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匆匆》课文教案【10篇】(完整)

时间:2022-12-30 20:36:03 来源:网友投稿

《匆匆》课文教案1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重点句段的含义。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4.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匆匆》课文教案【10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匆匆》课文教案【10篇】(完整)

《匆匆》课文教案1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重点句段的含义。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4.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但又绝不消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感悟文章重点句的含义。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匆匆

  1.同学们,听,这声音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时光匆匆)

  播放时钟的滴答声。

  2.配背景画面范读课文。

  教学设计意图:【(一)时光是无形无影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开课伊始我就注意营造氛围,,以轻快的钟表的滴答声,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匆匆。这样的导入简洁轻巧,突出了教学的有效性。(二)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中,从整体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受匆匆

  1.喜欢读吗?其实文章还可以这样来读——以诗的形式展示第一自然段(配乐朗读)2.诗中有一句话,在文中不止出现一次——引读最后一段: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3.读着读着,我感到诗中有一种淡淡的——(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初读时的感受,一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4.默读课文这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就弥散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边读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或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读后,与同学议一议。

  教学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把语段变换成诗歌的形式再现出来,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凸显本文语言优美,轻巧、婉转的特色,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如沐春风,享受语境中飘洒的甘霖。】

  三、细读课文,感悟匆匆

  (一)品读二、三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语句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了这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2)展示课件,感受作者的八千多日子相对于时间长河的渺小。

  教学设计意图:【“……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含义深刻,学生缺乏具体的生活体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作者虽运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比喻的表达手法,但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特别是对“时间的流”的概念,学生更是模糊。为了使学生对“时间的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通过视频播放时空变迁的大致历程,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秒的时间里,感受到宇宙时空的无限,人生的短暂,以及“八千多日子”的稍纵即逝。帮助学生感悟唯其渺小更值得珍惜的道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3)引读:师:“针尖上一滴水滴在浩瀚无垠的大海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我的日子滴在这亿万年的时间的流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想到这,“我不禁——”

  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4)此时你有何感受?用朗读告诉大家

  2.引读第三自然段,时光究竟是怎样匆匆溜走的呢?

  (1)快速默读课文,捕捉时光轻轻悄悄地挪移的身影。

  (2)出示: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通过重点词语的感悟,体会时光脚步的匆匆,作者心灵的颤动。教学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还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3.齐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匆匆溜走的光阴,作者只有无奈与惋惜吗?(1)读后谈感受(2)出示他24岁前的经历。

  1912年入高等小学,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动。

  1922年和俞*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谈感受,指名读本段。)

  (3)再出示他24岁后的资料。

  1923年发表的《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研究*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前夕,患胃病辞世。

  (谈感悟,再读本段,体会惋惜和不愿虚度光阴之情)教学设计意图:【作者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语言含蓄,含义深刻。而且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初次接触到朱自清的文章,对其人其事都不太了解,这就对学生感悟文本造成了障碍。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及时有效地分别补充作者24岁前后的成就资料,可以很快地引领学生走近作者,并深刻感受到作者伤感而不气馁,彷徨而不消沉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四、回顾整体,拓展延伸

  1.在这匆匆而过的40十分钟里,你曾留下怎样的“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盘点,也进一步领悟不能虚度光阴的含义)2.40分钟无声息,2600秒已逝去,让我们再读——

  出示:

  匆匆,是燕去燕还

  匆匆,是花谢花开匆匆,如薄雾蒸融

  匆匆,如轻烟消散,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不,不——留住他们轻轻悄悄挪移的脚步,就不会白白走这一遭!

  (分角色再读红体字并写感受)3.向学生推荐有关朱自清名篇的网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设计意图:【在这里,教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拓展学生阅读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让名家名作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选读朱自清散文

《匆匆》课文教案2

  目标要求:

  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然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然后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2、精读。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然后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重点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然后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然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然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然后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匆匆》课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得段落。

  3解作者对时间流逝得伤感以及珍惜时间得感受,唤起学生得生活体验,体会时间得稍纵即逝。

  4感受语文得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得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整体感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很美,很有意境。同学们想听吗?(讲述故事《虚度得日子》)同学们,你倾听出什么?谁能告诉我?

  (浪费时间,不再回来)

  你说得真好。是啊,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刘庆不会也不能让时间倒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伟大得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家朱自清写得一篇关于时间得优美散文:匆匆(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同学们进行预习,你来告诉我,读几遍课文?你呢?

  很好,下面有请三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读完,谁能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

  你说得真好,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3、读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谁能说一下?

  4、小结:

  同学们做得非常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得出自己得体会。收获真不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好,同学们,再读课文,你会有更多得发现。

  二、精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

  1、选择自己喜欢得读书方式(如轮读,小组读,默读等)来读课文。

  师范读(配乐朗诵)

  2、划分层次,再读课文

  我们得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走他们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罢:

  现在又到哪里呢?

  3、生再读课文(配乐)

  非常好,能体会散文得意境,诗一样得语言。

  你体会到什么?有什么发现?

  A、句子

  B、词

  C、段落

  读第三段,你觉得哪些句子能体现匆匆呢?(交流讨论)

  洗手得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得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又从凝然得双眼前过去

  4、小结:

  同学们做得真好,能做到边积累边运用,全体训练,从而感悟时间得匆匆。作者又发出怎样得感慨和叹息呢?(徘徊、叹息)是啊,不能只是徘徊和叹息,他决定不能白走这一遭。我们呢?我们能吗?

  对,不能。

  三、拓展延伸,情感倾诉

  1、同学们,有一篇文章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今天我推荐给大家!

  (补充《时间布》)

  2、老师寄语:

  时间得宝贵就在于它得一去不复返,请珍惜生命中得每一段时光吧!

  3、同学们,课下还可以搜集一些关于珍惜时间得名言警句,上课时我们再交流。谢谢大家。

《匆匆》课文教案4

  学习目标:

  1、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3、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感悟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上堂课的学习体会,过渡新授: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对《匆匆》这篇课文有什么认识或感受?

  过渡:是啊,这篇课文的确写得很美,令人百读不厌。那么,她美在哪里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来细细品味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吧!

  二、读中感悟:悟语言之美,悟情感之真,悟表达之巧。

  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划一划、读一读、注一注,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同桌间交流交流。

  学生边读边悟,同桌交流。

  学生集体交流。

  重点交流: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体会句式的运用。)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适当点评、补充。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三、指导朗读、背诵。

  师: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背下来,好吗?

  指名背诵。

  四、仿写练习,拓宽课文内容,加深感受。

  我们阅读一篇课文,不但要能读进去,还要从课文的内容想开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可以想到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作家笔下的人们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还可以想到劝人珍惜时间的诗词、格言等。你能把他们写下来吗?假如你能仿写就更好了。

  学生仿写练习,或整理有关时间的诗句、格言。

  学生交流。

  五、编座右铭,深化认识: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时间、对生活有了很深的感受。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编成一句话,把它作为座右铭送给自己或送给你的同学呢?

  六、课后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分发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

《匆匆》课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难点:

  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2、听了这些名言警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揭题:8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朱自清)

  1、你了解朱自清吗?(生简介作者)

  过渡: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炼,文笔清新如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文章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朱自清的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本文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1、整体感知:录音朗诵《匆匆》。

  听了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懂文中的每个自然段。

  (1)老师选择几个难度的自然段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2)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什么?

  (3)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媒体映示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指导有侧重点地读好问句。

  (1)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疑惑。

  (2)假如要强调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该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3)小结方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就有不同的读法和感受。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用不同的语气朗读重点语句,通过不同角度的朗读,引导学生获取不同的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且获得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做些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在读读写写中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3、交流,随机映示语句,相机指导朗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指名几声读,谈体会。(在交流中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B、请读的出色的学生介绍为什么能读得好,让学生们明白怎样读进文字中去。

  C、小结方法:朗读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就能把文章读好。

  D、运用上述方法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学时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且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师生共同研读讨论重点句段,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会了课堂的互动。

  (2)于是——洗手时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圈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A、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B、学生评议:他读得怎样?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还想到了什么?

  C、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读后的感受,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说话,落实了读的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一次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A、教师范读,你能体会到什么?是你想到了那些时光飞逝的词?

  B、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也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和老师比一比。指名读。

  C、男女生赛读。

  D、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站起来读。设计意图:该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化阅读的时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四、配乐齐读,深化情感

  1、学生配乐读第2、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2、此刻让我们再来回味文章开头的问句,你是否有新的体会呢?再读。

  设计意图:抓住文中的"设问句在课堂首、尾的运用,既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又对理解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帮忙。

  五、总结全文

  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味,寻找答案。

  六、作业

  1、课外读一读《跟时间赛跑》。

  2、协议据有关珍惜实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设计意图: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匆匆》课文教案6

  课文原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案介绍: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匆匆》教案。

  教材简析:《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从而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目标要求:

  第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第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第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第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第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第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第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第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第2、精读。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重点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第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第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第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匆匆》课文教案7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运用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感悟文中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关键:读懂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日子去来匆匆的部分,并感悟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坊理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文章。

  2、齐读课文题目,“匆匆”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讲什么“匆匆”

  二、理解内容

  1、谁能给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你喜欢这个开头吗?喜欢哪些句子?说理由。

  2、默读第二自然段,对照老师打出的设影分析,如果把这段改成这样好不好?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去来匆匆的?如果读懂了,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4、此时作者想到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文中的“做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5、谁还知道关于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

  6、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

  三、总结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匆匆》课文教案8

  一、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统览全文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并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情感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深的段落。

  三、激发兴趣,为文配画

  1.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就被拍成了电视散文MTV,请大家赏美画,听美文。看完《荷塘月色》后,再引导学生为《匆匆》一文拍电视散文MTV。

  2.模感悟散文意境,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3.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举例如下(第一自然段)。

  生(甲):(描述场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青青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

  4.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手抄报办好后,开展手抄报一周展活动。在展出期间,学生可以观摩阅读,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交流经验,进行口语交际。展出结束,从材料掌握、书写、版面设计等方面评出优秀小报。

《匆匆》课文教案9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确乎、挪移、涔涔、潸潸、徘徊、遮挽、蒸融”等词语,

  理解生词意思;正确书写“蒸”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有感情地朗读并积累具体描写“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习通过不同修辞、不同句式表达情感方法并尝试运用。(难点)

  【评价设计】

  通过检查课前预习,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达成学习目标2、3;

  通过仿写句子,完成学习目标3的检测。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咱们来学习第10课“匆匆”(板书课题),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

  2、揭示课题,理解匆匆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10分钟)

  (一)词语检查

  (1)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

  (2)集体交流,学写“蒸”字。

  A、师板演“蒸”字笔画、笔顺,

  B、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美观加一颗星

  (3)检查读词(课件出1出示词语)

  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遮挽 徘徊

  A、指名读,随机正音:徊 (huái) 旋转(zhuàn)

  B、齐读。

  (二)借助词语感知文章大意

  1、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课件出2出示词语)

  联系文章内容想一想,每组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特点)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时间是怎样逝去的 )

  头涔涔 泪潸潸 遮挽 徘徊 (作者感叹)

  2、把括号里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借助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这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好方法。

  (三)简介作者

  (1)我们都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谁把它定格在文字中?关于他,能简单的说一说吗?

  (2)请看大屏幕----(课件3出示朱自清画像、作品及特点。)

  (朱自清画像)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

  3、咱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引导学生朗读重点词语,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让学生借助词语感知文章大意,同时渗透了学法指导,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蒸”字是书写难点,指导正确规范书写,检测目标1;简介作者,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四)交流疑惑,以学定教(预设)

  1、预习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品读。(课件4出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一想到时间的流逝就头痛脑胀,流汗,流泪不止。)

  3、你能读一读吗?(抽生读)

  4、方法提示:同学们,要联系上下文,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感受,去与作者,与文章对话,你才能真正读懂作者为什么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头涔涔”“泪潸潸”了。

  【文章很长,内容很多,找到一个关键点切入,突出学习重点。】

  三、研读文章,感悟情感,体会表达。(28分钟)

  (一)自主合作,感知“头涔涔而泪潸潸” (8分钟)

  1、读文章1——3自然段,把你认为能令作者“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圈一圈,划一划,填写好自主学习记录单。匆匆优质课教案设计

  自主学习记录表

  令作者感到“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 谈体会,感情读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每小组找准一个点进行合作学习,确定最佳展示方案,为集体展示做好准备。

  【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有序地完成重点内容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达成学习目标2。】

  (二)精读引领,体会“头涔涔而泪潸潸”。(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15分钟)

  预设一:课件4出示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引导学生谈体会。

  (1)运用了排比句。(评价:你能注意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这是学习语文很重要的方法。)

  (2)指导朗读:燕子,杨柳,桃花,它们走了,没关系,在来年的春天都会回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该怎么读呢?

