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3篇(完整)

时间:2023-04-17 16:18:02 来源:网友投稿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1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宋】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3篇(完整)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1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宋】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B.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

  才能不及中人 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D.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不患寡而患不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置家罗浮之下 B. 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 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D. 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下列各句,与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无乃尔是过与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又何羡乎

  D.终苟免而不怀仁

  8.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②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2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宋·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A.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B.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于是余有叹焉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C.未有追和古人者也

  D自以为不若也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更若役,复若赋

  12.下列选贰中,全都属于子瞻“独好渊明之诗”理由的一组是 (C

  ①吾于诗人,无所甚好

  ②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

  ③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

  ④癯而实腴⑤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

  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⑥D④⑤⑥ 第II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译文: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丰腴

  ⑵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3分)

  译文: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

  ⑶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分)

  译文: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才学日益长进,充沛盛大如同河水奔流般。

  14.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其目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①其目的主要是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

  ②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出世的教训来。 /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3篇(扩展1)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3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阅读答案1

  试题内容: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泥水),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程氏)慨然太息——太息:长叹

  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C.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属:归属

  D.城不沉者三版——版:筑墙用的夹板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活用作使动词的一项是()

  A.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B.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译文如果用上关联词语,最好的一项是()

  A.既然……就……

  B.只要……就……

  C.只有……才……

  D.即使……也……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极大。

  B.苏轼少有大志,决心为民除弊兴利,所以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

  C.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D.在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家人冒雨增筑城墙,保住了徐州城。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C

  2、C

  3、B

  4、A

  5、(1)你能做范滂那样的忠臣,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良母吗?

  (2)黄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了,即使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正规军也要暂且替我尽力护城。(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苏轼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关联词语,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翻译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3篇(扩展2)

——《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3篇

《和子由渑池怀旧》阅读答案1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③驴嘶。

  【注】:①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1056年,苏氏兄弟赴京应试,“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1061年,苏轼苏辙均制科入第。是年11月,苏轼赴任陕西,苏辙别后想到兄必经渑池,于是作诗寄兄。苏轼和诗作答。

  ②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

  ③蹇(jiǎn):跛脚。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苏辙诗首联饱含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怕”字更道出一种无奈之感。

  B、“人生”两句写出苏轼看到鸿雁飞过,踏过雪泥留下足迹,不由感慨万千。

  C、苏轼以“新塔”“坏壁”回应弟弟“旧宿僧房”的回忆,应和其怀旧之情。

  D、苏轼最后以往事作结,提醒弟弟回忆当年入京时旅途中的艰难,含意丰富。

  (2)苏轼和诗,由“雪泥”得“雪泥鸿爪”佳境新意,苏轼诗“雪泥鸿爪”蕴含着怎样的新意?请比较两首诗,具体说明。

  答

  (1)B

  A、据注释中写作背景介绍可知,苏辙作诗寄兄,饱含对兄长的关切、“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

  B、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并没有真正看到鸿雁飞过,踏过雪泥留下足迹、错误。

  C、两诗都提到“僧”“壁”“题”,可见写的是共同经历过的,对过去之事的怀想。

  D、“往日崎岖还记否?”这一问句即是对过往的回忆,“路长人困蹇驴嘶”突出艰难。

  故选:B。

  (2)苏辙诗“雪泥”只是写旅途泥泞,暗含人生道路艰难之意、而苏轼诗则以“雪泥鸿爪”写鸿雁来去无定,偶然踏在雪泥上的指爪痕迹容易消失的情景,道出对人生偶然无定、命运难测的思考、其中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3篇(扩展3)

——《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答案3篇

《追和陶渊明诗引》阅读答案1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为我志之志:记录

  B.与物多忤物:事物

  C.终不能悛悛:悔改

  D.其出处进退处:隐居

  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葺茅竹而居之择善而从之

  B.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则或咎其欲出者

  C.盖未足以论士也宁许以负秦曲

  D.先君命辙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3分)

