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展示(3篇)

时间:2023-05-06 20:00:06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展示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是一门研究工程图样表达与技术交流得工科基础课程。工程图样是设计与制(建)造中工程与产品信息的载体,表达和传递设计信息的重要媒介,并在机械、土木、水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中广泛应用;图形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简洁性的特点,是人们表达信息,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

  本课程理论体系严谨、实践性强,以图形表达为核心,以形象思维为主线,课程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色,通过专业相关工程图样绘制及实践项目案例讲解,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是提高工程素质,增强创新意识的知识纽带与桥梁。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是普通高等院校机械类本科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及《技术制图》规范与技能;掌握正投影法的原理及应用,锻炼学生三维空间形体二维平面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绘图和读图能力,使学生熟悉制图标准和各种规定画法及简化画法的内容及应用;

  (3)掌握专业相关工程图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4)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空间分析及形体构思创造能力。

  2.思政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责任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科学思辨的职业素养;

  (3)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技艺,培养工匠职业精神;

  (4)树立职业道德规范,培养有责任、有道德、有思想的工程师。

  二、课程设计思路图

  三、教学设计

  四、教学效果

  1.

  经验与创新

  (1)通过新相关实践应用案例的引入,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浅及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

  (2)针对课程教学目标与章节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渗透至教学过程,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引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职业精神,以此激发和感染学生,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内化和工程师素质的培养。

  (3)课程教学内容由浅及深,授课安排中循序渐进的实现知识的拔高,锻炼学生空间形象思维能力,提升创造力。

  (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教学活动,完善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知识学习渠道。

  (5)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合,依托全国大学生竞赛内容,促进课程建设,丰富教学材料,助力大学生知识能力提升。

  2.

  主要成效

  (1)学生态度认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效果良好。

  (2)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成图大赛培训(如图所示),参加全国先进成图大赛与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优异成绩。

  五、教学反思

  1.

  存在的问题

  (1)课程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强调学生制图基本法训练,但实际生产中的工业品造型多样,想要清晰、完整的表达还需学生在实践创造中细心观察生活体会、总结。

  (2)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节段的知识关联性与渗透性还存在不完善之处。

  2.

  改进思路

  (1)进一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业品设计关联,提升学生二维与三维对照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绘图与读图能力培养。

  (2)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节段的知识关联性需进一步挖掘关联,尝试使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努力做到隐性融入,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素质与能力。

篇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展示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有效支撑“培养具有文学感悟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提高秘书专业文学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程以《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等为先修课程,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讲》《淮河文化研究》等为后续课程。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

  系统揭示从先秦至近代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各种文学现象(文体演变、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团体等),以期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及其规律,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感悟能力、鉴赏能力、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民族语文能力。

  2.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突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远流长、古代作家的人格风范、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使之具有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设计思路图

  四、教学设计

  五、教学效果

  1.经验与创新

  (1)坚持立德树人,凸显课程思政理念。

  将思政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以中国古代作家的人格风范、文学作品的深邃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精神传承、社会责任等。每章节设置经典阅读环节,以思6政关键词引导深入思考,强化对文学作品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双重认知,更好地达到课程思政目标。

  (2)体现“新文科”理念,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按照历史分期、文体差异、作家团体、文学流派等,重点厘清了课程体系,凸显文学史发展脉络;注重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学作品的结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解读,清晰呈现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取向;体现“新文科”理念,注重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2.主要成效

  (1)《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先后建设为“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教学示范课”“省级优秀线上课堂”等。

  (2)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各种相关专业技能竞赛和综合活动,多名任务完成度好、参与度高的学生相继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教师教科研项目,并公开发表论文。

  六、教学反思

  1.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论性较强,需打破传统课程的沉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完成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创新性和教学内容的高阶性。

  (2)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形式需进一步丰富,打破课程体系的平面化、思政教育的表层化,加强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

  2.改进思路

  (1)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2)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建设中国古代文学思政素材库,使思政教育贯穿于整门课程。

篇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展示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展示地理

  《GIS应用技术》课程思政课堂教学

  设计(一等奖)

  一、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地理配准的概念和方法;

  2.理解和掌握地理配准的操作流程。

  能力目标

  1.熟练进行地形图地理配准的能力;

  2.熟练进行遥感影像地理配准的能力;

  3.熟练进行空间数据地理坐标转换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增强空间数据的思维意识;

  2.培养吃苦奉献精神;

