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燕歌行》阅读答案3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4-17 19:12:02 来源:网友投稿

《燕歌行》阅读答案1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燕歌行》阅读答案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燕歌行》阅读答案3篇(全文完整)

《燕歌行》阅读答案1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阅读训练】:

  一、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二、请鉴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

  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四、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⒈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情景交融,表现了士兵内心的悲苦之情。

  ⒉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题;

  ⒊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

  二、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三、荒芜、衰败、冷落、凄凉、雄浑、深远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四、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燕歌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燕歌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1)

——《燕歌行》教学反思3篇

《燕歌行》教学反思1

  今天,上了教研课《燕歌行》,思考如下:

  1、教学思路要清晰。备课要充分,但课堂流程也要心中有数,各流程之间是否衔接、每部分时间如何分配等都要考虑。

  2、 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留心,进行适当的点评,帮助回答错误的同学找出原因,带领学生去分析,帮助学生进步(朗读、课文的分析等)。

  3、 诗歌教学思路:写了什么——怎么写(用了何种手法)——为何写(情感)。

  4、 揣度诗歌文意是鉴赏诗歌的基础,可让学生找出读不懂的诗句。揣度文意,理清脉络,只要言之成理,可以不拘一格。

  5、 赏析时要引导学生规范鉴赏,而非单纯联想。今天课上几位同学的发言有些过,要杜绝这种虚假繁荣。

  鉴赏步骤:说清句意——指明手法——寄寓的情感——归纳总结。

  6、语文教学要重视落实,注重检测。对文言文基础知识要不定期抽查。

《燕歌行》教学反思2

  一、教学设想

  《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代表作品,其诗的思想内容与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相比要更加深广。既写了边地战争、边庭风光,赞颂战士的英雄气概,同情他们的远戍之苦,又写出了军中的官与兵的矛盾,批判了不体恤士兵的将领。教学中我首先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句的内容,使学生完全理解诗歌。在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时,我主要抓住这首诗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分析主题的。《燕歌行》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大段落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领的侍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是鲜明的对比。结尾提出李广是古今对比。通过这几组对比,作者要赞颂的对象、同情的内容和要揭露的对象就十分清楚了。运用对比手法的分析来突破这首诗的主题,我觉得学生很快就能理解。

  二、本节课优缺点

  这节课学生课堂表现比较活跃,回答问题比较积极,理解诗歌内容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完成的,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讨论的也很积极充分,所以我所讲的内容不多,但已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对比手法理解诗歌主旨的设想在这节课运用的也比较成功,学生找的比较全面,分析的也比较透彻,最后总结主旨也水到渠成。总结经验,一是前面理解充分,学生懂得诗歌所讲内容;二是在分析对比手法之前给学生讲解了什么是对比手法,学生认识到位,不会瞎找。

  缺点也很多,一是朗读的太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不够,整节课只朗读了两遍,这在诗歌教学中是大忌,以后诗歌教学中需要注意和避免;二是在让学生交流诗歌翻译内容时形式单一,重复太多,自己在听学生说时,也因为说的人多,漏掉了很多学生的错误,到第四部分时,学生已经有疲劳状。

  三、本节课总结

  经过这节教研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时上课不注意的小问题也在这节课中被同组的前辈们一一指正,这样的活动让我获益匪浅,希望以后多参加这样的教研活动。

《燕歌行》教学反思3

  《燕歌行》教了3遍,在前两次的教授中我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的讲解,发现效果并不理想,老师教的很累,学生也学的很累。一节课下来,只是疏通了文章的大意。这首诗本身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看到诗意不好理解并且又长,本身就有畏难情绪。如何完整、透彻的解决这首诗是在这次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后来经过比较决定采用比较法,从高适《燕歌行》与曹丕《燕歌行》的比较入手,探讨高适诗的突破。这样一来,学生兴趣似乎比以前好,课堂也比较活跃和完整。

  本课也存在着不足,不足之处主要在于:1、关于借代和借喻手法的区分。在讲授“玉箸应啼别离后”这一句时,“玉箸”一词不加以解释学生并不理解,这里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呢?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来代替整体。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我们再来看看“玉箸”,用玉做的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所以我觉得是否看成是借喻更为恰当。

  2、没有对全文的疏通,只是让学生自我预习和讨论、交流,难免会有漏洞,在课堂上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巩固,可能在课后还要花气力巩固。

