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比例意义》教案【10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2-12-31 10:18:03 来源:网友投稿

《比例的意义》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42~44页例4~例6,“练一练”,练习八第4—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比例意义》教案【10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比例意义》教案【10篇】【精选推荐】

《比例的意义》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42~44页例4~例6,“练一练”,练习八第4—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3.说一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240。提问:这里的24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5。

  出示例5。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例4的方法,自己学习例5,仔细想想你发现了些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口答从表里发现了些什么,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板书:每袋重量和袋数的积一定)乘积8000是什么数量,这种数量关系用式子怎样表示?[板书:每袋重量×袋数=糖果总重量(一定)]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糖果总重量一定时,每袋重量和袋数的积一定)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4、例5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4和例5,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4、例5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请同学们看第43页倒数第二节。说明:像例4、例5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4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5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做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结合板书;每天装配的台数×天数=一批计算机的总台数(一定)]

  (4)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5.教学例6。

  出示例6,学生读题、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成不成反比例?哪位同学说说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板书;每本的页数×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请同学们看书上例6是怎样判断的,看看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要怎样想?其中关键是看什么?

  三、巩固练习

  用刚才我们说的判断方法来做几道题。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写出数量关系式看一看)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说说理由。思考时可以引导看数量关系式。

  3.做练习八第5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判断。指名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4.下题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一根铁丝,剪成每段2米,可以剪成5段;如果剪成4段,*均每段x米。

  5.做练习八第6题。

  各人先在书上写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口答,要求说明理由。

  6.做练习八第7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题里有怎样的关系式?(板书:圆柱底面积×高=体积)指名学生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x和y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八第7题。

《比例的意义》教案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 学 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枝数比的比值一定)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说明:根据刚才学习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 =k (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哪位同学说说零件总数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怎样想?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判断方法来做一些题。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结合写出数量关系式。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必要时写出关系式让学生判断)

  4.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习八第3题。

《比例的意义》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50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扑克牌10张(2~10以及A),圆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一辆汽车4时行160 km,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12∶16 34∶18 4.5∶2.7 10∶6

  教师:同学们发现4.5∶2.7和10∶6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比相等。)这两个比你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能。)请同学们用等号把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探究比例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列表如下:

  竹竿长26

  影子长39

  教师:观察上表,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比值。把这些比都写出来。

  学生讨论并写出比,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观察这些比,哪些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9∶6,6∶2=9∶332=96,62=93

  教师: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教师: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断2∶5和80∶200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第50页的课堂活动。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教师: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看看书就明白了。

  指导学生看书后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3∶2=9∶6和6/2=9/3的内项和外项。

  学生找出后,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要求学生找出刚才自己说的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在比例里,靠近等号的两个数是内项,剩下的两个数是外项;如果写成分数形式,那么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就是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愿意去寻找吗?(愿意)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又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后,教师提醒学生:是不是每个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多找几个比例试一试,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同学们通过多个比例的探究,发现它们都有这个规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这个规律吗?

  指导学生归纳后,教师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提高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求:第(1)小题用比的意义来判断,第(2)小题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第(3),(4)小题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判断。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2题,教师订正。

《比例的意义》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运用,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二)。

  2.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为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幻灯)

  一种练习本的数量和总页数如下表:

  师: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量?

  (2)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3)表内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填空。(小黑板(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__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________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_关系。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

  (2)水稻产量一定,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

  (3)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

  (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

  (5)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

  可选其中一、二题,说一说为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得很好。你们想一想,有正比例就一定有反比例。什么时候成反比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小黑板(二))

  例4 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如下表:

  (1)分析表,回答下列问题。(幻灯出示)

  ①表中有哪种量?

  ②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

  ③你能说出它们的关系式吗?

  ④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⑤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然后分组讨论以上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发言。

《比例的意义》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能力目标: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重点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难点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周一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仪式,那么,你们对*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是庄严而美丽的,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合作探究

  二、新授(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图案)

  师: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请同学们任选两面*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生汇报的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中找出哪些比例?

  (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口答)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拓展应用下面哪些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如果能,在()打对号。

  10:2和35:42()0.6:0.2和):4和3:():和12:8()

  总结小强3分钟走了180米,小刚1小时走了3.6千米。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请问:谁说的对?

  作业布置做一做。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

  2.4:1.6=60:40=

  2.4:1.6=60:40

  (或)=

《比例的意义》教案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师:这节课我们上一节数学课,这节数学课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和发现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声,看见鲜艳的*,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特性呢!你们想去发现这个特性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指名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是什么样的?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回答,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四、汇报学习收获

《比例的意义》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1、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笼统概括能力。

  3、使同学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学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同学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同学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同学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同学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同学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同学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同学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同学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同学写成分数形式。

《比例的意义》教案8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引导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列题目,请同学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3小时行驶180千米,4小时行驶240千米,5小时行驶300千米,6小时行驶360千米,7小时行驶420千米,8小时行驶48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3)边填表边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时,使之明确。

  ①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②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6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2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点拨:

  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③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提示:请每位同学任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60或都一样,固定不变等。

  教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④比值60,实际就是火车的速度。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2)观察上表,引导学生明确:

  ①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

  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③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④比值3.1,实际就是这种花布的单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3)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为什么?(总价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4.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初步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

  ①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点拨: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板书)

  ③例1中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例2中总价与米数的比的比值一定。概括地讲就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引导、点拨,并补充板书:两种量中)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两例的共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教师指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补充板书:如果这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关系)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5)看书19、20页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6)教师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7)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8)教师提出:如果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9)教师提出: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教学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3)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教师板书: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6.反馈练习

  让学生试做第21页的做一做,并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先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再算出各表相对应数的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列关系式判断。第(3)题不成比例,订正时要学生说明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2题的(1)-(9)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进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案9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 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 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 5/8:1/4 7.5:3 ⑷ 2:8 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 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 出示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课件出示: 3 : 5

  前项 后项

  (2) 课件出示: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 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


《比例的意义》教案10篇扩展阅读


《比例的意义》教案10篇(扩展1)

——《比例的意义》教案10篇

《比例的意义》教案1

  教学内容:

  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措施:

  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前几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练习情况,加强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

  教学准备:

  上传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三部分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现在已知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讲评:可以先把3和40作为比例的内项,写出四个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为内项写出另外四个比例。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基本性质)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小结: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比较简便。基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习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1 2:0.5=12:( )

  0.3/4=( )/32 7/9:( )=1/2:3/5

  ( )/12=3/18 ( ):4.5=0.4: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解比例

  25:7=X:35 514: 35= 57:x 23:X= 12:14 X:15=13: 56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a. 96和X的比等于16和5的比。

  b. 45 和X的比等于25和8的比。

  c. 两个外项是24和18,两个内项是X和36 。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四、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比例的意义》教案2

  教学内容:

  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措施:

  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前几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练习情况,加强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

  教学准备:

  上传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三部分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现在已知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讲评:可以先把3和40作为比例的内项,写出四个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为内项写出另外四个比例。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基本性质)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小结: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比较简便。基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习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1 2:0.5=12:( )

  0.3/4=( )/32 7/9:( )=1/2:3/5

  ( )/12=3/18 ( ):4.5=0.4: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解比例

  25:7=X:35 514: 35= 57:x 23:X= 12:14 X:15=13: 56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a. 96和X的比等于16和5的比。

  b. 45 和X的比等于25和8的比。

  c. 两个外项是24和18,两个内项是X和36 。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四、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比例的意义》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2.请你找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1.2∶0.4 24∶8 6∶2 1.2∶0.4 24∶8

  (二)学习新课

  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80千米,第二次6小时行240千米,请你说出第一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80∶2

  再请你说出第二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240∶6

  师:现在你分别求出两个比的比值。(学生口述,师板书:80∶2=40,240∶6=40)

  师:你们观察一下两个比的比值怎么样?这两个比之间有没有关系?(学生互说)

  得出:第一个比的比值是40,第二个比的比值也是40。因为比值相等,所以比就相等。(老师板书: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把两个比连起来。)

  教师把80∶2和240∶6中间用等号连起来,然后边指着边说:“像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比例的意义。”(老师板书课题)

  师:至于什么叫比例以及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条件,请你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告诉学生页数,从第几行看到第几行。)

  思考题:

  1.什么叫比例?

  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

  采取自学→两人讨论→集体讨论。

  师再次强调组成比例的条件:

  A.必须是两个比。

  B.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

  C.必须是一个式子。

  最后得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老师将板书完整化)两个比表面上看不同,其实质是相同的,也就是比值相同。那么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式,关键是看比值是否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

  师:上面那些比符合比例的意义吗?能否组成比例?(学生说,老师连线或让学生连线。)

  比例还有其它书写格式吗?请同学们看,老师怎样写。

  (三)巩固反馈

  1.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3和3∶9( )

  (2)60∶30和160∶80( )

  (4)0.2∶0.4和1.6∶4( )

  并组成比例。(学生先写再说)

  3.随意写比例,互相查看。(至少写2个)

  第二部分:比例的性质

  (一)讲授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观察:在比例里有几个数?这几个数叫什么?这几个数有没有区别?

