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时间:2023-03-11 08:48:03 来源:网友投稿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1  ⑴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供大家参考。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1

  ⑴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⑵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⑶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⑷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⑸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⑹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⑺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

  ⑻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⑼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⑽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⑾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⑿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⒀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⒁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⒂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⒃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⒄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2.概括上面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

  13. 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请你结合文章,谈谈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14.“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4分)

  15.结尾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下蛋了”,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3分)

  答案:

  12.经历风雨,护鸭成长(大意对即可得分)(2分)

  13.写出了暴风雨来临时天气的恶劣,渲染了可怕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的成长以及变得坚强作铺垫(4分)

  14.他既为自己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艰辛而有些许委屈,也为自己能独立经历这场风雨而喜悦,更为自己的成长而欣慰。因此,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也是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4分 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15. 这是写鸭群同主人一起经历风风雨雨成长起来,并承接了上文杜小康所经受的磨练、坚强和成熟,来暗示人物杜小康的成长、成熟。(3分 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阅读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1)

——《*梦》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梦》阅读练习及答案1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  ——徐中约《*近代史——*的奋斗》

  材料二 “无端忽作太*梦,放眼昆仑绝顶来”。1902年,梁启超在《新*未来记》中,写下了对未来的梦想和期望。

  材料三 1933年的新年,上海《东方杂志》推出了一个“新年的梦想”特刊,国内各界人士做一场“*梦”。在各色的梦里,有人梦想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国共两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材料四*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运动倡导者的梦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他们为梦想做了些什么?(举两例)(2分)

  (2)梁启超在19世纪末的政治梦想是什么?(1分)孙中山为实现“*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这个梦想最终实现了吗?表现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的“两种梦想”,今天已变为现实。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个梦想开始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列举一例新*在20世纪50年代为实现第二个梦想采取的有效措施。(2分)

  (5)“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应该拥有怎样的“*梦”?(2分)

  【答案】

  (1)“师夷长技以自强”(或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分)。

  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创建近代海军(任写出两类既得1分),或洋务派创办的具体企业、学校等。(任写出两个即得1分)

  (2)实行变法或建立君主立宪制,救亡图存(1分)。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1分)

  (3)这个梦想实现了(1分,只说“梦想实现了”,不得分),*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或进行土地改革,或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或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或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分)。

  (5)*理论(1分);答案只要符合“中华民族复兴”的主题即可(1分)

《*梦》阅读练习及答案2

  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1)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1分)这一事件对*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材料二新*成立伊始,*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50年代后期,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事件出现的根源是什么?(2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了实现“*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6分)

  (4)*几代人为实现*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2分)

  答案

  (1)事件:*战争(1分)

  影响:

  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②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6分)

  (2)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

  根源:左倾错误(2分)

  (3)表现:

  a.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c.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6分)

  (4)启示: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立足*的国情作出政策的决策;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言之成理即可。2分)

《*梦》阅读练习及答案3

  (1)梦想要成真,首先梦想须顺应时代潮流。李鸿章曾认为,“*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为“自强”,李鸿章进行了实践活动(创办的近代企业)举一例说明?

  (2)梦想要成真,还须高瞻远瞩的智慧。孙中山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这里,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什么?为此,他建立什么国家(名称)?他在1924年进行了*建立什么军校?

  (3)梦想要成真,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更须坚韧不拔的毅力。*在1930年指出,“**式……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与*会师建立什么军队?*他又开创是*革命胜利怎样的道路?1934-1936年,**经历了怎样的考验?(举一例说明)

  答案

  1.创造江南制造总局

  2.推翻情感*或则实现民主共和 *国 黄埔军校

  3.*工农红军或第四军 农村包围城市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或红军长征)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2)

——《孤独之旅》阅读答案3篇

《孤独之旅》阅读答案1

  《孤独之旅》选段

  ⑴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⑵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⑶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经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⑷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⑸杜小康闻到了鸭身上的一股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是不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⑹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⑺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有想起了母亲,想起了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的长大了,坚强了。

  ⑻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地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⑼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亮。

  ⑽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⑾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按常情,有悲哀才有哭,而文中说:“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⑹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⑼段对“鸭们也长大了”的优美而深情的描写,其深层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是见鸭“下蛋了”,杜小康是“惊喜地跑过去捡起”,并“大叫”,杜雍和是“接过”,“嘴里不住地说”,说明他们此时虽都满怀喜悦,但各自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请你试作揣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因为如此艰辛的生活本不应该由他这样幼小的心灵和柔弱的身躯来承担,他觉得受了委屈,所以“哭”了;但他凭着自己的坚强和毅力战胜了孤独和恐惧,经受住了磨难因激动而“哭”了,所以“并不是悲哀”。

