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1-01 17:48:03 来源:网友投稿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  分子动理论是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通过单分子油膜实验、隧道扫描显微镜观察碳原子的分布等实验,知道物质是由很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大小在10—10m数量级。我们又通过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范文推荐)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

  分子动理论是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通过单分子油膜实验、隧道扫描显微镜观察碳原子的分布等实验,知道物质是由很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大小在10—10m数量级。我们又通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等实验知道了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1)演示实验:

  ①长玻璃管内,分别注入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②U形管两臂内盛有一定量的水(不注满水),将右管上端用橡皮塞堵住,左管继续注入水,右管水面上的空气被压缩。

  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气体、液体的内部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钢铁这样坚固的固体的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有人用两万标准大气压的压强压缩钢筒内的油,发现油可以透过筒壁溢出。

  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不但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否则分子便不能运动了。

  (2)一方面分子间有空隙,另一方面,固体、液体内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形状或固定的体积,这两方面的事实,使我们推理得出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吸引力。

  分子之间还存在着斥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即使气体压缩到了一定程度后再压缩也是很困难的;用力压缩固体(或液体、气体)时,物体内会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这些事实都是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表现。

  运用反证法推理,如果分子之间只存在着引力,分子之间又存在着空隙,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都吸引到一起,造成所有物体都是很紧密的物质。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说明必然还有斥力存在着。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2

  一、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

  (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

  (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

  (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

  (2)开路:断开的电路;

  (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导体

  (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

  (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七.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八、电流的效应:

  热效应、化学效应、磁效应

  九、电流的大小:

  I=Q/t

  十、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1)电流表;

  (2)量程;

  (3)读数方法

  (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十一、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I=I1+I2;(2)并联电路: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

  ①确认所选量程。

  ②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在没有返回(即向着一个方向运动)的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定是相同。除此之外,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上升时,速度方向(向上)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同,下落过程中在落回抛出点前速度方向(向下)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反,若过抛出点后还可以继续下落,则此后速度方向(向下)又与位移方向(向下)相同。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在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大都不同。因为速度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位移)方向多数成不为零的角。

  位移方向由运动的起点(你所选择的运动的开始点)指向运动的终点(即末时刻物体所在的点,起点只有一个,而末时刻则可以由问题确定,对应不同的时间段)。例如上述竖直上抛运动,起点是物体的抛出点,而终点则要看问题所给时间的长短,因为可以将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几段。

  电流公式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3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物理必修三学习方法

  一、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习,稳中求进!

  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

  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老师角度: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教材内容,高中物理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等。老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物理必修三学习技巧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4

  一、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

  (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

  (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

  (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

  (2)开路:断开的电路;

  (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导体

  (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

  (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七.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八、电流的效应:

  热效应、化学效应、磁效应

  九、电流的大小:

  I=Q/t

  十、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1)电流表;

  (2)量程;

  (3)读数方法

  (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十一、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I=I1+I2;(2)并联电路: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

  ①确认所选量程。

  ②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在没有返回(即向着一个方向运动)的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定是相同。除此之外,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上升时,速度方向(向上)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同,下落过程中在落回抛出点前速度方向(向下)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反,若过抛出点后还可以继续下落,则此后速度方向(向下)又与位移方向(向下)相同。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在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大都不同。因为速度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位移)方向多数成不为零的角。

  位移方向由运动的起点(你所选择的运动的开始点)指向运动的终点(即末时刻物体所在的点,起点只有一个,而末时刻则可以由问题确定,对应不同的时间段)。例如上述竖直上抛运动,起点是物体的抛出点,而终点则要看问题所给时间的长短,因为可以将整个运动过程分成几段。

  电流公式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5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物理必修三学习方法

  一、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习,稳中求进!

  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

  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老师角度: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教材内容,高中物理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等。老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物理必修三学习技巧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6

  1.固体压强公式:

  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2.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

  (2)F不变,S↓

  (3)同时把F↑,S↓。

  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3.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4.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

  (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5.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p=gh,

  (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6.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沸点降低。

  7.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

  托里拆利实验。

  8.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

  马德堡半球实验。

  9.标准大气压:

  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0.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7

  历年来中考基础题面广量足,而一些综合题也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综合应用,因此抓好基础是关键。

  在认真分析近几年物理中考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浅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复习策略及方法。

  根据学生*时学习的“病历”和复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通过“设陷”来纠错,在学生的错误认识上设陷,以消除接受科学知识的障碍;在解题思路上设陷,以克服消极呆板的"思维定势;在物理实验的方法上设陷,以矫正其研究物理的思想方法,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复习阶段,学生的差异很大。为了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以“面向全体,分类指导”为原则,在综合分析学生的基础水*、物理学习能力、潜能及认知心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界线是模糊的,呈动态变化的,允许学生根据复习情况,可以变动,实行民主,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把分层的目的、方法、设想向学生公开,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志向目标,使升学复习按着预定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进行。

  总之,我们应当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对待复习工作,在复习中充分理解改革与继承的关系,注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既关注社会热点,也关注中考、高考动向,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努力使复习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知识拓展:初中物理总复习是物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过程。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8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Δ/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BS{:磁通量(W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Δ/Δt=LΔI/Δ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第二册P173〕;(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 (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见第二册P180〕。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9

  一、导体的电阻

  (1)定义: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叫做这段导体的电阻。

  (2)公式:R=U/I(定义式)

  说明:

  A、对于给定导体,R一定,不存在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的关系,R只跟导体本身的性质有关。

  B、这个式子(定义)给出了测量电阻的方法——伏安法。

  C、电阻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二、欧姆定律

  (1)定律内容:导体中电流强度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

  (3)适应范围:一是部分电路,二是金属导体、电解质溶液。

  三、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1)伏安特性曲线:用纵坐标表示电流I,横坐标表示电压U,这样画出的I—U图象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2)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

  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的电学元件。

  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是曲线,即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的电学元件。

  四、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1)对同一导体,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在相同电压下,U/I大的导体中电流小,U/I小的导体中电流大。所以U/I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叫做电阻(R)

  (3)在相同电压下,对电阻不同的导体,导体的电流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

  1、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2、伏打于1800年春发明了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电堆”——最早的直流电源。他的发明为科学家们由静电转入电流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揭开了电力应用的新章。

  3、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英国化学家斯旺为代表的一批发明家,发明和改进了电灯,改变了人类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习惯。

  4、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用实验展示了电与磁的联系,说明了电与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对电与磁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预示了电力应用的可能性。

  5、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奏响了电气化时代的序曲。

  6、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他的理论,足以与牛顿力学理论相媲美,是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

  7、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被誉为无线电通信的先驱。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频率的单位。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扩展阅读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扩展1)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物理必修三学习方法

  一、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习,稳中求进!