  学生发言,老师小结: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的,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老师边指边说),靠近等号的(中间的两项)两项叫内项,两端的两项叫外项。如:

  请你指出黑板上比例中的内外项。

  现在请你做一件工作:先算出两个外项的.积,再算出两个内项的积。算完以后你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

  通过以上几道题,使学生看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比例的性质。(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这个规律是在什么前提下成立的呢?必须是在比例里,才能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们说说什么叫比例的性质?这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第二个内容。

  师: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比例的性质如何理解呢?

  80×6=2×240 1.2×8=24×0.4

  即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用字母这样表示:

  (二)课堂练习

  (放幻灯片)

  (1)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的比例是否正确?

  (2)用2,8,5,20四个数组成比例。

  (3)填适当的数。

  3∶18=5∶( )

  为什么填30?有几个答案?

  4.8∶0.6=( )∶2

  为什么只能填16?

  12∶( )=( )∶5

  有几个答案?

  (4)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80,那么这个比例中的内项积一定是几?为什么?

  (5)在比例中两个内项分别是45和2,那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积应该是几?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1.质疑:(学生、老师质疑)(幻灯片)

  ①表示两个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对吗?

  2.思考题:

  (1)根据30×3=45×2写比例式。

  (2)求x:

  12∶30=8∶x

  能不能应用今天所学的内容解决?怎么解决?比例的性质还可以应用在什么问题上?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案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设计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本教案分为两部分,先教授比例的意义,再教授比例的性质。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用汽车两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老师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性质。首先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另外,在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情况下,老师出了两道题,目的是巩固对比例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最后老师出的思考题,为解比例做铺垫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老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做些调整,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按照这个程序教学是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教案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 学 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枝数比的比值一定)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说明:根据刚才学习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 =k (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哪位同学说说零件总数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怎样想?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判断方法来做一些题。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结合写出数量关系式。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必要时写出关系式让学生判断)

  4.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习八第3题。

《比例的意义》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2.请你找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1.2∶0.4 24∶8 6∶2 1.2∶0.4 24∶8

  (二)学习新课

  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80千米,第二次6小时行240千米,请你说出第一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80∶2

  再请你说出第二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240∶6

  师:现在你分别求出两个比的比值。(学生口述,师板书:80∶2=40,240∶6=40)

  师:你们观察一下两个比的比值怎么样?这两个比之间有没有关系?(学生互说)

  得出:第一个比的比值是40,第二个比的比值也是40。因为比值相等,所以比就相等。(老师板书: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把两个比连起来。)

  教师把80∶2和240∶6中间用等号连起来,然后边指着边说:“像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比例的意义。”(老师板书课题)

  师:至于什么叫比例以及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条件,请你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告诉学生页数,从第几行看到第几行。)

  思考题:

  1.什么叫比例?

  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

  采取自学→两人讨论→集体讨论。

  师再次强调组成比例的条件:

  A.必须是两个比。

  B.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

  C.必须是一个式子。

  最后得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老师将板书完整化)两个比表面上看不同,其实质是相同的,也就是比值相同。那么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式,关键是看比值是否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

  师:上面那些比符合比例的意义吗?能否组成比例?(学生说,老师连线或让学生连线。)

  比例还有其它书写格式吗?请同学们看,老师怎样写。

  (三)巩固反馈

  1.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3和3∶9( )

  (2)60∶30和160∶80( )

  (4)0.2∶0.4和1.6∶4( )

  并组成比例。(学生先写再说)

  3.随意写比例,互相查看。(至少写2个)

  第二部分:比例的性质

  (一)讲授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观察:在比例里有几个数?这几个数叫什么?这几个数有没有区别?

  学生发言,老师小结: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的,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老师边指边说),靠近等号的(中间的两项)两项叫内项,两端的两项叫外项。如:

  请你指出黑板上比例中的内外项。

  现在请你做一件工作:先算出两个外项的积,再算出两个内项的积。算完以后你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

  通过以上几道题,使学生看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比例的性质。(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这个规律是在什么前提下成立的呢?必须是在比例里,才能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们说说什么叫比例的性质?这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第二个内容。

  师: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比例的性质如何理解呢?

  80×6=2×240 1.2×8=24×0.4

  即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用字母这样表示:

  (二)课堂练习

  (放幻灯片)

  (1)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的比例是否正确?

  (2)用2,8,5,20四个数组成比例。

  (3)填适当的数。

  3∶18=5∶( )

  为什么填30?有几个答案?

  4.8∶0.6=( )∶2

  为什么只能填16?

  12∶( )=( )∶5

  有几个答案?

  (4)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80,那么这个比例中的内项积一定是几?为什么?

  (5)在比例中两个内项分别是45和2,那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积应该是几?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1.质疑:(学生、老师质疑)(幻灯片)

  ①表示两个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对吗?

  2.思考题:

  (1)根据30×3=45×2写比例式。

  (2)求x:

  12∶30=8∶x

  能不能应用今天所学的内容解决?怎么解决?比例的性质还可以应用在什么问题上?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案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设计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本教案分为两部分,先教授比例的意义,再教授比例的性质。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用汽车两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老师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性质。首先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另外,在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情况下,老师出了两道题,目的是巩固对比例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最后老师出的思考题,为解比例做铺垫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老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做些调整,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按照这个程序教学是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教案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50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扑克牌10张(2~10以及A),圆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一辆汽车4时行160 km,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12∶16 34∶18 4.5∶2.7 10∶6

  教师:同学们发现4.5∶2.7和10∶6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比相等。)这两个比你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能。)请同学们用等号把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探究比例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列表如下:

  竹竿长26

  影子长39

  教师:观察上表,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比值。把这些比都写出来。

  学生讨论并写出比,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观察这些比,哪些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9∶6,6∶2=9∶332=96,62=93

  教师: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教师: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断2∶5和80∶200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第50页的课堂活动。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教师: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看看书就明白了。

  指导学生看书后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3∶2=9∶6和6/2=9/3的内项和外项。

  学生找出后,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要求学生找出刚才自己说的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在比例里,靠近等号的两个数是内项,剩下的两个数是外项;如果写成分数形式,那么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就是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愿意去寻找吗?(愿意)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又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后,教师提醒学生:是不是每个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多找几个比例试一试,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同学们通过多个比例的探究,发现它们都有这个规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这个规律吗?

  指导学生归纳后,教师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提高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求:第(1)小题用比的意义来判断,第(2)小题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第(3),(4)小题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判断。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2题,教师订正。

《比例的意义》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运用,反比例的意义(参考教案二)。

  2.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为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幻灯)

  一种练习本的数量和总页数如下表:

  师: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量?

  (2)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3)表内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填空。(小黑板(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__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________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_关系。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

  (2)水稻产量一定,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

  (3)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

  (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

  (5)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

  可选其中一、二题,说一说为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得很好。你们想一想,有正比例就一定有反比例。什么时候成反比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小黑板(二))

  例4 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如下表:

  (1)分析表,回答下列问题。(幻灯出示)

  ①表中有哪种量?

  ②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

  ③你能说出它们的关系式吗?

  ④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⑤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然后分组讨论以上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发言。

《比例的意义》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

  技能目标: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比的知识,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二、教学过程

  1.比例的意义

  (1)出示P40例1

  操场上和教室里两面*的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2.4∶1.6=3∶2

  60∶40=3∶2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做一做

  1、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6∶4 (4)0.6∶0.2和∶

  答:(1)6∶10=3∶5 9∶15=3∶5 (2)20∶5=4∶1 (3)6∶4=3∶2

  (4)0.6∶0.2=3∶2 ∶ =3∶1

  所以,只有第一组可以组成比例为6∶10=9∶15

  2、用图中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比例?

  答:2∶4=1.5∶3 4∶2=3∶1.5 3∶4=1.5∶2 4∶3=2∶1.5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

  拓展延伸

  用8、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

  课后习题

  一、填空

  1、( )叫做比例。

  2、两个比的( )相等,这两个比就相等。

  3、把6×8=24×2改写成四个比例。

  4、把7m=8n改写成四个比例。

  5、根据8×9=3×24,写出比例( )

  6、如果7a=6b,那么a:b=( ):( )。

  7、如果9a=5b,那么b:a=( ):( )。

  二、选择

  1、下面的比中能与3∶8组成比例的是( )。

  A.3.5∶6 B.1.5∶4 C.6∶1.5

  2、甲数除乙数的商是1.8,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A.9:5 B.5:9 C.1:8

  3、下面的数中,能与6、9、10组成比例的是( )。

  A.7 B.5.4 C.1.5

  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案9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案10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出示CAI课件(一张微型照片)。你能看出这是杭州哪一个景点的照片?的确,照片太小了,那现在老师将这张照片按一定比例放大一些,。由此出现一张*湖秋月的风景照。【诱发审美注意】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 教学比例的意义

  1、 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 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 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 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二)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 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 8 : 6 = 4 : 3

  内 项

  外 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 )

  12

  2

  ( )

  =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 出示 【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 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 你发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 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 8 : 12 = X : 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 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 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

  1

  12 : 24 和18 : 36

  0.4 : 和0.4 : 0.15

  14 : 8 和7 : 4

  5

  2

  2、根据18 x 2 = 9 x 4 写出比例。【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3、从1 、8、0.6、3、7五个数中

  (1) 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2) 任意选出3个数,再配上另一个数,组成比例。

  (3) 用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四、 实际应用

  不久前,汪骏强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汪骏强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强强哥哥,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

  同学们,如果你是汪骏强,你准备怎么办?

