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8篇

时间:2023-04-30 20:06: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材料汇编(10篇)

  目录

  1.把xx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

  ....................................32.用“特区”模式加快大学城发展

  ...................................43.创新发展理念破解xx新区用地难

  ..................................54.推动xx新城与xx新区联动发展

  ...................................65.双循环背景下的xx活力再造

  ......................................76.全面提升xx城市能级

  ............................................87.全方位推动xx数字经济发展

  ......................................98.用好“多区叠加”政策优势促进xx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109.主动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推动xx经济高质量发展.....................1110.加快发展xx战略性新兴产业

  ....................................12把xx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

  本次论坛上,各位专家的发言总体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围绕国家、省、市规划进行谋划与研究,结合国家新发展阶段、理念、格局,对xx相关区域、产业、人才等领域展开讨论,谋划未来xx发展;二是围绕会议主题“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涉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5个方面,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用理论知识指导、推动发展的意识较强;三是市社科联创新研究、服务xx经济社会发展,组织专家学者与市直相关部门、高新区联合开展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市乡村振兴办、县区联合开展乡村振兴研究等,在推进研究—成果转化—政府决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走在全省前头,值得借鉴推广。

  对于“xx经济高质量发展”,我有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把xx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并重,促进产业与经济结构提升、城市与经济高质量提升;协同发展,沿海与内陆、港产城协同;共享发展,教育、医疗、养老、文体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构建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加快动能转换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围绕“三个xx”,按照创新驱动、转型提升、效益优先、融合发展思路,巩固主导产业规模优势,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促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

  三、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大力发展乡村物流业,创新农村电商模式,发展“新零售”等业态;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用“特区”模式加快大学城发展

  大学城人才聚集,是新经济的增长点和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点。“十四五”期间,xx市应充分挖掘大学城科技潜力、产能动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一、用办“特区”的经验和智慧、先行先试的政策,把大学城片区办成数字经济引领的创新发展新区。应坚定以大数据经济引领大学城的发展。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机制和制度,充分发挥大学城的人力资源优势,形成聚变效应。

  二、政府牵头设立风创基金和风险资本,鼓励研发和投资投产,把大学城作为省会经济新增长引擎、带动未来xx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区来建设。鉴于xx市的发展现状,应当开拓以“私募”和“公募”两种方法来设置风险资本。

  三、优化人才引进制度,建立人才信息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建人才增值保养保鲜机制,推进人才强市战略。要根据创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台亟需人才的引进政策,在薪酬、奖金、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在科研成果分配方面创新制度;注重自我人才的培养,打造“两栖双师型”人才平台;构建人才增值保养保鲜机制和制度,实施制度型开放。

  四、建立灵活的、市场化的科研成果分配制度,激励各类人才勇闯科技“无人区”,激发首创性成果,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建立柔性引才机制,优化科技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建议实行“科技创新成果提取xx%及以上的转化所得收益,划归科技成果完成人以及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所有”的办法。

  五、优化公共产品服务供给制度和平台建设,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前景和满足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切实落实人才强市政策。在公共服务上,可以试行四大创新,包括:建设公私车位共享便利平台;大力提升大学城的交通通达性;利用xx森林公园,推动休闲医疗养老中心建设;建设公共卫生紧急处置中心。

  创新发展理念破解xx新区用地难

  既要严守耕地红线,又要保证新区建设,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我认为,xx新区要按照“争取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要求,统筹新区耕地省内外“占补平衡”;推进闲置土地处置,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机制,鼓励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一、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要探索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占补平衡分层级统筹补充,分层次统筹重大建设项目的补充耕地任务。对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项目,由国家统筹;对省确定的重大项目,由省统筹;对xx市确定的项目,原

  则上由xx市负责落实,确实无法落实的可申请国家和省统筹解决。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xx新区要以推动xx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鼓励通过农村居民点集聚,逐步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等城乡统筹配套改革。

  三、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要促进闲置土地尽快动工开发,促进新上项目早日开工投产;建立工作台账,实施销号制度;探索司法介入闲置土地处置。xx新区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加快闲置和批而未供土地处置进度,提高批后征地率及征后供地率,减轻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压力。

  四、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要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坚持整体开发节地模式,提高区域土地的总体承载力效能;支持低效土地再开发利用的模式创新;实行土地利用差别化和动态管理。

  五、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要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规划统筹,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系统,强化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监督机制。

