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国内外研究现状(6篇)

时间:2023-05-03 12:06: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乡村振兴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热则古丽·穆萨热比古丽·阿卜来提(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29)[摘要]依托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全文数据库,借助Citespace对乡村振兴战略主题的129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提炼和把握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总结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前沿,为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趋势;Citespace[中图分类号]F323;G3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28-19-31研究设计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战略工程,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破解农村发展矛盾的根本途径[1]。为有效筛选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高质量文献数据,依托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CNKI),以“乡村振兴”或“乡村治理”为主题,高级检索从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的文献,对检索结果进行反复筛查和整理,剔除来自报纸、会议介绍、观点综述等非学术性研究文献和与检索主题联系不紧密的部分数据,终得129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献。采用常用的Citespace知识图谱绘制软件,从年度发文量、关键词聚类、时区分析等角度,对筛选出的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2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现状概述村振兴研究进展的知识图谱和乡村治理等高频热点词可以看出,2018年是以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体系和协同治理为关键词展开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2019年是以新乡贤、基层组织、社会组织、新时代为关键词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2020年是以乡村治理现代化、组织化、农村社会组织为关键词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说明学术界对农村社会组织形态的研究颇有兴趣;2021年基层党组织、法治化等关键词占据高位,这一变化与现阶段坚持和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国等密切相关(见图2)。201820192021#0乡村治理基层党组织乡村善治法治社会和谐稳定乡村社会治理#3高层论坛#4农村社会组织#1和谐稳定#2乡村振兴战略村民自治乡村治理多元主体新乡贤治理治理有效基层组织乡村振兴我国对乡村相关领域的研究较多,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研究成果是从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该名词后才开始逐渐增加的。截至目前,以乡村振兴和社会组织为共同关键词的核心期刊文献数量达129篇,其中2018年20篇,占15.5%;2019年47篇,占36.4%;2020年48篇,占37.2%;2021年14篇,占10.9%,如图1所示。50发文量/篇40302010020182019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治理社会组织内在逻辑治理主体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新时代组织化农村社会组织图2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发展脉络图谱关键词是研究领域和文献的核心概括,明确锁定了文章的主题,根据关键词出现频率对关键词的中心性进行综合考量,可得出该领域学者研究的热点。由表1、图3可清晰地看出,出现频次高于10次的关键词依次是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社会组织及乡村振兴战略,较弱频次年份20202021的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村民自治、乡村治理现代化等;而中心性≥0.1的关键词共有10个,其中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战略及路径中心性较高。综合来看,乡村治理、新时代、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图12018-2021年CNKI核心期刊乡村振兴年发文量分布2.1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对文献关键词做共现网络分析,从乡作者简介:热则古丽·穆萨(1994—),女,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热比古丽·阿卜来提(1994—),女,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XIANGCUNKEJI2021年10月(上)19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XIANGCUNKEJI乡村科技表1关键词频率和中心性排序统计情况频次排序(N≥5)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社会组织中心性1.011.560.310.580.160.000.000.450.000.00法治社会基层组织乡村善治和谐稳定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路径协同治理治理有效社会组织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体系2018201920202021中心性排序(C≥0.1)频次85681710887665组织化新时代农村社会组织治理现代化新时代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协同治理社会组织新乡贤基层组织农村社会组织治理有效组织化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主体内在逻辑路径多元主体乡村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基础党组织和谐稳定法治社会乡村善治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新时代社会组织内在逻辑农村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心性1.561.010.960.580.580.450.310.310.160.16频次68852102617222乡村振兴战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村民自治乡村治理现代化新时代基层组织新乡贤治理主体乡村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村民自治多元主体治理村民自治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社会治理乡村治理新乡贤乡村社会治理图3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关键词年份强度开始结束2018—2021图5乡村振兴研究关键词时区分析图谱2.2乡村振兴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对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治理主题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以文献关键词为节点,每年度作为一个时间片段,阈值项选择“TopNperslice”,并取N=50,通过聚类、关键词选择和LLR算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获得以下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结果如表2所示。由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得,模块值Q=0.69,说明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S=0.92,意味着聚类令人信服;调和平均值(Q,S)=0.7886,表明该研究聚类效果较好。据词频分布特征可知,目前国内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研图4乡村振兴研究关键词前16位突现强度分析图谱究热点和规律主要有以下方面。聚类0#,文献数量为7篇,紧密程度为0.812,平均年份为2018年,主要高频词是乡村治理,其权重为10.17;新乡贤权重为9.18,社会组织权重为5.58,村民自治权重为4.93,说明2018年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热点是围绕乡村治理模式和治理主体的进一步探索。基于“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乡村治理经历了从国家权力全能治理与主导转向村民自治、社会资源提取与输入等变迁模式,国家对乡村的管控呈现乡村管控与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特征[2]。乡村振兴中新乡贤的培育可以有效应对民众参与不足、集体行动困境等难题,有益于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3]。聚类1#,文献数量为5篇,紧密程度为0.939,平均年份为2019年,主要高频词是乡村振兴战略,其权重高达10.79;及村民自治是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更好地了解不同时间段学术界对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变化,利用Citespace对已有文献进行关键词突现及时区分析,如图4所示,2018—2021年突现强度≥0.5的关键词共有15个,其中村民自治强度最高(1.09),其次为治理主体、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有效及乡村振兴战略。由关键词时区分析图谱可以看出,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该领域不断有新的关键词出现,表明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持续吸引着更多学者关注(见图5)。与2019年相比,2020年研究方向更多关注乡村振兴及乡村治理主体方面,关注参与路径和内在逻辑的文献较多。自2020年至今,治理现代化和农村组织化的相关内容受关注度较高。20XIANGCUNKEJI2021年10月(上)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表2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聚类分析聚类号文献量紧密度平均年份Label(LLR)对数似然率标签词乡村治理(10.17,0.005);新乡贤(9.18,0.005);社会组织(5.58,0.05);村民自治(4.93,0.05);多元主体(4.55,0.05);治理(4.55,0.05);基层组织(3.15,0.1);法治社会(3.15,0.1);乡村善治(3.15,0.1);治理有效(3.11,0.1);社会治理(2.35,0.5);协同治理(2.35,0.5);乡村振兴战略(2.35,0.5);乡村治理现代化(2.35,0.5);体系构建(2.26,0.5);基层党组织(2.26,0.5);能力体系(2.26,0.5);国家治理(2.26,0.5);乡村治理转型(2.26,0.5);传统乡贤(2.26,0.5);参与路径(2.26,0.5);乡村共治(2.26,0.5);乡村公共性(2.26,0.5);参与机制(2.26,0.5);农民合作经济组织(2.26,0.5);可行性(2.26,0.5);公民参与(2.26,0.5);政府治理(2.26,0.5);农村社会组织(1.56,0.5);乡村社会治理(1.56,0.5);教育扶贫(1.56,0.5);脱贫(0.77,0.5);新时代中国(0.77,0.5);治理现代化(0.77,0.5);组织化(0.77,0.5);治理能力(0.77,0.5);070.8122018多元共治(0.77,0.5);机制(0.77,0.5);政府(0.77,0.5);发展型社会(0.77,0.5);乡村文化振兴(0.77,0.5);治理共同体(0.77,0.5);现代乡村(0.77,0.5);国家治理现代化(0.77,0.5);社会资本(0.77,0.5);基层治理(0.77,0.5);内在逻辑(0.77,0.5);产业兴旺(0.77,0.5);社会协同(0.77,0.5);地域社会(0.77,0.5);主体多元化(0.77,0.5);社会治理体系(0.77,0.5);法治(0.77,0.5);农村环境治理(0.77,0.5);嵌入(0.77,0.5);农民专业合作社(0.77,0.5);乡村治理体制(0.77,0.5);合法性(0.77,0.5);脱贫攻坚(0.77,0.5);公众参与(0.77,0.5);县域治理(0.77,0.5);民族乡村(0.77,0.5);治理创新(0.77,0.5);培育和发展(0.77,0.5);新时代(0.77,0.5);社会资本理论(0.77,0.5);农村基层治理(0.77,0.5);合作社民主管理(0.77,0.5);乡村管理体制(0.77,0.5);留守型村庄(0.77,0.5);传统社会组织(0.77,0.5);现代化(0.77,0.5);乡村治理体系(0.39,1.0);集体行动(0.27,1.0)乡村振兴战略(10.79,0.005);社会组织(10.53,0.005);乡村社会治理(7.15,0.01);乡村振兴(4.76,0.05);发展型社会(3.55,0.1);乡村文化振兴(3.55,0.1);现代乡村(3.55,0.1);产业兴旺(3.55,0.1);农村环境治理(3.55,0.1);嵌入(3.55,0.1);脱贫攻坚(3.55,0.1);培育和发展(3.55,0.1);社会资本理论(3.55,0.1);留守型村庄(3.55,0.1);传统社会组织(3.55,0.1);村民自治(1.9,0.5);新乡贤(1.51,0.5);和谐稳定(1.51,0.5);基层组织(1.51,0.5);乡村善治(1.51,0.5);乡村治理体系(1.5,0.5);乡村治理(1.29,0.5);教育扶贫(1.15,0.5);治理主体(1.13,0.5);乡村治理现代化(1.13,0.5);多元主体(0.75,0.5);农村社会组织(0.75,0.5);集体行动(0.75,0.5);主体冲突(0.75,0.5);路径(0.75,0.5);多元化(0.75,0.5);治理(0.75,0.5);社会治理(0.47,0.5);协同治理(0.47,0.5);目标模式(0.37,1.0);脱贫(0.37,1.0);新时代150.9392019中国(0.37,1.0);治理现代化(0.37,1.0);组织化(0.37,1.0);治理能力(0.37,1.0);基层党组织(0.37,1.0);能力体系(0.37,1.0);多元共治(0.37,1.0);机制(0.37,1.0);政府(0.37,1.0);国家治理(0.37,1.0);乡村治理转型(0.37,1.0);传统乡贤(0.37,1.0);治理共同体(0.37,1.0);作用(0.37,1.0);参与路径(0.37,1.0);国家治理现代化(0.37,1.0);农村全民健身(0.37,1.0);社会资本(0.37,1.0);乡村共治(0.37,1.0);基层治理(0.37,1.0);内在逻辑(0.37,1.0);社会协同(0.37,1.0);地域社会(0.37,1.0);乡村公共性(0.37,1.0);主体多元化(0.37,1.0);法治(0.37,1.0);参与机制(0.37,1.0);合作社规范发展(0.37,1.0);发展路径