  (3)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4分)

  参考答案:

  5.B (物:别人)

  6.B(A:顺承B:他的、那个C:目的连词 ,来D:代词 他)

  7.C (“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愿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8.(1)然而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或简陋)其实丰腴。(绮、癯、腴)

  (2)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所以、晚节、师范)

  (3)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斥居、日、沛然、方)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3篇(扩展4)

——《风中的沙粒》阅读和答案3篇

《风中的沙粒》阅读和答案1

①总是会有一些东西飞进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流出液体,比如说风中的沙粒。

②小时候我不太懂得这个。有一年中秋节,父亲带着我,还带些米面和新做的棉衣,到二舅爷家里去。那时生活困难,二舅爷又是一个鳏夫,没儿没女,他的生活一直由父亲照顾。二舅爷已经80多岁了,可是身体还很结实。二舅爷看见我们很高兴,他搬了一架梯子,爬到房梁上拿了两盒点心让我吃。点心还是过春节的时候父亲送他的,他一直没舍得吃,他一直用那两盒点心等着我,等我和父亲再来,好让我把点心吃下去。可二舅爷打开点心,才发现那些点心长出了一寸多长的绿毛。二舅爷用手巾蘸了水,擦那些点心,擦干净一块就放到我嘴里。吃到第二块,我就不再吃了,二舅爷把点心放到我嘴里,我就把它吐出来。二舅爷问我为什么不吃了。我告诉他点心是苦的。二舅爷就不再往我嘴里放点心了,可他还蹲在那里一块一块地擦。他把两盒点心全都擦出来,放到一边,才去给我们做饭。二舅爷烧火的时候一直咳嗽。后来我对父亲说,二舅爷擦点心的时候,有东西从他眼睛里往下掉,父亲说,那是沙子眯了二舅爷的眼睛。

③按照父亲的说法,他自己也被沙子眯过眼睛。那时我上小学高年级了。春天,父亲从姑妈和大舅那儿筹了些款,办了一个小型养鸡场。春末,那些小鸡刚刚长起来,就出了事,很多小鸡走路不稳,东倒西歪喝醉了似的,然后一头栽在地上。父亲找来兽医给鸡打针,兽医说鸡场的小鸡生了鸡瘟。他们给所有的小鸡打了针,可是没有起作用,后来那些小鸡全都死掉了。最后一只小鸡死掉的时候是一个黄昏,我父亲把自己放倒在鸡场大门外,仰面朝天,四肢*,而且他的身体像豆虫似地在地上抽。我心里有点儿怕,回家找母亲。我对母亲说,外面刮着很大的风,风中有很多沙子。母亲说根本没有刮风。母亲问我父亲怎么没回来?我说,外面刮着很大的风,风中有很多沙子,很多很多的沙子。

④两年后,母亲生病住在县医院。当时我刚巧考上初中,要到镇上去上学。我很想穿上一件白衬衣。父亲曾允诺,要是我考上初中,他就会买一件白衬衣给我。我向父亲要了那件白衬衣。衬衣到手之后,我才知道父亲根本没有钱,衬衫是借钱买的。

⑤那天父亲带我去县城看母亲,出了村口,父亲又停下来,他想让我回去,穿上那件刚买的白衬衣。我告诉他说,我不想穿那件衣裳。父亲说,你回去穿上吧,你母亲看见你穿着新衣裳,会很高兴。那时我觉得突然起了风,有很多细小的密匝匝的东西打着我的眼。我蹲在路边,父亲拉我起来,我没有起来,我对他说,爹,我让沙子眯了眼睛。



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把自己放倒在鸡场大门外”,是因为他想以养鸡来改变家庭生活状况的希望全都化为泡影,内心难过。

B.我不想穿那件白衬衫是因为这是一件新衣服,我舍不得穿。

C.我不吃二舅爷的点心,不只因为点心是苦的,主要是因为点心霉变了。

D.“我心里有点儿怕,回家找母亲。”是想让她来安慰父亲。

2.简要概括文章③⑤段提到的“沙子眯住眼睛”的两件事:

答:(1) (2)

3.有人认为文中“二舅爷”的.故事可有可无,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答:

4.结合语境,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我说,外面刮着很大的风,风中有很多沙子,很多很多的沙子。

答:

(2)那时我觉得突然起了风,有很多细小的密匝匝的东西打着我的眼。

答:

5.如果把文章标题“风中的沙粒”改成“泪”,你认为怎么样?请阐述理由。

答: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3篇(扩展5)

——《狼和鹿》阅读答案 (菁选3篇)

《狼和鹿》阅读答案1

  一群鹿在草地上一边晒着温暖的太阳,一边吃着青草。突然,草丛中出现了一只狼。众鹿见到狼,都吓得四处逃命。只有一只鹿毫不惧怕,冲上去用犀利的角与狼搏斗。一直斗了很久,这只鹿心想,不用大伙一起上,只要再上来一两只鹿,就能把狼杀死,可一直不见鹿上来助阵。最后,这只鹿被狼咬翻在地。临死前,这只鹿痛心地说道:“看来不是我们鹿族软弱无能,而是因为自私破坏了团结,才使整个鹿族落到这个可悲的地步。”

  1.连一连,选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突然------

  正确答案:突然------忽然

  犀利------

  正确答案:犀利------锋利

  痛心------

  正确答案:痛心------难过

  2.鹿和( )搏斗,最后鹿( )。

  A.羊 被羊咬死了

  B.狼 把狼咬死了

  C.狼 被狼咬死了

  正确答案:C

  3.搏斗时,鹿想到了什么( )。

  A.不用大伙一起上,只要再上来一两只鹿,就能把狼杀死。

  B.不是鹿族软弱无能,而是因为自私破坏了团结,才使整个鹿族落到这个可悲的地步,这只鹿才会被咬死。

  C.只有一只鹿毫不惧怕,冲上去用犀利的角与狼搏斗。

  正确答案:A

  4.鹿为什么会被咬死?用原文回答。( )

  A.只有一只鹿毫不惧怕,冲上去用犀利的角与狼搏斗。

  B.不是鹿族软弱无能,而是因为自私破坏了团结,才使整个鹿族落到这个可悲的地步,这只鹿才会被咬死。

  C.众鹿见到狼,都吓得四处逃命。

  正确答案:B

《狼和鹿》阅读答案2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1、为什么说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用“”画出有关语句。

  2、为什么说鹿是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3、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这段话中引号的作用是()

  A、表示引用。

  B、表示人物说的话。

  C、表示一种特殊的意思。

  (2)这篇课文告诉我们()

  A、鹿和狼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B、人们不能保护鹿,捕杀狼。

  C、人们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衡。

  参考答案:

  1、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2、因为鹿过多地繁殖,就会破坏森林的生态环境。

  3、(1)C(2)C

《狼和鹿》阅读答案3

  ①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

  ②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③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

  ④得到特别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⑤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了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

  ⑥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⑦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⑧这与人们对狼和鹿的认识似乎是相悖的。在任何一个民族,凡是以动物为题材的童话,狼几乎永远担着一个欺负弱小的恶名,如*“大灰狼”的故事和西方“小红帽”的故事。而鹿则几乎总是美丽、善良的化身。狼是凶残的,所以要消灭;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护。罗斯福保护鹿群的政策,就是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制定的。

  ⑨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1.短文中写狼的“死”,用了哪些词?还可以用那些词?

  (1)短文中(举2个)

  (2)课外(举2个)

  2.“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这句话中的“过多”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3.我们在孩提时听过许多大灰狼的故事,本课所讲的关于狼的故事,和以前听过的有什么不一样?