  推动xx新城与xx新区联动发展

  xx新城作为xx新区建设的核心引擎,与xx新区是相互依存的联动发展体。xx新区越发达,对xx新城的依存度越大;xx新区越发展,xx新城综合能力越提升。

  一、新城—新区规划互绘。xx新区要按照“生态、数字、智慧、精品、水韵、xx、文化”等城市建设理念,严格落实xx新城顶层设计,着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主战场和海丝枢纽门户。

  二、新城—新区产业互动。打破xx新城与xx新区产业联动发展的屏障,在xx新城建设全面提速的同时,通过对于所有组团和区块的全域产业规划和

  发展,推动xx新城和xx新区其他区域的科学发展、融合发展。

  三、促进新城—新区人才集聚。加快天津大学xx国际校区和xx职教城等的建设,通过教育产业带动实现人口集聚发展。加快推进租赁住房、人才住房建设及配租、配售,为新区新城的人口集聚提供住房保障。

  四、创新要素联动,激活新城—新区整体联动内生动能。xx新区要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功能,引导创新要素在城—区之间的互用和联动。在管理体制、金融创新、区域综合开发、重大平台建设、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

  五、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整体联动发展的企业主体质量。新城与新区可以采用外部精准招大招强以及内部“小培强”两种方式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设推进服务型政府。

  六、新城—新区设施互通、民生互联。推动安置房、学校、医院、市政河道、路网公园等民生项目建设,加快优质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向xx新区布局,构筑xx新城与老城区的半小时高效交通体系。

  七、外向开放融合联动。深化“海上xx”建设,加快江阴港区、松下港泊位建设以及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增强新区新城门户功能。

  双循环背景下的xx活力再造

  双循环是中央面向未来的长远部署。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新旧动能转换,xx以xx新区为主战场适时提出“三个xx”,初步形成引领xx发展的新势力。

  一、积极融入双循环。进一步强化增长极建设,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促进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共同发展,加快纺织化纤、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改造升级,加强“二三并举、数字融合”的发展战略。

  二、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要高度重视高新区建设,尤其要做好产城融合。

  从“三个xx”地域分布看,大部分都落在xx新区里面。因此,如何做好xx新区就显得非常重要。xx新区的开发一定要有产城融合的概念,同步推动宜居新城的建设,做好人才公寓和人才限价房的供应。要重视双循环视角下的城市节点功能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集聚高地和增长极的建设,这种思维在早期没错。但从城市发展动能看,早期依靠集聚,后续依靠连通。除了交通和通信连通,更重要的是产业链接度。xx要主动和xx、xx、xx等地互动,寻求潜在的产业体系互相嵌入机会。要继续推动“大省会”的人口集聚。未来xx年,国内经济服务业占比将持续提高。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口的支撑。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xx个城市达到千万人口规模。xx人口不到xxx万,建议xx“十四五”要把人口达到某万作为目标。整个xx的人口某万左右,xx如果能率先集聚全省四分之一的人口,其大省会的很多潜力就会发挥出来。

  全面提升xx城市能级

  xx要统筹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在既有基础上,真抓实干、干在实处,沿着短、中、长期目标,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国际化大都市。

  一是短期目标,面向2022年,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重点,增强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完善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进xx与xx、xx等周边城市同城化,基本建成以xx为核心、以x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xx都市圈。

  二是中期目标,面向2025年,以提升xx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形成以xx中心城市引领xx都市圈、xx城市群协同发展新格局,实现xx市与xx市、xx市、xx市、xx实验区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实现xxx城市群集团化发展,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

  三是长期目标,面向2035年,以提升xx城市群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形成以xx为中心的海峡城市群;海峡城市群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基本建成xx国际化大都市。

  当前,要把工作重点转到全面提升发展xx城市能级上。一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二是拓展xx城市空间。调整行政区划,推进xx、xx、xx、xx、xx与xx、xx、xx区域分工功能优化,重点疏解旧城区的非省会功能并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型,推进“新城区”由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三是实施强省会战略。打造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的xx样板,到2025年xx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省会前列。四是高质量建设xx新区。

  全方位推动xx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规模以每年xx%~xx%的速度递增,数字技术革命成为中国发展和赶超的历史机遇。建议xx从六个方面发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排头兵。

  一、做好数字经济新基建,推进数字产业化。加大人工智能、5G、区块链、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基础建设和研发投入;推进面向工业互联网的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大人工智能芯片等的研发投入力度。

