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美历程读后感怎么写【精选推荐】

时间:2023-03-18 09:12: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美历程读后感怎么写【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美历程读后感怎么写【精选推荐】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1

  名为《美的历程》的是*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本书将*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书中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能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

  其实《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如第七章《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诗歌艺术的顶峰。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代是*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这都证明,《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美的历程》又是一部大书,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达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遨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捕捉到华夏民族美的足迹。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扩展阅读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扩展1)

——《美的历程》读后感10篇

《美的历程》读后感1

  第一次接触到《美的历程 》这本着作应该追溯到大一下半学期的自然设计课上。由许多民间艺术的片段中逐步引申到华夏5千年的艺术的承接和脉络,让人不觉感叹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

  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在*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体现着*民族的审美特征。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

  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现着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离骚》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热的神话故事,展现的确是理性的觉醒。与楚辞相对应的是汉赋,用极力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奢华的生活,力图展示融化在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

  在渊源流长的文学中,我尤其喜爱魏晋时期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世界。魏晋不仅是一个新世纪的开端,更是哲学重新审视*的",收获空前的时期。思辨哲学得到了深度和广度的认可。本书是以王弼为例,代表魏晋玄学,不但超出了繁琐迷信的儒汉,而且胜过清晰和机械的王充,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历程。这种觉醒,通过深发感叹突出生命促短,人生无常的悲伤,对生存和死亡的感慨,像是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呈现的是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

  可恰恰相反的是反映的是表面沉沦悲观的相反面,用生离死别突出生命的美好和对生命的留恋。表面看似无耻地贪图响了,腐败,堕落,其实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深刻的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活在当下,及时享乐就成了普遍情绪。这种思想对我也是感触较深。是真正能够得到可以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物质需求仅是为了填满精神需求。这种精神实际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和哲学。

  盛唐之音表达的更是一种极乐思想,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自由和快乐,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唐,其实才是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他展现的虽不如盛唐的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是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刻,杂曲小说,同样也是附和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无我之意”,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时期的文艺,宋明画本,拟话本和戏曲,版画是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础。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到了本不应有的挫折,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为感伤的文学。代表作为《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

  正如序幕所说,从远古图腾的那个时代起,时代精神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我们感受着,这样一个匆匆流过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2

  如果你想读一本能整体感知*传统美学精髓的书,或者你有一个想宏观了解*各个时代精神特质的真切愿望,那么《美的历程》可以一读,又不得不读。

  大约一本好书,你都能或是朦胧隐约,或是直接强烈,或者两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是别的,它只能是著者个体特有而迸发的天赋才华、“修为”的人生境界,“积淀”的生命质量,它在当时感动着你,而后给你无穷无尽的“意味”。同样,《美的历程》也会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让你“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恢弘博大的气势。似乎并不是优美语言的一时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气势的首先折服。《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通过对*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以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庭院深深深几许”--敏锐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理论的空中楼阁、概念的空壳游戏,恰也可以在此发生,因此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如“楚汉浪漫主义”,即是对楚地区、汉时代(楚汉文化)文学艺术特质的敏锐把握、独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的“庭院深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如果说气势激发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鸣,那么语言则常常调动人的感官行动。读《美的历程》,大约你是禁不住要读,要写,要背的,你无法阻挡住那一股从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随而不肯离去的念头,而这足以说明他的语言魅力。不是诗而胜似诗的语言,在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对仗、前后呼应、铺排列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圆润,似流水般勾连,没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没有辞不达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书袋似的酸腐不堪,语言在这里达到了它能发挥的绝佳作用。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读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对书中内容的理论研究、学术感受在此无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对此已有相当的成果,我并不想重复、摘抄,重做“她人嫁衣”。

  《美的历程》作为*美学史的完美断想,本身已成为一件不朽的艺术品,一座极难超越的顶峰,一种“李氏美学”特有的“美”。然而,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论上建设一种饱含美学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审美性道德”:如何重新发掘已为本书所发现和尚在传统中所深藏的美学精神、心理结构,创造性转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积极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转化,与当下时代“轻浅浮躁”的现实精神相照顾、相调节,注入到“审美性道德”的建构事业中去,以期能够对焦虑不安、荒诞无聊的“后现代生活”以解毒、救赎,建立起闪耀着生命感性光辉、积淀着历史理性价值的“情本体”,赋予“时代个体和人类整体”的道德以活泼有力、“初晴”般的美学性格。这是《美的历程》也即“李氏美学”其后的待完成的意义,也是我以及后来的我们或许能够去做的事情。