  (3)生练习读句子。(教师指导读出“去——来”“枯——青”“谢——开”的充满希望。)

  (4)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过渡:作者主要是要说这个意思吗? (写这个排比句是为了更加鲜明的

  对比出作者因时间一去不复返而头涔涔,泪潸潸。)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生读句子“但是,聪明的……不复返呢?”男女同学分别读出这两个层次)。

  预设二:课件5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谈谈读了这段话,你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了;

  觉得时间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悄悄的溜走了……)

  2、引导想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情景。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你丰

  富的想象——

  师声情并茂旁白:“辽阔的大海一望无垠,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这时,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了的这浩翰的大海里。”同学们,你看得到那一滴水吗?你听得到那一滴水的声音吗?(看不见,听不到)

  3、你又联想到了什么呢?(一滴清透的小水珠落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我们根本就来不及看到,根本听不见它的声音;时间就好像这一滴水,一去不复返了。)

  4、是啊,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稍纵即逝啊!把作者的叹

  息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生有感情地朗读。)

  5、体会用词的准确:

  算一算,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呢?(约23年)为什么作者不用23年,却要用八千呢?(更显得数字多,逝去的年月多,更让人惋惜。)

  6、体会作者的心情:

  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己的23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焦急、难受、猛醒、后悔、紧张、痛惜,害怕、……)

  7、引导感情朗读:

  把你体会到的作者的这种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生再感情朗读。)

  8、二次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一想到这些,作者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我们再来读这一句。

  (生多种形式练习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师相机评价)

  预设三:

  课件6出示句子: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生朗读。(音乐配读)

  2、感悟内容:

  通过生活小事来写,写了哪些小事?(洗手、吃饭、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叹息)

  指导朗读:分排按不同内容接龙读、男女合作读(男同学读什么时候,女同学读怎样过去)

  3、感悟表达:

  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作者用了排比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匆匆而过;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溜走了)

  引领三读:

  一读体会拟人的生动: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生:能“跨”能“飞”,能“闪”能“溜”)!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读——

  二读体会作者的无奈: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

  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读——

  三读体会叠词的婉转:“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

  “玲玲俐俐”,这样的词语应该怎样读?(轻巧婉转)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体味语言文字之美;通过读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5、仿写:

  (1)作家的这份迷茫,这份留恋,这份无奈已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那么,

  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去的呢?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课件7)

  (2)生动笔进行片段练习。

  (3)交流:生1、2、3读自己的作品。师相机评价

  【练笔既让学生学了写作,又拉近了与作者的感情。】

  (5)再次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老师的一万六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作者又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读——(生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和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读文章,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突出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

  (三)反思拓展,不再“头涔涔而泪潸潸”(5分钟)

  1、时光就是这样稍纵即逝,在我们的叹息中闪过去了。读到这里,我真有一种坐不住了的感觉,你又想到了什么呢?(以前浪费时间,惭愧!原来时间就是这样过去的……)

  2、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合作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你又能悟出些什么来呢?(作者不甘心就这样。)从哪里读出他的不甘心呢?

  3、课件8出示句子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

  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引导体会两个“赤裸裸”的意思

  两个“赤裸裸”,意思一样么?(不一样。前一个是光着身子从娘胎里来到这个世界,而后一个是指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离去。)

  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生齐读:“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么一遭呢?”

  5、引导感悟:作者白白走这一遭了吗?留下了什么“痕迹”?

  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份朱自清的资料(课件9),大家浏览一遍,看看对你是否有所启迪?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动。1922年和俞*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6、激情朗读:

  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读出你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吧。(师生对答:生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师答:不能,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7、追问引发深思:同学们,读到这里,谈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到了,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仅仅是让我们珍惜时间吗?(生齐答:珍惜生命!)

  【通过追问,补充朱自清的创作成就资料,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2】

  8、我们已去的四千多日子留下些什么痕迹?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痕迹”:儿时照片、荣誉、试卷、发表的文章等)

  9、同学们,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面对作者一次次的提问,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交出怎样的答卷呢?。

  【反省自己三千多日子留下什么痕迹,及回答“我们该怎样走这一遭?”就是让学生再次深切地体会时光匆匆、要有所作为。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2】

  四、自我评价,总结学法(1分钟)

  学生课堂自我评价。相机引导明确散文特点:形散神聚

  【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树立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五、推荐作业,课外延伸(1分钟)(课件10)

  1、推荐阅读:朱自清作品《荷塘月色》《背影》《绿》。

  2、小练笔: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匆匆》课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写好感悟,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 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阅读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过程:

  1.课前背诵

  2.交流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导入揭题

  1.9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你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匆匆”。

  2.教师板书课题,强调“匆”与“勿”的字形区别。

  3.齐读课题

  4.冬去春来,季节是匆匆的;踏上行程,脚步是匆匆的;斗转星移,岁月是匆匆的。那这篇《匆匆》是哪位作家所写呢?

  5.出示朱自清的资料,用一分钟记忆。

  6.检查汇报。

  二、初读课文

  1.导入: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短暂的50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

  2.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全文只读一遍。

  3.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

  4.哪些句子需要找出来大家读?

  A.2段中的句子,理解“头涔涔、泪潸潸”,什么叫“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理解后朗读句子。

  B.3段中的句子,理解“挪移”,谁在挪移?书写“挪”字。

  C.4段中的句子,理解“蒸融”,什么被蒸融呢?书写“蒸”,强调注意的笔画。

  5.开火车整体读文,每人一个自然段。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匆匆?(时间的流逝匆匆)

  2.有谁知道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介绍散文的突出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3.写于90年前的这篇散文,六年级的你们谁有好方法能读懂它?学生推荐学习方法。

  4.教师小结:品味情感,领悟道理,并且板书“品情、悟理”。

  四、自读自悟

  1.教师推荐“品读助手”

  ①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仔细读一读。

  ②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

  ③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用朗读展示。

  2.指名读,教师补充:品味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情感,悟出的道理,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也可以凝练成词语、短语写在黑板上。

  3.学生自学标画。

  4.看板书小结。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把你优美的朗读让家人或同学欣赏。

  2.背会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六、板书设计:

  2、匆匆

  品情 悟理

  课后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时间也很有教益。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写作时,日子从笔尖滑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读说写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时的教学中要创设实践的机会,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匆匆》课文教案10篇扩展阅读


《匆匆》课文教案10篇(扩展1)

——《匆匆》课文教案10篇

《匆匆》课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写好感悟,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 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阅读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过程:

  1.课前背诵

  2.交流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导入揭题

  1.9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你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匆匆”。

  2.教师板书课题,强调“匆”与“勿”的字形区别。

  3.齐读课题

  4.冬去春来,季节是匆匆的;踏上行程,脚步是匆匆的;斗转星移,岁月是匆匆的。那这篇《匆匆》是哪位作家所写呢?

  5.出示朱自清的资料,用一分钟记忆。

  6.检查汇报。

  二、初读课文

  1.导入: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短暂的50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

  2.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全文只读一遍。

  3.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

  4.哪些句子需要找出来大家读?

  A.2段中的句子,理解“头涔涔、泪潸潸”,什么叫“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理解后朗读句子。

  B.3段中的句子,理解“挪移”,谁在挪移?书写“挪”字。

  C.4段中的句子,理解“蒸融”,什么被蒸融呢?书写“蒸”,强调注意的笔画。

  5.开火车整体读文,每人一个自然段。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匆匆?(时间的流逝匆匆)

  2.有谁知道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介绍散文的突出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3.写于90年前的这篇散文,六年级的你们谁有好方法能读懂它?学生推荐学习方法。

  4.教师小结:品味情感,领悟道理,并且板书“品情、悟理”。

  四、自读自悟

  1.教师推荐“品读助手”

  ①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仔细读一读。

  ②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

  ③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用朗读展示。

  2.指名读,教师补充:品味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情感,悟出的道理,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也可以凝练成词语、短语写在黑板上。

  3.学生自学标画。

  4.看板书小结。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把你优美的朗读让家人或同学欣赏。

  2.背会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六、板书设计:

  2、匆匆

  品情 悟理

  课后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时间也很有教益。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写作时,日子从笔尖滑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读说写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时的教学中要创设实践的机会,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匆匆》课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重点句段的含义。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4.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但又绝不消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重点句的含义。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匆匆

  1.同学们,听,这声音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时光匆匆)

  播放时钟的滴答声。

  2.配背景画面范读课文。

  教学设计意图:【(一)时光是无形无影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开课伊始我就注意营造氛围,,以轻快的钟表的滴答声,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匆匆。这样的导入简洁轻巧,突出了教学的有效性。(二)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中,从整体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受匆匆

  1.喜欢读吗?其实文章还可以这样来读——以诗的形式展示第一自然段(配乐朗读)

  2.诗中有一句话,在文中不止出现一次——引读最后一段: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读着读着,我感到诗中有一种淡淡的——(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初读时的感受,一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

  4.默读课文这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就弥散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边读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或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读后,与同学议一议。

  教学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把语段变换成诗歌的形式再现出来,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凸显本文语言优美,轻巧、婉转的特色,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如沐春风,享受语境中飘洒的甘霖。】

  三、细读课文,感悟匆匆

  (一)品读二、三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语句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了这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2)展示课件,感受作者的八千多日子相对于时间长河的渺小。

  教学设计意图:【“……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含义深刻,学生缺乏具体的生活体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作者虽运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比喻的表达手法,但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特别是对“时间的流”的概念,学生更是模糊。为了使学生对“时间的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通过视频播放时空变迁的大致历程,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秒的时间里,感受到宇宙时空的无限,人生的短暂,以及“八千多日子”的稍纵即逝。帮助学生感悟唯其渺小更值得珍惜的道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3)引读:师:“针尖上一滴水滴在浩瀚无垠的大海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我的日子滴在这亿万年的时间的流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想到这,“我不禁——”

  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4)此时你有何感受?用朗读告诉大家

  2.引读第三自然段,时光究竟是怎样匆匆溜走的呢?

  (1)快速默读课文,捕捉时光轻轻悄悄地挪移的身影。

  (2)出示: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通过重点词语的感悟,体会时光脚步的匆匆,作者心灵的颤动。教学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还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3.齐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匆匆溜走的光阴,作者只有无奈与惋惜吗?(1)读后谈感受(2)出示他24岁前的经历。

  1912年入高等小学,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动。

  1922年和俞*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谈感受,指名读本段。)

  (3)再出示他24岁后的资料。

  1923年发表的《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研究*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前夕,患胃病辞世。

  (谈感悟,再读本段,体会惋惜和不愿虚度光阴之情)教学设计意图:【作者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语言含蓄,含义深刻。而且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初次接触到朱自清的文章,对其人其事都不太了解,这就对学生感悟文本造成了障碍。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及时有效地分别补充作者24岁前后的成就资料,可以很快地引领学生走近作者,并深刻感受到作者伤感而不气馁,彷徨而不消沉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四、回顾整体,拓展延伸

  1.在这匆匆而过的40十分钟里,你曾留下怎样的“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盘点,也进一步领悟不能虚度光阴的含义)2.40分钟无声息,2600秒已逝去,让我们再读——

  出示:

  匆匆,是燕去燕还

  匆匆,是花谢花开匆匆,如薄雾蒸融

  匆匆,如轻烟消散,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不,不——留住他们轻轻悄悄挪移的脚步,就不会白白走这一遭!

  (分角色再读红体字并写感受)3.向学生推荐有关朱自清名篇的网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设计意图:【在这里,教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拓展学生阅读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让名家名作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选读朱自清散文

《匆匆》课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写好感悟,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阅读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过程:

  1.课前背诵

  2.交流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导入揭题

  1.9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你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匆匆”。

  2.教师板书课题,强调“匆”与“勿”的字形区别。

  3.齐读课题

  4.冬去春来,季节是匆匆的;踏上行程,脚步是匆匆的;斗转星移,岁月是匆匆的。那这篇《匆匆》是哪位作家所写呢?

  5.出示朱自清的资料,用一分钟记忆。

  6.检查汇报。

  二、初读课文

  1.导入: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短暂的50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

  2.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全文只读一遍。

  3.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

  4.哪些句子需要找出来大家读?

  A.2段中的句子,理解“头涔涔、泪潸潸”,什么叫“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理解后朗读句子。

  B.3段中的句子,理解“挪移”,谁在挪移?书写“挪”字。

  C.4段中的句子,理解“蒸融”,什么被蒸融呢?书写“蒸”,强调注意的笔画。

  5.开火车整体读文,每人一个自然段。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匆匆?(时间的流逝匆匆)

  2.有谁知道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介绍散文的突出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3.写于90年前的这篇散文,六年级的你们谁有好方法能读懂它?学生推荐学习方法。

  4.教师小结:品味情感,领悟道理,并且板书“品情、悟理”。

  四、自读自悟

  1.教师推荐“品读助手”

  ①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仔细读一读。

  ②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

  ③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用朗读展示。

  2.指名读,教师补充:品味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情感,悟出的道理,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也可以凝练成词语、短语写在黑板上。

  3.学生自学标画。

  4.看板书小结。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把你优美的朗读让家人或同学欣赏。

  2.背会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六、板书设计:

  2、匆匆

  品情悟理

  课后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时间也很有教益。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写作时,日子从笔尖滑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读说写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时的教学中要创设实践的机会,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匆匆》课文教案4

  教学目标

  引导深入读书,体会文字之美,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欣赏文本独特的文学形象,感受作者的心理,背诵喜欢的部分。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从中懂得时间的宝贵。

  由于时空跨越较大,人们的语言习惯不同,要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匆匆》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谁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写的?(朱自清)谁能来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把你课前收集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一下。让生说后板书:朱自清

  二、那么文章写了什么匆匆呢

  请学生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黑板出示)

  1、作者是如何描写时间这一无形的东西呢?

  2、面对流逝的时间,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

  3、匆匆流逝的仅仅是时光吗?是什么?

  三、读课文,合作学习,集体思考

  1、指名大声读第一自然段。

  (1)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能让我们一下子就喜欢这个开头,好吗?(学生朗读)

  (2)你喜欢这样的开头吗?为什么?喜欢哪些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朗读、跟着读)

  (3)齐读:让我们带着无奈和留恋之情,一起朗读第一段?(板书:时间一去不复返)

  2、齐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把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再说说为什么喜欢?(生说)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八千多日子大概多少年有多长时间?会算吗?那你来到这个世界有多少日子了?为什么用“八千多日子”?