  二、发力数字经济重点应用领域,推进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在一、二、三产业逐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构建产业互联网与产业图谱,提升政府的产业经济管理能力。

  三、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在xx软件园、xx产业园、xx物联网产业园等基础上,继续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园区之间的生态集聚;尝试建立虚拟产业园区,尝试以“一园多区”方式建立全国和国际产业园,逐步形成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

  四、完善制度保障,破除体制机制壁垒。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加大激励和扶持力度;建立数字安全保障与信任机制、市场导向的投融资机制、数字经济

  治理机制、长效考核机制。

  五、培育数字经济市场,引导数字经济消费。建议设立数字经济消费专项补贴、专项积分制度,培育消费者数字经济消费习惯。

  六、做好数字经济人才培育、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等建设。树立“复合型、创新型数字经济人才是第一保障”的理念,完善数字经济法律法规,建立和推进数据产权制度,积极参与和主导建立面向数字经济的各种行业标准。

  用好“多区叠加”政策优势促进xx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主题,作为主导产业的xx市服务业,必须抢抓发展高端服务业的难得机遇,用好用足“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和区域优势,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质量和竞争力。

  一、智慧金融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用好各种优惠政策的虹吸效应,积极“引金入榕”;强化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力度和资助政策,打造金融人才高地;推进金融云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特色金融,促进新金融与新产业共同成长;利用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推进建设特色鲜明的两岸金融合作中心、民营经济金融服务中心和xx产业金融中心等。

  二、产业联动推进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xx国际机场、xx、xx港、xx铁路枢纽建设,优化布局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全面推动国家物流枢纽中心和“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建设;顺畅机场、港口、铁路、公路等物流信息节点,加快“智慧口岸”建设。

  三、依托数字技术推进零售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商贸专业市场数字化升级,形成若干个现代化商贸专业市场;积极创新商业新模式、新业态,提升商贸经济数字化水平,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企业、供应链企业线上线下融合的行业协同平台、交易服务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独具xx文化特色的夜

  色经济品牌,规划和建设体验式智慧商圈。

  主动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推动xx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实际、发挥优势,顺势而为、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提升xx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推进xx都市圈建设,打造双循环重要节点。建议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将闽侯、连江撤县设区;加快xx新区建设,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与xx新城融合发展,构建半小时经济圈的市域双核布局;加快“四市一区”同城化。

  二、实施“海丝”引领战略,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力促门户枢纽地位大突破,汇聚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拓展农业渔业合作新空间,发展深远海养殖、远洋捕捞,建设一批境外渔业基地;开发经贸合作新领域,以自贸区和金山工业园区、高新区为核心区,打造对接双循环的海丝核心区新型贸易集聚区;积极争取自贸试验区扩区,适时向国家申报自由贸易港。

  三、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推进产业链集群化,力争电子信息、纺织化纤、高端装备、轻工食品、冶金建材、金融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规模实现大突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光电、新能源、生物制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区域竞争新优势。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大学城与高新区联动发展,大力推进xx、x、xx“三创园”建设;完善创新平台建设,谋划建设海西实验室;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

  加快发展xx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市抓产业谋发展的重中之重,代表着城市发

  展的希望与未来。我市应以“三个xx”建设为主攻方向,加大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持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厘清产业发展思路。要针对我市已形成的“xxx”产业集群和xx个产业基地,坚持抓龙头、补短板、强弱项,以技术驱动和应用带动为两大核心抓手,“内优外引”,强化自主创新,集中优质资源,实现重点突破,着力提升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加快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

  二、坚持创新引领带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为重点,充分发挥优势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科技小巨人等创新型企业集群的培育力度;充分发挥大学城的溢出效应,高标准建设x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强化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动一批传统产业企业实施战略转型,通过成果转化、技术改造促使传统产业实现产品技术升级、附加值提升和产业链延伸,从而进入新兴产业领域。

  三、加大各类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强化载体建设,科学规划打造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特色产业园区,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强招才引智工作,强化打造“榕博汇”品牌,发挥在榕高校优势,探索构建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二: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

  

  深圳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发令枪响,全速起跑!”跑起来,争一流。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各区首批266个总投资约3295.3亿元的重大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全市上下锚定高质量发展这项首要任务,到处呈现火热的干事创业景象。

  放眼深圳光明科学城,20多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动能澎湃;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远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机场第三跑道建设争分夺秒。