  教学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能带给我们惊喜、也可能带给我们沮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已有知识出发、从易到难,认真琢磨文本,力求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思路。


《燕歌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2)

——春燕阅读答案

春燕阅读答案1

  春燕阅读材料

  三月里,我盼望已久的春燕飞来了。

  春雨过后,天放晴了,阳光露出来了,小燕子更活泼了。它斜飞在瓦蓝洁净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瞬间,唧的一声,小黑点般的身子窜下来,在明镜般的水面上横掠着,似乎要跌入水中。可它又轻身一跃,射入云中。这时,水面上荡漾起一圈一圈的波纹。‖

  我问奶奶:“小燕子的尾巴为啥跟别的鸟不一样,像是一把黑亮的剪刀呢?”

  奶奶说:“剪春啊!你看它飞来飞去,用剪子裁出一件春衣,给大地穿上。”

  我又问奶奶:“那它为啥飞不停,唱不停呢?”奶奶说:“闹春啊!春越闹越浓的。”

  几天后,两只燕子在我家屋檐下筑起了窝,每当飞回巢的时候,它们就唱“唧咕,唧咕……”

  “燕子在说什么呢?”我问奶奶。

  “燕子在说,”奶奶告诉我,“不借你们的盐,不借你们的醋,只借你们的屋,给我们住住。”‖

  以前我不明白,奶奶为什么这样喜爱燕子。如今我也喜爱燕子了。因为我知道,一只小燕子一个夏天能吃50万到100万只害虫。它们保护了庄稼,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燕子用汗水打扮春天,保护春天。

  春燕阅读题目

  1、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我说:“注意。做功课时不要三心二意。”

  “注意。”我说,“做功课时不要三心二意。”

  奶奶说:“闹春啊!春越闹越浓的。”

  2、“如今我也喜爱燕子了。”原因是3、按短文内容填表。

  我好奇地问奶奶奶奶充满想像地回答

  小燕子的尾巴为啥像剪刀?

  小燕子为啥飞不停,唱不停?

  小燕子在说什么?

  4、文章已用“‖”分成三段,请写出每一段的大概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理解“燕子用汗水打扮春天,保护春天。”这句话的?

  春燕阅读答案

  1、“闹春啊!”奶奶说,“春越闹越浓的。”

  2、小燕子能消灭害虫,保护庄稼。(意思对即可)

  3、用剪子裁出春衣,给大地穿上

  闹春,春越闹越浓

  不借盐和醋,只借屋住住

  (意思对即可)

  4、春天,小燕子活泼地飞来飞去。

  我和奶奶关于燕子的对话。

  我喜爱燕子。

  (意思对即可)

  5、燕子消灭了害虫,庄稼生长得好,春天的风光更美丽。(意思对即可)

  古诗词中的春燕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

  燕子,自古以来都被人们看作报春的使者,一年好运降临的预兆。因此,人们给予了它丰富的意蕴,寄予浓烈得化不开的情感。读着唐诗宋词,那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形象如汩汩泉水一样奔突而出。

  唐朝诗人郑谷就有一首专门写燕子的诗:

  “年去年来来去忙,春寒烟暝渡潇湘。

  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拣杏梁。

  闲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

  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诗中的燕子冒寒飞渡,播绿逐雨,轻快活泼,形象跃然纸上。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泥土初融,燕子翻飞着衔泥筑巢;沙滩和暖,鸳鸯静谧地安然入睡。春光的明媚,盎然的生机都在清新明丽的画图中。小小的堂前飞燕衔来了春。诗人杜甫在颠沛流离之后,暂得栖居成都草堂,又喜迎新春,心境的安适,内心的欢悦自不待言。

  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叹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天祥在《金陵驿》中啼血: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燕歌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3)

——曹丕燕歌行地位

曹丕燕歌行地位1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燕歌行,标点据余冠英、韦凤娟编选《古诗精选》。曹丕《燕歌行》被认为是最早的七言诗,在诗歌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鹄”是天鹅。 “慊慊”指空虚之感。“淹留”即久留。“清商”是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夜未央”指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 “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河梁”即河上的桥,牛郎和织女隔着天河,乌鹊为他们搭桥。

  魏文帝曹丕是曹操次子,字子桓,生长在戎旅之间,娴习弓马,勤奋读书,多有著述。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似引用汉武帝秋风词。它的辞藻华美,袭用前人的东西,又象是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看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国的思想,它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 。