  寥寥几句,远不足观。后时努力,诚堪期待。

《美的历程》读后感3

  终于把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完了,从上美学课以来,一直对美学这门学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美学具体定义是什么,“美学是研究形象的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我对美学的初步理解,不知道是否把美学的定义理解的很透彻。在美学课堂上一直听的迷迷糊糊,美学老师推荐了几本美学书,我选择了其中的《美的历程》来认真的读,希望能够加深对美学的认识。

  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很多,作者对*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只是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知识。《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美的历程》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美学。全书一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我把目录罗列一下,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二章青铜饕餮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韵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从远古时期的早期美学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全书概括性的讲述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史。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第二章是青铜时期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

  直应用到现代。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自产生汉字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书法是*特有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第三章主要讲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诗歌的“赋比兴”。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而《诗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更是把*的“赋比兴”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四章讲的是楚汉文化。屈原的《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汉赋,壁画是汉代的代表。第五章讲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六章讲的是宗教文化,本土产生的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相互渗透,他们的石窟,壁画,雕塑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第七章讲的是盛唐时期的诗歌艺术。李白的浪漫主义以及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让中古的诗歌艺术达到高潮。第八章《韵外之至》包含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 的中唐文艺很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第九章讲的是宋元时期的市民文学。宋词元曲子昂*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价值。第十章讲的是明清时期的文艺。从昆曲到京剧再到小说都创造了*民族特色的艺术美。这大概就是全书的主要内容,我读的不是很透彻,但也从其中得到一些基本的美学知识。 读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们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

  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古典文艺的巡礼教会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审视艺术的共同性或普遍性,文艺的客观发展规律,把社会时代风采与文艺紧密相连,用审评的独特视角观察文艺现象,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语言造字上极具功力,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美的历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张的远古图腾崇拜,下面我就远古图腾崇拜来讲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而*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更是表现了那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与美学历史价值。龙是华夏族的图腾,现代的*人都将自己是龙的传人,龙这种虚拟的动物自古以来都受到*人的崇拜。人们有理由相信龙的崇拜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图腾崇拜,而在这种图腾崇拜上更突显了一种美学的价值。当然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大多是自然物,从简单的图腾崇拜上升到对图腾的敬畏甚至信仰,图腾带来的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美学价值。这是我对图腾崇拜的自己的一些感受。

  这次读《美的历程》知识泛读,相信在以后还会经常性的拿起这本书来自习读,细细品味美学的价值。因为我还想享受阅读《美的历程》的过程。最后还要感谢李泽厚先生的作品,让我对*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更甚者《美的历程》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

《美的历程》读后感4

  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

  ——题记

  曾单纯的以为,美只不过是一种客观存在;曾天真的以为,自己早已明白了美的真题;曾可笑的以为,美是遥不可及的;曾简单的以为,美就是秋日梧桐静静洒落的身影,就是金黄的银杏叶缓缓飘落的画面。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

  看着喧闹的人群,浮华的城市,阑珊的灯火,斑驳的光影,如昼的黑夜,我十分迷茫、困惑而又矛盾。美到底是什么,美究竟在哪里?美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李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只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一点点堕落与沉沦,那欢笑过后的苍凉,幻灭,空虚,虚妄,在黑夜里,在月光下一点点发酵,破碎。美在这个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忧虑如影相随,面对着那残阳之下渐渐升腾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探讨,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仿佛触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以来悬于灵魂深处的感动。在美的感召下,生命变得敞亮而豁达,*静而深邃。

  作为人感性认识中自觉触发的一种意识知觉,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相交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是一种永恒静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假设。生命成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识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如此抽象的内在的美的感动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价值的提升与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与价值。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美的历程》读后感5