  (1)以前:

  (2)本故事:

  4.请说说这个故事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5.学了本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和同学讨论?(要求:①只提一个问题;②估计同学们可能会有什么看法,简要写出来)

  参考答案:

  1.(1)一命呜呼 毙命

  (2)归天 殒命 回老家 上西天

  2.不可以。“过多”起修饰作用,说明鹿太多了会对森林产生危害。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就会变成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祸害。

  3.(1)以前:以前印象中的狼是欺负弱小的残忍凶残的动物。

  (2)本故事:本故事中的狼是被猎人捕杀的、弱小无助的形象。

  4.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5.“略”

  1.(1)一命呜呼 毙命

  (2)归天 殒命 回老家 上西天

  2.不可以。“过多”起修饰作用,说明鹿太多了会对森林产生危害。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就会变成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祸害。

  3.(1)以前:以前印象中的狼是欺负弱小的残忍凶残的动物。

  (2)本故事:本故事中的狼是被猎人捕杀的、弱小无助的形象。

  4.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5.“略”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3篇(扩展6)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阅读答案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阅读答案1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的目光,他()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肩膀一(),()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还不简单!”女孩将*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能记住吗?”她问。“也许能。”

  1、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2、用横线画出描写爱因斯坦动作表情的.句子,从他的动作表情中,我读出了:

  3、你觉得小女孩的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有哪些?请写下来。

  参考答案:

  1、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温柔 低头 一摊 耸 冲

  2、用横线画出描写爱因斯坦动作表情的句子,从他的动作表情中,我读出了:

  画第一句话。

  爱因斯坦是一位幽默、*易近人的老人。

  3、你觉得小女孩的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有哪些?请写下来。

  戴领带,穿衣服要整齐,梳头发。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3篇(扩展7)

——终军,字子云,是济南人阅读答案

终军,字子云,是济南人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9分)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曰:以此何为? 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④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⑤,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欺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

  [注] 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②传,凭证。③制,帝王的命令。

  ④横草,使草倒下。 ⑤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偃使行风俗 行:巡察

  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 矫:假托

  C.干名采誉 干:求取

  D.臣宜被坚执锐 锐:锋利的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武帝异其文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 弃繻而去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以从民望,干名采誉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去长安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

  D.终军请缨赴南越,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译文:

  (2)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d 9.C

  10.B(徐偃被派遣在国内而不是出国巡视风俗民情)

  11.(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谨1分,申1分,句意1分)

  (2)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带到朝廷来。(羁,1分,致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终军,字子云,是济南人,他十八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认为他是奇才,就与他结交认识,终军给太守行了拱手礼节后就离开了。到长安上书谈论国家大事,汉武帝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任命他为谒者给事中。

  徐偃被派出巡视风俗民情。他假托皇帝的命令,让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危害极大,依法应判死罪。徐偃认为大夫出京都公干,有关国家安定,万民生存的事情,可以独断专行。皇帝下诏终军审问,终军责问徐偃:古时候诸侯各国,国情民情不同,百里之间就不通消息,时常有访问会盟的事情,国家的安危,瞬息万变,所以可以不受君命而独断行事;现在天下统一,到处都一样。你在国家疆域之内巡视,(反而对人)说是出国(指到诸侯国),这是为什么?况且盐铁,那些郡都有积蓄,(熬盐炼铁)国家也不能靠它得到好处,你却拿使国家安定万民生存为借口,这是为什么?你竟然假托皇帝的命令作威作福,来迎合百姓的心意,求取个人名誉,对这样的作为,皇帝一定要加以惩罚的。徐偃理屈词穷。

  当委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主动请求说:我没有驰骋疆场的功劳,却能担任宫中侍卫,白吃了五年俸禄。边境时常有警报,我应该穿坚甲拿利器,冒流箭飞石,冲锋在前。我不熟悉军事,今天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者,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辅佐使者,在单于面前讲明是非利害。我年轻低能,不熟悉使者之职,不足胜任大使,自己心中有难以承受的郁闷怨恨(对自己)。皇上觉得他的回答很不一般,就升他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送到朝廷来。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要求整个国家都附属汉朝。南越宰相吕嘉不愿归顺汉朝,便发兵攻击南越王以及出使南越的汉朝使者,南越王和汉朝使者都被杀死了。终军死时年仅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3篇(扩展8)