  “多亏了‘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平台,我们今年产业化进展顺利,预计今年营收能从5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左右!”深圳市赛特罗生物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行政经理张冬梅面露喜色。

  “虽然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还没有完全建好,但等待合作的企业已经排起了队。”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袁海话语中满是期待。

  释放巨大创新潜能

  “对初创企业来说,资源配置至关重要,尤其生物医药行业离不开很多昂贵的仪器设备。现在中心提供了开放共享的实验室平台,还创造了极好的外部环境,让企业潜心做技术研发。”张冬梅说,“楼上是实验室,楼下是入驻企业的办公室,楼上楼下的一次串门,可能一个科研创意就被激发,一个转化堵点就被打通。”

  这正是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为了解决以往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在全国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产业应用研究,楼下企业孵化聚集。此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47条“深圳经验”推广清单。

  “通过建设基础科研设施,培养科研队伍,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产生产业成果的转化落地。”深圳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产业创新与转化中心主任罗巍说,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坚持产业导向、开放共享,极大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

  锚定高质量发展,各种为企业打通创新路径的探索在深圳源源不断。2023年3月,河套合作区首次面向全球产业前沿企业开展的“揭榜挂帅”重大技术需求征集工作有5个项目顺利揭榜。

  “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通过这一科技体制的,政企资源得到整合,建立起“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研生态,从科研管理制度层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从而释放巨大创新潜能,一些行业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共性、前瞻性技术难题有望得到解决。

  牢牢抓住全面深化这个法宝,深圳已推动综合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部落地,4方面18条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获国家发改委推广,在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氛围等方面推出一批重大措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3月30日,深圳市统计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彰显深圳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2023年1月至2月,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2%,高技术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39.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8.6%。市场预期加快好转,经济呈现平稳向好开局态势。

  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

  海上巨轮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岸上龙门吊起起落落忙忙碌碌。2023年以来,位于前海的蛇口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原来,由于“大湾区组合港”创新通关模式应用,利用区块链技术,将珠江内河各港口出口的“二次申报、两次放行”的限制,转变为“一次申报、一次放行”,有效实现物流资源的高效调度和衔接,优化了跨境贸易通关时效,为进出口贸易商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通过‘组合港’平台,出口贸易中转时效由原来平均4.5天缩短至2天以内,湾区内流转时间节省50%。同时,码头企业可以更合理安排国际班轮与内河驳船之间的衔接,减少货物在港口停留时间,将平均堆存期5.7天缩短至2天以内,大幅提高码头场地和集装箱周转效率,大幅压缩通关时间和成本。”金融壹账通南区总经理方红表示。据了解,目前平台已经服务大湾区进出口企业超5000家,吞吐量超31万标箱,每年可为企业节省2400万元报关成本,为班轮公司减少集装箱成本超4500万元。

  这是深圳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一个缩影。当前,深圳正加大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力度,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有力应对西方一些国家针对中国的经济科技“脱钩”等挑战。

  2023年,前海综保区进出口总额2352亿元,增长48.8%,单位面积产值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口岸进出口总额2.58万亿元,增长48.6%;实际使用外资58.7亿美元,占全省21%。

  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国首家“双牌照”银行、大湾区首家外资独资基金销售公司、大湾区首家金控公司招商金控等落户前海。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上线大豆品种,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结算,累计交易额11.6亿元,成交量25.6万吨。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出台金融支持前海30条意见,全面提升前海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功能。

  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支持和保障前海全面深化开放的意见,适用域外法律、跨境司法协助等实现突破。深圳国际仲裁院2023年受理案件总争议金额达人民币1272亿元,跃居亚洲第一、全球前三、以业务合作方式引入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等境外知名仲裁机构。

  科技创新是不竭的动力

  “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在科创方面必须海纳百川,吸引全球优秀人才聚集,同时为年轻人才提供更好的科创环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表示,深圳可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结合新兴产业与制造业发展,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光明科学城正是深圳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的“大手笔”。在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10台功能岛正在昼夜不停地工作。生物实验常用的移液工作站、离心机、封膜机等,全都集成在功能岛上,机械臂代替了人力,不但速度快,而且能确保实验数据的标准化,大大提升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复制性。