  说到“美”这个字眼,可能很多人眼前都会浮现各种各样的图景,这些是被我们从心底认可的,可能是一幅画,可能是一处风景,也有可能是一首诗词……我们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又各不相同,就像我们在勾勒描绘“美”的时候,往往那些视觉上美的冲击会让我们印象更深刻一点。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著作,书中有太多的.精华了。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初中的美术课上,当时老师是在讲*的美术史,顺带提到了这本书,自己也挺好奇的,课后就去图书室借了这本书。当时读的时候,对李泽厚先生笔下的那些美物很是好奇,所以这本书很快就读完了,但是这一遍并没有让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最多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式的了解了一下,大概了解了全书的大致结构而已。等到现在重读的时候,才懂得先生笔下描绘的是一种何等的“美”。在先生的笔下,“美”是一种生命,是一种赋予物件生命的神圣之物,它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敬仰,是从宏观角度鸟瞰*数千年的历史与艺术。

  在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的美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的,是从多感觉角度来认知的。全书的脉络十分清晰,共有十个章节,从远古走来,走向文明。不得不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有的美,无论是龙飞凤舞一般的图腾、陶器,还是行云流水一般的诗作文章,还是琴瑟箫笛一般的宫廷乐器等等,我们难以分出个更美一筹,我们也无需分辨。

  我第一次读不懂的地方是第三章,当时不能理解“先秦理性精神”为什么也可以是一种美?直到现在再想起的时候,才懂得精神也可以是一种美,这种美是客观的,需要人去实践感知的。就像孔子和庄子,这种儒道互补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明的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对“美”的审判。

  再往后面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更是横扫历史的艺术佳作,在当时,可能是普遍,不足为奇的。但是,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至今还能留下来,为后人所传诵,那必然是有它“美”的道理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俱怀逸兴壮思飞”的李白,他的诗词有豪放之美,仿佛是时代最强音;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又是女子的一种美,令人动容……

  最后一章的明清阶段,著作甚多,有批判的、有讽刺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都是别样的文明。它体现出来的世态炎凉,体现出来的悲欢离合,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都为文明研究,艺术鉴赏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历史的接班人,应当多多发现其中的美学意义,不能仅仅作为旁观者,当然更不能亵渎。

  “美”的范畴是无比宽广的,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听觉上的,在这些方面完全是没有定义的。只有有人欣赏,哪怕仅仅是角落里的一朵野花,我们便可以称之为美,至于是哪一种程度上的美,这自然是要看个人的了。有人可以将其画出来,有人可以将其舞出来,形式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就不同了。

《美的历程》读后感6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它是对*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上加以继续发展和完善的。贝尔认为视觉艺术的根本在于他们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坚持从"美在客观"来解释美。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

  书法到了唐代,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便以为姿",将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书与狂草,像李白诗一样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流走快速,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而"美在客观"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书法中与主观情感结合,将"线的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正所谓"情形而言,去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本书从历史的源头,缓缓讲述中华民族对美的认识的演变。书中涉及哲学,史学,美学,还有文学,李泽厚先生把这些错综复杂的东西柔和在一起,以人文的关怀,以及独特的叙述语言,侃侃而谈,带领经历了一次美好的"美的历程",美从来没有这么清楚而且具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美的历程》读后感7

  终于把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完了,从上美学课以来,一直对美学这门学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美学具体定义是什么,“美学是研究形象的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我对美学的初步理解,不知道是否把美学的定义理解的很透彻。在美学课堂上一直听的迷迷糊糊,美学老师推荐了几本美学书,我选择了其中的《美的历程》来认真的读,希望能够加深对美学的认识。