  执教者 方 艳


《比例的意义》教案10篇(扩展2)

——《比例的意义》教案10篇

《比例的意义》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2.请你找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1.2∶0.4 24∶8 6∶2 1.2∶0.4 24∶8

  (二)学习新课

  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80千米,第二次6小时行240千米,请你说出第一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80∶2

  再请你说出第二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240∶6

  师:现在你分别求出两个比的比值。(学生口述,师板书:80∶2=40,240∶6=40)

  师:你们观察一下两个比的比值怎么样?这两个比之间有没有关系?(学生互说)

  得出:第一个比的比值是40,第二个比的比值也是40。因为比值相等,所以比就相等。(老师板书: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把两个比连起来。)

  教师把80∶2和240∶6中间用等号连起来,然后边指着边说:“像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比例的意义。”(老师板书课题)

  师:至于什么叫比例以及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条件,请你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告诉学生页数,从第几行看到第几行。)

  思考题:

  1.什么叫比例?

  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

  采取自学→两人讨论→集体讨论。

  师再次强调组成比例的条件:

  A.必须是两个比。

  B.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

  C.必须是一个式子。

  最后得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老师将板书完整化)两个比表面上看不同,其实质是相同的,也就是比值相同。那么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式,关键是看比值是否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

  师:上面那些比符合比例的意义吗?能否组成比例?(学生说,老师连线或让学生连线。)

  比例还有其它书写格式吗?请同学们看,老师怎样写。

  (三)巩固反馈

  1.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3和3∶9( )

  (2)60∶30和160∶80( )

  (4)0.2∶0.4和1.6∶4( )

  并组成比例。(学生先写再说)

  3.随意写比例,互相查看。(至少写2个)

  第二部分:比例的性质

  (一)讲授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观察:在比例里有几个数?这几个数叫什么?这几个数有没有区别?

  学生发言,老师小结: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的,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老师边指边说),靠近等号的(中间的两项)两项叫内项,两端的两项叫外项。如:

  请你指出黑板上比例中的内外项。

  现在请你做一件工作:先算出两个外项的.积,再算出两个内项的积。算完以后你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

  通过以上几道题,使学生看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比例的性质。(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这个规律是在什么前提下成立的呢?必须是在比例里,才能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们说说什么叫比例的性质?这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第二个内容。

  师: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比例的性质如何理解呢?

  80×6=2×240 1.2×8=24×0.4

  即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用字母这样表示:

  (二)课堂练习

  (放幻灯片)

  (1)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的比例是否正确?

  (2)用2,8,5,20四个数组成比例。

  (3)填适当的数。

  3∶18=5∶( )

  为什么填30?有几个答案?

  4.8∶0.6=( )∶2

  为什么只能填16?

  12∶( )=( )∶5

  有几个答案?

  (4)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80,那么这个比例中的内项积一定是几?为什么?

  (5)在比例中两个内项分别是45和2,那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积应该是几?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1.质疑:(学生、老师质疑)(幻灯片)

  ①表示两个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对吗?

  2.思考题:

  (1)根据30×3=45×2写比例式。

  (2)求x:

  12∶30=8∶x

  能不能应用今天所学的内容解决?怎么解决?比例的性质还可以应用在什么问题上?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案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设计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本教案分为两部分,先教授比例的意义,再教授比例的性质。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用汽车两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老师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性质。首先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另外,在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情况下,老师出了两道题,目的是巩固对比例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最后老师出的思考题,为解比例做铺垫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老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做些调整,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按照这个程序教学是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50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扑克牌10张(2~10以及A),圆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一辆汽车4时行160 km,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12∶16 34∶18 4.5∶2.7 10∶6

  教师:同学们发现4.5∶2.7和10∶6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比相等。)这两个比你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能。)请同学们用等号把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探究比例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列表如下:

  竹竿长26

  影子长39

  教师:观察上表,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比值。把这些比都写出来。

  学生讨论并写出比,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观察这些比,哪些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9∶6,6∶2=9∶332=96,62=93

  教师: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教师: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断2∶5和80∶200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第50页的课堂活动。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教师: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看看书就明白了。

  指导学生看书后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3∶2=9∶6和6/2=9/3的内项和外项。

  学生找出后,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要求学生找出刚才自己说的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在比例里,靠近等号的两个数是内项,剩下的两个数是外项;如果写成分数形式,那么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就是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愿意去寻找吗?(愿意)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又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后,教师提醒学生:是不是每个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多找几个比例试一试,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同学们通过多个比例的探究,发现它们都有这个规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这个规律吗?

  指导学生归纳后,教师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提高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求:第(1)小题用比的意义来判断,第(2)小题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第(3),(4)小题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判断。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2题,教师订正。

《比例的意义》教案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 学 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枝数比的比值一定)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说明:根据刚才学习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 =k (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哪位同学说说零件总数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怎样想?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判断方法来做一些题。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结合写出数量关系式。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必要时写出关系式让学生判断)

  4.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习八第3题。

《比例的意义》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

  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

  (一)复习准备

  1.求比值:

  2.请你找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

  1.2∶0.4 24∶8 6∶2 1.2∶0.4 24∶8

  (二)学习新课

  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80千米,第二次6小时行240千米,请你说出第一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80∶2

  再请你说出第二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

  板书:240∶6

  师:现在你分别求出两个比的比值。(学生口述,师板书:80∶2=40,240∶6=40)

  师:你们观察一下两个比的比值怎么样?这两个比之间有没有关系?(学生互说)

  得出:第一个比的比值是40,第二个比的比值也是40。因为比值相等,所以比就相等。(老师板书: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把两个比连起来。)

  教师把80∶2和240∶6中间用等号连起来,然后边指着边说:“像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比例的意义。”(老师板书课题)

  师:至于什么叫比例以及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条件,请你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告诉学生页数,从第几行看到第几行。)

  思考题:

  1.什么叫比例?

  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

  采取自学→两人讨论→集体讨论。

  师再次强调组成比例的条件:

  A.必须是两个比。

  B.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

  C.必须是一个式子。

  最后得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老师将板书完整化)两个比表面上看不同,其实质是相同的,也就是比值相同。那么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式,关键是看比值是否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

  师:上面那些比符合比例的意义吗?能否组成比例?(学生说,老师连线或让学生连线。)

  比例还有其它书写格式吗?请同学们看,老师怎样写。

  (三)巩固反馈

  1.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1∶3和3∶9( )

  (2)60∶30和160∶80( )

  (4)0.2∶0.4和1.6∶4( )

  并组成比例。(学生先写再说)

  3.随意写比例,互相查看。(至少写2个)

  第二部分:比例的性质

  (一)讲授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观察:在比例里有几个数?这几个数叫什么?这几个数有没有区别?

  学生发言,老师小结: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的,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老师边指边说),靠近等号的(中间的两项)两项叫内项,两端的两项叫外项。如:

  请你指出黑板上比例中的内外项。

  现在请你做一件工作:先算出两个外项的积,再算出两个内项的积。算完以后你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

  通过以上几道题,使学生看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比例的性质。(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这个规律是在什么前提下成立的呢?必须是在比例里,才能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们说说什么叫比例的性质?这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第二个内容。

  师: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比例的性质如何理解呢?

  80×6=2×240 1.2×8=24×0.4

  即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用字母这样表示:

  (二)课堂练习

  (放幻灯片)

  (1)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的比例是否正确?

  (2)用2,8,5,20四个数组成比例。

  (3)填适当的数。

  3∶18=5∶( )

  为什么填30?有几个答案?

  4.8∶0.6=( )∶2

  为什么只能填16?

  12∶( )=( )∶5

  有几个答案?

  (4)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80,那么这个比例中的内项积一定是几?为什么?

  (5)在比例中两个内项分别是45和2,那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积应该是几?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1.质疑:(学生、老师质疑)(幻灯片)

  ①表示两个相等的式子叫比例。对吗?