  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

  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老师角度: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教材内容,高中物理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等。老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物理必修三学习技巧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2

  相互作用

  一、 三种常见的力

  1、 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弹力

  (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接触 弹性形变 方向:弹性形变恢复的方向

  (3)、拉力、支持力、压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

  3、摩擦力

  (1)、静摩擦力: ①、产生条件:粗糙接触面 接触面间弹力 相对运动趋势 ②、方向判断: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③、大小: 要用“力的*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粗糙接触面 接触面间弹力 相对运动

  ②、方向判断: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③、大小:f=u 。也可用“力的*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

  二、力的合成

  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

  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 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

  2、 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三、力的分解

  1、 分解法则:*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 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

  3、 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①、 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是唯一的)

  ②、 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

  4、 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三、 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或“验证*行四边形定则”)

  如何提高物理成绩

  1.首先是高中最常见的,又最百变的传送带问题。最为一名过来人,这类题目无非就是考能否保持静止,停在哪个位置,位移多少,路程多少?或者有时会跟追击问题联系起来,两个运动相反的物体,能否在传送带上相遇?对于这类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分析运动过程。不要被大批大批的文字题目吓到了。不要心急,慢慢来,不要弄错了摩擦系数,摩擦力。

  2.再就是匀加速运动或是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问题。首先不要被题目坑了,尤其是大题,没说重力加速度是10就不要自己为是,有时候还会告诉你是9.8,所以要注意小细节,否则一分没有。这类题目一般都有几个不同的加速度。所以还是要分析过程。最好能列个草表,把每个阶段的运动性质,加速度,初速度,末速度列出来,这样方便分析。

  3.对于学习选修3-5的同学而言,还有一个选修的大题,一般是动量动能守恒,一般的题目背景就是射子弹,撞击,扔货物等等。记住基本的动量守恒公式是非常重要的。以及动量动能守恒式的联立的两个解的公式(老师应该都会补充的)。记住动量守恒、动能守恒的分别适用条件。不过一般出的题目都是动能守恒的,至于动量守不守恒就要靠自己判断的。

  4.再次就是圆周运动,这类知识点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都会考到,我个人认为这类题比较简单,因为只有那么几个公式。背下了就好了。

  5.对于天体运动的问题,考点还是比较多变的。有许多条条框框,比如,什么时候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什么时候不考虑万有引力之类的。常考点就是卫星发射,变轨,人造卫星等问题。这些就需要记住三个宇宙速度以及适用条件。开普勒第三定律也是很重要的。

  气体的性质知识点

  1.气体的状态参量:

  温度:宏观上,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体积V:气体分子所能占据的空间,单位换算:1m3=103L=106mL

  压强p:单位面积上,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而产生持续、均匀的压力,标准大气压:

  1atm=1.013×105Pa=76cmHg(1Pa=1N/m2)

  2.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分子间空隙大;除了碰撞的瞬间外,相互作用力微弱;分子运动速率很大

  3.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 {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注:(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

  (2)公式3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3

  1、分子热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规律

  (1)气体分子间距较大,分子力可以忽略,因此分子间除碰撞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故气体能充满它能达到的整个空间。

  (2)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速率有大有小,且时而变化,大量分子的"速率按“中间多,两头少”的规律分布。

  (3)温度升高时,速率小的分子数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增加,分子的*均速率将增大(并不是每个分子的速率都增大),但速率分布规律不变。

  2、气体实验定律

  8、理想气体

  宏观上:严格遵守三个实验定律的气体,实际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实验气体可以看成理想气体

  微观上:理想气体的分子间除碰撞外无其他作用力,分子本身没有体积,即它所占据的空间认为都是可以被压缩的空间。故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与体积无关(即理想气体的内能只看所用分子动能,没有分子势能)

  应用状态方程或实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即某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

  (2)确定气体在始末状态的参量p1、V1、T1及p2、V2、T2;

  (3)由状态方程或实验定律列式求解;

  (4)讨论结果的合理性。

  9、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分子频繁的撞击器壁的结果

  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①气体的*均分子动能(宏观上即:温度)

  ②分子的密集程度即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宏观上即:体积)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4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物理必修三学习方法

  一、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习,稳中求进!

  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

  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老师角度: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教材内容,高中物理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等。老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物理必修三学习技巧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5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1、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因为忽略了空气的阻力,所以是一种理想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竖直上抛运动: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方向与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把它分为向上和向下两个过程来处理。

  (2)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

  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A、B为途中的任意两点,C为点,则:

  (1)时间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中从A→C所用时间tAC和下降过程中从C→A所用时间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对称性

  物体上升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与下降过程经过A点的速度大小相等.

  [关键一点]

  在竖直上抛运动中,当物体经过抛出点上方某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因此这类问题可能造成时间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易错现象

  1、忽略自由落体运动必须同时具备仅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2、忽略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

  3、小球或杆过某一位置或圆筒的问题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运动的图象运动的相遇和追及问题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物理必修三学习方法

  一、应降低起点,从头开始。

  我们要转变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好,高中物理就一定会好。初中物理的知识比较肤浅,只要动动脑筋就能学会,在加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对物理的熟练程度也会提升,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可以这么说分数高并不代表学得好。要想学好高中物理,就需要同学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上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转化观念,踏实的学习,稳中求进!

  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力。培养兴趣的途径很多,从学生角度:应注意到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物理现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喝开水时、喝饮料时、钢笔吸墨水时,大气压帮了忙;走路时,脚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帮了忙,行走过程中就是由一个个倾倒动作连贯而成;淘米时除去米中的杂物,利用了浮力知识;一根直的筷子斜插入水中,看上去筷子在水面处变弯折;闪电的形成等等。

  有意识地在实际中联系到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使我们明确:原来物理与我们联系这样密切,这样有用。可以大大地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老师角度:应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引入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教材内容,高中物理向学生介绍物理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物理的用处,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物理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奥妙的故事;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等等。老师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

  物理必修三学习技巧

  会说。

  “说”即“归纳”,根据测量数据,横纵对比,归纳实验结论。哪些数据可以进行数量上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如何对数据运算处理,得到进一步结论?归纳初步结论时,语言叙述要精炼,也要注意控制变量,还要注意结论的完整性。归纳进一步结论时,要明白进行加(求和)、减(求差)、乘(乘积)、除(比值)运算,是为了得到新的物理概念,与普通的数*算是有本质区别的。

  囫囵吞枣的学物理,没有过程,就像盖楼房没有地基,是不牢固的。只会背概念,不会用概念,时间久了,那些物理名词、公式、原理,就成了“天书”,不理解,不是“真经”。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6

  1.功

  (1)功的定义:力和作用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是描述力对空间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过程量.

  定义式:W=F·s·cosθ,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位移(对地),θ是力与位移间的夹角.

  (2)功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①恒力的功可根据W=F·S·cosθ进行计算,本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②根据W=P·t,计算一段时间内*均做功. ③利用动能定理计算力的功,特别是变力所做的功.④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反过来可求功.

  (3)摩擦力、空气阻力做功的计算:功的大小等于力和路程的乘积.

  发生相对运动的两物体的这一对相互摩擦力做的总功:W=fd(d是两物体间的相对路程),且W=Q(摩擦生热)

  2.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求功率时一定要分清是求哪个力的功率,还要分清是求*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

  (2)功率的计算 ①*均功率:P=W/t(定义式) 表示时间t内的*均功率,不管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都适用. ②瞬时功率:P=F·v·cosα P和v分别表示t时刻的功率和速度,α为两者间的夹角.

  (3)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 额定功率: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 实际功率:发动机实际输出的功率,它可以小于额定功率,但不能长时间超过额定功率.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7

  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光线:表示光传播路线的直线;

  2、光束: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c=3.0108m/s;

  3、光的折射定律:光从一介质进入另一介质时,传播路线要发生改变,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入射角:图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加角;(2)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2)折射率n=c/v=sini/sinr(大的除以小的);

  4、光密质:折射率大的介质;

  5、光疏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

  二、全反射: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时,当入射角大于零界角时,只有反射光线没有折射光线的现象;

  1、发生全反射的条件:(1)光从光密质进入光疏质;(2)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2、临界角:当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sinaC=1/n;

  3、特例:海市蜃楼、光导纤维;

  三、光的色散: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能形成彩色个光带,这个现象叫色散;

  1、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从上至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从红到紫光的频率由小到大;波长由大到小;

  3、在同种介质中,折射率由小到大;传播速度由大到小;

  4、从红光到紫光衍射现象逐渐减弱;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8

  一、导体的电阻

  (1)定义: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叫做这段导体的电阻。

  (2)公式:R=U/I(定义式)

  说明:

  A、对于给定导体,R一定,不存在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的关系,R只跟导体本身的性质有关。

  B、这个式子(定义)给出了测量电阻的方法——伏安法。

  C、电阻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二、欧姆定律

  (1)定律内容:导体中电流强度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

  (3)适应范围:一是部分电路,二是金属导体、电解质溶液。

  三、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1)伏安特性曲线:用纵坐标表示电流I,横坐标表示电压U,这样画出的I—U图象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2)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