  《燕歌行》具有曹丕诗歌区别于其他建安诗人的典型特征,是代表曹丕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清代吴淇说:“风调极其苍凉,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


《燕歌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4)

——《画家》阅读答案3篇

《画家》阅读答案1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那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国营牌价,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摘编自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干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如果把画家的稿酬降低,批评家的报酬提高,那么画坛就会出现许多高质量的批评文章。

  C.从价值观上看,因为画画比说话优越,所以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庸以来*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成为好的画坛批评家,需要有高超的绘域技艺、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正的批评态度等条件。

  参考答案

  1.C(此项与原文不符,原文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这只是某些画家的看法;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不属于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的看法。)

  2.D(A.因果倒置;B.扩大了范围,第四段原文是写意画家;C.扩大了范围,第五段原文是凡是自大的画家。)

  3.D(A.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足最早的丽文中无据,属于主观臆断。B.提高批评家的报酬不是出现高质量批评文章的充分条件。C.当代书画价值不是由画画比说话优越决定,而是由重画轻文的综合态度决定。)

《画家》阅读答案2

  衰年变法——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

  ①有这样一个人,活到高寿九十四岁,一生作画四万多幅,“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无从见得,吾不能画也”。如今,称他为百代宗师、伟大的艺术家,都已决然无疑,可他五十七岁时,国内还只有寥寥几位别具慧眼的大师能评估出他的`真实价值。—— 这大器晚成者是谁?他就是齐白石,一位实打实的山民老艺术家。

  ②齐白石,原名齐纯芝,人称“芝木匠”,在湘潭四乡揽些雕花的木工活儿做,因为心灵手巧,渐渐有了名声。他也是个不安分的小伙子,看见别人画像,不过瞟学了几招,便去写真,居然形似,还能神似。鼎鼎大名的本乡绅士胡沁园,主动找上门来,问他你愿不愿意学习正宗的绘画,芝木匠犹豫不定,来人说,你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靠卖画养家。芝木匠一听二话没说,当即焚香,纳头便拜。

  ③师傅给他改名齐璜,当时他已二十七岁,学习篆刻。有一天,他问好友铁安:“我总刻不好,怎么办?”铁安说“南泉冲的础石,挑一担归,随刻随磨去,尽三、四点心盒,都成石浆,就刻好了。”他真就这么下了一番苦功夫和笨功夫,直弄得满屋子水,满屋子泥,仿佛遭了灾似的。

  ④齐璜中年治印“白石山人”,以此名世,世称齐白石。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老舍夫人曾深有感慨地说:作家能著作等身,至于白石老人,则要用“画作等屋”甚至“等楼”方足以形容。

  ⑤齐白石的性情也如他的画,不拘一格,饶有变化。王森然先生是这样描写的:“先生性柔时如绵羊,暴躁时如猛虎,无论其如何暴躁,过时无事。其情常似闲云,其心极如烈火。”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与白石老人时相过从,前者给后者画过一张维妙维肖的头像,齐白石的自嘲颇为风趣:“曾君一橹,工于画,此头颅,能得衰老之神,见者必曰,此不合时宜之齐白石也。余曰:是矣!先生真能识人。白石记。”他自认为是个不合时宜的人。1903年,齐白石的好友夏寿田劝他去京城发展,诗人樊樊山也答应荐他去做宫廷画师,给慈禧太后画像,这无疑是*步青云的好机会。然而,对他们的好意,齐白石敬谢不敏。在他心目中,绘画是寂寞之道,必须心境清逸,于绘事才能精益求精。他出身卑微,但从未因此自惭形秽,我们从其闲章便能看出齐白石的志趣,“木人”“木居士”“大匠之门”“芝木匠”“白石山人”“湘上老农”“有衣饭之苦人”“立脚不随流俗转”“我行我道”“自成家法”“三百石印富翁”,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

  ⑥而让人更佩服的,是他在五十七岁的年纪上,仍有衰年变法的勇气。

  ⑦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起因于他对自己的工笔画越来越不满意。“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⑧齐白石勇于衰年变法,强有力的赞成者和推动者是同时代的大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在欧洲学习西洋油画,但*画的造诣也颇高。他凭慧眼看出,齐白石有天纵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向发展,成就未可限量。几经琢磨,白石老人霍然悟出“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陈师曾是齐白石的益友和畏友。他对齐白石的绘画也不是一味猛夸,他曾在齐白石的《借山图》上题诗,劝这位山民老艺术家“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⑨赞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还有著名的大师徐悲鸿。在京城,他们曾多次合作,而且是大幅大幅地泼墨渲染,画完了,相对莞尔一笑,“仿佛宇宙之大,惟使君与我耳”。有陈师曾和徐悲鸿这样当世无几的国手在一旁大力鼓动,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就底气十足,信心十足了。