  2.思考题:

  (1)根据30×3=45×2写比例式。

  (2)求x:

  12∶30=8∶x

  能不能应用今天所学的内容解决?怎么解决?比例的性质还可以应用在什么问题上?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案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设计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本教案分为两部分,先教授比例的意义,再教授比例的性质。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用汽车两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老师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性质。首先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另外,在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情况下,老师出了两道题,目的是巩固对比例意义的认识与理解,最后老师出的思考题,为解比例做铺垫工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老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做些调整,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按照这个程序教学是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50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扑克牌10张(2~10以及A),圆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一辆汽车4时行160 km,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12∶16 34∶18 4.5∶2.7 10∶6

  教师:同学们发现4.5∶2.7和10∶6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比相等。)这两个比你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能。)请同学们用等号把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探究比例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列表如下:

  竹竿长26

  影子长39

  教师:观察上表,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比值。把这些比都写出来。

  学生讨论并写出比,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观察这些比,哪些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9∶6,6∶2=9∶332=96,62=93

  教师: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教师: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断2∶5和80∶200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第50页的课堂活动。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教师: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看看书就明白了。

  指导学生看书后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3∶2=9∶6和6/2=9/3的内项和外项。

  学生找出后,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要求学生找出刚才自己说的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在比例里,靠近等号的两个数是内项,剩下的两个数是外项;如果写成分数形式,那么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就是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愿意去寻找吗?(愿意)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又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后,教师提醒学生:是不是每个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多找几个比例试一试,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同学们通过多个比例的探究,发现它们都有这个规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这个规律吗?

  指导学生归纳后,教师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提高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求:第(1)小题用比的意义来判断,第(2)小题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第(3),(4)小题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判断。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2题,教师订正。

《比例的意义》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感受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②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初步渗透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教学情境,感受比例尺

  (一)画画比比

  1、 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前的这块黑板同学们熟悉吗?

  请你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和宽。

  2、 丈量黑板的长和宽:(板书:黑板实际长3.5米,宽1.5米)

  3、 画黑板:你能照样子把黑板画在本子上吗?(师巡视)

  4、 质疑:这么大的黑板,为什么能画在这么小的一张纸上呢?(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评析:照样子画黑板是同学们美术课上再熟悉不过的举动,但以此为本节课的开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比例尺,实为教者的匠心之笔!]

  5、挑两个黑板图(一个画得不像一个画得较像)出示:

  a) 评价:①谁画得更像一点?

  ②分析图A画得不像原因可能是什么?(长和宽缩小的比例不一样。)

  b) 师生合作,算一下长和宽分别缩小了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屏幕显示)

  图上长7厘米,长缩小:3507=50 图上长5厘米,长缩小:3505=70

  宽1.5厘米,宽缩小:1501.5=100 宽2.5厘米,宽缩小:1502.5=60

  c) 点拨:从上面计算结果来看图A长和宽缩小的比例差距较大(即比例失调),所以看上去画得不像;而图B长和宽缩小的比例接近,所以看上去画得较像。

  [评析: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分析画得像与不像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比例尺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比例尺的兴趣。]

  (二)再画再比

  1、想一想怎样画得更像?(长和宽缩小的比例要保持相同。)

  2、课件展示准确的*面图:

  3、请你帮老师算算长和宽分别缩小多少倍?

  图上长3.5厘米缩小:3503.5=100 宽1.5厘米缩小:1501.5=100

  4、小结:当长和宽缩小的倍数相同时,黑板的*面图就十分逼真!由此可见,为了能反映真实的情况,画图时必须要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评析:从画黑板提出问题到比比谁画得像分析问题再到如何画得更像解决问题。教者均是置学生于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感受并理解比例尺意义,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二、结合实际,理解比例尺

  (一)说一说

  ①讲授:课件中的长方形是按缩小100倍来画的,我们就说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②谁来说说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百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百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等等)。

  ③图A、图B长和宽比例尺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一幅图一般只有一个比例尺,当长和宽的比例尺不一样时,所画黑板就会失真。

  ④用自己话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尺?怎样计算比例尺?

  小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通常写成前项是1的比。

  (二)算一算

  ①下图是我校附近的*面图(屏幕同时显示),新华五村菜场距我校直线距离约300米,可在这幅图上只画了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评讲:你是如何算得?结果是多少?(1﹕10000)要注意些什么?

  ②从1﹕10000这一比例尺上,你能获取那些信息?

  板书: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万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厘米等等。

  [评析:比例尺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点,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意义时,运用实例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口脑并用,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含义,为下面多种角度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

  三、联系实际,应用比例尺

  (一)求图上距离

  1、还是在这幅图上,现在要标上区委,估计一下我校离区委直线距离有多远?(400米)你看在这幅图上要画多长?

  ①独立思考,试试看,如感觉有困难小组内小声讨论。

  ②评讲: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算?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方法一:400米=40000厘米 方法二:400米=40000厘米

  4000010000=4(厘米) 400001/10000=4(厘米)

  方法三:10000厘米=100米 方法四:用比例解(略)等等

  400 100=4(厘米)

  小结:求图上距离可以用乘法计算,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关键是理解的角度不一样。

  ③如何画?自己画画看。(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常规去画,注意方向。)

  [评析:怎样计算图距和实距?教者一改以往根据比例尺计算方法去死套公式(图距=实距比例尺;实距=图距比例尺)的做法,也一改教材中烦琐的比例解法,而是借助于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不把知识点讲死,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以人为本,即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练一练:

  区委东北是我区闹市区十村,已知区委和十村实际距离是2.5千米,在这图上应画多长?如何画?自己画画看。(课件演示)

  3、画一画:

  ①请准确地画出教室前黑板的*面图。(怎样画才算准确?)

  ②评讲:你是如何画的?方法一:自己定一个比例尺算出图上长和宽然后画;方法二:在原有图上以长的比例尺为比例画出宽;方法三:在原有图上以宽的比例尺为比例画出长。

  (二)求实际距离

  1、 西厂门在区委的东南面,(课件演示)量得图上距离是9厘米,如何算实际距离?有几种算法?

  ①独立思考;②合作交流;③讲评算理。(略)

  2、练习:南钢宾馆在区委西南(课件演示)量得图上距离是18厘米,如何算实际距离?

  [评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大厂区各地名,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画地图联系实际应用比例尺意义计算图距和实距,使学生对数学倍感亲切,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突出的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三)新课延伸

  1、 南京距大厂40千米,画在这幅图上要画多少厘米?

  ①独立列式计算(400厘米)。

  ②要画400厘米,你有何感觉?(太长画不下)

  ③画不下怎么办?(调整比例尺)

  ④说说你的调整方案?

  [评析: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矛盾冲突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使学生跳出大厂看比例的目的。]

  2、请拿出标有南京上海的地图,找出比例尺并说说意义。

  ①同座位间合作算出实际距离。

  ②一辆汽车从南京早上9﹕00从南京出发赶往上海,要赶下午2﹕00的飞机,如果车速是每小时80千米,问能否赶及?为什么?

  2、五一长假是旅游的黄金季节,请同学们采访一下听课的老师,最向往哪个大城市,然后根据地图帮老师算出实际距离,再告诉被采访的老师。

  [评析:很有创意!采访老师,就地取材增加课的参与度;学生下位采访,体现课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再延伸!]

  四、课堂总结,回顾比例尺(略)

  [总评:本节课循着一根知识主线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引入新知别出心裁,探究新知有章有法,练习设计富有创意;同时循着一根能力主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无论是哪个环节的例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同时多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严禁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的轻松,学有成效。]

《比例的意义》教案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师:这节课我们上一节数学课,这节数学课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和发现呢!同学们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声,看见鲜艳的*,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特性呢!你们想去发现这个特性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指名读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是什么样的?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回答,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四、汇报学习收获

《比例的意义》教案8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1、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笼统概括能力。

  3、使同学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学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同学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同学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同学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同学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同学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同学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同学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同学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同学写成分数形式。

《比例的意义》教案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3.说一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1某运输公司要运一批300吨的货物。让学生计算并完成填表任务。

  每天运的数量(吨) 10 20 30 40 50

  所需的天数 30 15 10 7.5

  在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讨论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300。提问:这里的30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自己学习例2,仔细想想你发现了些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小组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不变,当长发生变化时,长方形的宽发生变化吗?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1和例2,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1、例2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说明:像例1、例2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 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那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比例的意义》教案10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出示CAI课件(一张微型照片)。你能看出这是杭州哪一个景点的照片?的确,照片太小了,那现在老师将这张照片按一定比例放大一些,。由此出现一张*湖秋月的风景照。【诱发审美注意】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 教学比例的意义

  1、 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 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 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 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二)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 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 8 : 6 = 4 : 3

  内 项

  外 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 )

  12

  2

  ( )

  =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 出示 【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 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 你发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 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 8 : 12 = X : 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 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 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

  1

  12 : 24 和18 : 36

  0.4 : 和0.4 : 0.15

  14 : 8 和7 : 4

  5

  2

  2、根据18 x 2 = 9 x 4 写出比例。【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3、从1 、8、0.6、3、7五个数中

  (1) 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2) 任意选出3个数,再配上另一个数,组成比例。

  (3) 用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四、 实际应用

  不久前,汪骏强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汪骏强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强强哥哥,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

  同学们,如果你是汪骏强,你准备怎么办?