  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的电学元件。

  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是曲线,即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的电学元件。

  四、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1)对同一导体,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在相同电压下,U/I大的导体中电流小,U/I小的导体中电流大。所以U/I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性质,叫做电阻(R)

  (3)在相同电压下,对电阻不同的导体,导体的电流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9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

  ④小孔成像。

  5、光速:3×10的8次方m/s。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行光反射后仍然*行

  条件:反射面*滑。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

  4、面镜:

  ⑴*面镜:成像特点: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

  1、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古人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2、伏打于1800年春发明了能够提供持续电流的“电堆”——最早的直流电源。他的发明为科学家们由静电转入电流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揭开了电力应用的新章。

  3、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英国化学家斯旺为代表的一批发明家,发明和改进了电灯,改变了人类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习惯。

  4、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用实验展示了电与磁的联系,说明了电与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对电与磁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预示了电力应用的可能性。

  5、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奏响了电气化时代的序曲。

  6、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他的理论,足以与牛顿力学理论相媲美,是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贡献。

  7、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被誉为无线电通信的先驱。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频率的单位。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扩展2)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10篇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1

  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基本解题思路是:

  ①根据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题意,选择恰当的运动学公式求解相关的速度、位移等。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推断或求出物体所受的未知力。基本解题思路是:①根据运动情况,利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从而求出未知力。

  (3)注意点:

  ①运用牛顿定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情况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要善于画出物体受力图和运动草图。不论是哪类问题,都应抓住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通过加速度这座桥梁联系起来的这一关键。

  ②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要分段进行分析,每一段根据其初速度和合外力来确定其运动情况;某一个力变化后,有时会影响其他力,如弹力变化后,滑动摩擦力也随之变化。

  2、关于超重和失重:

  在*衡状态时,物体对水*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就不等于物体的重力。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失重现象。对其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1)当物体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变化。

  (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状态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即不取决于速度方向,而是取决于加速度方向。

  (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g)时,*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易错现象:

  (1)当外力发生变化时,若引起两物体间的弹力变化,则两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一定发生变化,往往有些同学解题时仍误认为滑动摩擦力不变。

  (2)些同学在解比较复杂的问题时不认真审清题意,不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不能正确分析物理过程,导致解题错误。

  (3)些同学对超重、失重的概念理解不清,误认为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啦,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减少啦。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2

  一、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3、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二、探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1)若处于*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衡

  (2)若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若处于*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衡方程可写成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受力情况;

  ③建立适当坐标;

  ④列出*衡方程

  四、共点力的*衡条件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行的共点力作用而*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衡问题,则其*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衡条件

  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知道牛顿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在对一个物体用力的时候同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这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3

参考系:

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 ,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易错现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虑大小,不注意方向。

  2、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的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2)某段时间内时间中点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均速度

  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2)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几个重要结论

  ①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x1∶x2∶x3∶……∶xn=1∶3∶5∶……∶(2n-1)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易错现象:

 1、在一系列的公式中,不注意的v、a正、负。

  2、纸带的处理,是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易错问题。

  3、滥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殊公式。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4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必修一期中物理学习方法

  一、认真预习,画出疑难。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教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预习教材后,如果“没有”疑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习。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习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习,练习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习。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习可以到此结束;如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一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习,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习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如果没有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必修一期中物理学习技巧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习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习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习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5

  1、图象:

 图像在中学物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点是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在描述运动规律时,常用x—t图象和v—t图象.

  (1)x—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②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方向.

  ③两种特殊的x-t图象

  (1)匀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若x-t图象是一条*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处

  于静止状态

  (2)v—t图象

  ①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②图线斜率的意义

  a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b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a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数值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③常见的两种图象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相遇和追及问题:

 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要注意寻找问题中隐含的临界条件。

  1、混淆x—t图象和v-t图象,不能区分它们的物理意义

  2、不能正确计算图线的斜率、面积

  3、在处理汽车刹车、飞机降落等实际问题时注意,汽车、飞机停止后不会后退。

  必修一期中物理学习方法

  一、认真预习,画出疑难。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教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预习教材后,如果“没有”疑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习。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习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习,练习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习。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习可以到此结束;如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一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习,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习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如果没有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必修一期中物理学习技巧

  一、不要“题海”,要有题量

 谈到解题必然会联系到题量。因为,同一个问题可从不同方面给予辨析理解,或者同一个问题设置不同的陷阱,这样就得有较多的题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体现教与学的测试要求,因而有一定的题目必是习以为常,我们也只有解答多方面的题,才得以消化和巩固基础知识。那做多了题就一定会陷入“题海”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对于缺乏基本要求,思维跳跃性大,质量低劣,几乎类同题目重复出现,造成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僵化,用定势思维解题,这才是误入“题海”。至于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的题,百解不厌,真是一种学习享受。这样的题解得越多,收获越大。解题多了,并不就一定加重学生负担,只有那些脱离学习对象实际,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才会加重他们的负担。虽然题目不多,但积重难返,犹如陷入题海。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质量,离不开解题,而且要有一定的题量给予保证,并以真正理解熟练掌握为题量的下限。

  二、不求模型,要求思考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道理,解题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我们不能用通用模型的方法解多种不同的题。首先,文理科的思维特点有差异,文科侧重理性思维,而理科侧重逻辑思维。数学偏重图文与函数关系的分析推导,而物理突出具体问题高度概括,抽象出物理模型。

  其次,解题方法也是随题而变,不同题目的解题方法一般是不同的,不太可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统揽,或者用几种既定模型搞定。再者,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尽管解题要经历审题(理解题意),解题(具体过程),答题(说明结果)几个环节,但解题的方法是灵活的,因题而变。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可能是基本的方法,也可能是巧妙方法或综合方法的适用。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6

  考点1:共点力的*衡条件

  *衡状态的定义:

  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衡状态。

  *衡状态的条件: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考点2: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考点3: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

  1,物体是从静止开始下落的,即运动的初速度为零。

  2,运动过程中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7

  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知道外力迫使它改变之中状态为止。

  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3、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4、惯性的定义: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5、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6、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B、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大小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

  2、表达式:F=ma

  (1)定律的表达式虽写成F=ma,但不能认为物体所受外力大小与加速度大小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2)式中的F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力?当然如果F是某一个力或某一方向的分量,其加速度也是该力单独产生的或者是在某一方向上产生的

  3、注意

  (1)如果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则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这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如果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则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这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3)如果合外力不变(恒定),则加速度也不变(恒定),这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4)如果合外力为零,则加速度也为零,这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

  C、牛顿第三定律

  1、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1)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具有同种性质

  (3)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4)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

  物理必修一学习方法

  1、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2、独立做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物理必修一学习技巧

  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1、做好及时的复习。上完课的当天,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只是一遍遍地看书和笔记,而最好是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合起来回忆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例如: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也可边想边在草稿本上写一写)尽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开书和笔记本,对照一下还有哪些没记清的,把它补起来,就使得当天上课内容巩固下来了,同时也就检查了当天课堂听课的效果如何,也为改进听课方法及提高听课效果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

  2、做好章节复习。学习一章后应进行阶段复习,复习方法也同及时复习一样,采取回忆式复习,而后与书、笔记相对照,使其内容完善,而后应做好章节总节。

  3、做好章节总结。章节总结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本章的知识网络。主要内容,定理、定律、公式、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常规典型题型、物理模型等。自我体会:对本章内,自己做错的典型问题应有记载,分析其原因及正确答案,应记录下来本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路方法或例题,以及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4、做好全面复习。为了防止前面所学知识的遗忘,每隔一段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十天,将前面学过的所有知识复习一篇,可以通过看书、看笔记、做题、反思等方式。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8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理解要点: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它定性地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属性——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F=ma.

  理解要点: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效果,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时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时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F=ma定义了力的基本单位——牛顿(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作用力为1N,即1N=1kg.m/s2.