  2.用美好的景色衬托主人公(杜小康)找到鸭群的兴奋和感受自己突然长大后的欣慰。

  3.在这些“长大了”的“漂亮”的鸭们背后,映衬出主人公的身影和成长经历,使读者看到了杜小康这个少年也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4.杜小康发现鸭长大了,兴奋的“大叫”,这叫声流露出了对自己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自豪,一切甘苦都化在了“鸭下蛋了”的惊喜之中;杜雍和见“鸭下蛋了”,觉得自己带孩子出来放鸭,那么多的艰辛与付出终于有了回报,鸭长大了,孩子也长大了,家境的改变又有希望了。

《孤独之旅》阅读答案2

  孤独之旅

  (1)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2)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3)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话,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4)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5)我要回家

  (6)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现在除了用大手去抚慰儿子的头,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7)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8)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

  (9)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10)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11)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12)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13)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14)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15)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16)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17)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18)杜小康感觉到他到他已经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19)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20)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21)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22)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23)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24)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25)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26)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本文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2分)

  2.第(10)段画横线部分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3.第(20)段写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羽绒气味,他哭了起来,而第(22)段写他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这是为什么呢?(3分)

  4.按要求品读、赏析下面句子。(4分)

  ①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如果把加点部分改成爸,鸭小蛋了。与原文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

  ②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划波浪线部分很耐人寻味,你是怎么理解的?)

  5.结合选文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写写杜小康把第一颗鸭蛋交给父亲后坐在船上的心理活动。(3分)

  6.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给你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经受孤独的考验和一场暴风雨的磨难,他成长了,坚强了,成功了。

  2.环境描写 描写暴风雨来势之猛烈,烘托了杜小康和父亲抢救鸭群之艰难。

  3.20.小康闻到一股鸭羽绒气味,他哭了起来,是因为他们父子俩终于战胜了暴风雨,终于保住了苦心经营起来的鸭群,还有鸭对他的亲近,这些都使他感动;(2分)而经历孤独和暴风雨的磨砺后,他长大了坚强起来了,所以当再次想起母亲和伙伴们时,他没有哭。

  4.①原文更能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小康发现第一颗鸭蛋时惊喜的情状;如改为爸,鸭下蛋了。就太*淡无味了。 ②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连用了几个滴让读者想到了小康随父放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都用这鲜血划上了一个鲜红的.句号,鸭们长成了,小康长大了,父亲的计划成功了。小康的血滴在父亲的脚印里,更滴在父亲的心里,让他父亲心疼不已,是小康用血的代价保住了这些鸭。(或多么不容易的生活,多么坚强的孩子,他的血滴在他人生之初饱受历练的路上,也滴在父辈艰难的人生路上,滴在了他为之付出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上,这是他成长的印证。

  5.示例:他感到有生以来无比的幸福。这一群鸭就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他也想家,想把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告诉给母亲,告诉给油麻地的小朋友们,但是他怎么能撇下这一群鸭呢?

  6.示例:杜小康在经*神孤独和自然暴风雨后长大了、坚强了。每个人的生活都难免有挫折,我们面对挫折或身处逆境时要选择坚强,只有勇敢地战胜困难,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或孤独与否是相对的,人必须经受锻炼,生活本身构成了人生的内容,在生活中人是多变的,变化中你最怕的东西,也许会成为你的最爱,生命在逆境中才会闪光。)

《孤独之旅》阅读答案3

  现代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13分】

  《孤独之旅》 节选

  ⑴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⑵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⑶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⑷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⑸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⑹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⑺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

  ⑻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⑼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⑽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⑾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⑿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⒀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⒁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⒂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⒃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⒄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2.概括上面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

  13. 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请你结合文章,谈谈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14.“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4分)

  15.结尾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下蛋了”, 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3分)

  答案:

  12.经历风雨,护鸭成长(大意对即可得分)(2分)

  13.写出了暴风雨来临时天气的恶劣,渲染了可怕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的成长以及变得坚强作铺垫(4分)

  14.他既为自己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艰辛而有些许委屈,也为自己能独立经历这场风雨而喜悦,更为自己的成长而欣慰。因此,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也是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4分 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15. 这是写鸭群同主人一起经历风风雨雨成长起来,并承接了上文杜小康所经受的磨练、坚强和成熟,来暗示人物杜小康的成长、成熟。(3分 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3)

——老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王阅读练习及答案1

  现代文阅读(40分)

  老王(20分)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3)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5)他只说:“我不吃。”

