暖和一点,其他三季都颇为寒冷。1962年,来自18个省(市)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来到塞罕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他们啃窝头、喝雪水、住马架、睡窝棚、钻地窨子,依旧乐观积极,他们将青春一并播种在塞罕坝的沙漠里,用汗水浇灌内心的信仰,本着一颗无畏的恒心,埋头苦干,用心血和汗水在莽莽荒原筑起万顷林海!

  弘扬塞罕坝精神,要有甘于奉献的爱心。

  塞罕坝的建设者们明明可以选择更加优越的工作,可他们却选择扎根荒漠,他们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清贫的岗位上和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加强修养,经受考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他们为塞罕坝建设无私奉献的这颗仁爱之心,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建设者,前赴后继地将根扎在这里。

  弘扬塞罕坝精神,要有绿色发展的决心。

  今天的塞罕坝,被称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这是55年来塞罕坝建设者用始终不变的绿色发展的决心换来的,一代又一代,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发展的新格局,深刻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天,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依然艰巨,绿色发展的决心不能变!

  习近平总书记23日下午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观后感篇2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考察调研,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品读塞罕坝精神背后的“变色路”,弘扬塞罕坝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

  寒来暑往,塞罕坝由“黄”变“绿”。塞罕坝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交汇地带,辽金时期本是“千里松林”,由于过度开垦,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已变成“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1962年,以青年为主力,来自18个不同省份的369名建设者们听党召唤,背起行囊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塞罕坝上。“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塞罕坝气候恶劣、缺食少房、偏远闭塞,369份美好的憧憬与残酷的现实相碰撞,369份坚定的意志遭受着严峻的考验,他们攻坚克难,不断探索,踏出了一条适合塞罕坝的造林路,不断提高造林成活率,从“一棵树”到“万顷林海”,将“尘沙飞舞烂石滚”的荒原建设成为115万亩“世界最大人工林”。

  三代传承,塞罕坝由“绿”变“白”。塞罕坝逐渐从“黄色”变成“绿色”,可这群塞罕坝人的头发却逐渐变成“白色”。三代塞罕坝人用生命和汗水植就着塞罕坝林场,“林场还没有建成,死也要死在坝上”的老书记王尚海是塞罕坝人苦干实干、勇战一线的代表,还有“特号锅炉”副场长张启恩,被“钉”在望海楼的刘军、齐淑艳夫妇,“六女上坝”陈彦娴、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等无数塞罕坝人,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艰苦的塞罕坝,“舍小我成大我”,几十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他们甘于奉献,坚忍不拔,展现了当代“愚公移山”精神,走出了一条植树造林的“长征路”。

  不忘初心,塞罕坝由“白”变“红”。塞罕坝人在“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的艰苦条件下,攻克了高寒地区造林育林的技术难题,三代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他们的头发虽然“白”了,但他们留下了“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红色精神”。这是“万米长跑”,这是难啃的“硬骨头”,他们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造林态度,用树筑造了“绿色长城”,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草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是对塞罕坝所取得的伟大的成绩的肯定,是对塞罕坝精神的支持。“塞罕坝”是蒙语中“美丽的高岭”,塞罕坝人定将不忘初心,继续默默建设、无私奉献,守护塞罕坝这“美丽的高岭”。

  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并传承好塞罕坝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一线,为建设绿色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观后感篇3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它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60多年来,塞罕坝由解放前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蜕变成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如果把这里的树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总书记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党员干部当发扬塞罕坝精神,以奋斗之我,赓续百年荣光。

  把艰苦创业奉为内核,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之斗志,做林场的实干家。1962年,面对“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塞罕坝林场人没有“小我”的私心牵绊,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神话”,树立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生动范例。正是有这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韧劲、拼劲、闯劲,让塞罕坝人拿下了“娄山关”,攻下了“腊子口”,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为世界创造了“中国牌”的人间奇迹。共产党员们当发扬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赓续塞罕坝人的红色血脉,满怀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汲取力量,发扬光大,在党和国家的伟大征途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把绿色发展视为支撑,满怀“但令四海歌声平”之情怀,做林场的行动者。“地球卫士奖”“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这一系列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塞罕坝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久久为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60年来,接连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这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情怀和担当。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沙地可以变成林海;为了人民,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干下去;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逆行出征。依靠人民,让人民成为党最坚实的底气,才能无往而不胜,我们才更有力量面对坚若磐石的苦难,并战而胜之、攻则必克。