  ⑩齐白石衰年变法终于大功告成,真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他从自发而迄于自觉地追求“自然的精神”,他追求到了,脱却了一身匠气,直抵造化之美神秘的殿堂。一个人要衰年变法,勇气之大,并不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侠士小,因为没有几位两鬓星星的老人肯拆掉自己多年营建而成的八宝楼台,哪怕只是几间破落的草庵茅庐,他们也要苦苦守成,又何尝有什么再建华宇的胆气和心劲?

  ⑾如此,齐白石的伟大之处便愈加鲜明地凸显出来。真正的天纵之才,其强大的创造力只受风格的羁縻,而不受年龄的限制。齐白石暮年获得的由世界和*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奖”,也不过是飘落在珠穆朗玛峰顶的一片雪花,根本不足以增添其高度。至于“*”中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则说明,艺术家在这个国度不仅生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死后也得不到必要的安宁。然而即便官方纵虐如此,仍无损其凤凰一毛。

  (选自王开林博客,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齐白石作为一流的大画家,特点鲜明,他心灵手巧,绘画天赋高,勤奋多产,尤其在57岁的年纪上,勇于改变画风。

  B. 文中说“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是为了说明齐白石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

  C. 对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给自己画的头像,齐白石不乏自嘲,但内心还是颇为满意。

  D.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齐白石也不例外。在他的成功中,胡沁园、铁安、夏寿田、樊樊山、徐悲鸿等都给予他很多帮助,尤其是陈师曾,敢于规劝,更加难能可贵。

  E. 文章结尾一段写齐白石暮年获“国际和*奖”,写他死后“‘*’中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的事情,是交代传主的人生遭际和最后的结局,不无同情和惋惜之情。

  (2)传记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大画家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具体指什么?他变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4)文中第五段说“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请你就其中感受最深刻的一点,结合文本联系实际,探究它对一个人成功的意义。(8分)

  (1)A3分,C2分,D1分。(D夏寿田、樊樊山给予的帮助不大,表述不完全正确。选BE不给分,B中“为了说明齐白石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错,视为了说他勤奋多产。E中,“不无同情和惋惜之情”概括不当.,无论“齐白石暮年获奖”和“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是把齐白石比做“珠穆朗玛”“凤凰”,誉和毁都无损他的伟大形象。)

  (2)指57岁上改变画风(1分),往大写意方向发展,追求自然精神。(1分)

  个人原因:不满意自己的工笔画,认为它过于形似。(2分)

  外在原因:陈师曾和徐悲鸿的大力鼓动让他底气十足。陈师曾认为齐白石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面发展,

  成就不可限量;和徐悲鸿的多次合作让他信心十足。(2分)

  (3)文中第一段简单介绍了传主的基本情况(2分),

  高度评价了他的地位和价值(2分),

  并用设问的形式引发读者注意,有先声夺人之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传记的生动性。 (2分)。(答3点即可得6分)

  (4)丰富信息:如:不自惭形秽,自信;淡泊名利。(2分)

  探究联系文本:如1、正是因为他自信,所以在很多人都墨守成规时,他却在57岁时有胆气和心劲,改变画风。如2、也正是因为淡泊名利,所以能甘受寂寞,在绘画上精益求精,衰年变法。(3分)联系实际,(3分)。

《画家》阅读答案3

  我非画家

  冯骥才

  近日画兴忽发,改书桌为画案,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笔墨纸砚。友人问我,还能如先前那样随心所欲么?