  (6)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7)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8)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1)“早埋了。”

  (12)“呀,他什么时候······”

  (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14)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5)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4.第一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5..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表现老王的什么性格?(4分)

  16“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蛋却数不完,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4分)

  17.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4分)

  18..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简要谈谈。(4分)

  答案:

  14.写作方法:对比。描写方法:动作描写。此处充分地表现出老王瘦弱无力、僵硬的毫无生气的病态。

  15.老王受了“我”一家的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表现了老王淳厚善良、知恩图报。

  16.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一家的真诚谢意,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17.虽然“我”一家当时受到冲击,处境不好,但比之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老王,自感还是幸运的。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

  “我”感觉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18.关键词:尊重、理解、关心、爱心、树立*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等。(表述可以不同,合题意,有道理即可给分)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4)

——《卖油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卖油翁》阅读练习及答案1

  文言文阅读理解(14分)[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选自《碎金鱼》,有删改)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6.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2分)()

  A.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B.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C.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D.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

  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B.以我酌油知之世以为神

  C.及守荆南回及鲁肃过寻阳

  D.释担而立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

  18.用现代汉语表达下列句子。(4分)

  (1)尔安敢轻吾射!

  (2)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

  19.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

  A.甲文中“陈康肃公”中的“公”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尊称;乙文中“岂汝先人志邪”中的“先人”古代一般指祖先、古人,此处专指陈尧咨死去的父亲。

  B.甲文通过对卖油翁酌油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卖油翁娴熟的技能,让我们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C.我们通过乙文中陈尧咨对母亲提问的回答可以看出:陈尧咨驻守荆南,每日苦练射箭本领,令人叹服。

  D.甲文中卖油翁“睨之”“微颔之”说明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射箭本领并不欣赏,甚至还有轻视之意。

  20.请结合甲文中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谈谈现实生活中的你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3分)

  答案:

  16.(2分)C17.(2分)C

  19.(3分)C

  20.(3分)开放题,能够围绕陈尧咨认可卖油翁的讲话并有所领悟及自我解嘲来描写即可。示例:我们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我们工作学习中的一种资源优势,不应像陈尧咨那样进行炫耀宣扬,要像卖油翁那样谦逊。

  对待别人的长处,我们应学会取长补短,而不应对别人进行诋毁嫉妒。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5)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1

  (二)阅读《卖炭翁》,完成8—10题。(共5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表达了。(2分)

  9、“翩翩”一词,本意是轻快洒脱的意思,但在文中则是用来形容宫使 的形象。(1分)

  10、诗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动作描写非常精彩,请你任选一方面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2 分)

  答:

  答案:

  (二)阅读《卖炭翁》(共5分)

  8、 答案要点:

  ①“宫市”掠夺的本质(统治阶层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②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2分)

  9、答案示例:趾高气扬(横冲直撞)(1分)

  10、答案示例:(2分)

  示例一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处的肖像描写,把卖炭老人灰尘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两鬓花白与“十指黑”的对比,见其年高与劳苦,让人为之心酸。

  示例二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心忧炭贱”又使之完全可以理解,读之催人泪下。

  示例三

  “晓驾炭车辗冰辙”这一动作描写,写出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画面感颇强,读之如在眼前。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2

  第二部分(5~21题,5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5~6题。(6分)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干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5.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3分)。

  6.你会在哪些情境下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佳句?(3分)

  答案:

  5.(1)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2)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3)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意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6.(1)面对困境时(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3)事情有了转机时

《卖炭翁》阅读练习及答案3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8~19题。(共4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8.诗歌讲述了卖炭翁_______的悲惨故事。(1分)

  19.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3分)

  答案:

  18.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意思对即可。1分)

  19.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6)

——《竹里馆》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竹里馆》阅读练习及答案1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

  简述理由。(3分)

  答案:

  21、(1)D(3分。诗中没有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2)示例:赞同。

  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

  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答出一个方面即可,联系“弹琴”“长啸”作分析2分;答出“烘托”或“反衬”1分;仅答“赞同”或“不赞同”不得分)

《竹里馆》阅读练习及答案2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9. “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图景?

  10. 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觉得孤独?