——花盆里的风信子阅读答案

花盆里的风信子阅读答案1

  ①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惹事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老师们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为了让他少惹事,老师们对他说:“张星,这次考试,你可以不参加。”“张星,星期天补课,你可以不来。”那么,好吧,他乐得逍遥,整日里游东逛西,打发光阴。偶尔坐在教室里,也是伏在桌上睡觉。

  ②新来的女老师,有双美丽的大眼睛。女老师特别喜欢花草,自己掏钱包,买来很多的花草装点教室。这个窗台上搁一盆九月菊,那个窗台上放一盆吊兰,教室被她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③那天,上课铃声响过后,他才拖拖沓沓进教室,却遇见女老师一双微笑的眼。女老师手上托一个小花盆,对他说:“张星,这盆花放在你旁边的窗台上,交给你管理,可以吗?”

  ④他有些意外,一时竟愣住了。定睛看去,花盆里只一坨泥,哪里有半点花的影子。女老师看出他的疑惑,笑吟吟说:“泥里面埋着花的根呢,只要你好好待它,它会很快长出叶来,开出花来。”

  ⑤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⑥他极少再东游西荡,呆在教室里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不再伏在桌上睡觉,他给那盆花松土,浇水。他的眼光,常不由自主地望向那只小花盆,心里开始充满期待。

  ⑦春寒料峭的日子,那盆土里,竟冒出了嫩黄的芽。芽最初只有指甲大小,像羞怯的小虫子,探头探脑地探出泥土来。他忍不住一声惊叫:“啊,出芽了!”心里的欣喜,排山倒海。同学们簇拥过来,围在他的座位旁,和他一起观看花长芽。弱小的生命,在他们的守望中,渐渐蓬*来。三月的时候,葱绿的枝叶间,开出了桃红的花,一朵,再一朵。居然是一盆漂亮的风信子。

  ⑧他激动地拉来女老师。女老师低头嗅花,突然微笑地问他:“张星,你知道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吗?”他茫然地摇摇头。女老师说:“风信子的花语是,只要点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丰盛人生。”他没有吱声,若有所思地打量着那盆花。桃红的花朵,像燃烧着的小灯笼,把他黯淡的人生,照得色彩明艳。

  ⑨他开始摊开课本,认真学习。本不是个笨孩子,成绩很快上去了。老师们都有些惊讶,说:“张星啊,没看出你这小子还有两下子呀。”他羞涩地笑。坚硬的心,像窗台上的那盆风信子,慢慢地盛开了。有些疼痛,有些欢喜。做人的感觉,原来是这么的好。

  ⑩后来,他毕业了。由于基础太差,他没能考上大学。但他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支点,租了一块地,专门种花草。经年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花卉,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风信子。

  1.读完短文后,请概括文中的张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2.结合短文理解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他接下花盆,心慢慢湿润了,第一次有种被人信任的感觉。虽然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3.你喜欢文中⑦、⑧、⑨自然段中的三个句子吗?请说出理由,并任意选择一句抄写下来后进行仿写。(5分)

  4.你对文中女教师的做法有何看法?你想对自己的老师提点建议吗?请写下来,共不少于100字。(5分)

  答案:

  1.张星上学时一直不是好学生,惹是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但在一位育人有方的女教师帮助下,他转变了态度,开始认真学习。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他术业专攻,最后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匠。(意思对即可)

  2.“湿润”原指潮湿润泽的意思,这里指张星被老师的信任感动了,心里暖暖的。“满不在乎”是完全不放在心上的意思。

  3.说明理由3分,仿写2分。答案略。

  4.略

推荐访问:诗集 陶渊明 答案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3篇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1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阅读答案100字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