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3篇

时间:2022-11-18 17:54:02 来源:网友投稿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3篇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时代的粮食安全观  作者:牛荷来源:《农经》2018年第08期  “民以食为天”,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3篇,供大家参考。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3篇

篇一: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时代的粮食安全观

  作者:牛荷来源:《农经》2018年第08期

  “民以食为天”,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近年来,中国与世界都面临着粮食安全和食物营养等方面的挑战。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推动了饮食结构变迁和营养转型,人们开始从食用谷物转向食用更多的肉类和奶制品,促成了营养过剩、微量元素缺乏(隐形饥饿)、热量摄取不足(饥饿)三种现象的共存。

  在前不久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举办的《2018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发布会上,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博士指出,尽管世界经济复苏强劲,但持续的冲突、饥荒及难民危机却导致全球饥饿人口增加。同时,反全球化思潮和日益变化的世界格局带来更多不确定性。那么全球食物和营养安全状况如何?未来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未来发展有何计划?带着这些问题,《农经》记者采访了樊胜根博士。

  巨变下的全球食物系统

  《农经》:在新常态经济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食物系统如何健康发展?

  樊胜根:近年来,商品的自由流动、贸易摩擦、国际投资、开放知识和数据获取、国内农业政策改革、全球治理改革等因素都在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的食物系统。未来各国食物系统的全球一体化是中国和亚洲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对减贫和消除饥饿至关重要。

  对中国来讲,在新常态经济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现健康的食物系统关键在于适应市场需求。市场需要有健康、营养、多样化的食品。想要保证这类食品的供给,就需要改进供给侧。具体来讲,要增加营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产品的供应,比如蔬菜、水果、奶制

  品等等。但目前大众对这类食品的消费较少,大量的消费仍然集中在肉制品上,或者说主粮的消费比重太大。所以,未来食物的一个发展目标是可以有一个以食物的营养、均衡、可持续为出发点的营养机构,里面包括主食、蔬菜、水果、肉食、奶制品、海鲜等产品,而不完全是主粮产品。

  《农经》:农业生产对食物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樊胜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保证食物的营养性。中国有个说法叫病从口入,人们以前可能更关注食物的卫生,但饮食结构也同样重要,吃得不合适同样会生病。比如,主粮吃得太多或者摄取的碳水化合物太多,多余的能量就会被转化成脂肪存储起来,这类人群会有逐渐发胖、甚至患糖尿病的风险。肉食摄取太多,会导致心血管硬化、堵塞,心脏也会受到影响,严重的话可能引起心脏病;二是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除了均衡的营养,食物安全同样重要。那么如何保证这两方面的平衡?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所吃的食物不仅仅对自身的健康有影响,对周围的环境、土壤、水、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影响。大量依赖肉类生产的饮食要比典型的素食饮食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在饲养作为肉食的牲畜过程中,动物排泄粪便会产生一氧化二氮,动物胀气时还会产生甲烷。根据GWP(globalwarmingpotential全球增温潜势)的分析显示,以单位分子数而言,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上25倍。我们追求自身的饮食健康,也应当考虑到地球的健康,实现真正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农经》:目前中国的粮食产业面临着哪些挑战?

  樊胜根:一是对资源的过度透支。过去高度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土地资源、水、化肥、能源等超量使用,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同时日益增多的温室气体排放更是加重了污染。

  二是生产的粮食往往跟市场需求不平衡。一方面,农民生产很多主粮,比如玉米,但却因市场需求量不大或者趋于饱和而滞留在仓库里;另一方面,目前健康的食品所占比重不大,大多数食品因无法满足消费者营养健康的要求而不被认可。从农民的角度讲,低收入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他们种粮的初衷大多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口粮问题,因此,小规模的种植户依然占有较大比重,但小农户自身生产力有限,不能完全对接市场需求。

  三是国内的很多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放了大量的糖和盐,属于高脂肪含量食品,这类食品摄入过多会影响自身健康。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考虑整个食物系统,而不仅仅是生产,因为整个产业链的耕种、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都存在问题。未来应最大化实现食物全产业链的透明化,增强大众对食品市场的了解。

  与国外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均占有率低,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竞争力并不占优势;二是农业整体生产规模小,小农户生产者居多。如何改善呢?首先,加大科研投入,保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逐步上升;其次,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要配置齐全。这样一来,优质农产品可以通过好的运输、销售渠道配送出去,而不会因为中途的污染或

  运输时间过长损失营养性;再次,我国不乏优势农产品,比如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等,未来的发展应当是立足于把劣势变成优势,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以促进全产业链的发展。

  积极应对新挑战

  《农经》:如何应对城市化进程和消费升级?