  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很多,作者对*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只是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知识。《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美的历程》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美学。全书一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我把目录罗列一下,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二章青铜饕餮,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韵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从远古时期的早期美学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全书概括性的讲述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史。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第二章是青铜时期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直应用到现代。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自产生汉字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书法是*特有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第三章主要讲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诗歌的“赋比兴”。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而《诗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更是把*的“赋比兴”表现的淋漓尽致。第四章讲的是楚汉文化。屈原的《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汉赋,壁画是汉代的代表。第五章讲述了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六章讲的是宗教文化,本土产生的道教和外来宗教佛教相互渗透,他们的石窟,壁画,雕塑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第七章讲的是盛唐时期的诗歌艺术。李白的浪漫主义以及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让中古的诗歌艺术达到高潮。第八章《韵外之至》包含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很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美的历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张的远古图腾崇拜,下面我就远古图腾崇拜来讲述一下自己的感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而*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更是表现了那个时期的人文精神与美学历史价值。龙是华夏族的图腾,现代的*人都将自己是龙的传人,龙这种虚拟的动物自古以来都受到*人的崇拜。人们有理由相信龙的崇拜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图腾崇拜,而在这种图腾崇拜上更突显了一种美学的价值。当然其他民族也有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大多是自然物,从简单的图腾崇拜上升到对图腾的敬畏甚至信仰,图腾带来的有历史文化价值还有美学价值。这是我对图腾崇拜的自己的一些感受。

  这次读《美的历程》知识泛读,相信在以后还会经常性的拿起这本书来自习读,细细品味美学的价值。因为我还想享受阅读《美的历程》的过程。最后还要感谢李泽厚先生的作品,让我对*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更甚者《美的历程》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

《美的历程》读后感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需要让我去给“美”这个字填充使它变得不抽象,我会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物象来解释。当再问我“什么是美”,“美从何而来”,我会意意识到自己不懂美。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我对美才开始了解。不是冗长的资料,读起来会有散文的趣味。我喜欢的是书中把美的发展历程联系到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社会时代发展上。

  从史前文明的“自義农,至皇帝”到明清时期的“清太祖,膺景命”。第一章的龙飞凤舞的图腾文和原始歌舞,第二章的青铜饕餮,都包含了人在自然崇拜时期对"神"的普遍观念。人们的文明还是在思想启蒙阶段,对美的执着来源于心中的敬畏。其表现形式也是在生活的日常,也是初生阶级统治者的美好幻想。之后就是三四五章的先秦理念,楚汉浪漫,文晋气质。人类文学启蒙到初步形成格局,类似于诗经的赋比兴,诸子百家,到后期魏晋南北朝曹氏三杰,以及引入印度的佛教。

  诗歌又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折的新兴文化的端倪。楚汉浪漫又发源于地主阶级追求生活的丰满。文晋风度又显现出门阀士族"非汤、武而薄周、孔"的价值追求。佛教的引入也是为了执政者融合儒家文化巩固统治。从各个时间的作品可清晰看出。最后的几章唐宋明清。唐朝的诗让美开始有了自由的形式,人们开始抒发自我意识,把主观情绪融入进作品。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则更多的表现了人的现实生活的悲伤和下层市民的希冀和愿望。还有近代人们对于表达的要求更直白,直接导向本质的现实生活。这是我看完第一遍的清晰印象,其中可以聊的话题甚多,它就像一幅宏大的美术图。其中的宗教思想我看着挺累的,因为联系到了康德哲学,更喜欢书中感性的文字,有趣的看着*文化在艺术长廊的发展。

《美的历程》读后感9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远古图腾、青铜器亦或者是诗歌、小说中都发现了美,而这些是普通人并不曾发现或没有注意的,这点给了读者们新的视野。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而近年战国中山王墓的大量铜器很标准,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渐失去远古时代的象征意义,而更多成为玩赏的对象,或赋予了伦理的含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诗词歌赋中,李泽厚先生也展示给了读者一幅属于诗词歌赋特有的美图。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违禁的书,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也给读者们不一样的视角,是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单独的研究这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10

  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并得以在炎炎夏日静下心来,以美之名游走在历史的罅隙间,流连忘返。

  我从书中有了中式美学的初印象:拙而朴,简而精,韧且润。早期的陶土容器,青铜礼器,发挥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展现最原始朴素的信仰。诗三百是简单上口的字句,精要展示了当时的生活图景与追求。隋唐的佛像,以刀刻入山石中,却展示出流畅的线条,塑造出慈悲温润的眉目。一路走走停停,站在当下多元化的文化洪流时代,回望过去涓涓细流汇聚成海,终于觉得自己隐隐抓住了中式文化的脉络与底蕴。