  “这是全球在建的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合成生物平台,我们一方面希望利用这些设施实现重大科学发现,另一方面希望能支撑起产业的集聚与发展。”袁海介绍,除了具备高端科研仪器设备平台,设施也正在搭建一整套运营服务体系以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方案设计、工艺开发、检测服务、数据服务等,不仅面向科学用户,同时也面向产业用户开放,因此平台一经启用,前来寻求支持与合作的企业、创业者会络绎不绝。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以下简称“光明实验室”),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郭锴和团队成员正研究如何利用遥感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碳评级排放,来解决碳汇指标监测、评估的问题。

  “科学城科研机构资源密集。”郭锴说,光明实验室作为开放的平台,可以支持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也可以广泛结合企业、产业的应用性需求,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让科技成果更加丰富。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2023年,深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22亿元,同比增加49.13亿元,增长67.4%。仅华为一家企业2023年的研发费用支出就约1615亿元,占其全年收入的25.1%。近10年,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9773亿元。2023年年底,华为的研发员工超过11.4万名,占员工数量的55.4%。压强式研发投入,确保了高质量的业务发展,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表示:“面向未来,我们有压力,更有信心!”

  2023年,深圳正推动重大创新平台产出更多引领性成果,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当有开局之势,新征程上的深圳将继续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再次以开放创新的精神迎头赶路,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排头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局书写“深圳答卷”。(记者党文婷严圣禾)

篇三: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

  

  泰钢:做山东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作者:梅淑娥

  来源:《经济》2020年第01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东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位居全国前列的制造业大省。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开启了“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的新阶段。

  钢铁行业是山东省制造业的重要板块,尤其是精品不锈钢,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中责任重大。

  泰山钢铁作为山东省不锈钢行业协会会长单位,是全国最具竞争力的400系不锈钢生产基地,是山东省唯一一家全流程不锈钢企业,还是山东省“莱—泰内陆精品钢生产基地”的重要支撑。自2007年转型发展不锈钢以来,泰山钢铁坚定不移在不锈钢“提质量、树品牌”上下功夫,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创新引领的400系高端不锈钢制造基地。

  12月1日,在2019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上,泰山钢铁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王永胜表示:“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要求,抓质量树品牌是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把泰山钢铁打造成为过关过硬的高端制造品牌,打造走出国门的泰山品牌,是泰钢坚定不移的努力方向。”清晰地描述出泰山钢铁新时代发展的“路线图”。

  据悉,在2018年10月底,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中,将“泰钢不锈钢产业园”列为“莱—泰内陆精品钢生产基地”的重要产业板块,明确了要“依托泰山钢铁,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创新引领的‘泰山不锈’400系高端不锈钢新名片”。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受到重视、得到明确,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需要。

篇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

  

  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9年第3期

  文

  徐越

  “如果不是你们连续奋战7个昼夜、160个小时,我们生产的这批油管头就会损失惨重啊!”近日,某石油技术公司的质量负责人拉着山东省东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以下简称东营市质检所)高级工程师张志涛的手动情地说,将写有“一流服务、用户至上”的锦旗送到他的手中。近年来,东营市质检所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全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成为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平台建设开创新局面

  东营市位于胜利油田所在地,石油装备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石油化工产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6900万吨,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作为一家地市级检验检测机构,东营市质检所立足本地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以打造国际一流、国内先进的综合性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以推动“四新”“四化”建设为定位,先后建立了国家石油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石油炼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两个国家级质检中心,以及山东省有色金属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三个省级质检中心。据东营市质检所技术负责人石东毅介绍,该所积极推动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利用大型仪器设备、高级检测人才、检验检测技术、标准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共用,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推动企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2018年以来,通过公共检验检测平台,东营市质检所已为当地企业节省检验检测费用300余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

  “我们公司生产变频控制井口助剂添加装置时,东营市质检所技术人员四次深入公司生产车间研究生产工艺,多次进入油田油井现场采集应用数据,严格参照电气安全行业标准要求,经过分析整理为我们量身打造企业标准。确保装置质量,不仅能在促进节能减排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方面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更为我们公司每年实现经济效益200万元。”胜利油田某机电生产公司总经理感慨地说。

  能力提升再上新水平

  “面对质量提升,企业需要的是从生产到产出的全链条技术帮扶,而技术机构需要的是从单一检验检测向多元业务开拓的能力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接企业需求。”东营市质检所质量负责人马福明说。近年来,该所以服务企业为出发点,积极走访企业,了解企业需求,不断拓展检测范围、提升检测能力,目前具备钻采设备、钢材、压力管道元件、电线电缆、低压电器、石油化工产品等622种产品、14159个参数、1213个方法的检验检测能力。