篇二:乡村振兴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当不太了解,又想弄清某一情况或事件时,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项的调查,最后将调查结果、战略性的建议写进调查报告。怎样写调查报告才规范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村振兴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村振兴发展现状调查报告1建始县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早,xx年业州镇就与旅游局共同发起在野韭池搞农家乐试点,当时由于经验不足,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其实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

  一、建始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现状与差距

  我们认为,我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突出优势。我们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现在的建始无线通信已完全覆盖全县,对外信息交流非常便捷。高速公路即将通车,建始已经融入了恩施州一小时经济圈,铁路也即将通车。建始大部分的乡村距县城都在一个小时以内的车程。加上两条国道、清江水路的立体交通网络将逐渐形成。便捷的交通将为建始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良好的生态植被,宜人的环境气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我县山岭纵横、河谷幽深。最高海拔2090米的太平峰,最低的野三口310米,使之立体气候明显。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70%的森林覆盖率,是最适宜人类和动植物生长的地方。良好的生态和宜人的气候环境为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我们除了拥有“人类起源地”的国家级桂冠,还有闻名全国的“南方最大的落叶松

  基地”长岭岗林场,还有清江发源地之一的野三河,龙骨水瀑布及原始森林,奥陶纪石林代陈沟,山水风光独特的大沙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原始的自然风貌迷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奇异诱人。与此同时,我县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农家小院,慢节奏的农家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农民朋友,都是极好的乡村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

  4、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我们除了拥有蜚声中外的民歌《黄四姐》以外,还有《中国名胜辞典》中推介的石通洞、石柱观等名胜古迹。丝弦锣鼓、闹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的独具特色重要形式。吴国桢故居、五阳书院等一批历史古迹以及中共湘鄂西地下党革命活动地、官店战场坝苏区、红军树等红色旅游资源;独具民俗特色的汉族、苗族、土家族文化,和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乡村旅游势头良好,有待于引导

  我县乡村旅游是伴随着人民小康生活的到来而应运而生,沐浴着农村改革的春风春雨而茁壮成长的朝阳事业。

  它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

  1、因地制宜,农家游乐应运而生。新世纪之初,步入整体小康的城里人到乡下休闲度假渐成时尚,一些农户就根据自己条件,开发出了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如对应城区休闲需求的“野韭池新农村”、红土坪的“xx山庄”、“xxxx”等,对应到风景区观光游客食宿的“黄鹤桥农庄”、高坪的“八角人家”、“偏沟湾农庄”等。因为市场有需求,农家乐一产生就显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几年之间,我县乡村旅游已成稳步发展趋势。

  2、因陋就简,不记成本廉价经营。起步阶段的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由于资金有限,投入就不大,因而硬件设施都显简陋。一些农户因陋就简上阵,主要靠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虽然收入不多,也使世世

  代代务农为本农民尝到了甜头。

  3、因人成事,各自为政短线为主。广大农民在完全没有看到过农家乐是什么样子,更谈不上有什么经营经验的情况下,自己认为该怎么干就怎么干,把一个个农家乐办了起来。他们大多以接待一天两天的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棋牌娱乐为主的短线经营。在不断的探索中他们闯出了种田之外挣钱的路子。

  4、因势利导,点多面广渐成气候。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一经出现,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就给予了它足够关爱和照顾。在大力宣扬鼓励的同时,还给予了用地、用电、用水、税费等各方面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因势利导,全方位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如高坪、花坪召集各农家乐主协商制订服务规范,举办农家乐从业人员的培训等。据统计,我县现有农家乐50多家,接待能力已达上万人。野韭池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多的时候一天接待游客100多人。

  (三)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忽视有效地保持“乡村性质”和“乡村意象”,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不少农家乐就是一个“乡村麻将会所”。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我区广大农村道路差,还不具备可进入性;还有部分农村农电网未改造,电力不稳定;大部分乡村没有建成集中供水体系,未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厕所的冲水、洗浴条件没有改善,接待游客的硬件设施、景点建设、环境打造等总体上讲还比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因为没有一个规划作指导,各地的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他们各方面的局限,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有的甚至造成了浪费,也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

  4、产品初级,特色不够鲜明。由于缺乏市场理念、产品定位不准、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是个体经营,大部分农家乐的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不少村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农家乐建设和经营中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只顾赚钱,有的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是真正的农家乐。

  二、建始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与定位

  如前所述,我县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形象鲜明、风貌独特、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强区。笔者认为,我县乡村旅游总的定位是建成恩施、建始城的后花园。这个总的定位又可分为四个重要的基地:即建成对大都市最具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纳凉避暑重地、户外运动场地。

  (一)四大基地的市场定位

  1、观光农业基地。依托业州的生态农业大观园、现代农业展示区、高山反季节蔬菜示范区、药材种植示范区、生态有机茶园、果园、花卉苗木园、高山牧场、水产养殖场等一系列农牧水产业作载体,不断扩大各片区种养殖规模,提高档次,增强观赏性与参与性。逐步形成大观的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药材和高山牧场,其他大小水库的生态水产养殖等一系列极富观赏性和参与性的知名的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建始县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

  2、休闲度假胜地。依托交通要道、风景名胜区、江河水库、森林草场等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的地方,建设一批度假村、休闲山庄和农家乐。形成对应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年龄对象消费群体的规模不同、档次不等的休闲度假场所。其中重点是环境的建设、特色的出新和服务的提升,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起居环境,安全卫生、细致如微、热情周到生活与出行服务。使之不仅能留住游客,还要能吸引回头客,甚至能成为他们定期或长期休闲度假的场所,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

  3、纳凉避暑重地。要利用素有“小武汉”之称的花坪、落叶松基地长岭岗等一系列高海拔山区和海拔在800米上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夏季的气温要比火炉武汉、重庆低十多度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纳凉避暑重地。要根据不同的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消夏纳凉项目,如修建森林木屋、湖边草房、岩洞居室、竹林小院、溪边吊脚楼、林间别墅等纳凉度夏的场所;配套开发一些适合夏季的体育健身与游乐的项目,如湖库垂钓、游泳、深潭跳水、溪流戏水、地宫探洞、林间游戏、散步、棋牌等;还可为一些人士提供诸如网上办公、交易、科研、艺术创作的条件,为残疾和康复病人提供疗养、康复治疗的条件,使他们都能较长时期的住下来,轻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4、户外运动场地。依托享誉全国的落叶松基地长岭岗,打造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场所。既可举办如国际国内的山地越野车赛、山地自行车赛、军事体育五项赛、攀岩比赛等正规的体育赛事;也可为广大的“车友”、“骑友”、“驴友”等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活动场地。尤其值得一提的“驴行”活动,他们就特别钟情于像长岭岗等一些空气新鲜人迹罕至的地方。可以设计若干条或长或短、或难或易的线路,沿途群众为他们提供食宿、生活物资补给、向导护送等服务,也是高山偏远地方开展乡村旅游的一条路子。

  (二)典型引导树立样板

  建始县的乡村旅游发展了近十年,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引导,大多数都办成了农村饭馆、麻将馆,还有个别办成低级趣味的场所。笔者在长期的旅游实践中,多次到全国乡村旅游办的好的地方考察,河南的重度沟、海南的万泉河、桂林的漓江等,都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有效发挥资源的作用,极大地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在旅游开发和实践中得到实惠。旅游业才能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在大沙河办乡村旅游试点,大沙河离城区近,生态环境好,时令水果有特色,农家乐也有一定特色。要在交通设施给予支持,即在汪家寨洞出口300米修建大沙河旅游码头(绕过了险滩),让农民打造船,接城里的人们去大沙河,大沙河的自然风光优美、时令水果如釉子、梨子都是优良品种,在大沙河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旅游局曾经在那里做过探讨,要组织当地老百姓学习和打造黄四姐文化品牌。一是政府要在基础设施资金方面给予扶