  我曾有志于绘画,并度过15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剧创,欲为民族记录心灵历程,遂改道易辙,步入了陌生的文坛;然而,叫我离开绘画又何其难。

  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文学的思维也包含着绘画的思维。

  文学的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字。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文学给予我画的,只是更凝聚的境界,更自由的联想,还有文学的本质要求:不重复。

  绘画允许重复,文学不允许重复。

  在一种艺术里呆久了,易生麻木,今人称之为感觉疲劳。自己创造的,愈有魅力,愈束缚自己;与之疏远一段时间,相隔一段距离,反而能更好地感觉它。艺术的表现欲望,压抑它反倒能成全它。这样,每每写乏了,开砚捉笔,展纸于案,皎白的一张纸上好似布满神经,锋毫触之,敏感异常,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这才是绘画的最佳状态。放笔纵墨,久抑心中的形象便化作有情感、有呼吸、有灵性的生命,活脱脱呈现出来。

  艺术,对于社会人生是一种责任方式,对于自身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

  我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画,更多尽其后者。

  至于画风画法,欲言无多,一任自然而已。风格是一种气质,或是一种生命状态,风格无法追求,只有听任生命气质的充分发挥。若以技法立风格,匠也。

  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

  我笑而不答。画家这两个字,对于绘画本身无从帮助。 (有删改)

  1.第一段的先前那样随心所欲具体指什么?第三段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中的画眼指的又是什么?

  2.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对文学创作与绘画的不同进行了比较辨析?

  3.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但我笑而不答,你怎样理解这一笔描写的含意?

  答案:

  1.(1)像步入文坛前的15年那样自如地作画。(2)敏锐地捕捉大千世界中各种形象的美感的能力。

  2.①容量不同: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字。②凝聚的境界不同:文学创作比绘画要深一层。③联想的自由度不同:文学创作的联想比绘画的联想更为自由。④本质要求不同:绘画允许重复,文学不允许重复。⑤对于社会和人生所起作用不完全相同:文学创作注重的是把表现社会人生作为一种责任方式,绘画注重的是把表现自身作为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答出四点即可。)

  3.作者愿意既为文又作画,而不在乎画家、作家的头衔。


《燕歌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5)

——除夜阅读答案3篇

除夜阅读答案1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3分)

  (3)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3分)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1分),交代诗人的处境。这两句写出诗人长夜枯坐,举目无亲的孤独(1分),这样写更能鲜明突出诗人除夕之夜的凄苦、寂寞之情。(1分)

  (2)(3分)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1分)。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感、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2分)

  (3)(4分)不矛盾(1分)。前事可悲,今复可笑(1分)。诗人悲的是往事不堪回首,而这笑字包含着对自我的嘲笑,也包含着对现实无奈的苦笑(1分),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这一悲一笑极为伤感。(1分)

  相关阅读练习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1.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传统节日时独自滞留他乡的孤苦之情,这个传统节日是除夕或春节。

  诗中点题的句子是:一年将尽夜(或:明日又逢春)。 (2分)

  (4)结合一、二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的。(2分)

  答:作者通过一个设问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独宿旅馆(1分),只有与孤灯相伴的凄苦境遇,表达了作者孤苦凄凉的心情(1分)。

  (5)全诗充满了凄凉之意,但作者为何用一个笑字?请具体分析。(2分)

  答:笑,是苦笑之意,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孤苦境遇的无奈(1分),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阅读练习二:

  (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用得好,一个笑字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1分)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满怀无奈、辛酸与不*之气。(2分)

  (2)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反衬作者日渐衰老,满腹愁绪,倍感凄凉,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3分)

  阅读练习三:

  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 (5分)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5分)

  3.结尾明日又逢春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①刻画出一位羁旅思乡者的形象。(2分)②除夕之夜,诗人无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3分)

  2.①又,再一次。(1分)②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1分)③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3分)

  3. 内容上:表达对宦海艰险、羁旅漂泊、年渐退暮的无尽感慨。(2分)结构上:①点明题目或呼应前文一年将尽夜。(2分)②这样作结留有余味或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2分)(分析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赏析

  魏晋时期,晋武帝曾亲自参与整顿旧旅店,开设新旅店近畿辐凑,客舍亦稠,冬有温庐,夏有凉荫,刍秣成行,器用取给,让人宾至如归之感。南北朝时,出现一种新兴的旅馆邸店。它是供客商食宿、存货和交易的场所。其时,洛阳还开设有四夷馆招待四邻各国的贡使和客商。隋朝建置的典客署,则用于招待西域各族和日本诸国的客商和使者。唐宋时期,客舍、客铺、客栈等都统称旅店,有官办和民办两种。唐太宗曾下诏令京城内为朝觐官员造邸第三百余所。其时,全国还有驿站一千六百三十九所。旅馆之称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戴叔伦有一首《除夜宿石头驿》写道: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诗中就提到旅馆。