  执教者 方 艳


《比例的意义》教案10篇(扩展3)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案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1页例1一例3、“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枝数比的比值一定)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说明:根据刚才学习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正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哪位同学说说零件总数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怎样想?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判断方法来做一些题。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结合写出数量关系式。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必要时写出关系式让学生判断)

  4.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习八第3题。


《比例的意义》教案10篇(扩展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5篇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1

  教学目标:

  1、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 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 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 5/8:1/4 7.5:3 ⑷ 2:8 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 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 出示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课件出示: 3 : 5

  前项 后项

  (2) 课件出示:3 : 5 = 18 : 30

  内项

  外项

  (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 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 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全课总结(略)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第1、2、3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关键:

  观察众多的实例,概括出比例意义的过程;找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的规律。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一)教师出示投影,结合画面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看了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美吗?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方公里,幅员之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页复习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5:2.7。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合作互动,探求共性。

  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活动内容1”。

  活动内容1: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有意义的比。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然后让学生汇报活动情况,小学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任意板书几个比例式。(如80:2=200:5, = ,2:5=80:200,5:200=2:80……)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抽象概括,及时巩固。

  (l)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完成第2页“做一做”,并说明理由。

  (4)让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比例,并说明理由。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l)让学生查阅教材,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内项”、“外项”。

  (2)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

  (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让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以下活动内容2:

  活动内容2: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活动情况,认识到任何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都存在相等的关系。

  (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完成板书。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完成练习一第1题区别比与比例。

  2.先让学生解答第2页“做一做”第l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而且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3.完成练习一第2题。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含“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两部分。本节课的内容是这个单元的起始,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比例、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还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遵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有效学习情境的创造。

  新课伊始,通过谈话激活学生对*的已有认识,引出本节课要用的**的三种不同规格的相关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熟悉的现实情境中,情绪饱满地进入到对比例知识的探究学习中。

  2.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先引导学生依据三面*的长与宽写出多个比,再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比值相等,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引出比例,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进行归纳总结出比例的意义。

  3.重视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以“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探究为例,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思维互补,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又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渗透情感,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画面,学生观察,激发爱国情操。

  (*升*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

  师:这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

  2.课件出示*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升旗仪式上的*:长5 m,宽 m。

  操场升旗仪式上的*:长2.4 m,宽1.6 m。

  教室里的*:长60 cm,宽40 cm。

  师:这些*的大小不一,是不是*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导入新课。

  师:每面*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结合*的知识来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在加强学生对*知识了解的同时,有效地引入学习资源,为学生探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提供第一手资料。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自主尝试。

  课件出示教材40页主题图,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不同场景*旗的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2)汇报、交流。

  预设

  生1:*升旗仪式上的*。

  长∶宽=5∶=

  生2:操场升旗仪式上的*。

  长∶宽=2.4∶1.6=

  生3:教室里的*。

  长∶宽=60∶40=

  (3)感知比例的意义。

  观察写出的比,想一想,这些比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用等号连接的两个比的式子可以怎样写?

  预设

  生1:可以用等号连接,因为它们的比值相等。

  “2.4∶1.6=”和“60∶40=”可以写作“2.4∶1.6=60∶40”。

  生2: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

  生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50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扑克牌10张(2~10以及A),圆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一辆汽车4时行160 km,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12∶16 34∶18 4.5∶2.7 10∶6

  教师:同学们发现4.5∶2.7和10∶6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比相等。)这两个比你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能。)请同学们用等号把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探究比例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列表如下:

  竹竿长26

  影子长39

  教师:观察上表,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比值。把这些比都写出来。

  学生讨论并写出比,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观察这些比,哪些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9∶6,6∶2=9∶332=96,62=93

  教师: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教师: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断2∶5和80∶200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第50页的课堂活动。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教师: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看看书就明白了。

  指导学生看书后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3∶2=9∶6和6/2=9/3的内项和外项。

  学生找出后,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要求学生找出刚才自己说的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在比例里,靠近等号的两个数是内项,剩下的两个数是外项;如果写成分数形式,那么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就是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愿意去寻找吗?(愿意)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又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后,教师提醒学生:是不是每个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多找几个比例试一试,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同学们通过多个比例的探究,发现它们都有这个规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这个规律吗?

  指导学生归纳后,教师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提高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求:第(1)小题用比的意义来判断,第(2)小题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第(3),(4)小题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判断。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2题,教师订正。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幻灯片、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三幅场景图。

  (1)图上描述的是什么情景?这几幅图都与什么有关?

  (2)这三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3)你们有见过这样的*吗?或者这样的?

  我们的*,不论大小,之所以形状相同,是因为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制作的,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明确意义

  1、提问:你们知道每一幅图*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

  2、谈话:在制作*的过程中存在着有趣的比。请同学们拿出第一张自主学习卡,算一算这三幅*的长、宽之比,求出比值,并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我们以操场上和教室里的*为例,2.4:1.6= ,60:40= ,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2.4:1.6=60:40,因为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所以还可以写成=。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5、在上图的三面*的尺寸中,还有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6、深入探讨:

  (1)比例有几个比组成?

  (2)是不是任意两个比都能组成比例?

  (3)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7、完成“做一做”。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学习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我们知道组成比的两个数分别叫前项和后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吗?(课件出示)

  (1)指名读一读有关知识。

  (2)谁来介绍一下在2.4:1.6=60:40中,内项和外项分别是谁?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

  2.4: 1.6 = 60: 40 (外项)(内项)

  └-内项-┘ =

  └------外项-------┘ (内项)(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你能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吗?

  (4)任意选择一个比例式,标出内项、外项,同桌两人互相检查。

  2、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活动探究,总结性质。

  谈话:比有基本性质,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也有它特有的性质,请同学们拿出2号自主学习卡,小组讨论一下,写一写,算一算,解决以下问题。

  ①计算下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2.4:1.6=60:40 =

  ②你能举一个例子,验证你的发现吗?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④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

  (2)运用性质。

  ①提问: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觉得运用它能解决什么问题?

  ②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3和8:5 (2) 0.2:2.5 和 4:50

  (3) :和 : (4) 1.2: 和 :5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在a:7=9:b中,( )是内项,( )是外项,a×b=( )。

  (2)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3和8,则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外项可能是( )和( )。

  (3)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内项的积是( ),如果一个外项是 ,另一个外项是( )。

  (4)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8,其中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是( )。

  (5)如果5a=3b,那么, = , = 。

  2、判断。

  (1)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减去两个内项的积,差是0。( )

  (2)18:30和3:5可以组成比例。( )

  (3)如果4X=3Y,(X和Y均不为0),那么4:X=3:Y。( )

  (4)因为3×10=5×6,所以3:5=10:6。( )

  3、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能写几个写几个)

  16 × 3 = 4 × 12

  四、总结归纳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警察可以根据脚印的长短判断罪犯的大致身高,根据影子的长度可以算出一棵大树的高度等,都与比例有关,我们只要认真学好比例,就一定能帮助我们了解其中的奥秘。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 1.6 = 60: 40 (外项)(内项)

  └-内项-┘ 或 =

  └------外项-------┘ (外项)(内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A:B=C → AD=BC


《比例的意义》教案10篇(扩展5)

——《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课件设计3篇

《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课件设计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一二课时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两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教学反思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一、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索过程

  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有效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

  二、找准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学以致用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与生活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来测测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把数学和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既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课件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师:课前我们先进行一组口算练习,下面请##同学上台主持。

  一、求比值

  3 : 8= 2 : 6= 4 : 4= 9 : 3= 8 : 24=

  5 : 20= 8.8 : 1.1= 16 : 96=

  二、化简比

  4 : 5= 2 : 20=

  32 : 4= 4 : 44=

  15 : 25= 10 : 80=

  师:看来同学们口算的都比较准确,昨天我们共同交流了学习目标,大家进行了自主学习,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学自主学习中的知识链接部分

  (小组活动)

  师:知识链接的内容是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密切的联系,看大屏幕,在山东半岛的东南端有一座啤酒飘香的城市青岛,而青岛啤酒更是闻名中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啤酒生产中的数学,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这是它2天的运输情况,根据这个表格,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全面,那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好工,准备汇报展示。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

  生汇报:我来汇报……其他小组有什么评价或补充吗?

  师评价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不错,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根据比例的定义我们知道比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就可以组成比例:两个比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例如16 :2 = 32 :4,师:2:1与谁能组成比例?

  (生答)

  师: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说出老师指的这个数是比例的外项还是比例的内项?

  (师指生齐说)

  师:同学们反应特别快!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那这个比我们可以写成

  师:请你观察,在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里,比例的外、比例的内项是谁?

  师:同学们表现特别棒,那老师来考考你!看能不能通过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会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真不错,其实,在比例的2个外项和2个内项之中隐藏着1个秘密,下面,请同学们以16 :2 = 32 :4为例,研究一下,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秘密,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你提供3个温馨提示

  (指1生读温馨提示)

  (生合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台来把你们的发现跟同学们分享。

  (生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能通过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太厉害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可发现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师:下面我们就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拓展应用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师:下面我们进行达标检测

  (生完成后)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他同学拿出红笔,同桌互换。

  (小组汇报)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组员全对的奖励一颗小印章。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棒,继续努力,好,下课!