  持;如步行道、水利设施等。二是旅游部门要有专人指导,抓好样榜带动全县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建始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我们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坚持四项原则,采取四项策略

  (一)坚持四项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旅游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

  2、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要遵循保护性的开发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必须要保护好乡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和农耕民俗等乡村文化资源。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标志标牌的设置等,都要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注意投入、产出的测算和经营管理,也要注意社会效益,要考虑旅游者的身心健康和获得更多的知识;既要考察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又要考察基础设施改善、民间文化的发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社会指标,做到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农村产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以谋划。要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我县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要对这些地域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计划安排,对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对旅游景点和接待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对旅游风貌的设计加以规范。在规划的引领

  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政府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移民资金、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政策性资金,用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各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给乡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以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3、重大项目带动,辐射引导发展。建始乡村旅游发展应当坚持“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要利用大项目扩大影响,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批中小项目和农家乐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4、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做出如成都的“五朵金花”一样的几个精品项目,紧接着就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旅行社等中介机构,以交通便捷、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农家美食、知青年代、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等为卖点对外营销。要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乡村振兴发展现状调查报告2最近,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会议提出的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

  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学习领会这些精彩表述,令人振奋,记忆深刻!城镇和乡村应该是城镇化发展的两翼,新型城镇化肯定是城镇与乡村的共同发展,中央会议的精神,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村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依托旅游业、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的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共识、政策基础、市场需求、产业规模、带动效应和推进机制等方面出现了可喜的景象。如何在小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旗帜下,加快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我以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一股强劲的东风,“美丽乡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标尺。

  “记住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是构建区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是老百姓小康家园的心灵慰藉,是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魅力所在,是休闲旅游时代的文化体验。是我们小康社会品质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外游客品质旅游的追求。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学习研究,我以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美丽乡愁”的实现有多种途径可以探索:

  一是把“科学发展”的理念,渗透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首先从地方官员的观念更新着手,从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社会有规律的阶段发展和环境资源可持续的健康成长入手。坚守科学的理念、科学的主导、科学的管理。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首先将环境保护、旅游组织、休闲行为、康乐选择、就业机会、生活质量作为政府政策干预的考量。欧盟以乡村旅游为抓手,推动地区发展和结构调整。欧洲乡村旅游发展的著名战略就是积极倡导乡村“社区参与”的发展模式,公众与私人联合,共同制定发展战略和一系列公众、私人在社区尺度上乡村发展的革新。

  二是让“乡村意境”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

  乡村旅游在全球蓬勃发展的趋势,是从风景名胜区发展为各种乡村区域,并深入小镇村庄,使之更加乡村化。政府视休闲旅游为社区发展与变革过程中的重要机制。乡村旅游特色化、品牌化,乡村社区旅游规划成为休闲乡村与社区变革的主要举措。工作中,我有个重要体会:项目建设坚持规划第一,规划工作坚持文化第一,文化挖掘坚持特色第一,特色物化坚持市场第一。“乡愁”是精神文化层面的情感代码,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必须始终坚持让“乡愁”带着社会、文化因素融入规划的“底线”,尤其是休闲乡村产品开发和主题小镇建设中。前不久召开全国人居工作现场会的浙江省桐庐县,坚持科学统筹、生态为本、文化引领,既塑造了形神皆备的乡村旅游意象,延续了“道法自然”风景桐庐的历史神话,又勾勒出走向未来的人文山水画卷,被称之“中国画城”。

  三是使“见山、见水”成为生态保育的基本要领。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宁波市的东钱湖镇十余年来一贯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生态保育,见缝插绿、见缝插色,打造大地景观和林相艺术,从而使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资源环境品质同步提升。福建省泰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资源禀赋,呵护生态环境,开发特色产品,赢得了“安养小城”的赞誉。“见山。见水、见人、见物”是乡村发展旅游的最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尽力让生态文明、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结伴而行。

  四是使“文化符号”成为资源整合的统领。

  纵观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不少地区明显存在着“低”、“散”、“小”等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无序竞争。究其根本原因,是政府缺乏统筹的力度,规划缺少整合的招数。我们特别希望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美丽乡愁”能够成为资源整合的主线。山东省蓬莱市委市政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时,就很好地抓住了仙境、海岸、葡园、酒庄等特色文化元素,既很好地营造了“醉美蓬莱”的文化氛围,又扎实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五是让“美丽乡愁”印记品牌塑造的标签。

  “乡愁”是忧伤的,也是温暖的;是怀旧的,也是美丽的。“乡愁”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文化体验,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来源于特色“乡愁”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从“低、散、小”,走向“新、聚、大”,才可能从产品创新走向业态多元,进而实现产业融合。浙江省鄞州区的湾底村在发展中,就让“乡愁”印记品牌标签,乡村旅游的“天宫庄园”既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又成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这方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以及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的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城乡互动研究中心、乡村文态研究中心和乡村音乐创作研究中心都有不错的研究和探索。

  我在工作中曾经提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对于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品牌打造和农村美丽家园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体会特别深刻。

  乡村振兴发展现状调查报告3乡村旅游是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近期,为深入了解市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更好地满足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等需要,调查队对镇、镇、镇及镇等重点旅游观光镇的215户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同质化等制约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情况。

  一、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市以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为契机,实现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有序地推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截止20xx年底,共有乡村旅游景点50余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处、国家3A级景区2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旅游度假区1处、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处、精品村寨4处;农家乐500多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1家;为乡村旅游提供农副产品的农户2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5万人。20xx年度市接待游客人次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41.7%,实现旅游收入91亿元,同比增长25.9%。

  (二)文旅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市自古便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的美誉,拥有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富优美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市紧紧围绕建设“文旅名城”发展定位,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旅游资源和优秀历史文化,努力挖掘特有的年画文化和德孝文化资源,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产业优势,建立和发展了年画产业基地,打造了年画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年画街坊,开发出刺绣年画、陶版年画、手绘年画等百余类与家装、生活相关的年画品种,积极打造集生态观光、游乐休闲、文化博览、文创体验、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创体验型旅游目的地。年画村农民小区建设时与年画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打造近30家特色农家乐、农家居、农家茶馆,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年画乡村旅游风景线,相继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年画村共发展年画企业15家,年画作坊20家,年画从业人员达400余人,年画产品销售额达4000余万元,极大地带动了年画村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三)品牌建设逐步成形

  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建设美丽、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成功推出以“画境”为公共品牌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深挖年文化内涵,先后打造了年画村国家4A级景区、乡遇画里·文创社区、中华年俗村、剑南老街国家3A级景区、花棚子精品民宿群、花宿花厢轻奢乡村旅游度假酒店,连续20年举办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打造了“到了就是年”的城市营销品牌。同时,挖掘优势资源,构建“特色小镇+农业体验园区+田园社区+绿道系统”的发展格局,建成萤飞谷、旅游观光小火车等旅游项目,年文化小镇、麓棠玫瑰温泉小镇、童话小镇、山地运动小镇等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产业的特色小镇迅速崛起,正

  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市委确定了将建设成为“高颜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20xx年11月,市入围“20xx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和“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市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调查情况

  (一)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大。在215户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有96%表示发展乡村旅游后,本户家庭总收入有增长,其中133户家庭总收入较发展乡村旅游前增长了10%以上,36户增长了30%以上。从调查数据汇总来看,20xx年从事乡村旅游业农户人均旅游业可支配收入为1631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722元,占旅游收入比重为10.6%,家庭经营性净收入13637元,占83.6%、财产性收入957元,占5.9%。

  (二)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从从业人员结构来看,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有95%的农户从事旅游相关的自主经营,仅有5%的农户为景区、宾馆、饭店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发展乡村旅游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将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扩展,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居民发展新的就业方向搭建了极佳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帮助农村居民就近就业、回乡创业,为农民增收开拓广阔的空间。

  (三)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集体经济增长。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4个镇中,有3个镇通过村民参股的方式发展了乡村旅游有关项目,如冷水鱼养殖、帐篷露营等,每年按参股数每户进行分红,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但从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农户每年分红所得多数在100元左右,占受调查农户的50.8%,分红所得在100元到200元区间的农户有30.4%,200元以上的农户仅有18.9%,财产净收入增收力度较小。

  三、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景区娱乐项目、基础设施少,留不住客。20xx年,市接待游客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旅游人气越来越高,但从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农户经营的餐馆、旅店没能从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分来更大的客流量,85%的农户表示每年接待游客人次在1000人次以下,其中年