  (5)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③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④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

  注: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解题,同时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标出运动情况,那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6)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动力学问题常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要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如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及时间等.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要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力的大小和方向).

  但不管哪种类型,一般总是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再由此得出问题的答案.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理解要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已存在的前提;(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不可叠加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这应注意同二力*衡加以区别。(5)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衡力: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衡力的共同点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有: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而*衡力可能是不同性质的力;作用力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而*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后,另一个可能仍然存在。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9

  1、质点:

  (1)没有形状、大小且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是否能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其具体分析。

  2、加速度(A)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

  (2)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均速度。*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4、匀速直线运动(A)

  (1)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10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分类:

  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5、重力(A)

  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

  3)重力的大小:G=mg

  6、弹力(A)

  1)弹力

  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弹簧弹力: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扩展3)

——必修一物理知识点

必修一物理知识点1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特点: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是因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一定具有加速度。

  (3)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上,且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物体的实际运动往往是由几个独立的分运动合成的,由已知的分运动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已知的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基本关系:

  1分运动的独立性;

  2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3运动的等时性;

  4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行四边形定则。)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判断

  合运动的情况取决于两分运动的速度的合速度与两分运动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两者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一直线上作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将作曲线运动。

  ①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曲线运动。

  ③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否则是曲线运动。

  2、怎样确定合运动和分运动

  ①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②如果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参照物的运动和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是分运动,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是合运动。

  ③进行运动的分解时,在遵循*行四边形定则的前提下,类似力的分解,要按照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绳端速度的分解

  此类有绳索的问题,对速度分解通常有两个原则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体运动的实际速度②沿绳方向一个分量,另一个分量垂直于绳。(效果:沿绳方向的收缩速度,垂直于绳方向的转动速度)

  4、小船渡河问题

  (1)L、Vc一定时,t随sinθ增大而减小;当θ=900时,sinθ=1,所以,当船头与河岸垂直时,渡河时间最短,

  (2)渡河的.最小位移即河的宽度。为了使渡河位移等于L,必须使船的合速度V的方向与河岸垂直。这是船头应指向河的上游,并与河岸成一定的角度θ。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有:Vccosθ─Vs=0。

  所以θ=arccosVs/Vc,因为0≤cosθ≤1,所以只有在Vc>Vs时,船才有可能垂直于河岸横渡。

  (3)如果水流速度大于船上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则不论船的航向如何,总是被水冲向下游。怎样才能使漂下的距离最短呢?设船头Vc与河岸成θ角,合速度V与河岸成α角。可以看出:α角越大,船漂下的距离x越短,那么,在什么条件下α角呢?以Vs的矢尖为圆心,以Vc为半径画圆,当V与圆相切时,α角,根据cosθ=Vc/Vs,船头与河岸的夹角应为:θ=arccosVc/Vs。

  惯性知识点

  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学好物理有哪些窍门

  学物理只有开窍以后才能越学越顺畅,否则每学一块知识都是一个死结,会让物理学习非常痛苦。物理学习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学透彻,不要急于去做题,如果没有掌握理论知识的话,做再多的题目也是无济于事,很多学生做题都是一知半解,以为看答案以后学会了就做下一道题目,其实每道题目都没有好好分析理解明白,一问到细节还是不会。

  学物理不要依赖于答案或者是老师,而是自己会思考,拿过来一道题目不一定能一下子做出答案来,但是哪一步卡壳了就要仔细琢磨研究会它,下次绝对不能再出错。物理不是简单看公式摆在那里就能理解的,也是随便可以省略掉几个相互作用力的,而且方向在物理中很重要,一定要弄清楚。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扩展4)

——高考物理知识点10篇

高考物理知识点1

  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两端磁性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任一磁体都有两个磁极。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磁化: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方式有:与磁体接触;与磁体摩擦;通电。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存,叫永磁体(如钢);有些物体在磁化后磁性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叫软磁体(如软铁)。

  4、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叫做磁场。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会产生磁力的作用。

  5、磁场方向: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6、在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磁场方便,我们引入了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

  7、地球也是一个磁体,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叫地磁场。所以小磁针静止时会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的原理指向南北,由此可知,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

  8、地磁南极与地理北极、地磁北极与地理南极并不完全重合,中间有一个夹角,叫做磁偏角,是由我国宋代学者沈括首先发现的。.

高考物理知识点2

  声与光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3.乐音三要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

  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7.真空中光速:c =3×108m/s =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

  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0.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11.*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

  12.*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应与水*桌面垂直放置。

  13.人远离*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

  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

  1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

  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运动和力

  1.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①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7.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8.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9.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10.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11.二力*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12.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1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①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4.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

  15.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

  16.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17.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

  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

  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18.物体不受力或受*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功能

  1.杠杆和天*都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杠杆不水*也能处于*衡状态

  3.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是省力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

  4.定滑轮特点: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特点: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5.判断是否做功的两个条件:

  ①有力

  ②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

  6.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7."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8.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9.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10.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11.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12.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

  热学

  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3.体温计使用前要下甩,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6.密度和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7.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8.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对)。

  9.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错,冰变为水)。

  10.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

  11.热机的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压强知识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

  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 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电学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 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 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 = U 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16."220V 100W"的灯泡比"220V 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磁场知识

  1.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3.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

  4.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5.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6.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7.磁场中某点磁场的方向:

  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8.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高考物理知识点3

  一、电功和电功率

  (一)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移动,电场力所做的功称为电功。适用于一切电路。包括纯电阻和非纯电阻电路。

  1、纯电阻电路:只含有电阻的电路、如电炉、电烙铁等电热器件组成的电路,白炽灯及转子被卡住的电动机也是纯电阻器件。

  2、非纯电阻电路:电路中含有电动机在转动或有电解槽在发生化学反应的电路。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功的单位是焦(J),常用单位有千瓦时(kW·h)。

  1kW·h=3。6×106J

  (二)电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额定功率:是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消耗的功率,铭牌上所标称的功率。

  实际功率:是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消耗的功率。

  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

  二、焦耳定律和热功率

  (一)焦耳定律:电流流过导体时,导体上产生的热量Q=I 2Rt

  此式也适用于任何电路,包括电动机等非纯电阻发热的计算。产生电热的过程,是电流做功,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二)热功率:单位时间内导体的发热功率叫做热功率。

  热功率等于通电导体中电流I的二次方与导体电阻R的乘积。

  物理选修一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中,上课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听力的效率决定了听力学习的基本情况,为了提高听力的效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预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习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习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选修一学习技巧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高考物理知识点4

  1)匀变速直线运动

  *均速度V*=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考物理知识点5

  1)*抛运动

  1.水*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夹角α:tgα=y/x=gt/2Vo

  8.水*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

  (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本文来自高三网[.gaosan.com]。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考物理知识点6

  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这一现象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的。

  2、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在通电情况下会产生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相当于条形磁体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两端相当于条形磁体的两个磁极。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强弱、线圈匝数、有无铁芯有关。

  4、在通电螺线管里面加上一根铁芯,就成了一个电磁铁。电磁铁磁场的强弱与电流的强弱、线圈的匝数、铁芯的有无有关。可以制成电磁起重机、扬声器和吸尘器等。

  5、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可以使用安培(右手)定则:将右手的四指顺着电流方向抓住螺线管,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该螺线管的N极。

  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电动机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4、电动机构造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可大可小,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中。它在电路图中用M表示。电动机工作时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磁生电

  1、在1831年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了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会产生电流。这个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没有使用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会周期性改变方向,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简称交流电。它每秒钟电流方向改变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我国的交流电频率是50Hz。

  3、使用了换向器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它的方向不变,这种电流叫直流电。(实质上和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完全一样,只是直流发电机是磁生电,而直流电动机是电生磁)

  4、直流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5、实际生活中的大型发电机由于电压很高,电流很强,一般都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方式来发电,而且磁场是用电磁铁代替的。