  把牢记使命化为动力,涵养“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初心,做林场的坚守人。60年代的塞罕坝,环境十分恶劣。刚建成的林场没有医院,没有娱乐设施,甚至连粮食和房屋都缺少,但建设者们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劝退,涌现出“六女上坝”“望海楼”“夫妻哨”等牢记使命、冲锋在前、无悔坚守的红色故事。“绿色奇迹”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奋不顾身、毅然决然。共产党员当牢记使命,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风雨不易其志,磨难不改其心,以过硬素质涵养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政治品格,筑牢用勇于担当的职责使命。把初心化为砥砺前行的力量之源、定力之基,在坚守精神高地中不断提高政治“三力”,用奋斗书写人民答卷,用实干擎起时代大旗。

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观后感篇4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林场考察纪念林并同林场职工亲切交流,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扬塞罕坝精神,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塞罕坝人把“黄沙遮无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令世界瞩目的“华北绿宝石”。

  从“华北绿宝石”中感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塞罕坝第一代护林人赵振宇说过:“一辈子就干好这一件事,值得!”1962年,369名创业者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他们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只为了彻底改变塞罕坝“大漠沙如雪”的萧条景象。作为年轻党员,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敢于不负嘱托,用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奋进之路上仍会面临着许多难关和挑战。越是风高浪急、山高路远,越要强化理论武装、坚定政治信仰,作好面对复杂环境和艰苦斗争的思想准备,满怀自信、破浪前进。

  从“华北绿宝石”中感悟“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精神。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职工机械工程师任仲元说过:“我们就是听从党的召唤,来这一心一意地办好造林这件事”。塞罕坝人扛起铁锹、背上树苗,热血上坝,无畏困难,抗严寒、斗风沙,在荒地上种满了自己精心培育的落叶松幼苗。大多年轻党员生活环境优越,并没有吃过太多苦,不敢面对自己的短板与不足,应弯下身子虚心向前辈们学习,做到为人民谋幸福、为群众添福祉,彰显年轻党员的政治本色,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体现在一点一滴、一举一动的行动中,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当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

  从“华北绿宝石”中感悟“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接受组织安排成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的王尚海扛起“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带领着队伍建设塞罕坝。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与毅力创造了现在的“华北绿宝石”,林地面积由建场之初的2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12万亩,这里的4.8亿棵树木,排起来可以绕地球12圈,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0%,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中连片人工森林。年轻党员要在平凡中勇担使命、奉献中追求卓越、奋斗中一往无前,不负青春、牢记使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以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实绩造福于民。

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观后感篇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扎根高寒坝上,从一棵树到一片森林,从荒漠到绿洲,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变成了百万亩充满诗意的林海,用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示范和不竭力量。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建设生态宜居的大美乡村是本质的要求,也是对乡村的美好愿景。作为践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党员干部要传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初心”为引、“奉献”为行、“生态”为本,共同绘就美丽乡村最美色彩。

  “初心”为引,始终牢记乡村振兴历史使命。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走进塞罕坝,我们看到荒漠沙地变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华北绿肺”,最根本的就在于塞罕坝林场三代人听从党的召唤,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党成立以后,就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人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心”。因此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要坚定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积极主动沉下去,扎进村子、甩开膀子、蹚出路子,以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以使命鼓舞奋发的斗志,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实际行动做乡村振兴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奉献”为行,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干事创业。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支撑。走进塞罕坝,我们看到当年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建设者从全国18个省份而来,他们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通过不懈的艰苦奋斗,打造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基地,创造了人类奇迹。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这是一项更加艰巨复杂的任务,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像塞罕坝林场人那样扎根奋斗的土壤,挥洒无私奉献的汗水,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迎难而上、挺身而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久久为功,不断攻克新难题,用奋斗雨露浇灌出乡村振兴之“花”。

  “生态”为本,始终践行绿色发展持续道路。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底色。走进塞罕坝,我们看到林场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职工年均收入10万元,引领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农家游、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成为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从因林而生到与林共进,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生动实践,展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图景。“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我们要牢牢把握“绿色生态”这个最大优势,在守护好绿水青山这一金山银山的大前提下,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财富,把更多“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空气清新、富饶美丽”的塞罕坝呈现在人民面前。

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观后感篇6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的形成:1992年在塞罕坝建场30年之际首次提出“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塞罕坝精神。2010年凝练提升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想知道是什么模样,就请您到塞罕坝去瞧、去观赏

  那里被誉为“中国绿色明珠”和“华北绿宝石”

  是人间仙境、休闲度假的天堂

  可60年前的塞罕坝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它是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的荒原

  人们形容它“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叹吁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

  您一定在想,是什么让塞罕坝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是谁把塞罕坝沙地荒原变成了林海绿洲

  60载时光,一轮花甲,是三代塞罕坝人的奋斗

  创造了这绿色的奇迹,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牢记使命“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