  樊胜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有新兴人口涌入城市,日益增加的城市人群对食物数量、产品质量、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都有了新的要求。对城市而言,人口增多会对农业造成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但市場却在逐步扩大;对农村而言,却是新机遇。农村人口的减少,使得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率升高,农户扩大耕种面积,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生产。那么如何有效连接城市市场和农村规模化生产?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加大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完善城市与乡村的信息对接;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保证农产品的运输、加工、冷藏、销售等渠道的畅通,不仅仅要做好附近城市的销售,甚至于打通全国、全世界的销售市场;三是市场要有成熟的运作体系,使人们可以吃到更健康、更营养的食物;四是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样一来,农户的切身利益就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城市的市场也被逐步打开,可谓是实现了双赢局面。

  《农经》:人工智能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樊胜根: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农业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也为我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了绝佳机会。中国人口众多且分布集中,具备一定的市场优势。一旦构建起互联网体系,在目前发达的快递行业背景下,产品很快就可以销售到千家万户。我认为应当建立一个互联网平台,拉近农户、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的距离,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直接对接到农户的生产状况,进行实时、有效的针对性指导。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安全、营养、健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开发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追踪设备,通过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借助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实现对农业种植、除虫、施肥、采摘等全过程的实时监测,让农产品可以实现追根溯源。此外,通过追踪环节把生产、研发等过程透明化,实现区块连接,并将农产品有效推送给消费者。我认为这方面的发展前景非常好,希望未来大家可以合力把这件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如今,农业发展越来越智能化,涌现的一批大数据公司通过遥感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有效预测农作物病虫害,优化了农药、水资源、生产过程的投入成本,降低了污染性。中国市场潜力大,近年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企业在人工智能这方面都比较超前,政府也应该更多些鼓励。

  《农经》:如何更好地帮小农户解决粮食问题?

  樊胜根:2.6亿农民,2.3亿在生产粮食,在小农现象普遍存在的中国,重视小农、引导小农发展将带来可持续的发展收益。首先,对待中国的小农户人群,策略有两个:一是“移出去”,二是“移上去”。具体而言,一方面,农村有就业的机会,将一部分小农户“移出去”,人均土地耕种面积增加,就扩大了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这部分留下来的人需要“移上去”,将小农与高价值市场对接,提高小农企业的盈利能力,加强城乡关联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化的土地生产。在印度,近年来超过3000万小农开始使用天气指数保险,这让许多农户转向了利润更高的农业生产系统。在对接高价值市场方面,印度乳制品网络开展了“牛奶增产行动”,小奶农与城市消费者通过生产、采购、加工和销售产业链相互关联。

  此外,应当发掘小农户的商业潜力,支持小農户从传统的自给农业向高价值、气候智能型、营养驱动型的农业方式转变。鼓励他们生产价值比较高的产品,比如,在种植水稻、小麦等主粮的基础上,也生产蔬菜、水果、肉类等附加值高的食品。这样一来,小农户的收入也不比城市人口收入低。最后,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粮食的生产和收入提上去,更主要的是乡村的居住条件、环境、服务设施、餐饮服务、医疗服务、各种娱乐休闲服务也要跟得上城市的脚步。这样一来,农村与城市共享健康食品,但农村空气相对更清新、空间不拥挤、安静的生活环境等优点使农民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立足可持续发展

  《农经》:中国在粮食领域和扶贫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借鉴意义?

  樊胜根:近年来,中国在粮食安全、营养安全、脱贫上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国际领先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几点可以借鉴:一是农业的改革让农民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农民有权利选择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产品如何适应市场等问题。在充分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推动生产蓬勃发展;二是政府支持农业发展,近年来的落地政策很多。比如,国家加大在农业科研、农民教育、农村道路等方面的投资,切实提高了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和脱贫力度;三是充分开发农民的种地潜能。农户在当地通过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协会等形式互相互助,有力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提升了整体生产水平;四是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放在第一步,为解决温饱、营养不良等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坚实基础,也就无从谈整体经济的发展。

  《农经》:对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有何建议?

  樊胜根:未来在膳食结构方面,要立足于安全、营养、多样化的三重构建。从人们自身的需求来看,应该倡导大家保持健康均衡的饮食习惯;从整个地球发展来看,只有地球健康,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技术方面,应该达到多赢水平,包括产量多、营养够、资源节约。首先,农业技术要落实到位,在足够的技术支撑下,保证粮食产量的基本供给;其次,除了产量赢,营养也要

  赢,水稻、小麦、玉米的种植可以通过生物强化增强营养性。比如增加维生素A可以缓解夜盲症,增加铁、锌等微量元素,可以促进人的体力、智力更好发展;再次,在保证前两者的基础上实现节约用水、土地、化肥等资源。未来,通过更少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食物,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篇二: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粮食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近年来全球

  范围内的粮食危机使人们意识到粮食安全对各个国家乃至全人类

  来说极其重要。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现状,分析了当前粮

  食增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如何确保粮食

  安全稳定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危机产量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始终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

  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世界粮食的供给量来看,粮食的产

  量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就整体而言,世界粮食的总供应量可

  以满足人类最低的消费限度,但是从局部来看,世界粮食产量的分

  布极其不均衡。发展中国家2007年的粮食产量为11.68亿吨,占

  当年世界粮食产量的55%,而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总人口约为

  55.56亿,占当年世界总人口的84%。粮食问题依然是威胁着发展

  中国家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粮食安全状况

  (一)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回顾。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公元108-1911年,中国至少发生了1828