  接待游客人次在500人次以下的农户占47%。一是旅客在景区停留时间短。景区游览项目、娱乐项目少,游客把景点都逛完后,没有其他娱乐项目吸引游客留下继续消费。一位经营农家乐的受访户表示,有很大部分的游客都是带着孩子一家人出来游玩,山水风景一上午就能看完,棋牌等娱乐项目只有大人感兴趣,缺少儿童娱乐项目,吸引不了天性好动的儿童,孩子吵着要走,家长也只好打道回府,无法留住游客带来更多的收益。二是游客回头率较低。景区游览项目缺乏特色,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大部分游客游玩了一次后便失去了再来一次的兴趣,不具备长期的吸引力。三是对长期疗养的游客吸引力较低。市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多数面向的是短期游玩的旅客,对于想要在山清水秀的乡村长期疗养的游客人群来说,无法满足其在医疗、出行、通信等便捷生活方面的需求。留不住游客的脚步,也就无法产生更多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经营模式、旅游项目单一,吸引力不足。从农户从业情况来看,多数从事包含餐饮和住宿一体的“农家乐”,以品农家菜为主,娱乐活动以打牌、喝茶、聊天为主,提供的服务、游览的项目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从事观光农业的经营户相对较少,且多为采摘水果等观光体验项目,娱乐项目单一,能够让游客真正参与的项目很少,不能满足多层次的游客的求知、求奇、求趣的心理需求,降低了产品的吸引力,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受调查农户中,从事住宿、餐饮或食宿结合农家乐的农户占86%,从事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观光农业的农户占比不到5%。

  (三)品牌意识、市场意识淡薄,曝光度不够。经营农户均为当地农民,雇工来源也多数为家庭成员,思想意识还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旧阶段,缺乏系统的旅游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处于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没有树立起打造有特色、有知名度、有影响力品牌的意识,招徕游客多数靠朋友介绍等口碑效应手段,营销手段老旧、单一,市场意识淡薄。调查数据显示,在每年接待的游客中,从网络平台(如抖音、微信、微博等)招揽来的占比仅有30%左右,未进行有效的市场推销。

  (四)土地政策、经营场所限制,扩大规模存在困难。调查显示,市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经营农户多为当地农民,用来经营的场所为自家建的房子,受限于空间大小,餐饮接待人次、床位等数量有限,规模小,在旅游旺季时无法接待更多的游客。调查中,多数经营户想要延长产业链,扩大规模,扩建厨房、餐厅、住宿等,但目前农业建设用地管控严格,基本批不了建设用地指标,如果触碰红线,风险很大。调查中有经营户本来打算扩大规模的,就因为建设用地指标没法落地,最后不得不放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规模的发展,影响了农户收入增长。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

  为提高旅游资源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增强旅游业发展对农民的增收力度,一是推进文旅项目建设,打造景区景点,让游客有得游。在地域特色上进行深挖,发掘市年画、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精髓,对景区房屋外观、色彩、风格等进行统一规划,保留文化独具特色的风情,进一步提升的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二是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建设,让游客方便游。市乡村旅游景区均分布在沿山一带,部分特色景点如“萤飞谷”“里”等,没有公共交通直达或班数较少,非自驾游的游客面临去了不知道怎么回来的困扰,因此,完善交通建设十分有必要。三是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让游客舒心游。旅游出行多数是“全家总动员”,景区游乐设施“老少咸宜”也是留住游客的重要手段,除了“家长”们感兴趣的爬山、钓鱼、棋牌等娱乐,儿童们的娱乐需求也不能忽视,老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更是需要得到重视,完善娱乐、公共厕所、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增强游玩趣味性、安全性,打消游客的顾虑,提高游客出行的安全感。四是向农户提供优惠政策。通过降低农户融资、贷款难度,适当放宽土地政策,帮助农户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提高经营净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二)系统培训旅游技能,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要将市大量的旅游客流量引入到农户家中,增加农民收入,就离不开“优质的服务”,这不仅代表着游客对这个城市的感观,也是市

  旅游行业发展最佳的名片,决定了游客能否转变成为“回头客”,并通过亲友口碑、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将市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规范农户的经营行为,杜绝农户在景区内为赚取游客消费进行违规经营、恶意竞价、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宰客等行为,扰乱景区秩序、破坏景区的观赏性,降低游客对景区的评价;二是要组织农户参加旅游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培训会,针对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礼貌礼节、历史典故、民俗文化知识等旅游相关各方面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三是鼓励农户进行适当的创新,增加合理的旅游项目,丰富旅游节目,提高游览价值,从而吸引并留住更多游客。

  (三)融入“互联网+”,形成全市乡村旅游产业链

  为扩大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使农民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持续获益,一是要融入“互联网+”。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等互联网平台,将市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特色产业以及新农村建设风貌有效地宣传出去,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综合运用网络平台,将依靠口口相传的农家乐通过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呈现在每位游客眼前,不仅农户能以照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吸引游客前来,游客也能通过网上订餐、订票、订购房间,网络平台明码标价,解除游客担心宰客、旅游旺季找不到住处等后顾之忧。三是要整合旅游资源,将市各大乡村旅游景点整合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链,通过政府的总体规划,改变各景区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形势,进行统筹管理,形成规模效应,铸成市独有的旅游品牌。

  乡村振兴发展现状调查报告4白茶村位于白鹿镇东北部,四面环山,幅员面积9.9平方公里,距镇政府7公里,距彭州市47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人口268户817人,其中党员46名,全村无支柱产业、无集体经济,经济发展以种植三木药材为主,收益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受黄连根腐病和市场价格影响,村民收入急剧下滑。同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全

  村共有劳动人口490人,大部分外出务工,因病因残因学致贫的相对贫困户29户58人,其中低保户13户19人,五保户7人,精准扶贫户9户32人。2016年2月,白茶村被确定为成都市第三轮第二批贫困村。按照白茶村扶贫开发规划,白茶村定位为:融入白鹿镇旅游体系,以白茶产业为主导、同时带动乡村旅游,农旅融合、扶优并进的幸福美丽新村。

  白茶村发展乡村旅游业优势凸显的以下7个方面:

  一、紧紧依靠白鹿旅游优势、白茶村第二旅游点潜力大

  白鹿旅游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很成熟,也很成功了,游客数量逐年增多。我们要紧紧依靠白鹿镇白鹿旅游的发展平台,借助白茶村精准扶贫村的帮扶发展契机,发展白茶村的生态旅游业。由于白鹿镇的地理地势和交通原因,白鹿法式风情小镇的旅游接待急待拓展旅游空间、为了充分利用好白鹿镇白茶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纵深发展白鹿旅游和解决交通难等问题迫在眉睫,白茶村结合精准扶贫任务,围绕这两大问题开展村的工作,开发利用白茶村这块旅游处女地。已修建了一条9公里长,8米宽的旅游环线,环线的起点连接什邡市,终点连接彭州市龙门山镇。在与什邡的国有林边界上,计划修建青山绿水游步道,把白茶文化自然景点和天然氧吧有机相容相接,通过白茶村全体村民的努力发展,未来的白茶村一定会是白鹿的第二旅游景点,游客在游玩风情小镇之后,沿途经白鹿书院,来到白茶村这个观光避暑度假胜地,住宿吃饭休闲消费。现发展了一家竹云香民宿,以品茶和体验农耕生活为主要内容,已开始营业。

  二、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白茶村平均海拔1000-2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4℃,气候宜人,属于夏季避暑胜地,冬季雪景迷人。耕地面积2437亩,林地面积12218亩,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五,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有天然氧吧的美誉。

  三、白茶种植历史悠久、优势明显

  白茶种植为白茶村的主导产业。土壤中富含白茶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生产的茶叶品质良好,种植历史悠久远近有名,发展茶产业的环境可谓得天独厚。目前,白茶村白茶种植基础优良,避开了村庄同质竞争;白茶不仅茶文化丰富,而且白茶对人体好处较多,有助于降血糖

  血压

  帮助睡眠,长期饮用,还能帮助延年益寿。市场推广潜力大;白茶经过包装、精细化生产,产品价值较高;打造观光茶园,建立农耕生活体验区,让一三产业良好互动。

  白茶村白茶产业结构概括为“一廊三区”。一廊:白茶种植产业廊(结合正在修建的穿过几乎整个白茶村的旅游环线龙白路进行布置,沿线设置以茶为特色民宿接待点,形成一条乡村气息浓郁的特色乡村生态景观廊道)。三区:恬静白茶产业区(大白岩和小白岩为分界线,依托现有三颗百年老白茶树,结合神鹿养殖,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白茶观光体验园及神鹿养生观光园)、安适白茶产业区(打造“茶家乐”品牌,带动全村茶文化发展,结合民宿接待及冷水鱼垂钓,发展乡村旅游)、活力白茶产业区(以休闲活动为主,在该片设置茶庄餐厅及民俗接待,根据背篼鹅的特色,打造白茶背篼鹅品牌)

  四、特有景点多、可塑造性强

  白茶村有红军碉堡遗址、具有神秘色彩的子午莲池、百年老白茶树,此三处景点可通过修建沿山游步道,将景点串联,打造游客休憩玩赏之处。除此之外,白茶观光体验园(正在建设当中)、芦苇生态湿地、冷水鱼养殖观光、小湾河滴水瀑布、神鹿苑、游水观光体验、露天营地等自然景观都可以通过设计打造,作为白茶村旅游业的特色景点。

  五、村支两委班子战斗力强、群众热情高涨

  白茶村村支两委团结互助,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战斗力强,工作扎实,白茶村各项工作得以有序推进,群众相当信任和拥护这一届班子。当地民风淳朴、村民勤劳朴实,积极配合和支持村两委的工作,为了带领村民围绕旅游发展,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村支部书记带头出租房屋,引进投资商改装房屋,打造民宿接待,在良好效果的影响下,乡亲们热情高涨、脱贫致富意愿强烈。