  这是塞罕坝天然生态屏障的地域使命

  更是塞罕坝人垦荒造林、守护家园的历史担当

  这伟大的使命之旅于1962年开拔,在党的号召下

  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群众

  组成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369人队伍,开始了最初的艰难拓荒

  艰苦创业“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

  在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下,年轻的创业者们

  “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

  从“六女上坝”无悔青春的选择,到“望火楼”夫妻一生的守望

  从爬冰卧雪石头缝里栽种树苗,到起早贪黑顶风冒雨修枝防虫

  塞罕坝人身上处处彰显着艰苦创业、拼搏奋斗的使命担当

  绿色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共辉煌

  如今的塞罕坝造林面积达115万亩

  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和55万吨氧气释放

  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以众多绿色产业实现了绿富双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塞罕坝树起了奋斗标杆

  万顷碧波之上,绿色发展的旗帜高高飘扬

  金秋八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

  在王尚海纪念林,塞罕坝精神发源和百万亩林海起源的地方

  嘱咐我们: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

  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

  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松涛声起、林海回响,似在久久鼓掌

  值建党百年,礼赞塞罕坝精神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用奋斗创造绿色辉煌

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观后感篇7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考察调研,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年轻干部要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塞罕坝精神”,在品读中感悟精神伟力,用实干笃行、无私奉献,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

  品读“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践初心。1962年,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建设者们听党召唤,从全国18个省份集结,豪迈上坝,他们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塞罕坝。那时的塞罕坝“风吹沙起人烟稀”,塞罕坝的建设者们“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建立起机械林场,防风阻沙蓄水源,用一生的坚守践行初心,逐渐改善了塞罕坝的恶劣环境,让她变成了“美丽的高岭”。塞罕坝的建设者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年轻干部享用不尽的人生宝藏。步入新时代,我们更要传承“塞罕坝精神”,在牢记使命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一线,为建设绿色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品读“塞罕坝精神”,实干笃行谱新篇。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塞罕坝的建设者们点燃信念的灯,持之以恒在实干中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优、社会效益佳的绿色发展之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步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年轻干部要谨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发扬实干精神,勇于探索和创新,勇于走别人未走过的路。相信“一份付出,一分收获”,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精品”意识,做到心中有航向、肩上有责任、脚上有力量,不断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品读“塞罕坝精神”,无私奉献再前行。59年前,塞罕坝的建设者们心中怀揣祖国和人民,辞别家人来到这里,用“此心安处是吾家”的心境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绿色的种子,用无私奉献的汗水浇灌生命之树,日复一日终将沙海变林海,创造了“人间奇迹”。年轻干部要明白世间的每一项工作成就的取得,都不是靠吹吹打打、说说笑笑就能获得的,需要我们在岗位上不断地付出。那些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贪图安逸,害怕吃苦,下不了劲,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的干部,必然不会有所作为。立足本职,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新的业绩。

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观后感篇8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纪念林位于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是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习近平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

  牢记初心,使命至上的“红色精神”,筑起了塞罕坝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于塞罕坝人来说,其神圣使命就是“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1962年以来,塞罕坝三代人把党赋予的使命责任化为自身的任务担当,历经风雨而初心不改,纵有千难万险也在所不辞,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走过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艰辛造林路。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之初的2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12万亩,这里的4.8亿棵树木,排起来可以绕地球12圈,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0%,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中连片人工森林,有效遏制了沙地的南侵,涵养了水源,成为浩瀚荒漠沙地中“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绿色长城。

  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红色精神”,建造了塞罕坝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没有矢志不渝的接续传承,就没有塞罕坝的惊天巨变。塞罕坝的建设者始终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追求,不断艰苦奋斗、开拓前进。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现在塞罕坝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超过了200亿元。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每年接待游客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直接提供临时就业岗位约1.5万个;周边乡镇生态旅游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拉动1200余贫困户、1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周边百姓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6万人因此实现稳定增收。老乡们都说,“绿水青山”如今是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甘于奉献,科学发展的“红色精神”,汇成了塞罕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氧吧”。时光一寸一寸地长,风沙一口一口地吞。几十年来,三代塞罕坝人始终坚守着这片土地,他们甘于奉献,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1993年5月,塞罕坝经批准正式成为国家森林公园。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林木的生长,塞罕坝地区生态系统逐步修复完善,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如今,塞罕坝的林木总蓄积量已经达到1012万立方米,所释放的氧气可供199.2万人呼吸一年之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绿色氧吧”。著名作家魏巍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如今的塞罕坝已变成“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鸟的乐园”,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推荐访问:先进事迹 观后感 林场 塞罕坝林场的事迹 塞罕坝先进事迹有感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观后感 感动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事迹 参观塞罕坝林场的心得体会 塞罕坝造林事迹观后感1500字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观后感 了解林场弘扬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林场简介事迹 塞罕坝林场的故事观后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