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篇

时间:2022-12-28 17:36:03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1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篇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1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2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2.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4.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5.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6.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古代*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

  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

  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④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为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火药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

  ②14世纪初,火药由*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

  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

  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

  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计算法

  ②东汉——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篇扩展阅读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篇(扩展1)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菁选3篇)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1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15世纪中叶之前的长时期内,垄断传统商路的是:意大利人和*人

  3、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4、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开辟了由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发现了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①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2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2)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3、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1)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2)袭击葡萄牙、西班牙船只,抢掠财物。(3)探索新的航路。

  4、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阿姆斯特丹。

  5、荷兰垄断性贸易公司的权力有:贸易垄断权、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

  6、荷兰的`殖民地范围: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7、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8、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

  (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3)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4)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9、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2)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10、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11、导致英荷三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12、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生产力。

  前期-*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篇(扩展2)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归纳 (菁选2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归纳1

  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条件。

  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等、民主观念。

  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

  城邦政体的特点:公民政治(城邦自治权力或多或少的属于各邦公民。)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4、雅典民主制的意义:

  (1)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它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

  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十二铜表法》:

  意义:

  ①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

  ②《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3、罗马法的影响:

  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归纳2

  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篇(扩展3)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要点框架 (菁选2篇)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要点框架1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曲折发展

  (1)兴起:

  ①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②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③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④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2)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①原因:清*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②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

  (3)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①原因: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民国*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国*倡导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群众性的反帝国斗争;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②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

  二、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

  (1)服饰:

  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

  民国:中西合璧中山装和旗袍

  (2)饮食: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成为时尚

  (3)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4)断发:辛亥革命后民国*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5)不缠足: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等倡导,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6)礼仪革新: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意义:显示*等、自由

  (7)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要点框架2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著名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篇(扩展4)

——高二历史知识要点归纳 (菁选3篇)

高二历史知识要点归纳1

  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高二历史知识要点归纳2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高二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篇(扩展5)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要点归纳 (菁选2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要点归纳1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

  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对比 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温) 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 、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要点归纳2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②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

  ③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

  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③根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④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篇(扩展6)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 (菁选2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此后2000多年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框架2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内容:

  ①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②内容:土地和人民;

  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义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税和朝觐述职;

  特点:

  ①主要分封给同姓子弟

  ②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作用:

  ①积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

  ②消极: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制度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

  ②远近尊卑

  ③父系血缘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稳定;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纽带。

  宗法制已经消亡,但宗法思想还影响至今,请谈谈对宗法思想的看法或认识。

  ①积极作用: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篇(扩展7)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整理 (菁选2篇)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整理1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军功授爵: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建立。

  4,皇帝制:

  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

  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工作效率。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7,行省制: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明*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整理2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历史时期:西周——约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人物:周武王、周公旦。

  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巩固国家*。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发展: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瓦解原因: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经济基础)瓦解—根本原因;

  ②分封制自身的弊端,诸侯权力的相对独立性大;

  ③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表现: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室,如楚王问鼎,周王室偏居一隅等。

  二、宗法制

  目的: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巩固王权,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问题上的矛盾。

  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大宗和小宗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形成森严等级。

  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与分封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篇(扩展8)

——高中必修2历史知识点 (菁选2篇)

高中必修2历史知识点1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原始阶段 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 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 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商周: 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 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 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 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 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二:土地兼并问题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 提出均田口号

高中必修2历史知识点2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1丝织技术:①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②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2棉纺技术:①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②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③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1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2制瓷技术:①东汉末年:青瓷②南北朝:白瓷

  ③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④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⑤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⑥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⑦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3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官营手工业:①产生:西周时期②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 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私营手工业:①兴起:春秋时期❀②发展:明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③经营方式的变化: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推荐访问:必修 归纳 要点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3篇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要点归纳1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