  (2)出示句子:“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地算着,24年的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真让我大吃一惊。”师:如果把这一段改成这样写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

  (3)比较:24年——八千多日子(作者以日来计算,让人感到溜走的日子实在是太多了)作者没有用大吃一惊,而是用:头冒冷汗,眼睛流泪(“头涔涔”“泪潸潸”)来具体写时间流失之快的震惊的表现

  师:抒发了朱自清怎样的感情?(对时间无声无息溜走的无限感慨):

  3、精读第三自然段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2)问:作者怎样具体描述日子的去来匆匆?用笔划出有关词语,分4人组谈感受。抽生答后板书:溜、跨、飞、闪(匆匆)

  (3)想不想再读?配乐齐读。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的伤感。还想读吗?

  (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5)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生回答:(……的时候,从……过去。)

  (6)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

  是呀,作者为时光匆匆而逝感到痛苦,并发出不甘虚度此生的呐喊。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在……的时候,从……过去。能仿照这样的写法说几句吗?能写上几句吗?让学生在本子上试写,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仿照(在……的时候,从……过去。)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4、默读第四自然段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你觉得这句话该怎样读?能读读吗?(抽生读)评价,谁能读得更好?你是怎样理解“如轻烟”、“如薄雾”?又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抽小组读然后问,这句话什么意思?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抽生答。

  小结:是呀,时间这么宝贵,我们真不应该让它白白浪费,所以作者再次提醒我们珍惜时间。板:珍惜

  5、师范读第五段。

  (1)学生提问质疑

  师:这一段写得美吗,美在哪?你觉得那句话深奥不理解?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23岁,他留下了这么优美的篇章,11、12年后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每个人都应该留下痕迹。再读这句话,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珍惜时间)没别的意思吗?(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带着这种感悟读这句话:“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作者又一次强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你觉得文中回答了吗?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生答后小结:

  同学们,你们愿意白白走这一糟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在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学到这里,大家一定对时间有了许多新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走进文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尽情地去读吧!

  四、总结课文、拓展,有感情地朗读

  学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一起来朗读课文。

  五、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抽生说(2人)(珍惜时间,爱惜时间。抓紧时间好好学习)

  孩子们,古今中外有许多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我想,你现在一定有话想对作者或者对我们在座的老师们说,你想说些什么呢?用笔写一写,一句两句都行,像格言,像警句更好,谁先写完就把谁的先展示给大家看。

  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容易得到而又最容易失去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结束语

  《匆匆》这篇课文,我们通过自己朗读、感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同时也荡涤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觉到了时间的宝贵,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把握住生命中的每一刻。过好每一天,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

《匆匆》课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请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

  ⑴把课文读正确。

  ⑵学会六个生字。

  ⑶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⑷画出自己喜欢的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一下⑶⑷的思考。

  三、协作评价

  1、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2、齐读词语,书写词语。

  3、交流感受:“我喜欢──,因为──。”

  四、课后练习

  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朗读表达你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请大家边听边思考,抓住重点句子、词语划划、点点。

  三、品读二、三自然段

  1、学生交流。你对哪几句描述最有感触,你想到了什么?你想怎么读?

  2、品读“八千多日子……也没有影子。”: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溜去的悄无声息,舒缓低*。)

  算:我也度过了多少日子。

  想:我用这段时间留下了什么,做了什么。

  读:(齐读,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3、品读“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但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说:“我觉得──”

  读:(读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紧促低*。)

  写:联系自己的生活,再写写日子是怎么匆匆而过的。

  读:(听范读想象,有感情地读,喜欢的试着背诵。)

  四、精读第四自然段

  1、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思考、无奈和彷徨,*缓凝重。)

  2、读“……但不能*的……”一句:

  说:体会到了什么?

  读:(读出作者的追寻、信心,沉稳坚定。)

  3、教师阐述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4、扩展,读梁实秋《时间就是生命》,加深领悟。

  5、用格言、警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

  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有关时间“匆匆”和珍惜时间的词语、句子和诗文。

  【板书设计】

  匆匆(无奈、追寻)

  只有徘徊只有匆匆

《匆匆》课文教案6

  教材简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

  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教学准备:

  VCD、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匆匆》课文教案7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重点句段的含义。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4.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但又绝不消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感悟文章重点句的含义。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匆匆

  1.同学们,听,这声音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时光匆匆)

  播放时钟的滴答声。

  2.配背景画面范读课文。

  教学设计意图:【(一)时光是无形无影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开课伊始我就注意营造氛围,,以轻快的钟表的滴答声,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匆匆。这样的导入简洁轻巧,突出了教学的有效性。(二)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中,从整体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受匆匆

  1.喜欢读吗?其实文章还可以这样来读——以诗的形式展示第一自然段(配乐朗读)2.诗中有一句话,在文中不止出现一次——引读最后一段: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3.读着读着,我感到诗中有一种淡淡的——(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初读时的感受,一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4.默读课文这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就弥散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边读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或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读后,与同学议一议。

  教学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把语段变换成诗歌的形式再现出来,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凸显本文语言优美,轻巧、婉转的特色,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如沐春风,享受语境中飘洒的甘霖。】

  三、细读课文,感悟匆匆

  (一)品读二、三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语句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了这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2)展示课件,感受作者的八千多日子相对于时间长河的渺小。

  教学设计意图:【“……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含义深刻,学生缺乏具体的生活体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作者虽运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比喻的表达手法,但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特别是对“时间的流”的概念,学生更是模糊。为了使学生对“时间的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通过视频播放时空变迁的大致历程,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秒的时间里,感受到宇宙时空的无限,人生的短暂,以及“八千多日子”的稍纵即逝。帮助学生感悟唯其渺小更值得珍惜的道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3)引读:师:“针尖上一滴水滴在浩瀚无垠的大海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我的日子滴在这亿万年的时间的流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想到这,“我不禁——”

  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4)此时你有何感受?用朗读告诉大家

  2.引读第三自然段,时光究竟是怎样匆匆溜走的呢?

  (1)快速默读课文,捕捉时光轻轻悄悄地挪移的身影。

  (2)出示: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通过重点词语的感悟,体会时光脚步的匆匆,作者心灵的颤动。教学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还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3.齐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匆匆溜走的光阴,作者只有无奈与惋惜吗?(1)读后谈感受(2)出示他24岁前的经历。

  1912年入高等小学,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动。

  1922年和俞*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谈感受,指名读本段。)

  (3)再出示他24岁后的资料。

  1923年发表的《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研究*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前夕,患胃病辞世。

  (谈感悟,再读本段,体会惋惜和不愿虚度光阴之情)教学设计意图:【作者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语言含蓄,含义深刻。而且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初次接触到朱自清的文章,对其人其事都不太了解,这就对学生感悟文本造成了障碍。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及时有效地分别补充作者24岁前后的成就资料,可以很快地引领学生走近作者,并深刻感受到作者伤感而不气馁,彷徨而不消沉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四、回顾整体,拓展延伸

  1.在这匆匆而过的40十分钟里,你曾留下怎样的“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盘点,也进一步领悟不能虚度光阴的含义)2.40分钟无声息,2600秒已逝去,让我们再读——

  出示:

  匆匆,是燕去燕还

  匆匆,是花谢花开匆匆,如薄雾蒸融

  匆匆,如轻烟消散,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不,不——留住他们轻轻悄悄挪移的脚步,就不会白白走这一遭!

  (分角色再读红体字并写感受)3.向学生推荐有关朱自清名篇的网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设计意图:【在这里,教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拓展学生阅读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让名家名作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选读朱自清散文

《匆匆》课文教案8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确乎、挪移、涔涔、潸潸、徘徊、遮挽、蒸融”等词语,

  理解生词意思;正确书写“蒸”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有感情地朗读并积累具体描写“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习通过不同修辞、不同句式表达情感方法并尝试运用。(难点)

  【评价设计】

  通过检查课前预习,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达成学习目标2、3;

  通过仿写句子,完成学习目标3的检测。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咱们来学习第10课“匆匆”(板书课题),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

  2、揭示课题,理解匆匆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10分钟)

  (一)词语检查

  (1)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

  (2)集体交流,学写“蒸”字。

  A、师板演“蒸”字笔画、笔顺,

  B、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美观加一颗星

  (3)检查读词(课件出1出示词语)

  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遮挽 徘徊

  A、指名读,随机正音:徊 (huái) 旋转(zhuàn)

  B、齐读。

  (二)借助词语感知文章大意

  1、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课件出2出示词语)

  联系文章内容想一想,每组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特点)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时间是怎样逝去的 )

  头涔涔 泪潸潸 遮挽 徘徊 (作者感叹)

  2、把括号里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借助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这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好方法。

  (三)简介作者

  (1)我们都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谁把它定格在文字中?关于他,能简单的说一说吗?

  (2)请看大屏幕----(课件3出示朱自清画像、作品及特点。)

  (朱自清画像)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

  3、咱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引导学生朗读重点词语,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让学生借助词语感知文章大意,同时渗透了学法指导,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蒸”字是书写难点,指导正确规范书写,检测目标1;简介作者,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四)交流疑惑,以学定教(预设)

  1、预习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品读。(课件4出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一想到时间的流逝就头痛脑胀,流汗,流泪不止。)

  3、你能读一读吗?(抽生读)

  4、方法提示:同学们,要联系上下文,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感受,去与作者,与文章对话,你才能真正读懂作者为什么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头涔涔”“泪潸潸”了。

  【文章很长,内容很多,找到一个关键点切入,突出学习重点。】

  三、研读文章,感悟情感,体会表达。(28分钟)

  (一)自主合作,感知“头涔涔而泪潸潸” (8分钟)

  1、读文章1——3自然段,把你认为能令作者“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圈一圈,划一划,填写好自主学习记录单。匆匆优质课教案设计

  自主学习记录表

  令作者感到“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 谈体会,感情读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每小组找准一个点进行合作学习,确定最佳展示方案,为集体展示做好准备。

  【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有序地完成重点内容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达成学习目标2。】

  (二)精读引领,体会“头涔涔而泪潸潸”。(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15分钟)

  预设一:课件4出示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引导学生谈体会。

  (1)运用了排比句。(评价:你能注意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这是学习语文很重要的方法。)

  (2)指导朗读:燕子,杨柳,桃花,它们走了,没关系,在来年的春天都会回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该怎么读呢?

  (3)生练习读句子。(教师指导读出“去——来”“枯——青”“谢——开”的充满希望。)

  (4)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过渡:作者主要是要说这个意思吗? (写这个排比句是为了更加鲜明的

  对比出作者因时间一去不复返而头涔涔,泪潸潸。)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生读句子“但是,聪明的……不复返呢?”男女同学分别读出这两个层次)。

  预设二:课件5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谈谈读了这段话,你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了;

  觉得时间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悄悄的溜走了……)

  2、引导想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情景。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你丰

  富的想象——

  师声情并茂旁白:“辽阔的大海一望无垠,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这时,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了的这浩翰的大海里。”同学们,你看得到那一滴水吗?你听得到那一滴水的声音吗?(看不见,听不到)

  3、你又联想到了什么呢?(一滴清透的小水珠落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我们根本就来不及看到,根本听不见它的声音;时间就好像这一滴水,一去不复返了。)

  4、是啊,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稍纵即逝啊!把作者的叹

  息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生有感情地朗读。)

  5、体会用词的准确:

  算一算,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呢?(约23年)为什么作者不用23年,却要用八千呢?(更显得数字多,逝去的年月多,更让人惋惜。)

  6、体会作者的心情:

  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己的23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焦急、难受、猛醒、后悔、紧张、痛惜,害怕、……)

  7、引导感情朗读:

  把你体会到的作者的这种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生再感情朗读。)

  8、二次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一想到这些,作者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我们再来读这一句。

  (生多种形式练习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师相机评价)

  预设三:

  课件6出示句子: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生朗读。(音乐配读)

  2、感悟内容:

  通过生活小事来写,写了哪些小事?(洗手、吃饭、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叹息)

  指导朗读:分排按不同内容接龙读、男女合作读(男同学读什么时候,女同学读怎样过去)

  3、感悟表达:

  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作者用了排比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匆匆而过;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溜走了)

  引领三读:

  一读体会拟人的生动: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生:能“跨”能“飞”,能“闪”能“溜”)!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读——

  二读体会作者的无奈: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

  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读——

  三读体会叠词的婉转:“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

  “玲玲俐俐”,这样的词语应该怎样读?(轻巧婉转)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体味语言文字之美;通过读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5、仿写:

  (1)作家的这份迷茫,这份留恋,这份无奈已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那么,

  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去的呢?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课件7)

  (2)生动笔进行片段练习。

  (3)交流:生1、2、3读自己的作品。师相机评价

  【练笔既让学生学了写作,又拉近了与作者的感情。】

  (5)再次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老师的一万六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作者又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读——(生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和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读文章,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突出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

  (三)反思拓展,不再“头涔涔而泪潸潸”(5分钟)

  1、时光就是这样稍纵即逝,在我们的叹息中闪过去了。读到这里,我真有一种坐不住了的感觉,你又想到了什么呢?(以前浪费时间,惭愧!原来时间就是这样过去的……)

  2、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合作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你又能悟出些什么来呢?(作者不甘心就这样。)从哪里读出他的不甘心呢?

  3、课件8出示句子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

  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引导体会两个“赤裸裸”的意思

  两个“赤裸裸”,意思一样么?(不一样。前一个是光着身子从娘胎里来到这个世界,而后一个是指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离去。)

  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生齐读:“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么一遭呢?”

  5、引导感悟:作者白白走这一遭了吗?留下了什么“痕迹”?

  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份朱自清的资料(课件9),大家浏览一遍,看看对你是否有所启迪?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动。1922年和俞*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6、激情朗读:

  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读出你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吧。(师生对答:生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师答:不能,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7、追问引发深思:同学们,读到这里,谈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到了,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仅仅是让我们珍惜时间吗?(生齐答:珍惜生命!)