  教后反思: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35—36页的内容,本节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重点)。2、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难点)。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需要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我大胆放手,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讲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很多资料,并观看了视频,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属于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大多数学生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知识忘到脑后,因此,通过课前口算练习和知识链接环节,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利用导学案自学的能力,大胆放手。

  课改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迹而已。

  三、从情境图入手,丰富资源

  从境景图入手,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过现实情景体会比例的应用,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意义的教学。

  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举例验证,最后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积极性也很高。

  五、练习由易到难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把12 : ( ) = ( ) : 5这个比例补充完整,告知学生有无数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学生的表现也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一、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如何准确地处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以上是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希望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课件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做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什么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商,叫做比值。

  (3)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青岛都有哪些产品非常有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青岛啤酒享誉世界各地,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

  出示课件:这是一辆货车正在运输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大麦芽。

  这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一辆货车运输大麦芽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运输次数 2 4

  运输量(吨) 16 32

  根据这个表格,让学生提出有关比的数学问题。同桌俩人,一个提问题,一个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本上,看哪对同桌合作得最好,提出的问题最多。

  谈话:谁来交流?跟大家说一下你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问题:

  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16 : 2)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32 :4)

  货车第二天的运输量与第一天运输量的比是多少?(32 :1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一一贴或写于黑板)

  2 :16; 4 :32; 16 :2; 32 :4;

  16 :32; 2 :4; 32 :16; 4 :2。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谈话: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现在就请你观察这两个比(16 :2;32 :4)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比值相等)

  思考:这个比值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每次的运输量)

  既然它们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

  学生用等号连接,并请学生把这个式子读一下。

  试一试: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用等于号连接?在你的练习本上写写看。(学生独立完成)

  介绍: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数学上就把它叫做比例。我们知道,比有前项、后项,比例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像16、4位于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2、32位于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先把2 :16=4 :32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再同桌俩交流它的内项外项分别是谁。

  自学提示: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棒,现在请你看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能否根据刚才所学知识解决。(学生独立完成)

  2、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

  4︰6

  比例

  2︰3=4︰6

  3.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6∶9 和 9∶12

  总结方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4.谈话引入: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它们两者之间可是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你想揭穿这个秘密吗?

  那就请你以16:2=32:4为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等方法,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关系!

  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出示研究方案: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

  ③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6、全班交流。

  (1)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2)还有其他发现吗?

  (3)你们组所发现的是不是个偶然现象呢?咱们最好是怎么办?

  7、验证发现,共享成功。

  师:对,举例验证,这可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方法。那现在,咱们可以利用黑板上的比例,也可以自己组一个新的比例,验证看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学生独立验证)

  8、利用一个比例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9、小结:不错,看来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思考,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一条规律。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数学上我们把这条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也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在继分数、比的基本性质之后学习的第三个基本性质。运用它,我们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10、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 和 8∶5

  方法: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二)自主练习,拓展提升

  1、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3∶ 1/4和12∶9 16∶2和32∶4 7∶4和5∶3 80∶2和200∶5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 =12∶9 16∶2=32∶4 7∶4≠5∶3 80∶2=200∶5

  2、连线:自主练习第3题。

  3、填空:自主练习第6题。

  4、自主练习第10题:

  2:1=4:( ) 1.4:2=( ):3 1/2:1/3=3( ) 12:( )=( ):5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几个写几个)。

  2、3、4 和 6

  因为 2 × 6 = 3 × 4 所以这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2:3=4:6 6:4=3:2 4:2=6:3 3:6=2:4

  2:4=3:6 6:3=4:2 4:6=2:3 3:2=6:4

  练习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沟通。

  (三)回顾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比例的意义》教案10篇(扩展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3篇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32—34页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六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爱动脑筋,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今天,我和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想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P32页四幅图。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师问:

  ①这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事物?(齐说)

  ②这四面*出现在什么场合或什么地点?(指生回答)

  ③这四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这四面*的大小相同吗?

  说明:虽然*的大小不同,但是,这四面*都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那么,我国的*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从*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⑤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四面*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师板书)

  ⑥请同学们看我们写出的*长与宽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谁发现了我国*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法规定:*的长与宽的比值是3/2也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3:2)

  师问:

  ①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比,如: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么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生:相等。

  那么我们能用什么符号可以把它们连接成等式?生:等号

  谁来用等号把这两个比写成等式?师板书: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数形式来表示这个式子也可写成:或2、4/1、6=60/40

  ③根据我们写出的四面*长与宽的比及比值,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两个比并用“=”连接成等式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师小结:请同学们观察板书的等式,揭示: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比例吗?(找3名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出示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意义

  问题:

  ①从比例的意义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板书重点符号)

  ②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③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找出的比都是长与宽的比,现在你能找出这四面*宽与长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课件出示P33页做一做1题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么比例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34页前两行及例题。同时思考(课件出示)什么是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课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观察:2、4∶1、6=60∶40

  思考: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可以相互讨论)

  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你的发现: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话把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吗?(找3名同学回答)

  下面我们计算2、4:1、6=60:40的两个內项积与两个外项积,共同验证一下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集体计算后师问: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你们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验证发现了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出示板书,指生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4/1、6=60/40

  问题: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怎样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指生回答师小结: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师课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们已经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

  课件出示: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0:2与2、5:0、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讲解时可启发:如果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哪两个数是內项,,哪两个数是外项,那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因为10X0、5=52X2、5=5,所以假设成立,10:2与2、5:0、5能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P34页做一做题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6、师:学习到这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两种。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是否相等。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断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內项的积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內项是1/9,则另一个內项是()

  ②2: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P37页5题,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

  1、6X60=96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比例的意义中,我通过出示课本图先了解图意,再写出四面*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根据比值相等进行*法教育。然后根据学校里两面*的比,得出两个比相等。最后通过四面*长与宽的比,写出多个等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其后通过四面*宽与长的比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新知不知不觉被学生掌握理解。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学习。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理解,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养学生会看书的习惯。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观察比例式,在思考讨论两个內项和两个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计算、观察、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习题设计时,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巩固新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知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于简单的谈话间,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本节课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放在一起学习觉得内容较多,完成教学有些困难,同时比例的灵活应用题目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有些遗憾,同时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多一些题目就好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比例的意义》教案10篇(扩展7)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3篇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比例的意义》教案10篇(扩展8)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3篇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上完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猜测两种量还可能成什么比例,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后我问学生想学会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再让学生猜测这些知识,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这一环节设计巧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节课教材上的例题是由例一变化来的,教学正比例时,我也是自己重新编写了例题,因为我感觉利用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这三种量认识正、反比例对学生来说有些抽象,不接近生活。因此,我借鉴了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这一事例,学生感觉这就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亲切易懂,并且愿意在这个表格中找寻规律,进而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练习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上的几个练习分成三个层次,设置了三个智力台阶(基础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取得成功机会,使他们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积极自信的信心。

  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我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各行各业密切联系的习题,既有学生做练习,骑车上学,又有学校烧煤、买课桌,农民播种,工厂运货物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比例的意义》教案10篇(扩展9)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习: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习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习。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2

  今天上了一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验课,课后的第一感受就是学生一头没有把握好,以致于练习的内容都压缩了。下面对整个教学做如下反省:

  一、开始阶段写比这一环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原本的意图是通过找相等的比后引出比例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没料到学生举手少,发言少,稀稀拉拉的几个比,没有任何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这一环节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比,直接求比值,从比值中看相等的比,既让学生了解比例是怎么来的(看比值是否相等),又进一步为学习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打下基础。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学比较含糊,没有突出点,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弄不清哪个是用意义在比较,哪个是用基本性质在比较。教学过程应该改为上面这一段,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抓住关键,让学生多说,说完整。

  三、练习难度偏高。从这堂课来看,似乎难度高了些,以致于学生思考时间比较长,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如果前面的问题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而且还能成为这课的亮点。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

  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们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们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

  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们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课后我们反思,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时间增多,相应的耕地的公顷数也就是工作总量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们当时没想到的,我们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在上课时我们有些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说,有些包办代替,应当多找些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这节课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于教学重点突出,练习有层次,能够在不断的变化形式上加强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味道还不浓,我们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多,我们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稍弱一些,还应当大胆的让学生进行探究。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习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在学习比例的意义 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

  (三)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4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32—34页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六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爱动脑筋,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今天,我和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想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P32页四幅图。

  二、探究新知

  1、比例的意义

  师问:

  ①这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事物?(齐说)

  ②这四面*出现在什么场合或什么地点?(指生回答)

  ③这四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指生回答)

  ④这四面*的大小相同吗?