  诗人作诗,如果是思想感情的自然发泄,总是先有诗,然后有题目,题目是全诗内容的概括。这首诗的题目是除夜宿石头驿,可知诗的内容主要是除夜和夜宿。夜宿的地点是石头驿,可知是在旅途中夜宿。

  第一联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就写明了一个孤独的旅客夜宿在旅馆中。接着用第二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补充说明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

  第三联转写这个人大年夜独宿在旅馆中的思想感情。寥落悲前事是说过去的一切事情,也就是种种生话遭遇,都是非常寂寞,非常失意,只会引起悲感。支离笑此身是说现在这个漂泊天涯的躯体,又如此之支离可笑。上句回想过去,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下句是自怜,现在已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

  第四句紧紧地承接上句。愁颜与衰鬓就是此身的支离形状。这样一个既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明日又将逢到春天,真不知今后的命运如何。明日又逢春这一句,有两个意义:第一,它的作用是点明题目,结束全诗。今晚是除夕,明天是新年初一,春季的第一天。写的是明日,意义却在今夕。第二,作者用了一个又字,其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这就是所谓馀味。

  宋人姜夔在他的《白石道人诗说》中曾谈到诗语以有含蓄为贵,他说:诗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

  可知最好的诗,必须做到句有馀味,编有馀意,总起来说,就是不可把话说尽,要留有让读者思考的馀地。作诗者固然要达到这样一种艺术高度,读诗者也需要具备一种探索馀味、馀意的"高度欣赏力。

  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唐人五律中的著名作品。其所以著名,完全是由于颔联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代以来,到年三十还住宿在旅馆里的人,总会感伤地朗诵这两句,以为诗人已代他形象地说出了寥落支离的情绪。因此,这两句诗成为唐诗中的名句。虽然这两句诗并不是戴叔伦的创作成果,而是化用了梁武帝《冬歌》一年漏将尽,万里人未归诗句,但是他换了两句的结构,强调了夜和人,放在他这首诗中,有了创新,就成为警句

除夜阅读答案2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1.这首诗的首联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分析诗歌的手法,要注意句中的标志词语;解答第二问,首先要描述再现景象,再概括其特点。

  【参考答案】:首联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傍晚大雪细密如碎米一般飘落地上,河水凝结成冰,仿佛有人抽泣般冷涩流动不畅,黄沙在冰面上滑动,描写了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冰天雪地的景象。(修辞2分,翻译诗句2分,概括1分,共5分)

  2.【解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要结合诗中所写的事情,从中概括出诗人的感受。

  【参考答案】:孤苦无依和感激喜悦之情。天气严寒,诗人远离朋友,漂泊无依,使君黄师是在深夜送来酥酒,让孤独无依的诗人一家倍感温暖。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对友人相助的感激、喜悦之情。(总写思想感情2分,分析4分,共6分)

  全诗: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咽咽走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逐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成花。

  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关右土酥黄似酒,扬州云液却如酥。

  欲従元放觅拄杖,忽有曲生来坐隅。

  对雪不堪令饱暖,隔船应已厌歌呼。

  明朝积玉深三尺,高枕床头尚一壶。

除夜阅读答案3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3)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2分)

  (4)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除夜作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3)凄清(孤寂、凄凉、冷清)

  (4) 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燕歌行》阅读答案3篇(扩展6)

——《燕歌行 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

《燕歌行 其一》原文及翻译赏析1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古诗简介

  《燕歌行二首》是魏文帝曹丕的诗作,写一个女子思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全诗语言清丽,情致委婉,音节和谐,把人物情感表现得缠绵绯恻,凄婉动人。这是*文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完整的七言诗,虽然它句句用韵,还存在用韵单调的缺点,但是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代胡应麟说:“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

  翻译/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注释

  本篇属《相和歌辞·*调曲》。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摇落:凋残。

  鹄:天鹅。

  慊慊(qiānqiān) :空虚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茕茕(qióngqióng):孤独无依的样子。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援:执,持。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诗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旁, 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 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赏析/鉴赏