  六、白茶村交通瓶颈将被打破、优势骤现

  白茶村是连接白鹿镇跟什邡市、龙门山镇的枢纽(过渡段),区

  位优势明显。正在修建的白山路,穿过白茶村9个组,待硬化完成后,白茶村交通劣势转为交通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可谓是如虎添翼。

篇三:乡村振兴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侯帅

  宽城第四幼?园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九?提出的国家重?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的就是为了满??民群众?益增长的对美好?活的需求。认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形成全体?民群策群?、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局?,这样才能实现全?建成?康社会的伟??标。总?前情况来看,还需要在以下??进?改?。?、部分基层?部业务能??缺不少基层?部不了解新政策,只能寻求形式主义来应付,于是,“以会议落实会议,以?件落实?件”成为最佳选择,会议精神始终?法在实际?作中得到贯彻落实。在??本领缺失的情况下,部分基层?部想要创新?怕“弄巧成拙”,想做事?怕做错被问责,只能敷衍了事,通过搞公?、?程序等形式主义?段来应付过关。因此加强基层?部?作能??分重要。因此,要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敢于实践,做到?中有百姓,为百姓做实事的精神。?、?地钱等资源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乡村振兴要靠?才、靠资源,如果乡村?才、?地、资?等要素?直单向流向城市,长期处于“失?”、“贫?”状态,振兴就是?句空话。?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突出的瓶颈制约,就是缺少?素质?才、缺少真??银的投?、缺少产业发展?地。要把解决?地钱问题作为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个重点。研究如何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针对?地钱等突出问题,需要出台相应举措。三、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量,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必须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和?创精神。引导农民办好??的事。针对当前乡村建设项?审批程序太多等问题,创新乡村建设管理?式,规范和缩?招投标适?范围,简化审批程序,为农民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创造条件。乡村振兴是?项复杂的系统?程,提?乡村振兴科学决策?平,关键是要??长远、把握?局、协调发展。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提升农村社区的?治能?,争取在政策扶持,资?流?,?才引进等??向农村倾斜,确保乡村振兴落实到位。

篇四:乡村振兴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农与综合论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现状分析—基于CNK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311300,浙江杭州)摘

  要: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法,对我国十九大以来关于乡村振

  韩雨青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

  兴的研究论文,从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载文期刊、学

  科分布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揭示了我国乡村振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

  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

  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兴研究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用详实的数据展示了我国乡村振兴

  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总体概览,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文献来源与选择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

  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

  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

  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

  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

  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

  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

  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2统计与分析2.1论文年代分布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

  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

  施的效率叫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

  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叫自党

  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

  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

  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

  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

  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

  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

  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

  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

  兴发展的新号令+

  2.2学科分布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

  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

  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

  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

  795篇论文按CNKI的分类体系进行大致归类,

  部分论文有学科交叉,但归类时一篇论文只归到其中

  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

  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

  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

  一类+

  795篇论文以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主,

  与自然科学略有交叉+

  经济管理类的论文数排第一

  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作者简介:韩雨青(1995-),女,浙江临安人,硕士,主要研究方

  (1612篇),占了

  57.67%,其中又以农业经济为主(占

  90.55%),其他涉及的有经济理论与体制机制、财政金

  向为农业农村发展+融、创业、电商、旅游餐饮服务等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类

  资源开发中实现对农产品品牌化的建设和应用,有助

  于发挥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将生态环境引

  入到旅游中;有利于实现对乡村特色资源的全面开发

  参考文献:[1]

  洪涛.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对资源破坏性的经济成本探讨

  [J].农业经济,2017(2):60-61.[2]

  罗艳屏.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江口村乡村旅游开发的应用,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乡村旅游开发

  中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应从顶层设计上实

  现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从技术层面上做好乡村

  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2018(11):40-43.⑶房元凤.浅析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

  2018(44):18,20.[4]谢万忠.全域旅游背景下防城港市边境旅游试验区乡村

  旅游开发中农产品品牌的营销推广,更应从经营策略

  上创建起具有地域民族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品牌#

  旅游开发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2):194-195.16XIANDAI

  NONGJI

  的论文数排第二(552篇),占19.75%

  ,涉及的有农村

  人才与教育、法律法制、农村社会学、乡村治理、乡村文

  化、乡风民俗、乡村历史发展、地理等。党政类的论文排

  第三(408篇),占了

  14.60%,主要涉及政党、基层党组

  织和群众组织等%哲学与宗教类论文数排第四(101篇",占了

  3.61%%论文数排第五的为农村科技(95篇",占了

  3.40%

  %其余少量论文分布在基础科学

  (0.43%

  "、信息科技(0.29%"、医疗卫生(0.28%"等%

  2.3研究主题分析通过分析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某一研究领

  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出现频次较高的关

  键词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学术动向与学术热点%本文对一

  些相近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如城乡融合、城乡关系、城

  镇化合并到城乡融合%除了与本研究主题高度重合的关

  键词“乡村振兴”外,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城乡融合

  与城镇化、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三农”问题、乡村文化、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建设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建设与改革、农村现代化、村民自治等%2.4发文期刊分析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期刊进行分析可为研究人员阅

  读和选择投稿提供参考%

  795篇论文发表在469种

  期刊上,发文量超过30篇的期刊有《人民论坛)(17篇)、《农业经济)(136篇)、《农村经济)(58篇)、《农业

  经济问题)(42篇)、《中国金融)(32篇)、《地理研究)

  (30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篇"%

  篇均被引较高的期刊是《中国农村经济)(24.50次"、《改革)(20.41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46次)、《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次)、《农业经济问题》(11.17次"%2.5发文作者分析发文6篇(含6篇"的作者信息如表1所示。这1位作者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高产作者群%其中发文

  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

  研究所的刘彦随,发文16篇,篇均被引高达25.69;其

  次是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贺雪峰,发文10篇,篇均被

  引为21.70%其他较有影响力的高产作者是中国农业大

  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叶敬忠,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

  19.83;南宁师范大学的屠爽爽,发文10篇,篇均被引

  是13.5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陈

  秧分,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14.33%2.6发文机构分析21所机构中除3家研究所外其余均为高校,可见

  高校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华

  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

  2021年第1期三农与综合论述源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产出的主要

  机构%

  论文产出量及影响力较高的机构是中国社会科

  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44篇,15.14次/篇)、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6篇,11.8次/篇"、北京师范

  大学(34篇,12.44次/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

  发展研究所(22篇,17.41次/篇"%表2列出了发文量超

  过30篇的前15所机构信息%表1乡村振兴研究高产作者分析(按发文数量降序排)序号姓名作者单位论文篇均被

  数量引次数1龙花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88.782刘彦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625.693李裕瑞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13.364贺雪峰武汉大学社会学系1021.705张英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9.506屠爽爽南宁师范大学1013.507戈大专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92.228美长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810.639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89.8810左停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71.7111刘祖云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8.0012于法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74.4313陈秧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

  经济与发展研究所614.3314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619.8315马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65.3316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66.8317梁成艾铜仁学院61.5018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

  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65.6719张劲松南京审计大学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研究院65.17表2乡村振兴研究发文量前15所机构序号单位名称论文

  篇均被

  数量引次数1中国人民大学697.752华中师范大学643.003中国农业大学647.98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611.805武汉大学536.62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4415.147南京农业大学405.608四川大学384.119北京师范大学3412.4410吉林大学341.9711南京师范大学343.7412中共中央党校333.9113中国科学院大学317.6514西南大学313.7715北京大学294.971三农与综合论述2.7高影响力论文分析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是中国科

  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表于《地理学

  报>2018年第4期上题名为《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

  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320。该文探讨了新时代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

  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

  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冈被引次数排第二

  的论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叶兴

  庆发表于《改革>2018年第1期上题名为《新时代中国

  乡村振兴战略论纲》一文,被引次数为230。该文指出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在内容上相

  比,前者内容更加深化。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从“生

  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全面繁

  荣发展;②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要求持续促进

  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

  平;③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促进农业农村

  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

  村;④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健全自治、法

  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该文提出在城乡二

  元结构仍较为明显的背景下,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

  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4(被引次数排第三的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张军发表于《中国

  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上的题名为《乡村价值定位

  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186。该文全面阐述了

  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现状,探讨了乡村

  价值提升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体系,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福祉建设和政治建设等内容。不

  仅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乡村振兴法”,编制乡村

  振兴规划,设置乡村振兴机构,采取主要领导负责制,还

  提出在制度层面上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彻底破除城乡

  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冋从内容上

  看这三篇论文均涉及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内容内涵的理解、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城乡融合,以及乡

  村规划、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等问题。这些都

  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较具代表性、影响力的基础性论文,对后续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3结语十九大以来,我国乡村振兴研究呈现不断繁荣发展

  态势,研究成果逐年大幅增长,体现以下一些主要特点。(1)在学科分布上看,乡村振兴研究内容相对较为

  集中,主要涵盖经济、管理、人文社科、党政、哲学、农村

  科技等领域,其中经济管理类占了总论文数的1857.67%。这表明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以推进农村经济发