  电话

  1、1876年由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电话。最简单的"电话由话筒和听筒组成。话筒将声信号转变为音频电信号,听筒将音频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通话双方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串联的,自己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独立的。

  2、为了节约电话线路的使用效率,人们发明了电话交换机,1891年出现了自动电话交换机,它通过电磁继电器进行接线。现代的程控电话是利用程控电话交换机,它是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接线。

  3、电话按信号输方式来分,可分为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按信号类型来分,可分为模拟电话和数字电话。

  4、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丢失信息,而且抗干扰能力不强,保密性也很差,信号衰减厉害。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种中,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

  电磁波的海洋

  1、导线中的电流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水、某些固体,甚至真空中都能传播。光也是电磁波的一种。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样,都是3×108m/s,电磁波的速度,等于波长和频率f的乘积:c=λf单位分别是m/s(米每秒)、m(米)、Hz(赫兹);频率的常用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2、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电磁波是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一部分,叫做无线电波。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1、无线电广播的发射由广播电*成;发射部分主要由话筒、载波发生器、调制器、放大器和发射天线组成。接收部分主要由接收天线、调谐器、解调器和扬声器组成。

  2、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只是发射部分多了摄像机,接收部分多了显像管。

  3、移动电话(无线电话,手机)既是无线电的发射装置,又是无线电的接收装置。它的特点是体积小,发射功率不大,天线简单,灵敏度不高,需要基站台转发信号。无绳电话是家庭电话中主机电话与分机电话沟通的一种家用电话,一般使用范围在几十米或几百米之内。

  4、音频电流和视频电流加载到高频电流上,形成了发射能力很强的射频电流。

高考物理知识点7

  物理声音知识点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物理声音学习方法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8、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9、图表记忆法:可采用小卡片、转动纸板、列表格等方式,将知识内容分类归纳小结编成图表记忆。

  10、实践记忆法:如制作测力计,可以帮助同学们记在弹簧的伸长与外力成正比的知识。

高考物理知识点8

  1.双缝干涉

  (1)定义

  两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发生叠加,在某些区域总加强,在另外一些区域总减弱,从而出现亮暗相间的条纹的现象叫光的干涉现象.

  (2)产生干涉的条件

  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叫相干波源,只有相干波源发出的光互相叠加,才能产生干涉现象,在屏上出现稳定的亮暗相间的条纹.

  (3)双缝干涉实验规律

  ①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某点到相干光源、的路程之差为光程差,记为 .

  若光程差是波长λ的整倍数,即(n=0,1,2,3…)P点将出现亮条纹;若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

  (n=0,1,2,3…),P点将出现暗条纹.

  ②屏上和双缝、距离相等的点,若用单色光实验该点是亮条纹(中央条纹),若用白光实验该点是白色的亮条纹.

  ③若用单色光实验,在屏上得到明暗相间的条纹;若用白光实验,中央是白色条纹,两侧是彩色条纹.

  ④屏上明暗条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其距离大小与双缝之间距离d.双缝到屏的距离及光的波长λ有关,即 .在和d不变的情况下,和波长λ成正比,应用该式可测光波的波长λ.

  ⑤用同一实验装置做干涉实验,红光干涉条纹的间距最大,紫光干涉条纹间距最小,故可知大于 小于.

  2.薄膜干涉

  (1)薄膜干涉的成因:

  由薄膜的前、后表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叠加而成,劈形薄膜干涉可产生*行相间的条纹.

  (2)薄膜干涉的应用

  ①增透膜:透镜和棱镜表面的增透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

  ②检查*整程度:待检*面和标准*面之间的楔形空气薄膜,用单色光进行照射,入射光从空气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出两列光波,形成干涉条纹,待检*面若是*的,空气膜厚度相同的各点就位于一条直线上,干涉条纹是*行的;反之,干涉条纹有弯曲现象。

高考物理知识点9

  一、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功的计算: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W=FS。

  单位:焦耳(J)1J=1Nom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二、机械效率

  有用功:为实现人们的目的,对人们有用,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必须做的功。

  额外功:对人们没用,不得不做的功(通常克服机械的重力和机件之间的摩擦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计算公式:

  机械效率小于1;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

  三、功率

  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

  推导公式:P=F υ。(速度的单位要用m)

  四、动能和势能

  能量(E):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能做的功越多,能量就越大。

  动能(Ek):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其中,速度对物体

  的动能影响较大。

  注:对车速限制,防止动能太大。

  势能(Ep):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五、机械能及其转化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住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近地点动能,重力势能最小;远地点重力势能,动能最小。近地点向远地

  点运动,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高考物理知识点10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态为止。

  1、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是该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4、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决定;

  3、惯性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的物理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数学表达式:a=F合/m;

  2、加速度随力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3、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

  四、牛顿第三定律:

  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衡力的根本区别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扩展5)

——高三物理知识点5篇

高三物理知识点1

  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以下是万有引力知识点。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三物理知识点2

  一、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例1]

  竖立放置的粉笔压在纸条的一端。要想把纸条从粉笔下抽出,又要保证粉笔不倒,应该缓缓、小心地将纸条抽出,还是快速将纸条抽出?说明理由。

  [解析]

  纸条从粉笔下抽出,粉笔受到纸条对它的滑动摩擦力μmg作用,方向沿着纸条抽出的方向。不论纸条是快速抽出,还是缓缓抽出,粉笔在水*方向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不变。在纸条抽出过程中,粉笔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时间用t表示,粉笔受到摩擦力的冲量为μmgt,粉笔原来静止,初动量为零,粉笔的末动量用mv表示。根据动量定理有:μmgt=mv。

  如果缓慢抽出纸条,纸条对粉笔的作用时间比较长,粉笔受到纸条对它摩擦力的冲量就比较大,粉笔动量的改变也比较大,粉笔的底端就获得了一定的速度。由于惯性,粉笔上端还没有来得及运动,粉笔就倒了。

  如果在极短的时间内把纸条抽出,纸条对粉笔的摩擦力冲量极小,粉笔的动量几乎不变。粉笔的动量改变得极小,粉笔几乎不动,粉笔也不会倒下。

  二、用动量定理解曲线运动问题

  [例2]

  以速度v0水*抛出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若在抛出后5s未落地且未与其它物体相碰,求它在5s内的动量的变化。(g=10m/s2)。

  [解析]

  此题若求出末动量,再求它与初动量的矢量差,则极为繁琐。由于*抛出去的物体只受重力且为恒力,故所求动量的变化等于重力的冲量。则

  Δp=Ft=mgt=1×10×5=50kg·m/s。

  [点评]

  ①运用Δp=mv-mv0求Δp时,初、末速度必须在同一直线上,若不在同一直线,需考虑运用矢量法则或动量定理Δp=Ft求解Δp。

  ②用I=F·t求冲量,F必须是恒力,若F是变力,需用动量定理I=Δp求解I。

  三、用动量定理解决打击、碰撞问题

  打击、碰撞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力,一般不是恒力,用动量定理可只讨论初、末状态的"动量和作用力的冲量,不必讨论每一瞬时力的大小和加速度大小问题。

  [例3]

  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从离水*网面3.2m高处自由落下,触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网面1.8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4s。试求网对运动员的*均冲击力。(取g=10m/s2)

  [解析]

  将运动员看成质量为m的质点,从*1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方向向下,大小。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h2,刚离网时速度方向向上,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下的重力mg和网对其向上的弹力F。

  选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由动量定理得:

  由以上三式解得:

  代入数值得:F=1.2×103N

  四、用动量定理解决连续流体的作用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涉及流体的连续相互作用问题,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很难奏效。若构建柱体微元模型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求解,则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4]

  有一宇宙飞船以v=10km/s在太空中飞行,突然进入一密度为ρ=1×10-7kg/m3的微陨石尘区,假设微陨石尘与飞船碰撞后即附着在飞船上。欲使飞船保持原速度不变,试求飞船的助推器的助推力应增大为多少?(已知飞船的正横截面积S=2m2)

  [解析]

  选在时间Δt内与飞船碰撞的微陨石尘为研究对象,其质量应等于底面积为S,高为vΔt的直柱体内微陨石尘的质量,即m=ρSvΔt,初动量为0,末动量为mv。设飞船对微陨石的作用力为F,由动量定理得,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微陨石对飞船的撞击力大小也等于20N。因此,飞船要保持原速度匀速飞行,助推器的推力应增大20N。

  五、动量定理的应用可扩展到全过程

  物体在不同阶段受力情况不同,各力可以先后产生冲量,运用动量定理,就不用考虑运动的细节,可“一网打尽”,干净利索。

  [例5]

  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放在足够大的水*桌面上,物体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有一水*恒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之加速前进,经t1s撤去力F后,物体减速前进直至静止,问:物体运动的总时间有多长?