  【通过追问,补充朱自清的创作成就资料,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2】

  8、我们已去的四千多日子留下些什么痕迹?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痕迹”:儿时照片、荣誉、试卷、发表的文章等)

  9、同学们,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面对作者一次次的提问,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交出怎样的答卷呢?。

  【反省自己三千多日子留下什么痕迹,及回答“我们该怎样走这一遭?”就是让学生再次深切地体会时光匆匆、要有所作为。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2】

  四、自我评价,总结学法(1分钟)

  学生课堂自我评价。相机引导明确散文特点:形散神聚

  【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树立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五、推荐作业,课外延伸(1分钟)(课件10)

  1、推荐阅读:朱自清作品《荷塘月色》《背影》《绿》。

  2、小练笔: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匆匆》课文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饭碗 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本课的资料,课件制作。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1、汇报你所收集到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导入: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描写时间的文章,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3、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初读感知,读中悟学。

  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你特别喜欢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3、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4、师生品味重点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2)、“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一个“溜”字、一个“针尖上一滴水”的比喻,让我们感悟到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

  算算作者当时几岁,简介写作背景。

  (3)“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让学生明白作者用了排比拟人方法,通过最不经意的日常生活的枚举,让我们体会到时间就是这样轻巧地在不经意中溜走了。)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日子就这样去得无痕。

  (5)“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当时作者还是个青年,他却从对时间流逝的体验中产生紧迫感,强烈地意识到要抓紧时间做事。)

  介绍朱自清的创作业绩。

  请同学们算算自己过去的日子,我们同样要反躬自問,如何才能做到不白白走这一遭呢?

  5、我的座右铭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课后延伸:

  阅读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优美散文。

  写一篇读后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一去不复返

  时间 来去匆匆 要珍惜

  流下痕迹

《匆匆》课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写好感悟,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 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阅读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过程:

  1.课前背诵

  2.交流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导入揭题

  1.9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你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匆匆”。

  2.教师板书课题,强调“匆”与“勿”的字形区别。

  3.齐读课题

  4.冬去春来,季节是匆匆的;踏上行程,脚步是匆匆的;斗转星移,岁月是匆匆的。那这篇《匆匆》是哪位作家所写呢?

  5.出示朱自清的资料,用一分钟记忆。

  6.检查汇报。

  二、初读课文

  1.导入: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短暂的50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

  2.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全文只读一遍。

  3.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

  4.哪些句子需要找出来大家读?

  A.2段中的句子,理解“头涔涔、泪潸潸”,什么叫“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理解后朗读句子。

  B.3段中的句子,理解“挪移”,谁在挪移?书写“挪”字。

  C.4段中的句子,理解“蒸融”,什么被蒸融呢?书写“蒸”,强调注意的笔画。

  5.开火车整体读文,每人一个自然段。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匆匆?(时间的流逝匆匆)

  2.有谁知道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介绍散文的突出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3.写于90年前的这篇散文,六年级的你们谁有好方法能读懂它?学生推荐学习方法。

  4.教师小结:品味情感,领悟道理,并且板书“品情、悟理”。

  四、自读自悟

  1.教师推荐“品读助手”

  ①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仔细读一读。

  ②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

  ③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用朗读展示。

  2.指名读,教师补充:品味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情感,悟出的道理,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也可以凝练成词语、短语写在黑板上。

  3.学生自学标画。

  4.看板书小结。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把你优美的朗读让家人或同学欣赏。

  2.背会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六、板书设计:

  2、匆匆

  品情 悟理

  课后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时间也很有教益。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写作时,日子从笔尖滑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读说写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时的教学中要创设实践的机会,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匆匆》课文教案10篇(扩展2)

——《匆匆》课文教案10篇

《匆匆》课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写好感悟,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 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阅读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过程:

  1.课前背诵

  2.交流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导入揭题

  1.9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你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匆匆”。

  2.教师板书课题,强调“匆”与“勿”的字形区别。

  3.齐读课题

  4.冬去春来,季节是匆匆的;踏上行程,脚步是匆匆的;斗转星移,岁月是匆匆的。那这篇《匆匆》是哪位作家所写呢?

  5.出示朱自清的资料,用一分钟记忆。

  6.检查汇报。

  二、初读课文

  1.导入: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短暂的50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

  2.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全文只读一遍。

  3.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

  4.哪些句子需要找出来大家读?

  A.2段中的句子,理解“头涔涔、泪潸潸”,什么叫“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理解后朗读句子。

  B.3段中的句子,理解“挪移”,谁在挪移?书写“挪”字。

  C.4段中的句子,理解“蒸融”,什么被蒸融呢?书写“蒸”,强调注意的笔画。

  5.开火车整体读文,每人一个自然段。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匆匆?(时间的流逝匆匆)

  2.有谁知道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介绍散文的突出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3.写于90年前的这篇散文,六年级的你们谁有好方法能读懂它?学生推荐学习方法。

  4.教师小结:品味情感,领悟道理,并且板书“品情、悟理”。

  四、自读自悟

  1.教师推荐“品读助手”

  ①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仔细读一读。

  ②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

  ③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用朗读展示。

  2.指名读,教师补充:品味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情感,悟出的道理,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也可以凝练成词语、短语写在黑板上。

  3.学生自学标画。

  4.看板书小结。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把你优美的朗读让家人或同学欣赏。

  2.背会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六、板书设计:

  2、匆匆

  品情 悟理

  课后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时间也很有教益。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写作时,日子从笔尖滑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读说写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时的教学中要创设实践的机会,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匆匆》课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确乎、挪移、涔涔、潸潸、徘徊、遮挽、蒸融”等词语,

  理解生词意思;正确书写“蒸”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有感情地朗读并积累具体描写“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习通过不同修辞、不同句式表达情感方法并尝试运用。(难点)

  【评价设计】

  通过检查课前预习,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达成学习目标2、3;

  通过仿写句子,完成学习目标3的检测。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咱们来学习第10课“匆匆”(板书课题),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

  2、揭示课题,理解匆匆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10分钟)

  (一)词语检查

  (1)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

  (2)集体交流,学写“蒸”字。

  A、师板演“蒸”字笔画、笔顺,

  B、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美观加一颗星

  (3)检查读词(课件出1出示词语)

  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遮挽 徘徊

  A、指名读,随机正音:徊 (huái) 旋转(zhuàn)

  B、齐读。

  (二)借助词语感知文章大意

  1、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课件出2出示词语)

  联系文章内容想一想,每组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特点)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时间是怎样逝去的 )

  头涔涔 泪潸潸 遮挽 徘徊 (作者感叹)

  2、把括号里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借助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这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好方法。

  (三)简介作者

  (1)我们都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谁把它定格在文字中?关于他,能简单的说一说吗?

  (2)请看大屏幕----(课件3出示朱自清画像、作品及特点。)

  (朱自清画像)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

  3、咱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引导学生朗读重点词语,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让学生借助词语感知文章大意,同时渗透了学法指导,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蒸”字是书写难点,指导正确规范书写,检测目标1;简介作者,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四)交流疑惑,以学定教(预设)

  1、预习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品读。(课件4出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一想到时间的流逝就头痛脑胀,流汗,流泪不止。)

  3、你能读一读吗?(抽生读)

  4、方法提示:同学们,要联系上下文,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感受,去与作者,与文章对话,你才能真正读懂作者为什么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头涔涔”“泪潸潸”了。

  【文章很长,内容很多,找到一个关键点切入,突出学习重点。】

  三、研读文章,感悟情感,体会表达。(28分钟)

  (一)自主合作,感知“头涔涔而泪潸潸” (8分钟)

  1、读文章1——3自然段,把你认为能令作者“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圈一圈,划一划,填写好自主学习记录单。匆匆优质课教案设计

  自主学习记录表

  令作者感到“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 谈体会,感情读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每小组找准一个点进行合作学习,确定最佳展示方案,为集体展示做好准备。

  【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有序地完成重点内容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达成学习目标2。】

  (二)精读引领,体会“头涔涔而泪潸潸”。(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15分钟)

  预设一:课件4出示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引导学生谈体会。

  (1)运用了排比句。(评价:你能注意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这是学习语文很重要的方法。)

  (2)指导朗读:燕子,杨柳,桃花,它们走了,没关系,在来年的春天都会回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该怎么读呢?

  (3)生练习读句子。(教师指导读出“去——来”“枯——青”“谢——开”的充满希望。)

  (4)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过渡:作者主要是要说这个意思吗? (写这个排比句是为了更加鲜明的

  对比出作者因时间一去不复返而头涔涔,泪潸潸。)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生读句子“但是,聪明的……不复返呢?”男女同学分别读出这两个层次)。

  预设二:课件5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谈谈读了这段话,你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了;

  觉得时间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悄悄的溜走了……)

  2、引导想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情景。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你丰

  富的想象——

  师声情并茂旁白:“辽阔的大海一望无垠,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这时,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了的这浩翰的大海里。”同学们,你看得到那一滴水吗?你听得到那一滴水的声音吗?(看不见,听不到)

  3、你又联想到了什么呢?(一滴清透的小水珠落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我们根本就来不及看到,根本听不见它的声音;时间就好像这一滴水,一去不复返了。)

  4、是啊,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稍纵即逝啊!把作者的叹

  息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生有感情地朗读。)

  5、体会用词的准确:

  算一算,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呢?(约23年)为什么作者不用23年,却要用八千呢?(更显得数字多,逝去的年月多,更让人惋惜。)

  6、体会作者的心情:

  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己的23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焦急、难受、猛醒、后悔、紧张、痛惜,害怕、……)

  7、引导感情朗读:

  把你体会到的作者的这种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生再感情朗读。)

  8、二次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一想到这些,作者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我们再来读这一句。

  (生多种形式练习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师相机评价)

  预设三:

  课件6出示句子: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生朗读。(音乐配读)

  2、感悟内容:

  通过生活小事来写,写了哪些小事?(洗手、吃饭、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叹息)

  指导朗读:分排按不同内容接龙读、男女合作读(男同学读什么时候,女同学读怎样过去)

  3、感悟表达:

  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作者用了排比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匆匆而过;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溜走了)

  引领三读:

  一读体会拟人的生动: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生:能“跨”能“飞”,能“闪”能“溜”)!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读——

  二读体会作者的无奈: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

  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读——

  三读体会叠词的婉转:“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

  “玲玲俐俐”,这样的词语应该怎样读?(轻巧婉转)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体味语言文字之美;通过读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5、仿写:

  (1)作家的这份迷茫,这份留恋,这份无奈已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那么,

  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去的呢?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课件7)

  (2)生动笔进行片段练习。

  (3)交流:生1、2、3读自己的作品。师相机评价

  【练笔既让学生学了写作,又拉近了与作者的感情。】

  (5)再次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老师的一万六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作者又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读——(生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和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读文章,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突出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

  (三)反思拓展,不再“头涔涔而泪潸潸”(5分钟)

  1、时光就是这样稍纵即逝,在我们的叹息中闪过去了。读到这里,我真有一种坐不住了的感觉,你又想到了什么呢?(以前浪费时间,惭愧!原来时间就是这样过去的……)

  2、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合作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你又能悟出些什么来呢?(作者不甘心就这样。)从哪里读出他的不甘心呢?

  3、课件8出示句子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

  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引导体会两个“赤裸裸”的意思

  两个“赤裸裸”,意思一样么?(不一样。前一个是光着身子从娘胎里来到这个世界,而后一个是指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离去。)

  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生齐读:“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么一遭呢?”

  5、引导感悟:作者白白走这一遭了吗?留下了什么“痕迹”?

  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份朱自清的资料(课件9),大家浏览一遍,看看对你是否有所启迪?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动。1922年和俞*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6、激情朗读:

  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读出你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吧。(师生对答:生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师答:不能,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7、追问引发深思:同学们,读到这里,谈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到了,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仅仅是让我们珍惜时间吗?(生齐答:珍惜生命!)

  【通过追问,补充朱自清的创作成就资料,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2】

  8、我们已去的四千多日子留下些什么痕迹?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痕迹”:儿时照片、荣誉、试卷、发表的文章等)

  9、同学们,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面对作者一次次的提问,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交出怎样的答卷呢?。

  【反省自己三千多日子留下什么痕迹,及回答“我们该怎样走这一遭?”就是让学生再次深切地体会时光匆匆、要有所作为。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2】

  四、自我评价,总结学法(1分钟)

  学生课堂自我评价。相机引导明确散文特点:形散神聚

  【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树立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五、推荐作业,课外延伸(1分钟)(课件10)

  1、推荐阅读:朱自清作品《荷塘月色》《背影》《绿》。

  2、小练笔: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匆匆》课文教案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体验、思维方式带入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飞扬。

  教学内容: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请齐读课题:匆匆。

  2.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在课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二、配乐范读课文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去来匆匆。认真听老师读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看看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3.听老师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些什么?

  三、自由读文

  1.学生们听得很认真,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感受。非常不错!散文是需要细细品读的。

  2.现在请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CAI出示)

  自读自悟:

  画出你特别喜欢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汇报读,相机指导朗读

  说说你喜欢哪些语句?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你理解到什么?)

  (2)谁也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评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3)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我能读读吗?那你们要认真听,等一下来评评老师的朗读。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点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1)读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能不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2)评议:他读得怎样?你读读。听他读,你感受到什么?谁能超过他,读得更好?

  (3)这是个排比句,我想请三位学生轮读这句话;(指名三人轮读。)

  (4)是呀,日子就是这样在我们不经意中过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日子的匆匆吧!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点击跨飞变色)

  (1)你读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听他朗读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

  (3)指名读。

  (4)喜欢这个句子的站起来读。

  五、配乐齐读

  1.是啊,日子就是这样匆匆,它会从你手中溜去,它也会在你不经意间过去,它还能跨能飞(板书:溜去过去跨、飞)小结: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你们还想读吗?