  东营市质检所加强“科技质监”建设,全力打造科技高地,每年引进高学历人才,先后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20项,获奖5项;主持和参与各类标准或规程制(修)订17项;在SCI等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或出版物上发表论文和著作35篇;成果获得专利保护58项。

  合作共赢迈进新时代

  “走出去”“引进来”是东营市质检所讲合作、求共赢的两张王牌。坚持“走出去”战略,就是立足“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不断加深与国际知名检测公司合作,为国际商业贸易产品提供质量检测服务,为企业打开国际市场把好质量关。2018年,东营市质检所先后为8家石油

篇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

  

  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文/本刊编辑部2019年3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粤府〔2019〕28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广东在全国率先落实科技部关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再次谋划新一轮促进高新区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意见》发布以来,广东省各高新区按照省委“1+1+9”的工作部署,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方向,扎实推动落实创新驱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强创新、抓产业、建平台、引人才、治环境,一系列政策措施精准发力,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深圳下一代互联网、广州生物医药、东莞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2019年,全省23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以占全省0.7%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5.9%的生产总值、35.3%的营业收入、30.4%的工业增加值。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高新区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对全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可以说,高新区已成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战略起点上,广东将毅然扛起使命担当,加快推动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继续有序优化省级高新区布局,推动粤东粤西粤北高新区协同发展,在集聚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产业集群和高水平科技企业,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生态中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奋力开启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新征程。为全面反映广东高新区建设成效,推动高新区对标《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我省《意见》要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本期《广东科技》推出“广东高新区: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专题报道,通过实地走访、案例剖析、专家论道等形式,进一步展现新时代我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立体呈现广东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并为下一步创新发展寻计问策。7

篇六: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

  

  抢抓机遇

  加压奋进

  争当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排头兵

  ×××

  ×××县委书记

  ×××县将紧扣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加压奋进、苦干实干,争当全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排头兵。

  一、抢机遇、扬优势,更强决心争进位。抢机遇,就是在“一带一路”中找位置、占先机,抢抓高铁建设等机遇,推动×××在新一轮发展中高质量、快速度。扬优势,就是发挥×××区位交通、特色产业、对外开放、富民增收、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六大优势,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争进位,就是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两个进位、四个翻番”:确保工业投资每年超百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GDP和××××××区、×××区综合排名实现进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应税销售、工业增值税、产业投入实现翻番。

  二、大投入、大招商,更大力度兴产业。全力以赴抓投入,坚持工业为要、项目为王,围绕每年实现“4个100”目标,即签约过亿元项目100个、开工过亿元项目100个、投产过亿元项

  -1-

  目100个、工业投入超100亿元,推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千方百计抓招商,全面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3年招引投资过10亿元项目50个,其中过20亿元项目5个。攻坚克难抓培育,坚持一企一策,扶持现有449家规上企业做大做强,每年新增×××技术企业10家,到2020年培育应税销售过10亿元企业10家、过50亿元企业3家,纳税过亿元企业5家,上市企业3家。坚定不移抓产业,做强先进制造业,实施“三大”培育工程,推动硅产业迈入千亿产业,×××区迈入千亿园区,打造食品加工、机械汽配、新型建材、循环经济4个百亿产业;做特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水晶、旅游等特色产业;做优现代农业,实施“规模、品质、品牌”提升工程。三、抓改革、促开放,更实举措增动力。强化创新驱动,发挥“两个中心”引领作用,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全国有影响”为目标,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农业创新中心发挥好平台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强化改革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动“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8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为发展清障减负、增添活力。强化开放带动,扩大双向开放,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

  四、增收入、优环境,更高标准强保障。提升居民收入,增加“三大财富”,即增加“物质财富”,推动就业创业,确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加“隐

  -2-

  形财富”,围绕“教医水住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加“绿色财富”,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完成“263”行动任务,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建设,推进撤县设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城区面积达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40万人;开展“三大行动”,即棚改百万工程、城区主干道提升、乡村振兴,提升×××城乡品质和生活品味。激发赶超热情,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推动全县干群勇于解放思想,高举发展大旗,敢于担当作为,善于系统推进,迅速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共创“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崭新业绩!