  [解析]

  本题若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则过程较为繁琐,运用动量定理则可一气呵成,一目了然。由于全过程初、末状态动量为零,对全过程运用动量定理,本题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牛顿定律来求解,以求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同时比较不同方法各自的特点,这对今后的学习会有较大的帮助。

  六、动量定理的应用可扩展到物体系

  尽管系统内各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但各物体所受冲量之和仍等于各物体总动量的变化量。

  [例6]

  质量为M的金属块和质量为m的木块通过细线连在一起,从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在水中下沉,经时间t1,细线断裂,金属块和木块分离,再经过时间t2木块停止下沉,此时金属块的速度多大?(已知此时金属块还没有碰到底面。)

  [解析]

  金属块和木块作为一个系统,整个过程系统受到重力和浮力的冲量作用,设金属块和木块的浮力分别为F浮M和F浮m,木块停止时金属块的速度为vM,取竖直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对全过程运用动量定理。

  综上,动量定量的应用非常广泛。仔细地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潜心地探究它的典型应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有关的知识、感悟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高三物理知识点3

  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下是力的*行四边形定则知识点。

  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称做力。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按力的性质分,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行四边行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合力可以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或大于分力。

高三物理知识点4

  1、原子结构

  1.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

  2.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叫量子数。)

  ⑴玻尔的三条假设(量子化)

  ①轨道量子化rn=n2r1r1=0.53×10-10

  ②能量量子化:E1=-13.6eV

  ③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hν=E-En

  ⑵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可能是吸收光子,也可能是由于碰撞(用加热的方法,使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相互碰撞可以传递能量)。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只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而从某一能级到被电离可以吸收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的任何频率的光子。(如在基态,可以吸收E≥13.6eV的任何光子,所吸收的能量除用于电离外,都转化为电离出去的电子的动能)。

  2、天然放射现象

  ⑴.天然放射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构。

  ⑵.各种放射线的性质比较

  种类本质质量(u)电荷(e)速度(c)电离性贯穿性

  α射线

  氦核4+20.1最强最弱,纸能挡住

  β射线

  电子1/1840-10.99较强较强,穿几铝板

  γ射线光子001最弱最强,穿几c铅版

  3、核反应

  ①核反应类型

  ⑴衰变:α衰变:(核内)

  β衰变:(核内)

  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⑵人工转变:(发现质子的核反应)

  (发现中子的核反应)

  ⑶重核的裂变:在一定条件下(超过临界体积),裂变反应会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

  ⑷轻核的聚变:(需要几百万度高温,所以又叫热核反应)

  所有核反应的反应前后都遵守: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注意:质量并不守恒。)

  ②.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半衰期。(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计算式为:N表示核的个数,此式也可以演变成或,式中表示放射性物质的质量,n表示单位时间内放出的射线粒子数。以上各式左边的量都表示时间t后的剩余量。

  半衰期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

  ③.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⑴利用其射线:α射线电离性强,用于使空气电离,将静电泄出,从而消除有害静电。γ射线贯穿性强,可用于金属探伤,也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各种射线均可使DNA发生突变,可用于生物工程,基因工程。

  ⑵作为示踪原子。用于研究农作物化肥需求情况,诊断甲状腺疾病的类型,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

  ⑶进行考古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判定出土木质文物的产生年代。

  一般都使用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种类齐全,各种元素都有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半衰期短,废料容易处理。可制成各种形状,强度容易控制)。

  4、核能

  (1).核能------核反应中放出的能叫核能。

  (2).质量亏损---核子结合生成原子核,所生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生成它的核子的总质量要小些,这种现象叫做质量亏损。

  (3).质能方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关系是:

  E=c2,这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质能方程的另一个表达形式是:ΔE=Δc2。以上两式中的各个物理量都必须采用国际单位。在非国际单位里,可以用1u=931.5MeV。它表示1原子质量单位的质量跟931.5MeV的能量相对应。

  在有关核能的计算中,一定要根据已知和题解的要求明确所使用的单位制。

  (4).释放核能的途径

  凡是释放核能的核反应都有质量亏损。核子组成不同的原子核时,*均每个核子的质量亏损是不同的,所以各种原子核中核子的*均质量不同。核子*均质量小的,每个核子*均放的能多。铁原子核中核子的*均质量最小,所以铁原子核最稳定。凡是由*均质量大的核,生成*均质量小的核的核反应都是释放核能的。

高三物理知识点5

  1.电压瞬时值e=Esinωt 电流瞬时值i=Isinωt;(ω=2πf)

  2.电动势峰值E=nBSω=2BLv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E/R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E=E/(2)1/2;U=U/(2)1/2 ;I=I/(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

  U1/U2=n1/n2; I1/I2=n2/n2; P入=P出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P损′=(P/U)2R;(P损′: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U:输送电压,R:输电线电阻)〔见第二册P198〕;

  6.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ω:角频率(rad/s);t:时间(s);n:线圈匝数;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2);U:(输出)电压(V);I:电流强度(A);P:功率(W)。

  注:

  (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ω电=ω线,f电=f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

  (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

  (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出决定P入;

  (5)其它相关内容:正弦交流电图象〔见第二册P190〕/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作用〔见第二册P193〕。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扩展6)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1.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可以彼此进入对方中去。温度越高,扩散越快。②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颗粒的无规则运动,是液体分子对微小颗粒撞击作用的不*衡造成的,是液体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的变化比引力的变化快,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体的内能

  (1)分子动能: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在热现象的研究中,单个分子的动能是无研究意义的,重要的是分子热运动的*均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叫做分子势能。分子势能随着物体的体积变化而变化。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分子间的作用表现为斥力时,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对实际气体来说,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加;体积缩小,分子势能减小。

  (3)物体的内能:物体里所有的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任何物体都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4)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机械能。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其本质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2)热传递:其本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质的区别。

  4.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5.热力学第一定律

  (1)内容:物体内能的增量(U)等于外界对物体做的功(W)和物体吸收的热量(Q)的总和。

  (2)表达式:W+Q=U

  (3)符号法则:外界对物体做功,W取正值,物体对外界做功,W取负值;物体吸收热量,Q取正值,物体放出热量,Q取负值;物体内能增加,U取正值,物体内能减少,U取负值。

  6.热力学第二定律

  (1)热传导的方向性

  热传递的过程是有方向性的,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常见表述

  ①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②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3)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①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的,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②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没有冷凝器,只有单一热源,并从这个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的热机叫做第二类永动机。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它虽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7.气体的状态参量

  (1)温度: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是分子*均动能的标志。两种温标的换算关系:T=(t+273)K。

  绝对零度为-273.15℃,它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近不能达到。

  (2)气体的体积:气体的体积不是气体分子自身体积的总和,而是指大量气体分子所能达到的整个空间的体积。封闭在容器内的气体,其体积等于容器的容积。

  (3)气体的压强:气体作用在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气体分子的总冲量。

  ①产生原因:大量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碰撞器壁,形成对器壁各处均匀的持续的压力。

  ②决定因素:一定气体的压强大小,微观上决定于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密度;宏观上决定于气体的温度和体积。

  (4)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PV/T=恒量

  8.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子直径的10倍。

  (2)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以把气体分子看作没有相互作用的质点。

  (3)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很大,常温下大多数气体分子的速率都达到数百米每秒。离这个数值越远,分子数越少,表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统计分布规律。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①它说明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惯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运动状态无关).

