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精选文档)乡村振兴促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3-04-22 20:24:02 来源:网友投稿

调研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是解决农业结构矛盾的迫切要求,是呼应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研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供大家参考。

调研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是解决农业结构矛盾的迫切要求,是呼应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乡村振兴中的“产业融合”这篇文章,就成了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我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良好,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农业功能加快拓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但也显现出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不牢、动能不足、方式简单、支撑较弱等问题。

  (一)三次产业融合程度较低,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不牢。近年来,我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起步,建成雪山草鸡、肉牛、柑橘、核桃等种养殖基地14个,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9家,打造玫瑰海等大型乡村旅游景区3个,农、林、牧、渔产业与生产加工、市场销售等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是,我区属典型丘陵地貌,农村人均耕地少且分散,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家庭生产为主,三次产业融合仍然处于较

  低水平。随着农村土地政策的试点探索,农业规模化经营逐渐兴起,全区农村土地流转6.98万亩,流转率33.05%,但农业生产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产业融合方式局限于种养殖业与初加工,自动化生产程度低、产出效率较低;与餐饮度假、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融合程度不高,真正实现“产加销”的企业仅5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单一,有的机械照搬城市公园、儿童乐园的规划布局,乡土文化挖掘不深入不充分,消费吸引力较低,融合发展基础不牢。

  (二)新型主体带动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发展动能不足。我区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但龙头企业发展程度较低,省级龙头企业仅2家。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99个、家庭农场83个,数量和质量与兄弟区县、先进地区差距较大。全区农民合作社有近三分之一处于空壳停运状态。我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小、散、弱”的特点,质量不高,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能力,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引领、组织和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产业融合发展方式简单。近年来,为助推脱贫攻坚,我区创新了“银政企+贫困户”“支部+专合社+贫困户”等产业推进模式,在瓦高、黄桷等村探索了“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代种代养、股份合作等产业发展模式,引导5800余户农民以资金、土地等形式入股获得收益。但总体来看,我区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或初级产品上,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还较

  为松散,农户没有参与到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增值链中。

  (四)先进技术要素含量不高,产业融合发展支撑较弱。调研发现,我区农业在科研驱动和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养殖业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省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与15个省内外科研单位组建肉牛产业生态循环养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先后引进“川早二号”核桃、“大雅一号”柑橘、“爱媛38”不知火等优良品种。但总体来看,我区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非常薄弱,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少。另外,由于农业产业承担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融资困难、人才缺乏、利益空间相对较小,经营主体参与技术创新的主动性不足,自身研发投入非常有限。全区仅有6家龙头企业有科研机构和少量投入,导致我区农产品大多是“人人能种、家家能养”的低层次“大路货”,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限制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市场的占有率。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相对于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经济见效慢、发展难度大、制约瓶颈多,我区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仅7%左右,区乡两级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持之以恒地重视相对不够,以乡村振兴“四个优点”的高度看待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还有差距,部分领导干部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中思想不够解放,不创新方法、不学习先进,导致开展工作时创造性不够,改革创新态度不坚决;许多镇村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既

  缺想法,又缺办法。

  二是推进机制不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涉及面广、资金量大,需要统筹协调推进事项较多,但目前还缺乏一个主抓的部门,各行业部门间协同推进机制尚不健全,存在单兵推进、各自为政情况,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不能有效将农村产业与乡村旅游、园区发展、招商引资、主体培育等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导致工作推进效果不明显。

  三是要素保障不足。土地方面,为留足城市发展空间,农业产业用地受极大压缩,基本农田占耕地比例高达90%以上,尤其是中远郊乡镇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一体化养鸡等重点项目用地无法保障;融资方面,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不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人才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不够,缺少行业专家、技术带头人和示范户;扶持政策方面,还没有形成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政策扶持体系。

  四是品牌效应不强。牛佛红萝卜龙、团结生姜、团结萝卜等品牌保护、宣传力度不够,多被市场低质产品“冒充”。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不足,前期“小有名气”的龙都早香柚、九叶青花椒等产业,长期未进行品种更新和改良,导致相继衰落。经营主体缺乏“借牌、引牌、联牌”思维,参与“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性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强化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

  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建议由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以农业、发改、旅游、财政、商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农村产业融合的协调、指导和督查等工作。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按照“三区同建、三产融合、镇村一体”思路,科学编制全区乡村振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新村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规划“多规合一”;各镇村差异化编制产业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明确发展定位。按照“核心区+拓展区”思路,以加快建设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4星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领导抓点示范村为抓手,在全区建设3~5个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明确2~3个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度假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设施农业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有条件的重点乡镇确定1个村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重点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种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农村电商产业园。

  (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农村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一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以建设何市农产品加工基地为基础,依托天花井、盐帮年代等现有加工企业,积极整合农产品加工资源,着力引育一批优质加工企业入驻,形成生产与加工、科研与产业、企业与农户相衔接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格局。加快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建设,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为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提供“带得走”的特色农产品。

  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业。围绕恐龙王国公园、中华彩灯大世界、盐都之心等全市重大文旅项目,深度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康疗养生等配套旅游价值,重点在大山铺周边、青龙湖区域、大牛路沿线,发展以餐饮、民宿、康养、采摘为主的乡村服务业,着力打造一批聚“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三是打造名优农产品品牌。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大农产品品牌包装、宣传和推介力度,扩大牛佛烘肘、“长明火边子”等品牌影响力,培育壮大“陶外公”“雪山草鸡”等品牌。

  (三)积极培育主体,注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活力。一是强化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将家庭农场发展作为重点,合理确定家庭农场的适宜发展区、发展规模和发展产业,重点培育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15倍的家庭农场,重点发展产业特色鲜明、运作管理规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家庭农场,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兴办家庭农场。

  二是强化农民合作社的组织作用。充分发挥专合社组织功能,支持发展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种产业形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

  三是强化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因地制宜引进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省市重点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突出改革创新,建立形式多样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完善股份联结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党支部+专合社+贫困户”三方协力模式发展种养殖业,鼓励农户以财政扶贫到户资金、土地经营权等入股专合社,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增加收益;积极探索土地入股,试点发布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完善订单联结机制。按照“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思路,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批发市场等紧密联系,以“最低保护价、高于市场价”等形式签订订单合同,形成稳定购销关系。

  三是建立产业化联合体。以一体化肉鸡养殖项目为引领,探索建立“公司—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创新“大园区+小业主”“大园区+小农场”等模式,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立品牌共创共享机制,推动联合体各成员融通发展,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五)强化要素保障,筑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一是构建土地保障体系。积极争取中省土地改革试点,用好用足深化增减挂钩等政策,最大限度提升可用土地存量。采取“悬空建设”“利旧改造”等方式,充分发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老旧民居复合民宿民俗、创意休闲等功能,做好“无中生有”文章。建立土地预流转机制,积极实施“土地托管”和农业“共营制”,实现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式和现代装备来改造传统农业。

  二是人才支撑体系。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对业绩能力突出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资格时适当放宽条件。与农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在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同时,为我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注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着力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业的“永久性”的乡土人才。

  三是资金支持体系。统筹安排财政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通过设立风险补偿金、补贴担保业务费、以奖代补等方式,建立农业担保资本金持续注入机制,增强农业担保能力。持续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解决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是政策扶持体系。主动承接上级支持政策,根据农业经营主体应

  该扮演的市场角色,制定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产业扶持政策,设立家庭农场专项发展资金,探索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机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向家庭农场倾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严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农业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出台创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科研成果奖励政策;鼓励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科技服务,政府给予服务费用补贴。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促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振兴 调研报告 乡村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