  美是她本身,也是观察一个时代整体气象的窗口。

  美承担了一个时期的认知程度。狰狞的青铜饕餮及"巫师"的存在,恰恰是认知水*较低的先民对自然的想象,并与治理群落相衔接的产物,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则把关注的点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伦中,并生发出以此为中心的礼乐制度,乐曲歌舞便有了端庄的"礼"的姿态。

  美是有因果的,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百态。魏晋时期政治环境的混乱却解除了思想界的束缚,人们开始了迷茫的发问,不问那由虚无想象构成的神明,而是问自然宇宙,问自己的内心,终于出现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怅惘心绪,流出一丝空灵之美,也成就了"顾日影而弹琴"的嵇中散,与友人在摇乱竹影中高唱"世故纷纭,弃之八戎",那狂狷不羁的名士们终于因其绝美的风骨,在我眼前越来越立体……大唐盛世,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肥美之态的盛行也有了缘由。宋时南迁完成,朝堂重文轻武,理学兴盛,美也愈发婉约含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空漠之叹便有了历史的厚重感……美在一段时空的多种因素下孕育出来,又在这些因素之上给人以精神的慰藉。

  美是*的,我也窥得了她跋山涉水而来的历程。时间坐标来说,李泽厚老师展现了北魏前的佛像故事,印度本土佛教色彩浓重,多野蛮血腥,教人逆来顺受,忍受世事不公的现实,而随着李唐盛世的到来,观念的开放生活的安稳,佛像故事趋于"极乐",也就更为本土化了,宋后佛像线条更为柔和,较唐时清瘦,融入了宋的气质。地理坐标来看,较远的克孜尔石窟有着鲜明的异域风格,伴着驼铃声声进入敦煌、云冈,佛像就亲切许多,更亚洲的五官,斑斓的色调让人移不开眼睛,进入伊洛之畔,龙门佛龛甚至生出天人合一的意味,为本土所用了。遍历了这段时空,才能品到美的动态演变,和而不同。

  当然,但看美本身,就十分让人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山水画就带有中式牧歌的美感,从概括意境的追求,到多义性的风神之美,再到精致明确的细节感,静中有动,巍巍高山似有晴岚流动翻涌,鸟兽被定格在画上,却好似下一秒就会发出婉转莺啼,或者扑出画面。我国文字自带了音韵美,《诗经》中赋比兴,诗律词格,明清小说更是朗朗上口,带有坊间的市井气息。

  以美的名义,我感受到了美学的发展逻辑,她有继承,又拥有时代的烙印,才成为"变异而多彩的巨川",她拥有相通的人性奥秘,为后人长久欣赏,"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由此看来,美也是人类认识自己的钥匙。

  感谢这趟简约的巡礼,让我对美的过往产生哲思,又对美的未来充满期待,更学会以美之名,品味万物,在感性与理性中达到*衡,寻找真与善。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扩展2)

——《美的历程》读后感10篇

《美的历程》读后感1

  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并得以在炎炎夏日静下心来,以美之名游走在历史的罅隙间,流连忘返。

  我从书中有了中式美学的初印象:拙而朴,简而精,韧且润。早期的陶土容器,青铜礼器,发挥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展现最原始朴素的信仰。诗三百是简单上口的字句,精要展示了当时的生活图景与追求。隋唐的佛像,以刀刻入山石中,却展示出流畅的线条,塑造出慈悲温润的眉目……一路走走停停,站在当下多元化的文化洪流时代,回望过去涓涓细流汇聚成海,终于觉得自己隐隐抓住了中式文化的脉络与底蕴。

  美是她本身,也是观察一个时代整体气象的窗口。

  美承担了一个时期的认知程度。狰狞的青铜饕餮及"巫师"的存在,恰恰是认知水*较低的先民对自然的想象,并与治理群落相衔接的"产物,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则把关注的点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伦中,并生发出以此为中心的礼乐制度,乐曲歌舞便有了端庄的"礼"的姿态。