  ②它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③它是通过理想实验得出的,它不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2、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a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理解:

  ①瞬时性:力和加速度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体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是针对同一物体(同一研究对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统一用SI制主单位⑤相对性: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照系的。

  3、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时性.它们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属同种性质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叠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求它们的合力,两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对于宏观物体低速的运动(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成立的,但对于物体的高速运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就不适用了,要用相对论观点、量子力学理论处理.

  易错现象:

  (1)错误地认为惯性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速度越小惯性越小;另外一种错误是认为惯性和力是同一个概念。

  (2)不能正确地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参量的变化。

  (3)不能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时对应关系正确运用到轻绳、轻弹簧和轻杆等理想化模型上。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1、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

  (1)通过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离体法,正确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力.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5)统一单位,求出答案.

  2、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选取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时可采取“先整体,后隔离”或“分别隔离”等方法.一般当各部分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时,可当作整体研究,当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相同时,要分别隔离研究.

  (2)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式,求出答案.

  3、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根据条件变化或随着过程进行引起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2)在某些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用极限分析的方法可以尽快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易错现象:

  (1)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用拉力F直接拉物体与用一重力为F的物体拉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一样的。

  (2)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组成的系统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支持力等于重力。

  (3)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要产生相对滑动拉力必须克服它们之间的静摩擦力。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扩展7)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3篇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1

  (一)学习方法

  朱光潜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和著作家。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写了大量关于写作的文章,深受青年学生的喜,他的许多著述内容丰厚,语言精当、风趣,读来兴味盎然,这与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坚实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咬文嚼字》一文,乍看起来仿佛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词造句的文章,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我们阅读《咬》文时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咬文嚼字”,它是个老词儿,元代乔吉有一篇叫《越调·小桃红·赠刘牙儿》的散曲中说:“试寻思,风流漫惹闲唇齿。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明代冯惟敏一首《满庭芳·书虫》一词也有这样的句子:“蠹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咬文嚼字”通常用作贬义,一指,过分地斟酌或强调字句;一是讽刺死抠字眼儿。《咬》文中的用法则不同,它指的是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嚼”有玩赏的意思,*常说的有“咬嚼”也指的是有耐人品味的地方,所以,又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这些,无论在写作或阅读时都要注意,提高到审美、鉴赏的境界。

  其次,学习《咬》一文要注意精读,抓住主线,扼要归纳段意。

  第三,要注意把握《咬》文以“理”驭“事”,理充词沛的特点,文章达到了理至事随,说理充分的水*。

  最后,要注意积累词汇,结合语感,体会文章行文的妙处。

  (二)学习要点提示

  1.理清脉络,掌握重点句。

  第一段,写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第二段,指出郭沫若修改婵娟台词“是炼字的好例”。同时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作用,强调了文字修改和表达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三段,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要求,强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四段,通过李广射虎一段原文或改文的对比,强调“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原文看似繁冗,但“有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意味”一词十分重要。

  第五段,强调“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内容服务的,因为“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作者对“推敲”这个典故,进行了细密准确的分析,最后,作者极有分寸地说:“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道理很简单,“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强调阅读和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意义包括“直指的”和“联想的”,前者“明显而确实”,后者因“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不同,变化莫测”。“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这是因为“联想的意义却难用”难用在它的“游离”、“偏于个性”,“不易控制”,如果控制好了,就可以“点铁成金。”

  第七段,上一段说的是“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本段是对“误用”而生流弊的条分缕析:先说联想起于习惯,一些“做诗文的人”也未能免俗,他安于套语滥调,深陷陈腐的“套板反应”,而这恰恰与文艺的创造使命大相径庭,“习惯力量”无孔不入,形成文学创作的桎梏。因此“惟陈言之务去”成了当务之急,也是“最紧要的教训”。作者大声疾呼,文学工作者要用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去表达思想情感,挖掘事物的深层内涵,“作”出个性来,创作出上乘的作品。

  第八段,概括提倡“咬文嚼字”的真正意义:文学是艰苦的事,作者必须具有“谨严精神”,要想达到“艺术的完美”,必须“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2.运用典型事例,说理透辟。(从略)

  3.语言运用准确,得当,富有辩证性。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2

  一、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着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二、情节和主题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小说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自己垂倒在地板上,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而且决定去郊游。

  作者描写这种人情反差,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变形记》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卡夫卡创作的文学作品的主题,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有人认为《变形记》的主题是: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也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三、人物和心理描写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幻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

  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这样的。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高三语文必修知识点3

  A 部

  1. 阿 ①ā 阿罗汉 阿姨 ②ē 阿附 阿胶

  2. 腌 ①ā 腌臜 ② yān 腌菜

  3. 挨 ①āi 挨个 挨近 ②ái 挨打 挨说

  4. 拗 ①ào 拗口令 ②niǜ 执拗 拗不过 ③ǎo 拗断

  5. 熬 ①āo 熬菜 ②áo 熬粥 煎熬

  B 部

  1. 扒 ①bā 扒开 扒拉 扒墙头 ②pá 扒手 扒草 扒鸡

  2. 把 ①bǎ 把握 把持 把柄 ②bà 印把 刀把 话把儿

  3. 蚌 ①bàng 蛤蚌 ②bèng 蚌埠

  4. 薄 ①báo (口语单用) 纸薄 ②bó (书面组词) 单薄 稀薄

  5. 堡 ①bǎo 碉堡 堡垒 ②bǔ 瓦窑堡 吴堡 ③pù 十里堡

  6. 暴 ①bào 暴露 暴躁 ②pù 一暴十寒

  7. 背 ①bèi 脊背 背景 ②bēi 背包 背枪

  8. 奔 ①bēn 奔跑 奔波 ②bèn 投奔

  9. 臂 ①bì 手臂 臂膀 ②bei 胳臂

  10. 辟 ①bì 复辟 辟邪 ②pì 开辟 精辟 辟谣

  11. 扁 ①biǎn 扁担 扁豆 扁铲 扁桃体 ②piān 扁舟

  12. 便 ①biàn 方便 便笺 便宜(方便合适) ②pián 便宜(价格低)

  13. 膀 ① bǎng 肩膀 臂膀 ② pāng 膀肿 脸膀了 ③ páng 膀胱

  16. 磅 ① bàng 磅秤 ② páng 磅礴

  16. 绷 ① bēng 绷紧 绷直 绷飞了 绷带 坑绷拐骗 ② běng 绷劲儿 绷着脸 ③ bèng 绷瓷儿

  16. 骠 ①biāo 黄骠马 ②piào 骠勇

  17. 瘪 ① biē 瘪三 ② biě 干瘪

  18. 屏 ①bīng 屏营(书面:惶恐状)②bǐng 屏息 屏气 屏弃 屏除 屏退 ③píng 屏幕 屏风 屏障屏蔽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扩展8)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菁选3篇)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1)若a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2)若a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一、物理必修二学习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减少起点,从零开始。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是好的,高中物理一定会好的。初中物理知识是肤浅的,只要用大脑来学习,再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身体素质也会提高,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这样说,高分并不意味着好的学习。如果你想学好物理,你需要学生对物理有很强的兴趣,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踏踏实实地学习,稳步前进!