  历史评价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 草木零落, 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都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 比如, 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线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虽是溢美之辞;但此诗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赏析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调曲》,它和《齐讴行》、《吴趋行》相类,都是反映各自地区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特点的曲调。燕(Yān)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当然那些与此相应的筑城、转输等各种摇役也就特别多了。拿最近的事实说,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就发生在这古燕国的北部今辽宁省兴城一带。反映这个地区战争徭役之苦的作品,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到汉代更有了著名的《饮马长城窟》。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这样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是正确的。《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这篇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开头三句写出了一片深秋的肃杀情景,为女主人公的出场作了准备。这里的形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感觉的,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种景和即将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致的。这三句虽然还只是写景,还没有正面言情,可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情满于纸了。这种借写秋景以抒离别与怀远之情的方法,*是有传统的。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高临水兮送将归。”汉武帝的《秋风辞》说:“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燕歌行》与它们思想感情上的连续性,而且还可以看到其中语言词汇上的直接袭用。但是这些到了曹丕笔下,却一切又都成为具有他个人独特思想面貌,独特艺术风格的东西了。这点我们后面再说。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在前面已经描写过的那个肃杀的秋风秋夜的场景上,我们的女主人公登台了:她愁云满面,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她说:你离家已经这样久了,我思念你思念得柔肠寸断。我也可以想象得出你每天那种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你这样长久地留在外面而不回来呢?慊慊(qiānqiān):失意不*的样子。“慊慊思归恋故乡”是女主人公在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这种写法是巧妙的,也是具体、细致的。一个人思念另一个人,其思想活动总有具体内容,或者回忆过去在一起的时光,或者憧憬日后见面的欢乐,或者关心牵挂对方目下在外边的生活,想象着他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此等等。这种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以突出思念者感情急切深沉的方法,早在《诗经》中就有,到了宋人柳永笔下更有所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就更加精采了。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翻进一层,使人更加感到曲折、细致、具体。淹留:久留。“君何淹留寄他方?”这里有期待,有疑虑,同时也包含着无限的悬心。是什么原因使你至今还不能回来呢?是因为修筑繁忙?是因为战事紧急?是因为你生病了?受伤了?还是……那简直更不能想了。看,女主人公的心思多么沉重啊!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茕茕(qióngqióng):孤单,孤独寂寞的样子。不敢:谨虚客气的说法,实指不能、不会。这三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在家中的生活情景:她独守空房,整天以思夫为事,常常泪落沾衣。这一方面表现了她生活上的孤苦无依和精神上的寂寞无聊;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她丈夫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她的生活尽管这样凄凉孤苦,但是她除了想念丈夫,除了盼望着他的早日回归外,别无任何要求。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援:引,拿过来。清商:东汉以来在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调,以悲惋凄清为其特色。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是根据“歌声有长短”(《乐府诗集》语)来区分的,大概是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女主人公在这秋月秋风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想弹一支清商曲,以遥寄自己难以言表的衷情,但是口中吟出的都是急促哀怨的短调,总也唱不成一曲柔曼动听的长歌。《礼记·乐记》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女主人公寂寞忧伤到了极点,即使她想弹别样的曲调,又怎么能弹得成呢?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旁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夜未央”,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夜正深沉,我们的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捱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我们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还看不到个尽头呢!面对着这沉沉的夜空,仰望着这耿耿的星河,品味着这苦痛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我们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牵牛、织女分别是天鹰和天琴星座的主星,这两颗星很早以来就被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成一对受迫害,不能团聚的夫妻,这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女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它仿佛是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的响亮的回声。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采的。

  作品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在艺术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那里总象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锺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燕歌行》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曹丕这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前人对这两首诗的评价是很高的,清代吴淇说:“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六朝选诗定论》)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姜斋诗话》)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诗经》基本是四言体,偶尔也出个七言句子,但为数甚少。《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都带有“兮”字,与七言诗句子的格式韵味不同。汉代乐府中有一部分杂言体,如《战城南》、《东门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这些对于七言诗的发展显然是有促进的,但七言句在那些作品中还不是主体。两汉四百年间,全篇由七言构成的作品今天被人们提到的有两首,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即所谓《柏梁台诗》。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编硬凑,堆砌敷衍,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第二首是张衡的《四愁诗》。诗味很浓,但张衡这四首诗每首的第一句还都带着一个“兮”字,还拖着一个楚歌的尾巴。因此,真正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的作品就不能不说是曹丕的这两首《燕歌行》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丕学习汉代乐府,学习前人诗歌,在形式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晋宋作家模写七言,还照此继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后来又经过南朝鲍照、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的时候,那时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了。可见,曹丕的开创之功是不能掩没的。

推荐访问:歌行 答案 阅读 《燕歌行》阅读答案3篇 《燕歌行》阅读答案1 燕歌行阅读理解答案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