  美是有因果的,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百态。魏晋时期政治环境的混乱却解除了思想界的束缚,人们开始了迷茫的发问,不问那由虚无想象构成的神明,而是问自然宇宙,问自己的内心,终于出现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怅惘心绪,流出一丝空灵之美,也成就了"顾日影而弹琴"的嵇中散,与友人在摇乱竹影中高唱"世故纷纭,弃之八戎",那狂狷不羁的名士们终于因其绝美的风骨,在我眼前越来越立体……大唐盛世,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肥美之态的盛行也有了缘由。宋时南迁完成,朝堂重文轻武,理学兴盛,美也愈发婉约含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空漠之叹便有了历史的厚重感……美在一段时空的多种因素下孕育出来,又在这些因素之上给人以精神的慰藉。

  美是*的,我也窥得了她跋山涉水而来的历程。时间坐标来说,李泽厚老师展现了北魏前的佛像故事,印度本土佛教色彩浓重,多野蛮血腥,教人逆来顺受,忍受世事不公的现实,而随着李唐盛世的到来,观念的开放生活的安稳,佛像故事趋于"极乐",也就更为本土化了,宋后佛像线条更为柔和,较唐时清瘦,融入了宋的气质。地理坐标来看,较远的克孜尔石窟有着鲜明的异域风格,伴着驼铃声声进入敦煌、云冈,佛像就亲切许多,更亚洲的五官,斑斓的色调让人移不开眼睛,进入伊洛之畔,龙门佛龛甚至生出天人合一的意味,为本土所用了……遍历了这段时空,才能品到美的动态演变,和而不同。

  当然,但看美本身,就十分让人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山水画就带有中式牧歌的美感,从概括意境的追求,到多义性的风神之美,再到精致明确的细节感,静中有动,巍巍高山似有晴岚流动翻涌,鸟兽被定格在画上,却好似下一秒就会发出婉转莺啼,或者扑出画面……我国文字自带了音韵美,《诗经》中赋比兴,诗律词格,明清小说更是朗朗上口,带有坊间的市井气息……

  以美的名义,我感受到了美学的发展逻辑,她有继承,又拥有时代的烙印,才成为"变异而多彩的巨川",她拥有相通的人性奥秘,为后人长久欣赏,"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由此看来,美也是人类认识自己的钥匙。

  感谢这趟简约的巡礼,让我对美的过往产生哲思,又对美的未来充满期待,更学会以美之名,品味万物,在感性与理性中达到*衡,寻找真与善。

《美的历程》读后感2

  虽然是对*历史上对美的感觉的匆匆巡礼,但是我的脑子里现在满是饕餮青铜、烂漫楚辞、魏晋风雅、佛陀悲悯、唐诗宋词、有我无我境界的微妙还有小说的世俗世界。它们已经可以成为一张多姿多彩的历史胶卷,作者梳理出了一条令人感动和自豪的美学线索:

  青铜饕餮——青铜美学风格变化的政治因素——僧侣贵族——青铜表现的意识和美感——原始暴力——超人的历史力量,甲骨文——“有意味的形式”——铭文金文——小篆

  先秦的理性精神——孔学对艺术的导向——与西方“认识模拟”的区别——道家中的审美规律——诗经中的美——赋比兴原则——散文的美感,*建筑的理性精神——*凡生活化——严格对称的结构——园林美

  楚汉浪漫主义——屈原的浪漫主义与神话——楚汉南方艺术——汉壁画画像石工艺品——汉赋——气势和古拙

  魏晋风度——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学美感——阶级审美理想和趣味——美学原则“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言不尽意”,为艺术而艺术文的自觉——文学绘画书法讲究研讨和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真实*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赎——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

  盛唐之音——青春李白——书法舞蹈中的音乐美——杜诗韩文颜字

  韵外之致——文艺多样化——孤独伤感忧郁——“出世”“入世”之间的矛盾——心境和意境——苏轼代表的人格和对社会秩序的潜在破坏

  宋元山水的意境——现实促使审美理念的变化——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细节重视和追求诗意