  展和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研究方向。对主题词词频研

  究,除乡村振兴这个高频词外,其他主题词主要涉及城

  乡融合与城镇化、乡村治理、扶贫脱贫、乡村文化、新型

  农民、职业教育、乡村建设等。这体现了乡村振兴研究

  的多元素化,同时也表明学者们仍需进一步拓宽研究

  领域,促进相关学科领域的进一步融合。(2)

  从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贺雪

  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叶敬忠、南宁师范

  大学的屠爽爽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

  所的陈秋分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较具影响力的活跃作

  者。高校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

  学等都有较高的产出量。

  研究机构中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在我国乡村振兴

  研究领域产出量较大,且产出的论文影响力较高。(3)

  从载文期刊看,《人民论坛》《农业经济》《农村

  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金融》是刊载我国乡村振

  兴研究论文数量较大的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农业经济问题》是刊载我国乡村振

  兴研究论文影响力较高的期刊。(4)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新时代中国

  乡村振兴战略论纲》《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

  是我国

  乡村振兴领域研究被引次数最高的三篇论文,这三篇对

  乡村振兴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和内涵理解都作了较好的诠释,对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城乡融合、乡村规划和建

  设、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等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最具奠基性的基础性

  论文,对后人的研究将产生持续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参考文献:[1]

  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

  2-12.[2]

  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5-33.⑶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4):

  637-650.[4]

  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

  65-73.[5]

  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1):

  2-10.XIANDAI测知|

  NONGJI11

篇五:乡村振兴国内外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现状及对策[范文模版]第一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现状及对策[范文模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现状及对策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报告将之列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

  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提及乡村振兴战略,从不同层面对推动这一重要战略的落实提出具体要求。1、2017年11月,总书记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厕所问题,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事”。“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在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推动下,一场“厕所革命”逐步从城市扩展到农村,置于城乡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来部署推进。厕所革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树立文明新风的重要发力点。2、2017年12月,习近平在徐州考察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质量的关键所在。

  当月,“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在会上,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对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三步走”的目标任务、“七个坚持”的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八个“要”……会议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部署。3、2018年1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

  ——下好这样一盘大棋,讲究的是充分观局谋势、通盘考量。乡

  村振兴的成功实施,并不能只靠发展农村,更需要站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精准把握。因此,习近平在此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将乡村振兴置于“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的高度,强调要“突出抓好”。4、2018年2月,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总书记提出“扎扎实实”这四个字的要求,言简意深。“实干”,也是习近平推进工作一以贯之的要求和标准。这个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5、2018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乡村振兴应该怎么干?习近平提出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强调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总书记为我们搭建起了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6、2018年4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村党支部要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里的“金句”,激励着亿万国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靠的仍然是这两个字——奋斗。7、2018年5月,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不平

  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最艰巨最繁重的脱贫任务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摆脱贫困是前提。

  这个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两份具有行动指南意义的重要文件同时审议,正是总书记对于“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要求的直接体现。8、2018年6月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亟待广大人才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乡村,也始终是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发挥才能、实现作为的广阔天地。9、2018年7月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习近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在此次重要指示中,习近平对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划重点”:

  ——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实施途径到目标效果,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要内涵就蕴含在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把握好这些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就找准了方向。

  第二篇: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

  路,通往幸福人家的路

  塘,流向致富之路的塘

  青马学员:湖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肖海洋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的重大决策,它为新时代农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习近平乡村振兴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立足现实、联系实际提出的。这是党十九大的建设性提出,也是2035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历史要求。

  习近平2021年4月25日至27日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乡村振兴战略自党的十九大由习近平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才正式施行,但我国农村改革自1978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如此算来我国乡村发展的路程已经走了接近43个年头,也取得了许多不斐的成果。可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乡村振兴一直是我们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我们学习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开拓创新。

  作为一名根植农村的返乡大学生,也算是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乡自振兴战略以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为老百姓的打实的幸福生活铺了路。本次实践报告将从距离乡村老百姓生活较近的两个方面——路与塘,展开详细的实践报告内容。

  路,通往幸福人家的路

  路,对于自小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或是很不起眼的一个方面,大家或许只会在‘欸,这条路好像被大卡车承载过重导致路面受损’或者‘欸,这条路怎么这么颠簸’才会意识到,“哦,这条路需要政

  府及时来修了,不然可能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但对于自小在乡下长大的我们来说,或许第一次进城才会发现“啊,原来城里的路是这样的平坦,下雨时也不会沾上满鞋的泥巴,也不用下雨天就穿上厚重行动不方便的雨鞋,原来走在平坦大道上是这样的舒服!”

  路,在鲁迅的笔下是“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泥泞之路在乡村人的眼中永远是乡土情怀,但随着物质生活的需求大家也慢慢的渴望村里能够修上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去年回老家时,发现水泥路已经被提上了日程,那是一条蜿蜒不知道多少里的水泥路,承载着一辈辈人的幸福生活的向往。其实说,修一条主干道水泥路已经是政府对于乡村很大的扶持,修水泥路的目的主要是在于方便村民出行,不用再考虑出行方面带来的困扰。从前,去镇上坐班车还要搭乘一段三轮顺风车,因为泥巴路泥泞又窄,客车无法驶入,但到镇上的这段距离又不是很近,只得看那户人家刚好出行,蹭个车。去年这是也只是初步规划,并没有正式施工。很遗憾,学业在身的我错过了最繁华的花旗,错过了家乡第一条水泥路竣工时的喜悦。但第一次踏上这条平坦大道时的感受十分波澜壮阔了,没有了以往乘车时的颠簸,但内心却有了几分颠簸,等到老家门口才发现,哇,原来这条康庄大道修到了家门口!它不仅仅是修到家门口的一条平坦的水泥路,更是修到人们心里的一条水泥路,更是通向人们幸福生活的水泥路。

  政府对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扶持,极大的满足了乡村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满足了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这条路,是通往幸福生活的路。

  塘,流向致富之路的塘

  池塘,或许住在城市里面的孩子们并没有很多机会见到池塘,即使是我也没有很多的机会见到池塘,只有在回老家的时候才会在二爹家门口见到那个很久很久,很有年头的池塘,里面每天夏天盛开的荷花真的很美,二爹每年在里面挖出的莲蓬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之前为了增产增值,二爹还在里面放养了龙虾苗。如今,在前些时间,政府为了进一步增收增产,协商后将那个充满荷香的池塘改造

  成了鱼跃成群的鱼塘,水泥石板让这个鱼塘更具现代风味,从此二爹再也不用穿着胶雨衣下塘摘莲蓬,塘里的鱼变得越来越肥,人民口袋里的票子也变得越来越厚,这一切都归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与实施。不仅让乡村人民的精神变得越来越好,也让乡村人民的口袋变得越来越鼓。作为一名曾经生活在农村的大学生,看到家乡这种变化心里面也是十分的兴奋与喜悦,兴奋喜悦的同时也更应该感谢党和政府对于乡村的大力扶持与落实。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大步向前迈进了数十个年头,美丽乡村、幸福乡村、富裕乡村都已经慢慢的由构想变为了现实,伟大的蓝图正因为一步步的稳扎稳打变为宏图。

  乡村变新村,多方共联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目标实现,不仅是物质上的改变,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改变,首要任务即是鼓舞思想,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入到乡村在振兴的伟大战略中来,鼓励退役军人扎根干事创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基层建设工作等。其次,党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最后,建设人员完美实施每一项任务,对户对点对村精准扶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沟壑也正由于一项项的战略实施和人民不懈奋斗与无私奉献而逐渐缩小,当然,乡村的振兴不仅仅是只是振兴,更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加融合、更加融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乡村振兴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即无畏前路多险滩,无畏前路多险阻,只要有坚定克服的决心,坚定不移的步伐,坚守如初的本心,坚实正确的指导方针,所有眼前的苦难都将化作云烟。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人联动,乡村振兴战略必将成为历史上一个伟大壮举。

  第三篇:浅谈乡村振兴战略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

  告精神的深入学习,笔者从三个角度出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优化村级班子结构。紧盯组织基础,努力建设村级治理“领导核心、战斗堡垒”。推进“双超双配双治理”工作。通过超龄干部劝退、违法违纪人员处理、末位淘汰等措施,裁减不适宜担任村干部的人员;针对村干部缺编情况,结合治理文化及能力水平低下的村干部,治理参与宗族势力和黑恶势力的村干部,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村“两委”班子,实现村级干部“双配”目标。

  提升基层党建达标率。按照“精准指导、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思路,以先进带后进,以点带面,狠抓贫困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切实发挥党建促脱贫作用。以“党组织对群众有求必应、群众对党组织一呼百应”为目标,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关爱关基层党建干部。制定《“五线四型”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办法》,把基层和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平台。全面启动村级“五小”建设,即小食堂、小淋浴、小宿舍、小厕所、小农家书屋,保障了村干部基本生活需求。

  第四篇: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

  1.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10.0分)

  A.“三农”问题B.基本矛盾问题C.就业问题D.教育问题

  我的答案:A√答对

  2.下列对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10.0分)

  A.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互相促进B.城市和农村互相联系

  C.城市和农村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D.城市和农村互相联系,但不互相区别

  我的答案:D√答对

  3.1978年,我国规定的土地承包期是()年。(10.0分)