  2.那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

  六、总结全文

  一一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读课文,寻找答案。

《匆匆》课文教案4

  【设计理念】

  1、以读、评、议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作者由于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悲伤、惆怅、无奈之情。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感受为切入点,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提升人生价值的意识。

  3、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恬淡、优美的画卷和忧伤低沉的乐曲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4、引导学生采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获取情感体验,得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合作讨论中发表不同的意见,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你能不能也用一些词或者句子来形容时间?

  2、学生发言。

  二、总体把握

  1、教师小结过度:

  大家谈得真好!时间就象同学们说的那样,总是匆匆而过,不留痕迹。那点点滴滴、分分秒秒的时间究竟是怎样流走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的《匆匆》。一边听一边思考:在作者的笔下,时间是怎样流走的?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

  2、学生欣赏课件。

  3、学生划出描写时间流走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

  4、小组讨论汇报:作者的时间是怎样流逝的。

  5、看着时间悄悄流走,作者的心情怎样?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

  三、讨论探究

  1、小结过度:

  在作者的眼中,8000多个日子在不经意间悄然流走。那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也有4000多个日子悄无声息地溜走,你们同作者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2、抽学生说。

  3、出示课件。(关于人一生可以做什么事的资料)

  4、小组讨论交流:

  时光既然如飞驰的马车,匆匆而过,我们该如何把握好分分秒秒的时间呢?

  5、学生用座右铭小结本环节。

  四、进入角色

  1、学完课文,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在怎样的环境里怎样读这篇文章?

  2、抽学生读。其他学生评议。

  五、小结质疑

  1、学过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回答。

  六、课外延伸

  课后读一读朱自清的《绿》、《春》、《荷塘月色》。

《匆匆》课文教案5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根据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朱自清表达方法。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朱自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读说写结合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匆匆”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出了好多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丢了。

  (板书课题:2.匆匆)

  二、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1、(生齐读课题。)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又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2、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4页,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3、读过课文,你心中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咱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你的问题和作者朱自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一去不复返?)

  5、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几次?都在什么位置?

  6、作者朱自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中心。

  三、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1、作者朱自清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课件)“燕子……再开的时候”

  自由读一读。你能看出什么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2、除了课文中的事物,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燕子、扬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这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3、请看屏幕,我把这一句话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像一首小诗)

  4、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美美的读,(读出作者朱自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5、读的真美,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件)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作者朱自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6、那么,作者朱自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对比)。正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朱自清怎样的心情?(无奈、惋惜)(板)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7、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年龄?(20)

  8、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你很会思考!作者朱自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朱自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

  9、(课件)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根据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朱自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按常理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活到90多岁呢?),但是,作者朱自清说: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四滴水)。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少了,同学们,请你思考,你的人生里大约有几滴水,现在用了多少了?(半滴),你感到了什么?(生命太短暂了)。

  10、当作者朱自清突然间想到了自已的24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怎么样?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11、其实,让作者朱自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五自然段,找出还有什么让作者朱自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呢?做上标记(生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我们的疑问理解。(痕迹,游丝,两个赤裸裸)生解答。

  12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他一问自已?

  (课件)(在逃去——做些什么呢?)

  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二问自已?(课件)(在八千——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过去的日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他三问自已?(课件)(我——这呢?)

  是呀!到底有没有留下成就呢?他四问自已

  (课件)(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难道像蛛丝一样的成就都没有留下就得离开这世界吗?他五问自已?

  (课件)(我赤——回去罢?)

  愤愤不*呀!他六问自已?

  (课件)(但不*的——遭啊?)(课件)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作者朱自清不想赤裸裸的离开这个世界,不想自已走这一遭。)

  (作者朱自清不甘愿虚度此生。)(作者朱自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一生交流,一生补充)。

  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

  13、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朱自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流逝的八千多个日子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请你来读第三自然段。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14、作者朱自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生读文)

  15、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生读文)

  16、“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四、课内拓展,深化“匆匆”

  1、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走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课件)。

  2、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3、作者朱自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张老师的一万四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白白地走这一遭啊)。而去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已活得更有价值)。

  五、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1、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鲁迅一样事事走在时间的前面,也可以像林清玄一样与时间赛跑。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课件)

  2、美文推荐《春》、《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课件)

《匆匆》课文教案6

  教材简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

  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教学准备:

  VCD、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匆匆》课文教案7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运用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感悟文中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关键:读懂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日子去来匆匆的部分,并感悟要珍惜时间的道理

  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坊理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文章。

  2、齐读课文题目,“匆匆”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讲什么“匆匆”

  二、理解内容

  1、谁能给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你喜欢这个开头吗?喜欢哪些句子?说理由。

  2、默读第二自然段,对照老师打出的设影分析,如果把这段改成这样好不好?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去来匆匆的?如果读懂了,请你和同学讨论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4、此时作者想到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文中的“做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5、谁还知道关于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

  6、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

  三、总结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匆匆》课文教案8

  课文原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案介绍: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匆匆》教案。

  教材简析:《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从而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目标要求:

  第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第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第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第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第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第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第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第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第2、精读。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重点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第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第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第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匆匆》课文教案9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确乎、挪移、涔涔、潸潸、徘徊、遮挽、蒸融”等词语,

  理解生词意思;正确书写“蒸”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有感情地朗读并积累具体描写“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习通过不同修辞、不同句式表达情感方法并尝试运用。(难点)

  【评价设计】

  通过检查课前预习,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达成学习目标2、3;

  通过仿写句子,完成学习目标3的检测。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咱们来学习第10课“匆匆”(板书课题),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

  2、揭示课题,理解匆匆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10分钟)

  (一)词语检查

  (1)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

  (2)集体交流,学写“蒸”字。

  A、师板演“蒸”字笔画、笔顺,

  B、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美观加一颗星

  (3)检查读词(课件出1出示词语)

  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遮挽 徘徊

  A、指名读,随机正音:徊 (huái) 旋转(zhuàn)

  B、齐读。

  (二)借助词语感知文章大意

  1、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课件出2出示词语)

  联系文章内容想一想,每组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特点)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时间是怎样逝去的 )

  头涔涔 泪潸潸 遮挽 徘徊 (作者感叹)

  2、把括号里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借助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这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好方法。

  (三)简介作者

  (1)我们都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谁把它定格在文字中?关于他,能简单的说一说吗?

  (2)请看大屏幕----(课件3出示朱自清画像、作品及特点。)

  (朱自清画像)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

  3、咱们今天学习的就是他的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引导学生朗读重点词语,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又让学生借助词语感知文章大意,同时渗透了学法指导,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蒸”字是书写难点,指导正确规范书写,检测目标1;简介作者,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四)交流疑惑,以学定教(预设)

  1、预习时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呢?”那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品读。(课件4出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呢?(一想到时间的流逝就头痛脑胀,流汗,流泪不止。)

  3、你能读一读吗?(抽生读)

  4、方法提示:同学们,要联系上下文,一边读,一边用心去感受,去与作者,与文章对话,你才能真正读懂作者为什么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头涔涔”“泪潸潸”了。

  【文章很长,内容很多,找到一个关键点切入,突出学习重点。】

  三、研读文章,感悟情感,体会表达。(28分钟)

  (一)自主合作,感知“头涔涔而泪潸潸” (8分钟)

  1、读文章1——3自然段,把你认为能令作者“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圈一圈,划一划,填写好自主学习记录单。匆匆优质课教案设计

  自主学习记录表

  令作者感到“头涔涔”“泪潸潸”的句子 谈体会,感情读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每小组找准一个点进行合作学习,确定最佳展示方案,为集体展示做好准备。

  【通过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有序地完成重点内容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达成学习目标2。】

  (二)精读引领,体会“头涔涔而泪潸潸”。(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15分钟)

  预设一:课件4出示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引导学生谈体会。

  (1)运用了排比句。(评价:你能注意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这是学习语文很重要的方法。)

  (2)指导朗读:燕子,杨柳,桃花,它们走了,没关系,在来年的春天都会回来,那将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该怎么读呢?

  (3)生练习读句子。(教师指导读出“去——来”“枯——青”“谢——开”的充满希望。)

  (4)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过渡:作者主要是要说这个意思吗? (写这个排比句是为了更加鲜明的

  对比出作者因时间一去不复返而头涔涔,泪潸潸。)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生读句子“但是,聪明的……不复返呢?”男女同学分别读出这两个层次)。

  预设二:课件5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谈谈读了这段话,你又有了什么样的感受?(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了;

  觉得时间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悄悄的溜走了……)

  2、引导想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的情景。轻轻地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你丰

  富的想象——

  师声情并茂旁白:“辽阔的大海一望无垠,海水一浪赶着一浪奔涌向前,这时,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了的这浩翰的大海里。”同学们,你看得到那一滴水吗?你听得到那一滴水的声音吗?(看不见,听不到)

  3、你又联想到了什么呢?(一滴清透的小水珠落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里,我们根本就来不及看到,根本听不见它的声音;时间就好像这一滴水,一去不复返了。)

  4、是啊,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无声无息,稍纵即逝啊!把作者的叹

  息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生有感情地朗读。)

  5、体会用词的准确:

  算一算,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呢?(约23年)为什么作者不用23年,却要用八千呢?(更显得数字多,逝去的年月多,更让人惋惜。)

  6、体会作者的心情:

  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己的23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你能用一个词形容吗?(焦急、难受、猛醒、后悔、紧张、痛惜,害怕、……)

  7、引导感情朗读:

  把你体会到的作者的这种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吧!(生再感情朗读。)

  8、二次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一想到这些,作者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我们再来读这一句。

  (生多种形式练习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师相机评价)

  预设三:

  课件6出示句子: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生朗读。(音乐配读)

  2、感悟内容:

  通过生活小事来写,写了哪些小事?(洗手、吃饭、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叹息)

  指导朗读:分排按不同内容接龙读、男女合作读(男同学读什么时候,女同学读怎样过去)

  3、感悟表达:

  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作者用了排比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匆匆而过;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时间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溜走了)

  引领三读:

  一读体会拟人的生动: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生:能“跨”能“飞”,能“闪”能“溜”)!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读——

  二读体会作者的无奈: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

  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读——

  三读体会叠词的婉转:“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

  “玲玲俐俐”,这样的词语应该怎样读?(轻巧婉转)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体味语言文字之美;通过读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5、仿写:

  (1)作家的这份迷茫,这份留恋,这份无奈已引起了我们的共鸣,那么,

  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去的呢?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课件7)

  (2)生动笔进行片段练习。

  (3)交流:生1、2、3读自己的作品。师相机评价

  【练笔既让学生学了写作,又拉近了与作者的感情。】

  (5)再次回应“头涔涔而泪潸潸”

  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老师的一万六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作者又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读——(生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品味和欣赏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深读文章,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突出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

  (三)反思拓展,不再“头涔涔而泪潸潸”(5分钟)

  1、时光就是这样稍纵即逝,在我们的叹息中闪过去了。读到这里,我真有一种坐不住了的感觉,你又想到了什么呢?(以前浪费时间,惭愧!原来时间就是这样过去的……)

  2、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合作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你又能悟出些什么来呢?(作者不甘心就这样。)从哪里读出他的不甘心呢?

  3、课件8出示句子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

  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4、引导体会两个“赤裸裸”的意思

  两个“赤裸裸”,意思一样么?(不一样。前一个是光着身子从娘胎里来到这个世界,而后一个是指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毫无贡献的离去。)

  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生齐读:“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么一遭呢?”

  5、引导感悟:作者白白走这一遭了吗?留下了什么“痕迹”?

  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份朱自清的资料(课件9),大家浏览一遍,看看对你是否有所启迪?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动。1922年和俞*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6、激情朗读:

  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读出你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吧。(师生对答:生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师答:不能,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7、追问引发深思:同学们,读到这里,谈到这里,大家一定想到了,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仅仅是让我们珍惜时间吗?(生齐答:珍惜生命!)

  【通过追问,补充朱自清的创作成就资料,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2】

  8、我们已去的四千多日子留下些什么痕迹?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痕迹”:儿时照片、荣誉、试卷、发表的文章等)

  9、同学们,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面对作者一次次的提问,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交出怎样的答卷呢?。

  【反省自己三千多日子留下什么痕迹,及回答“我们该怎样走这一遭?”就是让学生再次深切地体会时光匆匆、要有所作为。进一步达成学习目标2】

  四、自我评价,总结学法(1分钟)

  学生课堂自我评价。相机引导明确散文特点:形散神聚

  【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树立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

  五、推荐作业,课外延伸(1分钟)(课件10)

  1、推荐阅读:朱自清作品《荷塘月色》《背影》《绿》。

  2、小练笔:以“日子”为主题,自创一首诗或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匆匆》课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 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得段落。

  3 解作者对时间流逝得伤感以及珍惜时间得感受,唤起学生得生活体验,体会时间得稍纵即逝。

  4 感受语文得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 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得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整体感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很美,很有意境。同学们想听吗?(讲述故事《虚度得日子》)同学们,你倾听出什么?谁能告诉我?

  (浪费时间,不再回来)

  你说得真好。是啊,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刘庆不会也不能让时间倒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伟大得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家朱自清写得一篇关于时间得优美散文:匆匆(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同学们进行预习,你来告诉我,读几遍课文?你呢?

  很好,下面有请三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他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读完,谁能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

  你说得真好,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3、读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谁能说一下?

  4、小结:

  同学们做得非常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得出自己得体会。收获真不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好,同学们,再读课文,你会有更多得发现。

  二、精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

  1、 选择自己喜欢得读书方式(如轮读,小组读,默读等)来读课文。

  师范读(配乐朗诵)

  2、划分层次,再读课文

  我们得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走他们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罢:

  现在又到哪里呢?