  次饥荒;民国时期饥荒频发,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

  1920-1921年华北四省区大饥荒,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

  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1942年中原大饥荒,1943年广东大饥荒,1946和1947南方大饥荒。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农业问题,中国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洪水泛滥和持续严重干旱,1959年-1961年,中国人民遭受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1962年以后粮食产量缓慢上升,此后由于极左路线的推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中国粮食增长停滞。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持续上升,1994—1998年中国连续五年丰收,1999—2003年由于种粮成本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为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粮食生产,粮食生产能力又提高,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285公斤,有效应对了全球粮食危机。

  (二)我国粮食安全制约因素。1、人口总量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地矛盾凸显。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粮食需求绝对量过多,导致粮食短缺。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可用耕地面积有限,再加上我国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的面积增多,直接导致我国的耕地面积呈现一直减少的态势。2、种粮成本高,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种粮成本上升,而且农产品如果销售价格过低就会减少农民的收益,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3、水资源匮乏,水旱灾害频发。我国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不

  均衡给农业灌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对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威胁。

  4、环境污染严重,浪费粮食行为依然存在。我国过度强调工业化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国土荒漠化,草原退化严重,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另外,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粮食供给比较充足的地方,浪费粮食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对粮食安全来说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三、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控制人口扩张。只有严格控制人口扩张,才有可能解决由于人口数量过多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地矛盾、人粮矛盾,保障粮食供需平衡。2、保护耕地。土地资源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起着基础和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大力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的建设力度,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通畅的运输渠道,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粮食市场,适当调控粮食价格,同时加大种粮补贴力度,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保护水资源。水源是农业用水的基础和前提,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水资源,利用生态农业的理念发展节水农业,有助于保护水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浪费。这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有利于增加粮食供应量。

  (二)健全国家和地方的粮食储备体系。一个健全的强有力的粮食储备体系有利于我国应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粮食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问题,有利于稳定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还存在着规模过大成本过高且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中央和地方也存在着一些利益冲突。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保证健全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三)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实行全球化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有助于更好地调节我国粮食的供求平衡,也有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生产更有效率的农产品,分解粮食安全的风险。我国可以通过拓宽自己的贸易渠道、转变贸易方式、建立粮食生产的国外基地等措施来实行这一全球化战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者: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文献:[1]蔡建文.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2]胡岳岷.中国未来粮食安全论.科学出版社,2006[3]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钟甫宁,朱晶,曹宝明.粮食市场的改革与全球化: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种选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篇三: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确保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

  作者:曾衍德来源:《粮农智库》2017年第22期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表明中央对我国国情、农情、粮情的深刻把握,也充分展示了中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仓满库盈,供给充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压舱石”和“定海神针”的作用。但先天的资源禀赋不足,超大的粮食需求量,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诸多的困难。一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人均耕地、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和1/4。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保护耕地的压力加大,农业用水空间收窄。同时,耕地质量退化、污染问题突出。二是消费需求增加趋势不可逆转。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人口快速增加,加之消费结构升级,对粮食及肉蛋奶的需求持续增加。三是种植收益总体仍然偏低。目前,农业进入“高成本”时代,种植效益偏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谁来种地”的问题更显突出。四是气象灾害威胁日益加重。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频发,给粮食和农业生产带来威胁。因此,决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就简单地认为今后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决不能因为国际市场粮价比国内便宜,就简单地以为可以靠买粮吃过日子;决不能因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简单地压缩粮食生产。我们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重农抓粮的劲只能鼓不能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弦必须时刻绷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未来我国“三农”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抓住了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凸显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首要任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经营机制,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在措施上,重点是“一保、两藏、两机、两聚焦”。

  “一保”,就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谷贱伤农”,农民种粮积极性是伤不起的。要巩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认真落实玉米、大豆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力争稻谷、小麦面积稳定在8亿亩,谷物面积稳定在13亿亩以上,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

  “两藏”,就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是加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以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重点,提升耕地质量。突出抓好东北黑土地保护,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二是加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重点是推进育种创新,加快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扩大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范围,调动科研和企业的积极性。推进集成创新,集成组装一批分区域、分作物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升级版。

  “两机”,就是推进机制创新和推进机械化发展。一是推进机制创新。这是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重要途径。坚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两手发力”,坚持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引领型规模经营“双轮驱动”,促进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主体多元转变,提升粮食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二是推进机械化发展。这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要以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为载体,以绿色增产的农艺技术为内容,集成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两聚焦”,就是聚焦结构优化、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一是聚焦结构优化。这是提升粮食供给体系质量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当前粮食供求现状和消费需求,重点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籽粒玉米面积,扩大有市场需求的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青贮玉米、优质饲草等作物。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籽粒玉米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二是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都是粮食生产的优势区和商品粮的集中产区,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要划定并建设好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推荐访问: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振兴 乡村 粮食安全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