  3.培养国家版图意识。

  二、课程思政

  (一)融入知识点

  教学重点:空间数据地理配准的实操练习。

  教学难点:对空间数据地理配准概念的理解。

  (二)融入方式

  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学练结合法。

  结合当前中印边境时事热点,组织学生进入地理信息综合实训室,先利用视频资源点击观看数据配准的动画,通过直观的观察、分析、讨论空间配准的的必要性。然后依据中印边境实验数据和实验软件进行对应的空间数据配准的实操练习。最后再结合不同的生产任务给出的正确的相应的解决方案,对照自己的成果,发现不足、总结经验、反复练习,在不同的生产任务下完成数据配准,直至合格。

  (三)思政元素

  主动性、针对性、团队合作意识、国家版图意识、吃苦奉献精神、思维意识、探索精神

  三、教学引入

  1.利用课前预习和测验反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还可以按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分组,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课堂教学的分组做好了准备;

  2.通过任务引导、小组打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主导):

  1.教师将课程所需学习资源上传学习平台,发布课前测试和中印边境时事热点测评任务;

  2.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和测试结果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根据小组的课前表现,给小组打分制定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主体):

  1.登录云课堂平台,观看空间数据配准视频及动画,完成课前测试,形成学习反馈;

  2.领取课前任务:“中国各类地图数据下载“,并将下载的电子地图上传至学习平台。

  四、教学展开

  知识诉求:授课对象为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些GIS成果。

  知识基础:已经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了GIS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对空间数据的概念和类型、空间数据的坐标系统已有了较为坚实的学习基础,前期的在线资源预习已经明确了空间数据配准的概念、类型,为本次课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

  喜欢实训课程,但是对空间数据坐标系统理解不够深入;对于网络、智能终端能够熟练使用。

  任务分析:分析讨论学习任务完成的流程及用到的相关知识,利用地理信息实训室完成并掌握空间数据配准及流程。

  教师活动(主导)

  空间数据配准的概念:

  1.由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和中印两国边防战士肩对肩执勤图引出中印边界问题的重要性。对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测试结果进行点评;

  2.组织学生观看数据配准的应用案例;

  3.引导式与学生共同讨论,总结空间数据配准的概念。

  学生活动(主体)

  1.根据教师点评,结合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共同发现自己在平时认识中的一些问题;

  2.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总结空间数据配准的概念。

  3.在线教学平台的操作,利用平台相关功能,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点完成学生讨论和自评。

  4.根据教师指出的易错案例,总结自己的不足,掌握配准原则。

  5.操作在线学习平台并完成在线测试,为后面的实际操作做好准备,突破教学难点;

  6.完成在线测试。

  教师活动(主导)

  1.发布课后测验,根据平台数据显示,了解学生对“空间数据配准”内容掌握情况;

  2.发布课后任务:列举“数据配准”任务,将了解到的方法上传至云课堂平台资源库,实现知识拓展与共享。

  学生活动(主体)

  1.根据学习内容,在手机上完成课后测验;完成个人分析,完成自我评价;向教师反馈疑问,即时解答;

  2.搜集“数据配准实例”内容,并上传至云课堂平台资源库。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分享交流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学生通过在线教学系统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掌握空间数据配准的概念和方法,掌握本次课重点;学生提交成果,系统可实时监控,为后续的评价提供数据支撑;通关性学习,增加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兴趣。

  由于空间数据配准对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白纸勾

  绘难以获得直观认识,难以实施,且均难以对数据配准的过程进行过程性监控和量化评价。

  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理念,结合当前中印边境时事热点,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依托课程教学平台、结合空间数据配准的具体步骤,将原始数据配准为实际工程需要的数据,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并对绘制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过关性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五、目标达成检测

  1.课后测验,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2.学生自评,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3.发布课后安排,实现学生知识的拓展与共享。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依托实训软件、中印边境实验数据,穿插教学视频,微课,利用多媒体教室,移动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达到以下效果:

  1.实训课程的加强给学生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学习体验,学生课堂表现积极活跃。

  2.通过课后测评显示,学生均掌握了空间数据配准,会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具体生产任务的展开。

  3.提高了学生空间思维、空间数据综合运用的能力,部分学生参加比赛获得奖项。

  4.结合当前时事热点,以热点问题为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改进:

  1.以时事热点和军事热点作为案例教学,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加,今后应该大力

  开发这方面的教学资源。

  2.空间数据配准后的精度控制与评价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今后应该开发一些课程资源进行巩固和强化。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一等奖展示 教学设计 课程 展示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