  3、生再读课文(配乐)

  非常好,能体会散文得意境,诗一样得语言。

  你体会到什么?有什么发现?

  A、句子

  B、词

  C、段落

  读第三段,你觉得哪些句子能体现匆匆呢?(交流讨论)

  洗手得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得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又从凝然得双眼前过去

  4、小结:

  同学们做得真好,能做到边积累边运用,全体训练,从而感悟时间得匆匆。作者又发出怎样得感慨和叹息呢?(徘徊、叹息)是啊,不能只是徘徊和叹息,他决定不能白走这一遭。我们呢?我们能吗?

  对,不能。

  三、拓展延伸,情感倾诉

  1、同学们,有一篇文章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今天我推荐给大家!

  (补充《时间布》)

  2、老师寄语:

  时间得宝贵就在于它得一去不复返,请珍惜生命中得每一段时光吧!

  3、同学们,课下还可以搜集一些关于珍惜时间得名言警句,上课时我们再交流。谢谢大家。


《匆匆》课文教案10篇(扩展3)

——课文匆匆教案10篇

课文匆匆教案1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重点句段的含义。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4.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但又绝不消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感悟文章重点句的含义。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匆匆

  1.同学们,听,这声音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时光匆匆)

  播放时钟的滴答声。

  2.配背景画面范读课文。

  教学设计意图:【(一)时光是无形无影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开课伊始我就注意营造氛围,,以轻快的钟表的滴答声,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匆匆。这样的导入简洁轻巧,突出了教学的有效性。(二)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中,从整体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受匆匆

  1.喜欢读吗?其实文章还可以这样来读——以诗的形式展示第一自然段(配乐朗读)2.诗中有一句话,在文中不止出现一次——引读最后一段: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3.读着读着,我感到诗中有一种淡淡的——(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初读时的感受,一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4.默读课文这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就弥散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边读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或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读后,与同学议一议。

  教学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把语段变换成诗歌的形式再现出来,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凸显本文语言优美,轻巧、婉转的特色,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如沐春风,享受语境中飘洒的甘霖。】

  三、细读课文,感悟匆匆

  (一)品读二、三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语句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了这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2)展示课件,感受作者的八千多日子相对于时间长河的渺小。

  教学设计意图:【“……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含义深刻,学生缺乏具体的生活体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作者虽运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比喻的表达手法,但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特别是对“时间的流”的概念,学生更是模糊。为了使学生对“时间的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通过视频播放时空变迁的大致历程,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秒的时间里,感受到宇宙时空的无限,人生的短暂,以及“八千多日子”的稍纵即逝。帮助学生感悟唯其渺小更值得珍惜的道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3)引读:师:“针尖上一滴水滴在浩瀚无垠的大海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我的日子滴在这亿万年的时间的流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想到这,“我不禁——”

  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4)此时你有何感受?用朗读告诉大家

  2.引读第三自然段,时光究竟是怎样匆匆溜走的呢?

  (1)快速默读课文,捕捉时光轻轻悄悄地挪移的身影。

  (2)出示: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通过重点词语的感悟,体会时光脚步的匆匆,作者心灵的颤动。教学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还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3.齐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匆匆溜走的光阴,作者只有无奈与惋惜吗?(1)读后谈感受(2)出示他24岁前的经历。

  1912年入高等小学,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动。

  1922年和俞*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谈感受,指名读本段。)

  (3)再出示他24岁后的资料。

  1923年发表的《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研究*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前夕,患胃病辞世。

  (谈感悟,再读本段,体会惋惜和不愿虚度光阴之情)教学设计意图:【作者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语言含蓄,含义深刻。而且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初次接触到朱自清的文章,对其人其事都不太了解,这就对学生感悟文本造成了障碍。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及时有效地分别补充作者24岁前后的成就资料,可以很快地引领学生走近作者,并深刻感受到作者伤感而不气馁,彷徨而不消沉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四、回顾整体,拓展延伸

  1.在这匆匆而过的40十分钟里,你曾留下怎样的“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盘点,也进一步领悟不能虚度光阴的含义)2.40分钟无声息,2600秒已逝去,让我们再读——

  出示:

  匆匆,是燕去燕还

  匆匆,是花谢花开匆匆,如薄雾蒸融

  匆匆,如轻烟消散,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不,不——留住他们轻轻悄悄挪移的脚步,就不会白白走这一遭!

  (分角色再读红体字并写感受)3.向学生推荐有关朱自清名篇的网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设计意图:【在这里,教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拓展学生阅读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让名家名作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选读朱自清散文

课文匆匆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写好感悟,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 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阅读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过程:

  1.课前背诵

  2.交流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一、导入揭题

  1.90多年前,有一位年轻的作家也和你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匆匆”。

  2.教师板书课题,强调“匆”与“勿”的字形区别。

  3.齐读课题

  4.冬去春来,季节是匆匆的;踏上行程,脚步是匆匆的`;斗转星移,岁月是匆匆的。那这篇《匆匆》是哪位作家所写呢?

  5.出示朱自清的资料,用一分钟记忆。

  6.检查汇报。

  二、初读课文

  1.导入: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短暂的50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

  2.明确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全文只读一遍。

  3.出示词语:自由读——指名读

  4.哪些句子需要找出来大家读?

  A.2段中的句子,理解“头涔涔、泪潸潸”,什么叫“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理解后朗读句子。

  B.3段中的句子,理解“挪移”,谁在挪移?书写“挪”字。

  C.4段中的句子,理解“蒸融”,什么被蒸融呢?书写“蒸”,强调注意的笔画。

  5.开火车整体读文,每人一个自然段。

  三、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匆匆?(时间的流逝匆匆)

  2.有谁知道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介绍散文的突出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3.写于90年前的这篇散文,六年级的你们谁有好方法能读懂它?学生推荐学习方法。

  4.教师小结:品味情感,领悟道理,并且板书“品情、悟理”。

  四、自读自悟

  1.教师推荐“品读助手”

  ①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仔细读一读。

  ②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

  ③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用朗读展示。

  2.指名读,教师补充:品味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情感,悟出的道理,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可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也可以凝练成词语、短语写在黑板上。

  3.学生自学标画。

  4.看板书小结。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把你优美的朗读让家人或同学欣赏。

  2.背会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六、板书设计:

  2、匆匆

  品情 悟理

  课后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时间也很有教益。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写作时,日子从笔尖滑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读说写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时的教学中要创设实践的机会,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课文匆匆教案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体验、思维方式带入阅读过程当中,让学生在读书当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阅读实践当中得到飞扬。

  教学内容: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请齐读课题:匆匆。

  2、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在课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二、配乐范读课文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去来匆匆。认真听老师读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看看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3、听老师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些什么?

  三、自由读文

  1、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感受。非常不错!散文是需要细细品读的。

  2、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CAI出示)

  自读自悟:

  画出你特别喜欢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汇报读,相机指导朗读

  说说你喜欢哪些语句?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你理解到什么?)

  (2)谁也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评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3)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我能读读吗?那你们要认真听,等一下来评评老师的朗读。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点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1)读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呢?你能不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2)评议:他读得怎么样?——你读读。——听他读,你感受到什么?——谁能超过他,读得更好?

  (3)这是个排比句,我想请三位同学轮读这句话;(指名三人轮读。)

  (4)是呀,日子就是这样在我们不经意中过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日子的匆匆吧!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点击“跨”“飞”变色)

  (1)你读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朗读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

  (3)指名读。

  (4)喜欢这个句子的站起来读。

  五、配乐齐读

  1、是啊,日子就是这样匆匆,它会从你手中“溜去”,它也会在你不经意之间“过去”,它还能“跨”能“飞”(板书:溜去 过去 跨、飞)小结: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你们还想读吗?

  2、那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

  六、总结全文

  一一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读课文,寻找答案吧。

课文匆匆教案4

  课文原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案介绍: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匆匆》教案。

  教材简析:《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从而警世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

  目标要求:

  第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第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第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第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第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第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第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第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第2、精读。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重点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第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第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第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意拓宽学习资源,使课内外有机的融合,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匆匆教案5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重点句段的含义。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4.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但又绝不消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感悟文章重点句的含义。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匆匆

  1.同学们,听,这声音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时光匆匆)

  播放时钟的滴答声。

  2.配背景画面范读课文。

  教学设计意图:【(一)时光是无形无影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开课伊始我就注意营造氛围,,以轻快的钟表的滴答声,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匆匆。这样的导入简洁轻巧,突出了教学的有效性。(二)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中,从整体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受匆匆

  1.喜欢读吗?其实文章还可以这样来读——以诗的形式展示第一自然段(配乐朗读)2.诗中有一句话,在文中不止出现一次——引读最后一段: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3.读着读着,我感到诗中有一种淡淡的——(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初读时的感受,一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4.默读课文这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就弥散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边读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或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读后,与同学议一议。

  教学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把语段变换成诗歌的形式再现出来,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凸显本文语言优美,轻巧、婉转的特色,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如沐春风,享受语境中飘洒的甘霖。】

  三、细读课文,感悟匆匆

  (一)品读二、三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语句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了这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2)展示课件,感受作者的八千多日子相对于时间长河的渺小。

  教学设计意图:【“……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含义深刻,学生缺乏具体的生活体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作者虽运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比喻的表达手法,但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特别是对“时间的流”的概念,学生更是模糊。为了使学生对“时间的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通过视频播放时空变迁的大致历程,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秒的时间里,感受到宇宙时空的无限,人生的短暂,以及“八千多日子”的稍纵即逝。帮助学生感悟唯其渺小更值得珍惜的道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3)引读:师:“针尖上一滴水滴在浩瀚无垠的大海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我的日子滴在这亿万年的时间的流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想到这,“我不禁——”

  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4)此时你有何感受?用朗读告诉大家

  2.引读第三自然段,时光究竟是怎样匆匆溜走的呢?

  (1)快速默读课文,捕捉时光轻轻悄悄地挪移的"身影。

  (2)出示: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通过重点词语的感悟,体会时光脚步的匆匆,作者心灵的颤动。教学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还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3.齐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匆匆溜走的光阴,作者只有无奈与惋惜吗?(1)读后谈感受(2)出示他24岁前的经历。

  1912年入高等小学,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动。

  1922年和俞*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谈感受,指名读本段。)

  (3)再出示他24岁后的资料。

  1923年发表的《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研究*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前夕,患胃病辞世。

  (谈感悟,再读本段,体会惋惜和不愿虚度光阴之情)教学设计意图:【作者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语言含蓄,含义深刻。而且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初次接触到朱自清的文章,对其人其事都不太了解,这就对学生感悟文本造成了障碍。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及时有效地分别补充作者24岁前后的成就资料,可以很快地引领学生走近作者,并深刻感受到作者伤感而不气馁,彷徨而不消沉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四、回顾整体,拓展延伸

  1.在这匆匆而过的40十分钟里,你曾留下怎样的“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盘点,也进一步领悟不能虚度光阴的含义)2.40分钟无声息,2600秒已逝去,让我们再读——

  出示:

  匆匆,是燕去燕还

  匆匆,是花谢花开匆匆,如薄雾蒸融

  匆匆,如轻烟消散,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不,不——留住他们轻轻悄悄挪移的脚步,就不会白白走这一遭!

  (分角色再读红体字并写感受)3.向学生推荐有关朱自清名篇的网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设计意图:【在这里,教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拓展学生阅读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让名家名作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选读朱自清散文

课文匆匆教案6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根据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朱自清表达方法。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朱自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读说写结合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匆匆”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出了好多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丢了。

  (板书课题:2.匆匆)

  二、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1、(生齐读课题。)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又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2、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4页,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3、读过课文,你心中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咱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你的问题和作者朱自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一去不复返?)

  5、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几次?都在什么位置?

  6、作者朱自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中心。

  三、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1、作者朱自清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课件)“燕子……再开的时候”

  自由读一读。你能看出什么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2、除了课文中的事物,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燕子、扬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这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3、请看屏幕,我把这一句话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像一首小诗)

  4、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美美的读,(读出作者朱自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5、读的真美,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件)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作者朱自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6、那么,作者朱自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对比)。正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朱自清怎样的心情?(无奈、惋惜)(板)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7、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年龄?(20)

  8、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你很会思考!作者朱自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朱自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

  9、(课件)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根据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朱自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按常理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活到90多岁呢?),但是,作者朱自清说: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四滴水)。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少了,同学们,请你思考,你的人生里大约有几滴水,现在用了多少了?(半滴),你感到了什么?(生命太短暂了)。

  10、当作者朱自清突然间想到了自已的24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怎么样?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11、其实,让作者朱自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五自然段,找出还有什么让作者朱自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呢?做上标记(生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我们的疑问理解。(痕迹,游丝,两个赤裸裸)生解答。

  12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他一问自已?

  (课件)(在逃去——做些什么呢?)

  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二问自已?(课件)(在八千——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过去的日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他三问自已?(课件)(我——这呢?)

  是呀!到底有没有留下成就呢?他四问自已

  (课件)(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难道像蛛丝一样的成就都没有留下就得离开这世界吗?他五问自已?

  (课件)(我赤——回去罢?)

  愤愤不*呀!他六问自已?