  说明:虽然*的大小不同,但是,这四面*都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那么,我国的*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从*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⑤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四面*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指生回答师板书)

  ⑥请同学们看我们写出的*长与宽的比及求出的比值,谁发现了我国*法是怎样规定*的大小的?(*法规定:*的长与宽的比值是3/2也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3:2)

  师问:

  ①现在我们选取其中的两个比,如: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3/2相等。那么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生:相等。

  那么我们能用什么符号可以把它们连接成等式?生:等号

  谁来用等号把这两个比写成等式?师板书:2、4:1、6=60:40

  ②如果用比的分数形式来表示这个式子也可写成:或2、4/1、6=60/40

  ③根据我们写出的四面*长与宽的比及比值,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两个比并用“=”连接成等式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师小结:请同学们观察板书的等式,揭示: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师: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比例吗?(找3名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出示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意义

  问题:

  ①从比例的意义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板书重点符号)

  ②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③看大屏幕,刚才我们找出的比都是长与宽的比,现在你能找出这四面*宽与长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吗?(指生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两个比相等的?)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来考一考大家:

  课件出示P33页做一做1题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2、比例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都知道比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那么比例各部分名称叫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P34页前两行及例题。同时思考(课件出示)什么是比例的项?什么是比例的外项?什么是比例的内项?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课件演示。

  做一做:指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课件出示)

  4、5∶2、7=10∶6240/160=144/96

  3、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观察:2、4∶1、6=60∶40

  思考: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可以相互讨论)

  用下面的比例验证你的发现:

  6∶10=9∶158∶2=20∶5

  你能用一句话把发现的规律说出来吗?(找3名同学回答)

  下面我们计算2、4:1、6=60:40的两个內项积与两个外项积,共同验证一下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集体计算后师问:这三位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不对?你们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计算、验证发现了数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师出示板书,指生读)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个新知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看大屏幕(课件出示)2、4/1、6=60/40

  问题: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应该怎样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指生回答师小结: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师课件

  演示2、4/1、6=60/40→2、4X40=1、6X60

  4、我们已经理解了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么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

  课件出示:你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10:2与2、5:0、5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讲解时可启发:如果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哪两个数是內项,,哪两个数是外项,那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否计算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因为10X0、5=52X2、5=5,所以假设成立,10:2与2、5:0、5能组成比例,即10:2=2、5:0、5

  5、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吗?课件出示P34页做一做题目要求及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6、师:学习到这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生:两种。一种是根据比例的意义,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另一种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看两个外项和两个內项的积是否相等。

  三、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做一做,相信你能行!

  1、判断

  ①10∶5=2是比例。()

  ②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內项的积的差是O、()

  2、填空

  ①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內项是1/9,则另一个內项是()

  ②2:9=8:()

  3、用你喜欢的方法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P37页5题,逐一出示各题,学生回答,教师课件演示)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或学到了那些知识?

  五、课后作业:搜集生活中的比例,看看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4:1、6=3/2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4:1、6=5:10/32、4;1、6=15:10

  5:10/3=15:105:10/3=60:40

  60:40=15:10

  2、4X40=96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

  1、6X60=96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比例的意义中,我通过出示课本图先了解图意,再写出四面*长与宽的比并求比值,根据比值相等进行*法教育。然后根据学校里两面*的比,得出两个比相等。最后通过四面*长与宽的比,写出多个等式,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其后通过四面*宽与长的比巩固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新知不知不觉被学生掌握理解。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比例各部分名称我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学习。设计意图是通过重视自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内容非常容易理解,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两个问题检验,培养学生会看书的习惯。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观察比例式,在思考讨论两个內项和两个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计算、观察、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习题设计时,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巩固新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知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如何教会学生思维。而这节概念课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恰恰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于简单的谈话间,简单的提问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总结出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于不经意的诱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计算、观察、比较、验证让学生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向到最后的豁然明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数学家”,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探究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本节课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放在一起学习觉得内容较多,完成教学有些困难,同时比例的灵活应用题目没有达到预先的效果有些遗憾,同时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多一些题目就好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5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

  1、判断。

  2、组比例。

  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

  (三)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从整堂课来看,把握住了整个流程,抓住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从孩子们的反馈可以看出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对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掌握都很好,并能运用它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了孩子是课堂主体这一理念,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在探索中得出结论并能学以致用。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亮点是在学习比例的时候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比例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将学习内容“大板块”交给学生,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共同探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告诉孩子们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孩子们热爱数学并能学好数学。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在时间上掌握不是很好,在前面复习导入部分用时过多,加上练习题偏多、偏难,以至于学生思考时间较长,所以整堂课看起来前松后紧。

  其次,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孩子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并且在整堂课中的语速都偏快。

  再次,在知识的讲解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不够灵活,在分数比例里应该读成比的形式,但一部分同学读成了分数形式,而没有给予纠正。在练习题中孩子们耗时较多,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在最后思考题的摄入中给孩子们的启发较少,没能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让我和孩子们都能有更大的进步!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7

  昨天区教研员吴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教案,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耐心的吴老师,帮我把课的重点应该怎么突出,难点应该怎么化解讲了一遍。细心的吴老师,还建议我去参考一下国标本中的相关内容。匆匆忙忙不够认真的我,却忘记带笔和本子做记录,只能凭大脑记忆思路了,而我当时还没有备课(原本没打算上这课的)。只好从一下班就开始加紧,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教案和课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总体感觉这篇教学设计的思路比较有条理,一开始复习比的相关知识,由求比值引入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比例的意义,而通过观察比例,发现组成比例的条件。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过比例的意义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组成的是怎样的比例式,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自己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前面问的比较琐碎后面缺少了五分钟让我把最后一道设计好的开放性的题目出示出来。同时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这节课,我会怎么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判断思路的时候,可以请一两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方法已经掌握了,就不需要请太多的人重复说,这样可以抓紧时间让学生做几道灵活一点的题目,比如已经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第四个项,比如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比例。这些我事先也考虑到了,但是没能教学进去,需要以后注意。我还在想,其实这堂课中概念部分的教学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适当记录一些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个过程都写下来,否则也是耽误时间。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紧凑以扩展后面的思路上。本来我还挺高兴自己在课后能感觉出一点东东的,但后来在听了陈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肤浅:(

  陈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提了几点意见:

  1,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陈老师说,可以打开一点,直接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我一听就感觉出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都是和我这节新授课的内容有关联的,复习一下,对于后面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很大的好处。我又反思“我怎么没想到呢?”然后我给自己的解释是,怕学生打的太开耽误时间:(后来我又想,只要学生熟练,其实口答几句话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的。。。哎,我们上课总是会在时间上斤斤计较。。。不够大气。。。

  2,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但陈老师就点明,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单价。如果买的本数增多,相应的钱数也就是总价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3,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陈老师说,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我一想,对哦,还是自己考虑不完善。而且从意义上的区别说下去后,正因为他们的意义不同,比有前项后项,那么比例中的四个数应该叫什么呢?就可以顺利引入下面的内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4,陈老师提的第4点是我上完课就想到的,就是练习题的开放性不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只有意义和性质两种思路,其实还可以用化简比来求,我本来想在开放性的题目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的,但没能来及上到这里就下课了,少了五分钟。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指导,为我在课堂教学及内容设计的“广”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知道要上好一节课确实很不容易,自己备完感觉好象过程挺流畅了,但其实认真思考下来,可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还有很多。谢谢老师的指导!希望陈老师朱老师有空的时候多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指导我们,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8

  本周三,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9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

  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0

  同课异构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师的常态课也是一种检验,同时,能与同事取长补短,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过同事的评课,能发现自身上课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习惯性的问题。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习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习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

  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习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5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比例的意义》教案10篇(扩展10)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

  1导入环节

  为了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升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以黄山风景PPT配乐(高山流水)导入,通过第一天的课堂反应,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是很积极,但是问题来了:第一导入有一些太长,与教材内容想关联程度不大,耽误了课堂时间。

  2新授

  教材中例1直接引入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量,我觉得引入太多,自己根据黄山风景导入中的门票价格,编制例题一道,先来教授相关联的量。然后通过例1来认识正比例。这样的处理带来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例1和试一试,两道来认识正比例,第1题比值为速度80是整数,试一试中比值单价为0.3为小数,教材编写从整数到小数,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如果引入我的例题就打破了教材的编写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决定删除这部分内容。

  3课件PPT的制作不太合适,内容太多,每页上的字数太多,每页上最多不能超过4行字,我在制作PPT时总是想把所有内容都呈现出来,总怕不全面,都想呈现给孩子看,不想错过什么,熟不知道孩子们根本不会看,而且呈现太多会导致重点不明确。第二次试课我忍痛删除了一部分。

  4童谣中有反比例的部分,现在刚上出示有一些太早,应当反比例上完呈现。学生理解深度会加深。利于掌握新内容。

  5课堂上教师不能频繁移动自己的位置,这样会影响学生思考。

  上完这节课,我身上暴露的问题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去改进,反思,特别是最教材的整体把握。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2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通过复习、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3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3

  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系列训练,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地掌握知识体系,而且能在规律上点拨启发,所以学生主动性高,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既开动了学生脑筋,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习,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探究、创新意识,以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使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和扩展延伸,形成学生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4