  二、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之一,兴趣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机。从学生的角度看,培养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应该注意的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理现象,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在空气中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当饮用沸水、饮水、墨水笔、大气压时有所帮助;行走时,脚与地之间的静态摩擦有所帮助。将杂货从米中移除,用浮力知识,用直筷子斜入水中,看上去就像筷子在水中弯曲、闪电形成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表明,物理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是有用的。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看: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实例,视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的历史和进步,以及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够看到物理学的应用,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生动物理典故、轶事和神秘故事,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智力发展水*,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思考问题。教师从这些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三、物理必修二学习技巧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预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习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习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2

  一、运动的描述

  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物*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比t,a用Δv与t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中心时刻的速度,*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T*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二、力

  1.解力学题堡垒坚,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性质力,根据效果来处理。

  2.分析受力要仔细,定量计算七种力;重力有无看提示,根据状态定弹力;先有弹力后摩擦,相对运动是依据;万有引力在万物,电场力存在定无疑;洛仑兹力安培力,二者实质是统一;相互垂直力,*行无力要切记。

  3.同一直线定方向,计算结果只是“量”,某量方向若未定,计算结果给指明;两力合力小和大,两个力成q角夹,*行四边形定法;合力大小随q变,只在最小间,多力合力合另边。

  多力问题状态揭,正交分解来解决,三角函数能化解。

  4.力学问题方法多,整体隔离和假设;整体只需看外力,求解内力隔离做;状态相同用整体,否则隔离用得多;即使状态不相同,整体牛二也可做;假设某力有或无,根据计算来定夺;极限法抓临界态,程序法按顺序做;正交分解选坐标,轴上矢量尽量多。

  三、牛顿运动定律

  1.F等ma,牛顿二定律,产生加速度,原因就是力。

  合力与a同方向,速度变量定a向,a变小则u可大,只要a与u同向。

  2.N、T等力是视重,mg乘积是实重;超重失重视视重,其中不变是实重;加速上升是超重,减速下降也超重;失重由加降减升定,完全失重视重零

  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

  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提供足,需mu*方比R,mrw*方也需,供求*衡不心离。

  3.万有引力因质量生,存在于世界万物中,皆因天体质量大,万有引力显神通。卫星绕着天体行,快慢运动的卫星,均由距离来决定,距离越近它越快,距离越远越慢行,同步卫星速度定,定点赤道上空行。

  五、机械能与能量

  1.确定状态找动能,分析过程找力功,正功负功加一起,动能增量与它同。

  2.明确两态机械能,再看过程力做功,“重力”之外功为零,初态末态能量同。

  3.确定状态找量能,再看过程力做功。有功就有能转变,初态末态能量同。

  六、热力学定律

  1.第一定律热力学,能量守恒好感觉。内能变化等多少,热量做功不能少。

  正负符号要准确,收入支出来理解。对内做功和吸热,内能增加皆正值;对外做功和放热,内能减少皆负值。

  2.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传递是不可逆,功转热和热转功,具有方向性不逆。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

  1、参考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①*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②有转动但相对*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③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4)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

  (1)若a与V方向相同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增大。

  (2)若a与V方向相反时,不管a如何变化,V都减小。

  一、物理必修二学习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减少起点,从零开始。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是好的,高中物理一定会好的。初中物理知识是肤浅的,只要用大脑来学习,再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身体素质也会提高,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这样说,高分并不意味着好的学习。如果你想学好物理,你需要学生对物理有很强的兴趣,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踏踏实实地学习,稳步前进!

  二、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之一,兴趣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机。从学生的角度看,培养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应该注意的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理现象,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在空气中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当饮用沸水、饮水、墨水笔、大气压时有所帮助;行走时,脚与地之间的静态摩擦有所帮助。将杂货从米中移除,用浮力知识,用直筷子斜入水中,看上去就像筷子在水中弯曲、闪电形成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表明,物理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是有用的。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看: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实例,视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的历史和进步,以及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够看到物理学的应用,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生动物理典故、轶事和神秘故事,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智力发展水*,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思考问题。教师从这些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三、物理必修二学习技巧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预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习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习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扩展9)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 (菁选2篇)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1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g)。g=9.8m/s?

  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其大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vt?=2gs

  竖直上抛运动

  1.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vt=v0—gt位移公式:h=v0t—gt?/2

  2.上升到最高点时间t=v0/g,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

  3.上升的最大高度:s=v0?/2g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2

  汽车行驶安全

  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车速×反应时间)+刹车距离(匀减速)

  2.安全距离≥停车距离

  3.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

  4.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时间及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可用图象法解题。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扩展10)

——数学必修三统计知识点

数学必修三统计知识点1

  简单随机抽样

  1.总体和样本

  在统计学中,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1)抽签法;⑵随机数表法;⑶计算机模拟法;⑷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总体变异情况;②允许误差范围;③概率保证程度。

  4.抽签法:

  (1)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2)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3)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例:请调查你所在的学校的学生做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

  5.随机数表法:

  例:利用随机数表在所在的班级中抽取10位同学参加某项活动。

  2.1.2系统抽样

  1.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

  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第一个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

  K(抽样距离)=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

  前提条件:总体中个体的排列对于研究的变量来说,应是随机的,即不存在某种与研究变量相关的规则分布。可以在调查允许的条件下,从不同的样本开始抽样,对比几次样本的特点。如果有明显差别,说明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承某种循环性规律,且这种循环和抽样距离重合。

  2.系统抽样,即等距抽样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因为它对抽样框的要求较低,实施也比较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有某种与调查指标相关的辅助变量可供使用,总体单元按辅助变量的大小顺序排队的话,使用系统抽样可以大大提高估计精度。

  2.1.3分层抽样

  1.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两种方法:

  1.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2.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列,最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

  分层标准:

  (1)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分层的比例问题:

  (1)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2)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1、本均值:

  2、样本标准差:

  3.用样本估计总体时,如果抽样的方法比较合理,那么样本可以反映总体的信息,但从样本得到的信息会有偏差。在随机抽样中,这种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我们用样本数据得到的分布、均值和标准差并不是总体的真正的分布、均值和标准差,而只是一个估计,但这种估计是合理的,特别是当样本量很大时,它们确实反映了总体的信息。

  4.(1)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共同的常数,标准差不变

  (2)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乘以一个共同的常数k,标准差变为原来的k倍

  (3)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标准差的影响,区间的应用;

  “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中的科学道理

  2.3.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1、概念:

  (1)回归直线方程

  (2)回归系数

  2.最小二乘法

  3.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1)描述两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即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依存的数量关系

  (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把预报因子(即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对预报量(即因变量Y)进行估计,即可得到个体Y值的容许区间。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规定Y值的变化,通过控制x的范围来实现统计控制的目标。如已经得到了空气中NO2的浓度和汽车流量间的回归方程,即可通过控制汽车流量来控制空气中NO2的浓度。

  4.应用直线回归的注意事项

  (1)做回归分析要有实际意义;

  (2)回归分析前,最好先作出散点图;

  (3)回归直线不要外延。

  如何作作业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

  (1)先复习后做作业

  在做作业前需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2)必须独立完成培养良好的习惯,在作业中要做得整齐、清洁,要注重解题格式。书写规范。作业必须独立完成。高质量的完成作业可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

  (3)短时高效

  规定一个具体时间,在此期间什么除了写作业,其他都不允许干。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的作业习惯,对提高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

  (4)认真核查

  准备一个红笔,正确的打对号,不一样的再做一遍,检查是自己做的对还是答案对,一些不会的题或叫不准的题问老师、问同学。

  自然数的性质和特点

  1、有序性。自然数的有序性是指,自然数可以从0开始,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排成一个数列:0,1,2,3,…这个数列叫自然数列。

  2、无限性。自然数集是一个无穷集合,自然数列可以无止境地写下去。

  3、传递性:设n1,n2,n3都是自然数,若n1>n2,n2>n3,那么n1>n3。

  4、三岐性:对于任意两个自然数n1,n2,有且只有下列三种关系之一:n1>n2,n1=n2或n1

  5、最小数原理:自然数集合的任一非空子集中必有最小的数。

推荐访问:知识点 必修 物理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0篇】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1 必修三物理知识点总结新教材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