  【答案】

  9. 描绘出一幅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静、寂图景,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10. 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有他陪伴,向他倾述,所以就不觉得孤独。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描绘出一幅清幽澄净的图景。

  【10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7)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1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阅读题: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肃然起敬:

  愧悔:

  2.对“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只有机遇才是美的。

  B.只有机遇才是美的,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

  C.美的创造和发现需要机遇,而不需要规范它,也不需要公式限制它。

  D.美不应该用规范和公式去限制它,而是在适当的机遇中发现和表现它。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5分)

  4.第二、四、五段主要各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5分)

  答案:

  1.肃然起敬:很严肃地敬重起米。愧悔:羞愧与悔恨。

  2.D

  3.示例: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4、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论美》阅读练习及答案2

  阅读下面文章,第—4题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愧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只有机遇才是美的。

  B.只有机遇才是美的,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

  C.美的创造和发现需要机遇,而不需要规范它,也不需要公式限制它。

  D.美不应该用规范和公式去限制它,而是在适当的机遇中发现和表现它。

  【答】( )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四、五段主要各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肃然起敬:很严肃地敬重起米。愧悔:羞愧与悔恨。

  2、D。

  3、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4、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扩展8)

——《说“屏”》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说“屏”》阅读练习及答案1

  阅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

文房四宝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文书工具。由于它们在运用于书画艺术创作上具有特殊的功能,因而被誉为“文房四宝”。而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则又是这“四宝”中的名品。

  宣纸是唐代(公元618~907年)制造于安徽省泾县,曾被朝廷封为贡纸。由于它历来集散于泾县附近的宣城,故得名“宣纸”。宣纸蜚声海外由来已久。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宣纸制品曾远销欧洲,引起许多国家重视。英国的一个贵族,竟以70个基尼金的高价,在伦敦买下了一束用宣纸扎的花。楮片(檀树皮)和稻草是宣纸的原料。它的制作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百多道工序。这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的宣纸,按厚度分单宣、夹宣、三层以至四层;就吸水性能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工笔画则一般使用“熟宣”。由于宣纸具有抗老化、不易破碎等优点,所以我国不少古代名家的书法、绘画真迹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在烟灰中加胶调剂,而后置铁臼里捣研制成。质量高的墨还在原料中加入麝香、冰片等香料和十几种中药,有的还掺入黄金。这样的墨研磨起来香气馥郁,书写后色泽乌艳,墨迹见水不化。古时制的墨往往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字样,意思是料精功到。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相传河北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庭珪避乱南徙,看到黄山附近的歙州松多质好,就定居在此制墨为生。以歙州古松烧烟制成的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再加上奚庭珪钻研技术,改进捣烟、和胶等方法,墨的质量具有“光泽如漆”“其坚如玉”的优点。

  文房四宝中的笔,指的是毛笔。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监筑长城时,偶然看到城墙上粘有一撮羊毛,随手扯下,拾取枯木一枝,将羊毛束在一端,造出了我国第一支毛笔。传说后来蒙恬曾在浙江吴兴县的善琏镇住过,当地人奉他为“笔祖”,在镇上修建了“蒙恬祠”,并开始制造湖笔。湖笔是用上等山羊毛(羊毫)、山兔毛(紫毫)、黄鼠狼尾毛(狼毫)经过梳、结、装、择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用湖笔书写、绘画,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挥毫泼墨,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端溪,据记载,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出现砚石的坑洞星罗棋布于端溪*的斧柯山上。端砚的制作分采石、选料、雕刻、配盒等四道工序。用端砚磨的墨经久,还极耐冻。传说晚唐时,端州梁举人赴京会试,时值隆冬,人家的砚台都结了冰,只有此公砚上的墨水不冻,于是中了进士,因而人们也称端砚为“神砚”。

  ──摘自《人民画报》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四宝”中的名品各有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本文的行文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屏”》阅读练习及答案2

  1、本文采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先总说后分说,在依次介绍“文房四宝”时,介绍了历史、产地、制作及其优点。

  宣纸: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抗老化,不易破碎。

  徽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光泽如漆,其坚如玉。

  湖笔: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磨墨经久,耐冻。

  2、说明中穿插故事的叙述,将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说“屏”》阅读练习及答案3

  阅读《说“屏”》,完成18~21题。

  ⑴“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

  ⑵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⑶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

  ⑷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⑸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徒劳了。

  18.对文中加点“诗意”一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情景 B.美感 C.向往 D.微妙

  19.外国人齐声称道“屏”的原因是( )

  A.情景令人销魂。 B.空间上作用神秘。

  C.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D.因地制宜,大小由人。

  20.下面不属于屏应有作用的一项是( )

  A.文化休憩作用 B.艺术点缀作用

  C.活动门板作用 D.分割挡风作用

  21.对第⑷段文字所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诠释 作比较 B.分类别 作比较

  C.作诠释 打比方 D.分类别 引资料

  答案:

  四、18.B 19.C 20.C 21.A

推荐访问:之旅 孤独 答案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孤独之旅》阅读练习及答案1 孤独之旅阅读题及答案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