  1.学习方式的一点点转变,带来学习效果的一大块进步。

  要改变以往接受式的学习,多给学生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实践表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正比例的练习中,学生都能够用除法去验证结果是不是一定的,从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见教学效果非常好。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慢学习速度,有助于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正比例意义一课包含的难点很多,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都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把这些知识都集中在一堂课中,学生囫囵吞枣,理解得不深不透。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正比例的意义,并且在发现规律上重点着墨,看起来好像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重点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的含义,为后继学习扫清了障碍。

  3.一点点遗憾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竿高与影长是成正比例的。如果能够让学生到外面实际测量一下,会更有说服力。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5

  反思整节课,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实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再设计一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学生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例2,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三、在生活中运用

  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于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为此,在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四、在练习中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设计了几道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通过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但在教学正反比例意义时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整堂课,由于量比较大,虽然设计比较到位,但由于把握不够,显得有些着急,而且乱,今后教学中应努力改进。

  这堂课,对教材中几个概念,在理解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两种量叫做相关量的两种量,课本上的概念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那么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算不算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说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有点相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不相关,比如人到长大以后开始发胖,身高不变,体重变化,这又这么说?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6

  正比例的意义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因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把“分层”理念贯穿于整节课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教学中我尽最大努力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知识和不同程度的提高。新课开始,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种情景,利用表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两种相关联的量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表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例题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灵活运用《分层测试卡》这一教学资源,把其中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和层次的不同选择性的适时融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而服务。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表格,创设学生熟悉的系列生活情境,与正比例的意义进行联系。让学生独立填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在填表的过程当中,强化学生对于概念表象的建立。通过学生独立填表让学生几次感知“变”与“不变”,在感知“变”与“不变”过程中体会“相关联”,以此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拓展提升等系列的学习活动,这样安排教学使学生经历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并且采取数形的教学手段把具体的数据用图像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经历用具体数据解释图像,用图像描述具体数据的过程,做到“数”与“形”的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概念模型,并为今后函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有力的知识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获得了新知。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7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是在孩子们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孩子们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孩子们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孩子们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是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如何让学困生掌握概念、判断时明确的阐述理由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关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特别是=单价,单价就是“比值”学生比较好理解,由此可以引导同学们学习其它两个量的关系。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两个相关联的量,思考他们之间的特征,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孩子们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孩子们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孩子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们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特别是区别“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的时候,让学生讨论,其实小组讨论中仍然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发言人,而学困生主要是听,他们的思维还没到能辨析的程度,只是模糊的有点感觉,“可能成吧……”如果真能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也会让学困生很受益的。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练一练习题后,又设计了两道加深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圆的半径和圆有什么关系,让孩子们在巩固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学会通过研究会判断,同时孩子们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孩子们的归纳能力,使孩子们进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

  可能自己在*时的教学中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发言,所以在发言的时候学生还不能完全放开,显得有点拘谨,但通过后面的练习,使我意识认识到学生对于正比例的意义印象非常深刻,而原因正是上课方式的改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自学研究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8

  星期五上了一课《正比例的意义》,上完课听了老师们的点评,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对于备课时遇到的许多矛盾也豁然明朗了。

  这是一堂概念课,全新的概念传授,在这之前学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基础,得出概念必定要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规律。原先的备课就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通过填表,再通过一个个的小问题的问答逐步发现。如果在一堂公开课上直接就这样上,是不是不太能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于是,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本周一我校第三届读书节拉开了帷幕。“六(4)班有一位李明同学,今年13岁,身高1.5米。上星期天,他专门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到市图书馆去购买图书,行了3小时,买了4本单价为12元的《青铜葵花》,用掉60元,还剩40元。”

  师:同学们,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量? 围绕这几组数量关系师出示了四张统计表

  表一:李明骑自行车的路程和时间如下表

  表二:《青铜葵花》总价和单价统计如下表

  表三:李明买书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统计如下表

  表四:李明的身高和年龄情况如下表

  (让生逐一填写完整。其中表四的空格要求学生通过预测完成)

  师问:从这四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根据你的发现给这四张表分分类?

  设计意图:将多种数量整体融合在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将表格填写完整的过程是为了学生初步意识到每张表格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给这几张表格分类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开什么是“相关联的量”、什么是“比值一定”,在比较区别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判断两个量能否成正比例的两个必备条件。

  陈老师点评:老师课前做了精心准备将所有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生活情境中,这样的设计是不错,但有些细节应注意,如作为15岁的李明骑了3小时去买书,有点不符合实际,如果改成乘车去买书,同样达到设计意图,又符合实际;学生在预测李明40、60岁的年龄时不一定就一个答案,在一定的范围内左右应该也认同,不能全盘否定。

  罗主任点评:一开始就抛出这四张表让学生去比较,这样的安排顺序混乱。学生对于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是怎样一种模式、具体概念还没有形成之前,后面两张表的出现会影响学生对新知掌握,应让学生在掌握好概念后,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再出现后两张表让学生去判断。如果我上的"话,就直接出示书中的表格(例1、2),填完整的基础上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反思:怎样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效果。按照我这样的设计,中上等学生应该是掌握的不错,那后进生呢?与主任的上课设计两相比较,可能后者的设计使后进生更容易掌握,掌握的更扎实。不管是*时的随堂课还是领导来听的公开课,“真实有效”才是我们的课堂追求,不能因为追求某种形式,而忽略学生的掌握过程。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9

  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学生接受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时问题比较大,一部分同学对于这两种比例关系的意义比较模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辨析这两种比例关系,我利用了一节课时间进行了对比整理,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种比例关系的异同后,总结出判断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先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和一定的量;第二步列出求一定量的数量关系式;第三步根据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对照判断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从而确定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根据这三个步骤做有关的判断练习时,思路清晰了,也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和窍门,不再是一头雾水了,逐渐地错误减少了。看来在一些概念性的教学中必要的点拨引导是不能少的,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给学生一定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能提高教学效率。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反思这节课,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也为下一步学习反比例的知识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知识的来源。这节课的教学,我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所有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样,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化,学生易于接受。

  3、在合作中感悟,融汇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标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种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4、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为了及时巩固新知识,完成了试探练习后,又加了一组巩固练习,这组练习,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3个题,让全体学生巩固了新知;接着又通过一个生活趣味题,让全体学生融汇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又设计了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题,将课堂气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有所进,整个练习将全班上中下各类学生都调动起了相应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并且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我的这节课汇报完毕。不当之处,欢迎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非常感谢大家。云教学反思阅读教学反思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1

  正反比例应用题从教参上看主要是分三个层次教学:

  1、正比例应用题的教学,

  2、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

  3、正反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的总结。

  重点应放在如何判断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上。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谈我自己的体会

  成功之处:

  1、开头的复习比较的设计比较到位,层次分明,时间分配得当。

  2、总结解比例的方法时能鼓励学生去体验,通过小组的方式去总结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

  1、例题教学时应让学生讨论分析,多花时间研究数量关系式。

  2、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按步就搬,应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进表扬,充分让学生表现自己。

  3、改造例1时让学生宏观上思考与例1的区别,这样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4、练习题中的表述要清,练习的亮点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2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单从教材的量来看,书本从第11页至13页,满满的三页纸,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文还要长,从这点上让我感受到教学难度相当大。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50÷9=5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9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再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3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比和比值。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只有比值一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

  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

  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90米。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是90米,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

  最后,在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教材中这个概念比较长,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要真正完整的记忆下来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以我结合每个关系式,让学生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比值有什么特点,这样对应去理解每句话,最后达到真正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把这个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老师举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学生印象比较深刻,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数量关系学生掌握的不理想,在后面的练习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还应该多练习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把”正比例”这一知识点掌握扎实。

正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让学生感受、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1、通过初步观察、计算感知概念。

  我将例1调整为学生较熟悉的单价、数量、总价的例子,再由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初步感受“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以及比值不变,为后面学生发现变化规律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堂学生表现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发现、归纳规律所有时间短了,语言组织也比较到位,教学反思《《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2、强化认识,正确建模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实际,自主开发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本学习形成补充和拓展。

  “成正比例的量”例1教学,我觉得不够,因为成正比例的量这个概念本来就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这么短暂的接触难以很快正确建模,因此,补充时要有一定变化,所以补充了一个例2。

  通过例1和例2这两张表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观察并总结正比例的意义。

  3、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深化认识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把握、运用概念,概念归纳出来后,引导学生找准把握概念的“关键词”非常必要,而且有效。提出“要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哪几个条件”这个问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后面运用概念作有利指导。(1、两种相关联的量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3、比值一定)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中,我在想:到底怎样教学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如何让学生理解与发现。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向面让学生理解:

  1、如果学生从两个量的数量关系上来看是可以肯定的。

  2、一种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一定要强调“随着”,是一种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另一种量的变化,另一种量的变化一定是因为前一种量的变化而引起的,而不是单纯来看两种量都在变,就说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我觉得在教学中我在第2点上引导不够,因此造成后面练习中学生的困惑。

推荐访问:教案 比例 意义 《比例意义》教案【10篇】 《比例的意义》教案1 比例的意义的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