  -3-

篇七: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

  

  勇争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县长)

  某年某月某日,某省某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总结某年全市经济工作,周密安排部署新一年工作任务,并启动实施了某市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某县扎实做好某年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标对表某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某县将做到头雁先飞,拼搏进取,勇争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下一步,某县将聚焦八方面再发力。

  在对外开放上再发力,打造“融沈对接”先导区。加速融入某现代化都市圈,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具体工作,主动承接某优质产业转移,推动与某“飞地”合作取得更大实效。协同推进公共交通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保联治,在产教融合、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等领域加强合作。

  在内引外联上再发力,打开投资拉动增长新局面。全力构建大招商格局,持续优化招商体制和配套政策,精准实施产业规划招商。深入开展冬季招商百日攻坚行动,坚持“一把手”带头“走出去”,确保全年新签投资额某万元以上项目某个,到位内资某亿元。统筹谋划好项目用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与政策体系的精准匹配和衔接平衡,持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保障水平,确保全年开复工某个项目,其中某个亿元以上项目。

  在工业转型上再发力,以结构调整引领动能转换。加快理顺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推动工业园区规划调整,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实每周一“助企日”活动,开展“政企早餐会”等交流活动。加快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推动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直达快享,用真金白银持续为企业纾困解难。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某家、雏鹰和瞪羚企业各某家。推动相关企业组建专业技术攻关平台、申报“揭榜挂帅”创新项目、组建省级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加快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

  在农业提质上再发力,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全力推进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省级粳稻和大豆产业集群建设。做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确保规模以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到某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某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某亿斤以上。以“一牛一猪”为重点,加快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持续创优榛子、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扎实推动高标准农田、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等项目。

  在三产突破上再发力,以电商文旅引领消费升级。持续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多措并举培育线上商贸企业。做优红色游、生态游、美食游、冰雪游,推动“互联网+农文商旅”深度融合。

  在创优环境上再发力,释放经济振兴发展新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丰富完善政务服务中心数字化功能,切实提升审批服务效率。深入开展“我是首席代表”等活动,加强某平台管理,深入推进营商环境监督行动。动态完善“项目管家”全过程跟踪服务制度,成立重大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某+某”组织领导体系,即某个领导小组、某个重大项目服务推进专班,全力推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

  在生态宜居上再发力,塑造城乡协调发展新形象。以精细化建管助力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口袋公园,实现“四分类”垃圾处理系统某个住宅小区全覆盖。深入实施村容村貌提升行动,认真做好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工作,统筹做好农村道路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改善民生上再发力,推动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着力办好某件民生实事,提升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手段,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改,统筹做好防火防汛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春潮涌动新开局,扬帆奋进谱新篇。某县将以冲锋冲刺、决战决胜的昂扬姿态,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当好全市振兴发展“跳高队”。

篇八: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

  

  关于抓改革勇攻坚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发言材料

  关于抓改革勇攻坚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发言材料

  济南市一定深入贯彻大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扬起龙头的工作要求,加快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关于抓改革勇攻坚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发言材料,欢迎大家阅读。

  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

  在全国上下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召开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九大改革攻坚行动,这既是破解当前各种困难问题的有效路径,又是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济南市一定深入贯彻大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扬起龙头的工作要求,加快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一是精准推进九大改革攻坚行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紧密结合济南发展实际,对九大改革攻坚行动,逐个研究、逐项细化,注重在推动工作中抓创新,用创新的措施办法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通过改革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真正让市场活跃城市,让企业领跑城市。

  二是锚定年度目标任务不动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切实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把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各部门,分解到各月份、各季度,做到月月有计划,季季有调度,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坚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力争尽早跨入万亿俱乐部,努力在全省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当先锋、挑大梁。

  三是奋力推动双招双引实现新突破。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做到六个紧盯:紧盯各类基金,通过政府基金参与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省会企业和项目;紧盯招商公司,突出制造业项目,加快推进实体项目招引落地;紧盯省属企业,定期对接走访,争取更多新上项目落户省会;紧盯本地龙头企业,围绕建强产业链、供应链,开展精准招商;紧盯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速落地;紧盯园区招商,用好国际金融城、国际招商产业园、国际内陆港等载体平台,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全方位推动产业能级提升。坚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标准战略,推动家政、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推进金融科技、工业设计、人力资本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超算济南中心、浪潮集团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培育壮大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加快打造中国算谷量子谷,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积极承接一批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依托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中科院科创城等重大载体平台,构建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提高从0到1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各类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提高企业科技研发能力。

推荐访问: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 排头兵 高质量 超越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