  A.五B.十C.十五D.二十

  我的答案:C√答对1.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具体做法包括()。(10.0分))

  A.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B.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C.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D.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的答案:ABCD√答对

  2.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0.0分))

  A.自治B.法治C.德治D.人治

  我的答案:ABC√答对

  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包括()。(10.0分))

  A.产业兴旺B.生态宜居C.乡风文明D.治理有效

  我的答案:ABCD√答对1.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目前全国已有十七个省份出台了实施意见。(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2.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3.2017年9月底,我国已完成确权面积10.8亿亩,占第二轮家庭承包耕地账面面积的60%。(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4.乡村振兴,是我们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第五篇:乡村振兴战略

  人民日报:土地流转与田园综合体

  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和主抓手;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田园综合体”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和主平台。

  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新阶段,土地流转和田园综合体建设理应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与主平台。

  美好的“田园”是我国古代人们向往的理想空间。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必须着眼于“新田园时代”背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创造“现代田园”。关键的平台就是“田园综合体”。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这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是培育和转换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现有农庄、农场、合作社、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以及农旅产业、乡村地产等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支点和新引擎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在广阔的农村地区找到新支点、新平台和新

  引擎。具有多元集聚功能的田园综合体恰好可以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优良载体。

  也就是说,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也就是说,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一种新模式。2.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将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转化“三农”发展动能的主要抓手,进行了多项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积累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在“提质”方面,在优质农产品供给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下一步,如何将现有改革项目集聚、联动,形成精准发力、高起点突破的新引擎,在进一步“提质”的基础上做到“增效”,让农民充分受益,让投资者增加收益,将是“三农”领域改革面临的新挑战。

  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有助于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新第六产业”,实现现有产业及载体(农庄、农场、农业园区、农业特色小镇等)的升级换代。

  3.田园综合体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样本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要实现“农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生态优”的综合效益,应该选择聚居模式。但以往部分地区“赶农民上楼”的聚居模式,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宜居愿望,也不符合中国乡村自古以来的田园居住特色。

  依托田园综合体,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田园特色,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借助聚居功能,田园综合体也将成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佳空间。

  4.田园综合体将成为高端人群集聚地

  我国现代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作为主要潮流的城市化,和非主要潮流的逆城市化是共同存在的。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城市,逆城市化的主要群体是高端人群。可以预见,在较为发达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将进一步扩散。而中国人传统的“田园”情结,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住在郊区、回归田园。

  5.田园综合体将成为农民脱贫新模式

  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赋予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自主“造血”的功能。田园综合体集聚产业和居住功能,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路径。

  各种扶贫政策和资金,可以精准对接到田园综合体这一“综合”平台,释放更多红利和效应,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让“三农”有可持续发展支撑,让农村真正成为“希望的田野”。

  总之,田园综合体将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农村生活方式、乡村治理方式的深刻变化,实现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更高水平的良性互动,奏响“三农”发展全面转型、乡村全面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土地问题依然是“三农”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近年来,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一项最具活力的改革举措是“土地流转”。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建立在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多种机遇叠加。根据住建部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按照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统一工作部署,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可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工作。这一探索,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了新的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可以预见,随着“租购并举”的推进,城市郊区以及处于郊外交通节点上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将迎来重大利好。

  国土资源部提出,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不受指标规模限制,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省市范围内流转。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

  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调研走访中,我发现当前农村金融环境主要呈现几个问题:

  ——从自身来看,我们工作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一是金融服务效率有待提升。虽然我行已经在辖内所有乡镇实现了物理网点全覆盖,但由于部分乡镇地域广、所属行政村较多、人口分布比较分散,与我行现有的物理网点及自助设备数量相对比,金融服务配置还存在不足。一方面,金融服务力量不足。以*镇为例,我行*支行是*镇内唯一一家金融机构,共有3个网点,布放了4台自助取款机、2台机、5台惠农终端、36台助农Pos机,但*镇面积达96平方公里,辖内38个行政村,人口7.6万余人。从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农村支行的金融服务力量难以完全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信贷投放机制僵化。较为僵化的信贷投放机制带来了审批慢、周期长、效率低等弊端,导致信贷投放难以满足农村的有效需求。同时,部分客户经理因为害怕贷款出现风险,而存有惜贷、畏贷、不敢贷等心理,导致人为的延长了信贷审批时间。以*村为例,部分副食店、小卖部,用于“春节”等节假日经营囤货的临时性贷款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部分“无抵押、难担保、有产业”的农户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而难以扩大经营规模;个别农户因缺少资金导致正常的生活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二是居民对物理网点的依赖较强。随着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的逐渐普及和“晋享生活”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成功上线,我们在移动金融领域取得了大突破。但是,传统习惯和农村地域限制,导致客户对物理网点仍然有较大的依赖性。一方面,固有服务模式有待打破。以*支行为例,在支行营业部搬迁以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客户流失现象。据统计,流失存款客户2120户,金额1.21亿元。这说明,客户粘性还不够强,6客户没有与我们员工真正建立起紧密关系。另一方面,每逢农村赶集期间,我们农村支行的物理网点往往出现柜台“挤满人”、客户“排长队”的现象。这说明,自助机具和移动支付渠道的使用率还不够高,农户的金融服务习惯有待改变。

  ——从外部环境看,受到的主要制约:一是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我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乡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口“空心化”现象。以#村为例,该村地处,登记人口5290人,年龄在20岁—40岁之间的人口仅有1501人,占比仅为28.4%。并且,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了出去打工。据统计显示,该村有超过1100人在外务工,多为青壮年,而留守人口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同样的情况还表现在其他乡镇,在位于#乡,在其乡政府所在地一#村,登记人口1645人,年龄在20岁—40岁之间的仅有348人,占比仅为21.2%;在距离城市中心最远的*乡,在其乡政府所在地*村,登记人口1248人,年龄在20岁—40岁之间的仅有243人,占比仅为19.5%。从上述情形看,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我们辖区内的普遍状况。二是农户的信贷需求与实际情况不相匹配。一方面,农村经营性信贷需求虚高。部分农户运用资金能力差,经营水平低,对市场需求反应慢,“拍脑袋做决策”等盲目投资行为较为突出。加之,这些农户“不成熟、不合理、不切实际”的申贷计划,导致金融机构不愿为其放贷。另一方面,部分农户受制于自身资产状况、经营状况、信用状况,难以通过正规渠道在金融机构获取贷款或其预期额度的贷款。三是农户金融知识较为匮乏。我在调研中发现,多数农户认为理财、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产品不够安全,对互联网金融等新渠道持有戒备心理,导致金融创新成果不能广泛的应用于农村。在金融知识宣传活动

  中,我发现部分村民对金融风险缺乏防范意识,对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法律常识知之甚少,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四是农村小额贷款风险成本高。一方面,当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在农村地区时有发生;一旦出现不良贷款,受制于农村特殊的环境,清收手段单一,很难使用依法起诉、强制扣款、变卖资产等手段清收不良贷款;另一方面,农民风险防范能力弱,受社会、自然、市场条件的影响很大,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较大。同时,部分贫困农户对扶贫贷款认识不到位,误把农商银行的“扶贫贷款”当做政府提供的“扶贫专项资金”,缺乏履约还款的意识,导致出现部分逾期贷款。五是农村信贷需求与供给不相平衡。经过测算,我行年均可投放信贷资金10亿元,不仅能完全覆盖辖内企业、商户、居民的信贷需求,而且还有较大富余。缺乏投向的富余资金不仅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浪费,更加重了我们的经营成本。

  ——从政策角度来看,目前的局限主要有:第一,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当前,有关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立法上的缺陷,使农村信用环境的整治难度加大;破产法清算程序把银行排在最后,没有明确金融机构对欠债不还的债务人享有破产起诉权;贷款诉讼执行难也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对逃废债行为缺乏强有力的威慑手段,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维护。第二,农村征信系统建设的滞后性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信息不对称,使得我们农商银行缺乏农户个人信用信息和涉农企业信用信息的获取渠道,无法从源头把控风险。第三,缺乏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涉农贷款风险较大、成本较高,而其风险补偿机制又十分匮乏,导致贷款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严重影响到涉农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的积极性。比如,利率

  补偿机制缺失。国家对农村金融市场中的贷款利率实行严格控制,要求对农户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导致涉农贷款成本较高;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是“三低三高”即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致使国内商业保险公司均不敢轻易进入农业保险领域,导致农业保险作用无从发挥。

  四、形势分析

  十九大报告里讲到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之一。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出的新要求,意义非常重大。亿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充满期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提到前所未有的政策高度,既是农商银行的艰巨任务,更是农商银行实现自身发展的利好契机。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有效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

  预计将会有一大批在城市务工的青年农民、农村大学生、下乡干部等具有现代金融意识的人群去农村发展事业,将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活力,带来更多的有效金融需求,既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也为我们的信贷投放提供了新机遇。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制度。对农用地而言,在第二轮承包到期后,中央已经明确再延长30年。当前,“两权”抵押贷款(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是比较有效地抵押贷款模式,而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将会为我们大力推进“两权”抵押贷款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必然会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既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这意味着,将会有一大批涉农项目、涉农工程在农村地区铺开。而作为农村地区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我们农商银行可以凭借与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利用牢固的农村客户基础,依托乡镇网点,集中营销涉农项目,重点发展活跃客户,吸收惠农资金,发放涉农贷款,进一步夯实农村基础市场。