  (课件)(但不*的——遭啊?)(课件)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作者朱自清不想赤裸裸的离开这个世界,不想自已走这一遭。)

  (作者朱自清不甘愿虚度此生。)(作者朱自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一生交流,一生补充)。

  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

  13、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朱自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流逝的八千多个日子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请你来读第三自然段。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14、作者朱自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生读文)

  15、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生读文)

  16、“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四、课内拓展,深化“匆匆”

  1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走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课件)。

  2、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3、作者朱自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张老师的一万四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白白地走这一遭啊)。而去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已活得更有价值)。

  五、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1、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鲁迅一样事事走在时间的前面,也可以像林清玄一样与时间赛跑。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课件)

  2、美文推荐《春》、《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课件)

课文匆匆教案7

  教學目标

  1.學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學准备

  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事迹的介绍。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學

  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

  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1.學习第1段。

  學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

  2.學习第2段。

  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思考:在这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

  “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學习第3段。

  學生自由读课文。

  小组讨论:

  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

  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

  4.學习第4段。

  指导學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料展示:朱自清生*事迹以及“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

  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

  (引导學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引导學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

  5.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學完课文的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6.同學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四、总结全文,學习写法

  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

  五、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3.仿照课文写法,写写你对时间的感觉。

课文匆匆教案8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根据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朱自清表达方法。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朱自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朱自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难点:

  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读说写结合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匆匆”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出了好多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匆”字最后一笔的点不要丢了。

  (板书课题:2.匆匆)

  二、初读美文,感知“匆匆”

  1、(生齐读课题。)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又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2、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作者朱自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4页,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3、读过课文,你心中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咱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你的问题和作者朱自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一去不复返?)

  5、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几次?都在什么位置?

  6、作者朱自清是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中心。

  三、精读美文,品悟“匆匆”

  1、作者朱自清没有直接写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课件)“燕子……再开的时候”

  自由读一读。你能看出什么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2、除了课文中的事物,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按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无论是燕子、扬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这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规律。)

  3、请看屏幕,我把这一句话这样排列,你发现了什么?(像一首小诗)

  4、谁能像朗诵一首小诗一样美美的读,(读出作者朱自清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5、读的真美,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件)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作者朱自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6、那么,作者朱自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对比)。正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朱自清怎样的心情?(无奈、惋惜)(板)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

  7、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作者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年龄?(20)

  8、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你很会思考!作者朱自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朱自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

  9、(课件)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根据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朱自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按常理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活到90多岁呢?),但是,作者朱自清说: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四滴水)。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少了,同学们,请你思考,你的人生里大约有几滴水,现在用了多少了?(半滴),你感到了什么?(生命太短暂了)。

  10、当作者朱自清突然间想到了自已的24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怎么样?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11、其实,让作者朱自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五自然段,找出还有什么让作者朱自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呢?做上标记(生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我们的疑问理解。(痕迹,游丝,两个赤裸裸)生解答。

  12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他一问自已?

  (课件)(在逃去——做些什么呢?)

  朱自清面对匆匆而过的日子,二问自已?(课件)(在八千——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过去的日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他三问自已?(课件)(我——这呢?)

  是呀!到底有没有留下成就呢?他四问自已

  (课件)(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

  难道像蛛丝一样的成就都没有留下就得离开这世界吗?他五问自已?

  (课件)(我赤——回去罢?)

  愤愤不*呀!他六问自已?

  (课件)(但不*的——遭啊?)(课件)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作者朱自清不想赤裸裸的离开这个世界,不想自已走这一遭。)

  (作者朱自清不甘愿虚度此生。)(作者朱自清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一生交流,一生补充)。

  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

  13、时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的流逝更是难以描写,可作者朱自清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把他流逝的八千多个日子描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请你来读第三自然段。大家可以交流交流,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14、作者朱自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生读文)

  15、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生读文)

  16、“斜斜”“默默”“匆匆”“茫茫然”“轻轻悄悄”“玲玲俐俐”,读起来是那样轻巧婉转,那么无奈惋惜,我们再合作读——————(师读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生接读“于是——————”)

  四、课内拓展,深化“匆匆”

  1那么,告诉我,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走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课件)。

  2、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

  3、作者朱自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张老师的一万四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白白地走这一遭啊)。而去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已活得更有价值)。

  五、课外延伸,升华“匆匆”

  1、同学们,我们也可以像鲁迅一样事事走在时间的前面,也可以像林清玄一样与时间赛跑。这样,当你回首往事时就不会因虚度光阴而感到羞愧,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悔恨。(课件)

  2、美文推荐《春》、《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课件)

课文匆匆教案9

  目标要求:

  1、了解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懂得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和生命的道理。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3、搜集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情感奠基。

  1、学生自由背诵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

  2、教师谈话导入并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找准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辅之师生课外资料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提早进入文本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以“我来读读”、“我来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自学字词和读文情况。

  2、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然后教师相机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而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品读欣赏,个性感悟。

  1、默读。圈点批画自己喜欢的句段,反复揣摩体会。

  2、精读。学生采取适合的读书方式,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品词析句,深层研读。然后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好朋友交流研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直接触摸感受文本,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此同时学习伙伴间的合作交流又提升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使个人的情感熏陶得以升华。)

  重点指导: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这些句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手法,读起来格外轻巧婉转,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赏读。以“挑战擂主”的形式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亦也可以背诵积累。

  (竞赛朗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体现了由会读书到读好书的过程。)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散文、诗词、格言警句。

  2、从“写名言”的视角,让学生仿照名人写出自己的名言。

  3、课外阅读建议(可从中任意选择):

  继续查找有关时间方面的资料,召开“惜时”交流会;

  阅读朱自清其他文章: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录制朗读录音带,也可找伙伴合作进行。

课文匆匆教案10

  【设计理念】

  1、以读、评、议为主要方式,促进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作者由于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悲伤、惆怅、无奈之情。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感受为切入点,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提升人生价值的意识。

  3、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恬淡、优美的画卷和忧伤低沉的乐曲中受到感染与熏陶。

  4、引导学生采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获取情感体验,得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合作讨论中发表不同的意见,实现个性化的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你能不能也用一些词或者句子来形容时间?

  2、学生发言。

  二、总体把握

  1、教师小结过度:

  大家谈得真好!时间就象同学们说的那样,总是匆匆而过,不留痕迹。那点点滴滴、分分秒秒的时间究竟是怎样流走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的《匆匆》。一边听一边思考:在作者的笔下,时间是怎样流走的?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

  2、学生欣赏课件。

  3、学生划出描写时间流走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

  4、小组讨论汇报:作者的时间是怎样流逝的。

  5、看着时间悄悄流走,作者的心情怎样?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

  三、讨论探究

  1、小结过度:

  在作者的眼中,8000多个日子在不经意间悄然流走。那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也有4000多个日子悄无声息地溜走,你们同作者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2、抽学生说。

  3、出示课件。(关于人一生可以做什么事的资料)

  4、小组讨论交流:

  时光既然如飞驰的马车,匆匆而过,我们该如何把握好分分秒秒的时间呢?

  5、学生用座右铭小结本环节。

  四、进入角色

  1、学完课文,你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在怎样的环境里怎样读这篇文章?

  2、抽学生读。其他学生评议。

  五、小结质疑

  1、学过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回答。

  六、课外延伸

  课后读一读朱自清的《绿》、《春》、《荷塘月色》。


《匆匆》课文教案10篇(扩展4)

——找春天课文教案5篇

找春天课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春天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音乐曲目《春天畅想曲》,各类春景的CAI课件。

  2.画一画春天中的各种花儿、草儿、树芽儿……并剪下来。

  3.收集与春天有关的资料(图片、照片、诗歌、散文……)

  【教学过程】

  一、直观图象引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轻轻地向我们走来,你们看(老师播放CAI课件的部分内容)

  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绽放的花朵,嫩绿的小草,还带来了哪些美丽的景象呢?我们一块儿到课文中去“找春天” 吧。(老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春天还在什么地方呢?你们听——(老师配乐范读。)

  2.幼儿们找到的春天多美啊!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注意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自己最喜欢读的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评一评。(3~4名学生读,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

  4.齐读课文,老师评价。

  三、品读课文,读中悟文

  1.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让你知道春天真的来到了,找出来读给同桌的小伙伴听一听。(指名读。)

  你知道“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吗?能做给大家看一看吗?那小草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演示课件。)

  多可爱的小草呀!谁再来读一读。(2~3名学生读,老师注意提示疑问语气,必要时可范读。)

  (2)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的四人小组内读一读,一人读一句,比一比谁读得棒。注意可以边读边做做动作,加上自己的表情。

  (实物投影4~7自然段。)

  A.老师选择一小组来表演读,生正面评价,提出建议。

  B.老师演示课件表演读。

  C.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什么)(怎么样),那是春天的(什么)吧?

  先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一听,再全班交流。

  D.全班起立,表演读4~7自然段。

  〔点评:这两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自主读、合作读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老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表演读的方式来读这部分,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不知不觉地感知春天的动态美。〕

  3.你还从哪些句子知道春天来了?把这些句子读出来,把你的理由讲出来。指名读,说理由。

  4.是啊,美丽的春天来啦!(老师播放课件,和学生一起小结过渡。)

  师:百花开放了(生:我们看到了她);百鸟鸣不停(我们听到了她);花儿开放,清香扑鼻(我们闻到了她);冰雪融化,泉水叮咚(我们触到了她)。

  齐: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师:春天真是无处不在!

  四、拓展交流,强化感受。

  1.大自然中的春天美不胜收,音乐中的春天充满幻想,孩子们朗读中的春天犹在眼前。除了课文描绘的春天景色以外,老师课前请小朋友收集的有关春天的资料,都带来了吗?

  2.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向你的小伙伴介绍春天的美。(学生在四人小组长安排下有序地介绍。)

  3.哪位小朋友上来向大家介绍?(实物投影相关的资料。)

  4.评出“小小收集家”、“小小介绍家”。

  五、合作分行,拓展思维

  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景象,让我们留住春无,让春光打扮我们的教室吧!

  师生合作在教室的展板上贴画,共同完成《春之味》图画。

找春天课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激发同学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同学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教学准备:

  歌曲磁带、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随机板书:春天。

  随着乐曲,师生回顾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词句。

  2.揭示课题:找春天。

  师: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就和这几个新朋友一起去找春天。

  二、感知课文,自同学字

  1.同学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同学字。

  2.在小组交流自同学字的方法。

  3.出示句子,检查自同学字情况。

  A.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B.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C.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D.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E.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读通句子,检查生字读音情况。相机指导书写:探、躲

  再读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三、朗读课文,感悟积累

  师:春天真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我们赶快和这几个小朋友一起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吧!

  1.同学读课文,结合图,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全班交流,读通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读给同位听。

  3.指名读喜欢的句子,相机指导朗读,感悟积累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读读演演: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读懂这一句,理解“害羞”

  (2)4—7自然段

  A.指名读句子,相机出示填空题:

  (),那是春天的眉毛吧?(),那是春天的眼睛吧?(),那是春天的音符吧?(),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B.师: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吗?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不是春天的眼睛呢?再读四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感受语言的准确,想象的丰富。)

  引导同学进行问答式的口语训练:

  例:

  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C.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

  引读、表演读等

  (3)第8自然段

  我们继续去找春天,她还会在哪里呢?

  朗读第3句。“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由这几句话,老师想到一些古诗: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说几句春天的诗出来吗?

  感受了诗情画意,再来读读第8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多媒体画面演示春天五彩斑斓、百鸟争鸣的美景,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同学自由根据画面背诵有关段落。

  五、走进校园,寻找春天

  春天来了,让我们到校园里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触摸春天的脚步吧。

  鼓励同学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六、课外拓展,迁移运用

  出示朱自清《春》中有关段落,让同学阅读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还眨呀眨的。

  这是怎样的一幅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美景啊,只要大家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身边。

找春天课文教案3

  教材简介

  春天来了,它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

  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它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它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它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还可以引导学生看着画面背诵,不但背下语言,还“背”下画面,“背”下丰富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识记生字,感情朗读

  学习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5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一、激趣导入

  听《春天在哪里的歌曲》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板书:春天)春姑娘来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迎接它的到来吧!(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词句?)

  师:是的。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它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它藏在哪里呢?让我们一块去找春天吧!(板书:找)

  二、感知课文

  师:春天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同学们,*常读课文,都有哪些要求呢?

  (一)一读课文,过生字关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宝宝。

  2.同桌读一读,读得好的夸奖他,读得不好的帮助他。

  3.课件出示生字宝宝,多形式认读争取课内将生字记住。

  4.班级里交流识记生字宝宝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积累。

  (二)二读课文,过读通关

  1.要求:把课文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后让学生提出难读的句子,课件随机出示并指导读流利。如: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4)我们看到了它,我们听到了它,我们闻到了它,我们触到了它。

  (5)它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2.放声朗读课文

  (三)三读课文,感悟积累

  1、课件出示春景图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鸟报信的时候可高兴了。

  你们呢?(高兴)让我们和小鸟一起高兴地向大家报个信吧!指导朗读。

  2.师:听了你们的话,我们几个孩子可高兴了,急忙--(出示句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齐读第二段,指导:还能再急切些吗?

  3.师:教师听出来了,孩子们可急了。可是春天却--

  出示句子: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①自由读句子

  ②指名读

  ③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通过动作表演把这个词的意思表达出来。

  ④再读句子,读出自己不同的体会

  4.齐读1-3段课文

  5.留下悬念:

  春天躲在哪里了,又藏在何处了?我们找到春天了吗?下节课,让我们再跟着孩子们欢快的脚步,走进春天,去领悟春天那充满生机的美。

  三、指导写字

  1.探 躲 脱 冻 溪

  3.师范写学生提出的难写字

  4.学生书写,评议。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一. 复习检查

  师:燕子姐姐从南方回来了,它听说咱们班小朋友特别聪明,一节课就和许多生字词语交上朋友。它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出了一些题目来考考大家。如果大家顺利通过考试,它就会送我们大家一份礼物。课件显示词语检查:害羞 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嫩芽 音符 喜鹊 杜鹃

  二.朗读感悟

  (一)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让我们跟随燕子姐姐一起去找春天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4到8段,找找春天都藏在哪里?