  尽管有上述机遇,然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能力相对偏弱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观。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以来,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尤为困难。以我行为例,我们当前的年资金成本高达3.14%,而贷款平均年利息只有6.15%,利差仅有3.01个百分点。利差收窄导致我们只有“薄利多销”,通过不断发展小微贷款突破经营困难的瓶颈。

  五、农商银行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通过实地调研,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如果不深挖农村市场,不用心服务农村,我们就有可能失去这片生机勃勃的广阔市场。为此,我们将在省10市的科学指引下,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不断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力度,不断厚植传统发展优势,切实把农村基础市场打造成支撑农信事业发展的“根据地”。

  一是优化服务,助力打造普惠乡村。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

  做好服务,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服务水平,更加体现着我们的普惠意识。第一,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地区的“先天不足”,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也影响到金融服务。为此,我们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做好农村服务的前提。一方面,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农村土地整治等农业基础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农村道路交通、电信网络和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银行+农户+财政补贴”等服务模式,为改善乡村生活和人居环境提供资金支持;第二,下沉服务重心。我们农村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农户服务“满意度”,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通过“上门宣传、上门营销、上门办业务”的主动服务,不断加深与客户感情,不断增加客户粘性,不断培养客户使用农信产品的习惯,让广大农村客户真正认可农商银行。第三,建设服务体系。依托遍及城乡的服务网络,通过“物理网点+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建设,形成立体多元的服务体系。通过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电子化渠道建设力度,为广大农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普惠金融服务。第四,探索分层服务。为适应农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我们在农村探索建立分层服务模式。针对进城创业群体,我们实施跟踪服务,依托阳光快贷——惠商通等信贷产品,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切实解决其融资难题。针对在农村创业群体,我们不仅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完善信贷政策、降低贷款利率

  等传统手段进行扶持,而且围绕产业链上下游,主动帮助其找销路、找商机、找市场,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产业。针对留守群体,我们借助“金融知识进万家”等活动,以农村网点为阵地,采取现场宣传演示、制作播放动画、文艺演出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农户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同时,针对留守群体普遍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特点,我们通过上门服务、电话服务等方式,简化程序、缩短流程,快捷高效的为其办理基本金融业务。

  二是产业引领,助力打造富裕乡村。产业兴旺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

  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为此,我们将紧紧围绕服务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新需求,以支持涉农产业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通过发挥现代农业产业的引领作用,有效带动农户致富增收,助力打造富裕农村。

  ——定位核心项目。产业要发展,关键看“龙头”。找准龙头企业,定位核心项目,可以将金融服务传导至产业链上下游,发挥辐射效应,带动乡村致富。比如,我们通过向食品有限公司发放扶贫贷款***万元,不仅直接带动贫困人口**余人,而且大大促进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同时,我们因地制宜,支持具有沂蒙地域特色和自然优势的光伏产业,先后向**光伏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阳光光伏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发放扶贫贷款**万元,直接解决就业机会**余个。通过支持核心项目,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引领作用,有效激活了

  县经济。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入分析产业特征,不断挖掘优势产业,根据辖内农村的产业特点,进行科学精准扶持。探索运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链金融服务新模式,集中打造一批农业品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创新金融产品。创新产品就是为了提升效率,着力解决涉农信贷“效率低、审批慢、流程长”的问题。我认为,在产品创新上,需要根据农村信贷市场与城市信贷市场在客户对象、信贷需求、风险特点、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差异性,完善信贷政策、研发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发展消费金融,提升农户的获得感。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三农信贷业务制度,对涉农产业的服务范围、信贷政策、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及利率定价进行详细规定。比如说,考虑到当前居高不下的资金成本,农商银行的贷款利率需要适当提高;考虑到不同产业的特点,可以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考虑到农户的临时性资金需求,可以灵活运用差异化的信贷政策。第二,研发符合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转快、需求急等特点,可以

  推出龙头企业收购资金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融资和产业集群融资,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第三,加快担保方式创新。为有效解决涉农贷款抵押担保方面的“瓶颈”制约,需要不断扩大抵押担保特别是动产抵押的适应范围,在推进“两权”抵押贷款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应收账款质押、存货抵押、林权抵押等贷款品种;同时,创新保证担保方式,根据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关系,采取农户联保、公司担保+农户联保、专业合作社担保+农户联保等担保方式,加强与担保机构合作,放大担保倍数,以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

  三是消费金融,助力打造活力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三农”领域表现相对集中。比如,农民的生活开支、红白喜事、房屋翻新等消费活动都需要金融服务。为此,我们以消费金融为支农惠农的“突破口”,着力为农村提供城乡均等化的消费金融服务。第一,开展常态化“进村入户”的营销活动,逐户建档立卡,筛选重点客户,建立农村消费金融大数据。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小、客户相对分散的特点,精准研发消费金融产品。根据消费产品类型及用途、客户的信用等级、家庭资产收入等因素,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农村消费群体,实行差异化、个性化利率定价,合理确定消费贷款利率水平和贷款期限。第二,紧密对接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程中产生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金融需求,加大消费金融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广大农民实现“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居”的基本生活目标。第三,积极筹建消费金融公司,以城乡中低收入人群作为主要的目标客群,建立线上申请、审批的消费贷款平台模式,通过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进行自助办理,着力满足农村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消费需要。

  四是信用筑基,助力打造诚信乡村。信用是金融的基础。为此,建塑农村信用环境就成为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要持续开展好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工作,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对信誉好、主动按期还款的农户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上给予优惠,对不讲诚信的贷款者公开曝光,切实营造出“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第二,开展农村信用共建工程。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人行、银监、法院、工商、税务等合作

  力度,借助村两委、驻村干部、农村信息联络员等力量和第三方数据平台,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填补农村信用空白,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第三,要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农村信息联络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发动信用农户,采取有效手段,积极帮助农商银行清收不良贷款。

  五是创新业态,助力打造生态乡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金融发展模式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大对生态旅游、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绿色农业等新兴领域的支持力度,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全力打造生态乡村。第一,坚持绿色导向,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对于符合“绿色信贷”准入条件的项目,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我们计划在辖内支持推广农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项目,大力引导农民开发利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第二,支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整合农村劳动力,激活农村的内生力量,助力培育一批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第三,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依托我省丰富的山水、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支持开发一批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生态农业观光游、名胜古迹文化游、乡村生活体验游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同时,通过扶持“乡村农家乐”、“农家客栈”等项目,帮助当地农民创业兴业。

  六是跨域合作,助力打造现代乡村。第一,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客户资源的优势,但对客户信息的整合和分析能力不足。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尝试同互联网数据分析厂商合作,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既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也有效提高了自身的获客能力。第二,加紧与第三方机构合作,高效推进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和普惠金融

  服务能力;同时,加快构建“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及网络销售平台,引导农业企业与相关知名运营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双向流通格局,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三,应当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完全满足辖内农户基础金

  融需求的条件下,将富余资金投向消费金融和资金市场等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市场。特别是,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走出去”,在严格把控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域外业务。

  总之,我将以本次大调研活动为契机,在全行进一步完善“全员下乡”的常态化调研机制,在一线解决困难,在一线锤炼作风,在一线推进工作,在一线联络感情,把农村市场耕耘为支撑农信事业发展的根据地,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篇六:乡村振兴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述评及今后研究方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当今世界的发展方向朝着更加全球化的路径发展,全球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滞后不及的。乡村振兴是各国政府强有力的行动,旨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有效的战略、以及有效的资源配置。因此,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异常重要。

  国内外学者们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在对乡村振兴战略展开研究。首先,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道德回归、劳动力转移、社会帮助、产业转型和社会创新等方面。其次,国外学者则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环境友好、社会治理、连接城市及农村发展等方面。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乡村振兴战略存在诸多共性,包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乡村经济和引导乡村人民发展等关键问题。此外,目前不少乡村振兴方法都是基于项目的,而不是从整个乡村的角度着眼,从而可能出现项目重叠和资金无效利用的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从经济角度一般化,构建完备的理论体系。同时,乡村振兴也要融合新兴理论和技术,比如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物联网、智能家居等,以提高乡村振兴的效率。另外,乡村振兴也要紧密结合当前各国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项目设计、资金配置以及政府职能转移。同时,乡村振兴项目也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保证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最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还可以从跨学科角度出发,研究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系。

  -1-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乡村振兴本身的实施仍有许多改进的空间。未来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应聚焦于实用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以期实现乡村发展的均衡。

  总结

  国内外学者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在对乡村振兴战略展开研究,主要包括国内研究的道德回归、劳动力转移、社会帮助、产业转型和社会创新等,国外学者则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环境友好、社会治理、连接城市及农村发展等方面。今后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应聚焦于实用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以期实现乡村发展的均衡,这些方面包括一般化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体系、融合新兴理论和技术、贯彻实际情况、完善监管机制及研究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关系等。

  -2-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国内外研究现状 振兴 乡村 现状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