  2、学生交流学习成果,,随机出示句子: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这几句话中选一句最喜欢的句子进行合作学习,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或你还想说些什么?并把你的体会用朗读告诉大家。

  4.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读句子,说说感受到的,想到的,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抓住问号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请学生说说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或还想说些什么?并把你的体会用朗读告诉大家。

  师:春天只在这些地方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中的“------”变红色)

  学生说说春天还在哪些地方?

  (二)齐读4-8段课文

  1.春天这么美,有位诗人把这几句话改成了一首诗

  2.师:春天这么美,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你们真棒!

  三、拓展延伸

  1.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2.你眼中的春天美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春天呢?

  3.自主组合,赞美春天

  画画组:展示画

  写话组:把写的话串成一首诗

  四、作业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积累文中词句

  2、到郊外去找春天

  3、收集有关春天的诗句

  板书设计:

  1 找 春 天

  小草 春天的眉毛

  野花 像 春天的眼睛 美

  树木的嫩芽 春天的音符

  小溪 春天的琴声

找春天课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 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悟读文。

  信息资料: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音乐磁带《春天在哪里》。

  学生:课前观察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搜集有关春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轻轻地 ,轻轻地,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吧!(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是的,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2、歌曲导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磁带。)

  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自读

  1、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

  3、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收获。

  识字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朵)

  3、同桌检查读句子,互相评价打等级。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朗读

  1、快速读文,思考:“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到春天的?指名读——范读——感悟读。

  (重点抓住“脱掉”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孩子们急切激动的心情,读好带“!”的句子。)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并说说句子中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的`特点。

  教师相机进行仿词训练: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写字

  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

  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重点指导“溪”和“摇”。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4、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作业

  1.让父母当评委,练习朗读课文。

  2.向父母介绍今天学会了哪些字,有什么发现。

  第二课时

  复习

  1、字词:学生自愿展示自己学会的词语。

  2、读文:把爸爸妈妈认为读得好的地方读给伙伴听。

  朗读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句式训练:

  例: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其他三句也可以模仿训练。

  3、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4、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

  背诵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

  拓展

  “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写字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字左右一样宽。重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2、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找春天课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 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悟读文。

  信息资料: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音乐磁带《春天在哪里》。

  学生:课前观察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搜集有关春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轻轻地 ,轻轻地,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吧!(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是的,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2、歌曲导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磁带。)

  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自读

  1、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

  3、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收获。

  识字

  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画图认字——嫩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朵)

  3、同桌检查读句子,互相评价打等级。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3)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朗读

  1、快速读文,思考:“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到春天的?指名读——范读——感悟读。

  (重点抓住“脱掉”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孩子们急切激动的心情,读好带“!”的句子。)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并说说句子中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的特点。

  教师相机进行仿词训练: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

  写字

  指导写“脱、冻、溪、棉、探、摇”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

  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重点指导“溪”和“摇”。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

  4、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作业

  1.让父母当评委,练习朗读课文。

  2.向父母介绍今天学会了哪些字,有什么发现。

  第二课时

  复习

  1、字词:学生自愿展示自己学会的词语。

  2、读文:把爸爸妈妈认为读得好的地方读给伙伴听。

  朗读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句式训练:

  例: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其他三句也可以模仿训练。

  3、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4、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

  背诵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借助板书背诵、看图背诵、想象情境背诵。)

  拓展

  “我眼中的春天”擂台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任选其一。

  读春天: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读出春天的美。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

  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

  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写字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字左右一样宽。重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2、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匆匆》课文教案10篇(扩展5)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教案3篇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2、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13个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

  1、利用计算机教室,网上查询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交流网上搜集的资料;理清写作思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出并解决部分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自读自悟法;合作讨论法;感情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介绍、交流网上搜寻的资料。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部分资料。

  三、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1、找出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结合课文理解字词。

  2、默读课文,说一说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把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找出来。

  3、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找出疑难问题,小组提出来。

  四、检查自学情况,个人汇报与小组汇报相结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自主、合作学习课文,探究写法,练习从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讨论法;感情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示课题。

  2、出示课件:圆明园*面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3、浏览课文,提出你不理解的问题。

  4、梳理问题。

  A为什么说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B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C、圆明园为什么被毁灭?……

  D、教师相机板书:园林瑰宝;建筑精华;博物、艺术;化为灰烬;不可估量。

  二、展标

  这节课,我们采用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重点来研究这几个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看看课文哪些地方是写园林与建筑的。

  三、自主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边读边动手划一划重点词句。

  (二)指答。

  1、如果学生说到第二自然段,引导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两个词语。

  A、相机出示课件:圆明园结构示意图,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板书:众星拱月

  B、圆明园布局独特、举世闻名,真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大家再读原文,读出你的喜爱、赞美之情。

  2、相机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A指说理解。教师相机板书:有……也有。

  B教师小结:景观各有特色,各有风格,大家回读体会,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C指读、范读、赛读。

  3、相机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2—4句):

  A指说理解。相机把描写的景物名称用不同的颜色着重显示。

  B园中景观多而优美,风格各异,大家回读课文,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C出示课件,欣赏圆明园有代表性的景观,教师相机介绍、激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观,抒*感。

  D学生谈感想。教师板书:爱

  E教师小结:圆明园真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智慧与才能的结晶。

  F自由读、范读、指读。

  4、相机出示课件:“漫步园内……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A指说理解。教师指导:漫步在圆明园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读出这种感受。

  B指读,范读,齐读。

  (三)、总结这一自然段先后写了什么,理清写作顺序。

  (四)、引导背诵,积累语言。

  A导语:让我们把这些优美的语言积累起来,把圆明园的美景常留心中。

  B教师出示课件(背诵提示),练习背诵。

  C师生齐背。

  四、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一)出示自学提纲:

  1、为什么说圆明园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意见。

  3、练习有感情朗读。

  (二)小组汇报:

  1、汇报第一题。重点抓“上自……下至”、“最”等词语;相机板书:上自、下至。

  2、怎样通过朗读让大家都感受到圆明园的确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指读、评读、赛读。

  过渡语:圆明园真是太美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经过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双手一砖一瓦修建起来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竟在三天之内化为灰烬。是谁毁灭了可爱的圆明园?

  五、学习第三段。

  出示课件:“他们把……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1)默读,找出你认为最能突出英法联军罪


《匆匆》课文教案10篇(扩展6)

——推敲课文教案

推敲课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学生字,联系相关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吟哦、斟酌、饶有兴致”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推敲”一词的由来,并领悟“推敲”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到诗人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吟哦、斟酌、饶有兴致”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理解品味描写人物的词句,感受诗人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了解贾岛、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出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板书:唐朝 贾岛

  4、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5、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6、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学习课文

  1、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吗?A、我看到贾岛正在沿着山路寻找李凝的家,他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B、我看到那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那夜晚宁静又美好。

  C、我看到贾岛正在敲门,但是没有人来开。D、我听到贾岛清脆的敲门声。

  E、我看到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叫着飞走了。

  F、我看到贾岛正在写诗,写完后他把诗留了下来。

  2、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评议,齐读)

  4、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

  (板书:即兴写诗)

  5、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板书:斟酌文字)

  哪句话写他在斟酌文字呢?

  6、出示句子“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读读这句话,做做贾岛的动作。

  (2)贾岛吟哦什么呢?(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3)谁来台前做做贾岛呢?

  7、你们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A、大家快瞧那个和尚,他在比比划划的,干什么呀?B、这个人是不是傻子呀,还是中了什么邪?C、喂,我们在笑你呢,你看见了吗?当心从毛驴上摔下来啊!D、他好滑稽呀,我们都在笑他他怎么还没有感觉到呢?)

  8、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接着,两个差人把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怎么问,贾岛怎么答?

  同桌分角色读,评议(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9、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1)师述: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指名读,给“思索”找近义词。

  (2)指名读韩愈说的话,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10、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有感情朗读这一小节。

  五、课堂小结

  1、刚才,大家和大街上的人一样,都觉得贾岛很好笑。现在,你有什么要说吗?(贾岛啊,我刚才是说你是傻子,实不应该。我不知道你其实是在斟酌文字啊!贾岛啊,你对待写作的态度是那么严肃,只是小小一个字眼儿就那么认真地斟酌,真可敬呀!)

  2、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六、延伸拓展

  1、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出示句子)大家看,这句诗句中哪个字用的最好?

  师: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

  (春天是绿色的。“绿”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联想到碧绿美好、生机勃勃的景象。“绿”字把春风写活了,说它能吹绿长江*。)

  2、抄写《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板书设计:

  32、推敲

  即兴写诗 斟酌 文字 韩愈解疑

  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学习斟酌文字,养成推敲的习惯。在学习了“推敲”这则故事之后,我又补充介绍了王安石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故事,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推敲文字会有画龙点睛的效果。然后带领学生推敲他们自己的习作,授之以渔。这样层层递进,使学生推敲的意识不断加强,为今后写作时养成认真态度和斟酌文字习惯奠定基础。

  教学中也存在缺憾。如在让学生“以贾岛的口吻具体讲述作诗原因”这一环节时,要求学生联系第二、三小节,但显然没有给足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老师有些操之过急了,所以学生表达的意思不够到位。


《匆匆》课文教案10篇(扩展7)

——燕子课文教案设计

燕子课文教案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领悟第一段,感受燕子外形的可爱。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疑惑之处做上记号。查一查:俊俏 烂漫 赶集 生趣 偶尔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掠过,以至于想写它们的时候印象又很模糊,无从下笔。燕子是春天常见的一种动物(出示燕子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郑振铎爷爷写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且看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给我们以什么启发。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表示燕子的头,“口”表示燕子的身子,“北”表示燕子的翅膀,“灬”表示燕子的尾巴。书写各部分要紧凑。(学生在笔记本上书写4遍)。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读后四人小组自由讨论。

  2.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认清字形。

  (2)自由朗读课文,读顺句子,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的意思。

  (3)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生字词,注意边音“掠”,前鼻音“晕”、“杆”、“痕”。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随机点评,并说说下列词意:俊俏 烂漫 赶集 生趣 偶尔。

  4、指导朗读下列句子:

  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6、齐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方面。

  板书:外形 飞行 栖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板书:外形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燕子的外形的?(羽毛、翅膀、尾巴)

  3.出示,观察燕子的外形图。边观察边填空:

  ( )的羽毛,( )的翅膀,( )的尾巴,这就是( )的小燕子。

  4.教师点拨:

  (1)“一身乌黑光亮”:着重看图。

  (2)“一对俊俏轻快”:

  A、着重理解“俊俏轻快”;B、指导朗读;C、范读;D、齐读;E、代入句子读。

  (3)“加上剪刀似的尾巴”:点图指出。

  5.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前半句,并引读出后半句: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6.小结:这一段从羽毛、翅膀和尾巴这三个方面写出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

  板书:活泼机灵

  7.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设疑:至少燕子飞行与栖息的乐趣,我们放到下一课学习。

  四、指导书写生字:俊 拢 翼 偶

  1.观察字形,提出注意点。

  2.在习字册上描1临1。

  五、作业:

  1.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新词。

  注意“聚”、“痕”的写法。

  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 燕 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齐读课题),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再次来欣赏小燕子可爱的外形。

  2.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听了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一只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有关描写小燕子的句子来。

  2.组织交流: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3.紧扣中心句,学生轻声读描写“春光”的句子。

  4.比较句子:

  原文(略)

  二三月间,风吹着柳,雨下着,柳树展开叶子,草、芽、花聚拢来,形成春天。

  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种写法?你认为原文好在哪里?

  5.反复朗读体会好的词语,指导朗读。

  6.指名读,齐读。

  过渡: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生趣。(板书:增添生趣)它增添了哪些生趣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出示在空中掠过的燕子。

  (1)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地方的燕子?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这幅画面的?

  (2)哪些词语写出了小燕子给春光带来生趣?

  学生回答后板书:掠

  (3)指导朗读佳词佳句。(出示描句子,在佳词佳句的下面加注着重号)。

  (4)同桌对练读(读出精炼的词语来)。

  (5)指名读,集体读。

  3.小结:这是写在空中掠过的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生趣。

  过渡:那湖面上飞行的燕子又是怎样写的呢?

  4.投影出示湖面上飞行的燕子。迁移学法。

  (1)小小组照上述学法,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自学描写湖面上飞行的燕子的内容。

  (2)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读,朗读时可加上模仿的动作与姿势。

  板书:沾

  (3)指名学生读,齐读。(适当点评)

  5.小结:这两幅画面描写的是飞行的燕子为春光增添了生趣。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加深理解。

  7、分角色朗读:女生读,男生默读;反之。

  8、集体看图自由背,指名背,集体背诵。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过渡: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它飞呀飞呀,飞倦了,落在那横着的电线上,远远看去像什么呀?

  板书:落

  1.指名学生说。要求能讲把__比作__。结合出示“五线谱”图案。

  2.书上也是这样写的。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1)看图,重点指导朗读比喻句。

  (2)通过朗读体会画面景象。

  3.比较句子:

  出示: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根细线……

  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

  指名读句,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文中的“几痕细线”好在什么地方?

  4.出示难理解的句子: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1)一支什么样的歌?(赞美春天的歌)

  (2)赞美春天什么?(学生联系课文发挥想象,自由纷说)

  5.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4,说说所填词语的意思。

  六、作业:

  1.根据课文填空,再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所填词语的意思。(见课后习题4)。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3 燕子

  外形 活泼机灵

  飞行 掠 沾

  栖息 落 增添生趣

推荐访问:课文 教案 《匆匆》课文教案【10篇】 《匆匆》课文教案1 《匆匆》课文教案1分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