  明清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感伤主义)——市民文艺——绘画与工艺

  最让我敬佩的是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这是建立在遣词造句和对美发乎真心的融入结合的"基础上酝酿出的文字,可以让门外汉窥得一些美学的形成奥秘。原来美是这样让人感受到的,原来美是这样表达的,这是我在阅读这本书自始至终的氛围。印象深刻的是他说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因为“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因为“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以及在评论山水画发展到无我之境时的表达“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什么?一切都是没有答案的飘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最后归结于隐逸渔樵,寄托于山水花鸟”。就是这么寥寥几笔好像信手拈来却展现了精华。我在想,作者是在体会美感时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铜器和山水画时,结合历史与人生的感悟所获得的美感。美应该从来都不单纯只是审美意义上的吧。

  作者是按照历史的顺序表现不同时代的人的口味和对美的要求。而且会介绍审美变化的社会背景。这就让我感觉到美与现实与社会的关系。作者其实也讨论了这种美的艺术规律,试图去追寻一种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和这种描述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作者总结过:“秦汉时期的艺术,表现的是人对世界的铺陈和征服;魏晋六朝的艺术突出的是人的风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之后则表现为人的心境和思绪。”这些变化的确可以从现实中找到蛛丝马迹乃至于显而易见的线索。作者的解释也令人信服。在社会政治黑暗时,艺术家们可以寄情美的和理论的世界,所以在艺术和哲学思辨方面会有突破;而面临盛世,不少艺术品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等等。

  读过朱光潜先生对美的论述,我觉得美的载体或者说表达美的事物应该是与现实有距离的,美就产生在这段距离中。这也从这本书中得到更多的印证。就以壁画为例吧,汉代的壁画较为古拙,这原本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但某种程度上也成就了它。辽阔的现实图景,邈远的神话加之以强有力的线条,不那么准确的描绘,让汉代艺术呈现出了人对物质世界征服的主题和一往无前的美学风格。()北魏壁画前期的不食人间烟火和后期的高超飘逸以及隋唐时期人们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但是中唐之后,壁画开始走向世俗和真实,美感开始缺失。宋代敦煌的壁画,尽管壁画石窟很大,但精神全无。

  但是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个角度。来自于不同于时代的勇气的反叛。这个的最佳代表我觉得是苏轼。以前看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只觉得这是个完美的人。本书的作者虽然对他没有过多溢美之词,却肯定了苏轼带来的一种美感渊源。苏轼其实是文人士大夫出世与入世矛盾表现最为典型的代表。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脱的豁达当中,有意无意地显示了对社会秩序潜在的破坏性,诗词的超脱好像要否定封建社会一样。虽然当时不明显,“但是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代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先驱作用”。

  作者在讲述过程中也多次有过值得咀嚼的语言: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得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他们一漏无疑地全面地丰满地展现出来。等等。

  庆幸有《美的历程》吧!

《美的历程》读后感3

  暑假要求阅读一本书,我选择了《美的历程》。拿到这本书,看着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书籍一样,可以从封面猜到一些关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充满了神秘感。在还未打开书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对这本书的认识:

  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文学史,是一部*哲学史,是一部*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

  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

  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似乎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似乎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晰。于是继续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跃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

  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

  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所有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4

  第一次接触到《美的历程 》这本着作应该追溯到大一下半学期的自然设计课上。由许多民间艺术的片段中逐步引申到华夏5千年的艺术的承接和脉络,让人不觉感叹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

  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在*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体现着*民族的审美特征。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

  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现着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离骚》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热的神话故事,展现的确是理性的觉醒。与楚辞相对应的是汉赋,用极力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奢华的生活,力图展示融化在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

  在渊源流长的文学中,我尤其喜爱魏晋时期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世界。魏晋不仅是一个新世纪的开端,更是哲学重新审视*的,收获空前的时期。思辨哲学得到了深度和广度的认可。本书是以王弼为例,代表魏晋玄学,不但超出了繁琐迷信的儒汉,而且胜过清晰和机械的王充,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历程。这种觉醒,通过深发感叹突出生命促短,人生无常的悲伤,对生存和死亡的感慨,像是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呈现的是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

  可恰恰相反的是反映的是表面沉沦悲观的相反面,用生离死别突出生命的美好和对生命的留恋。表面看似无耻地贪图响了,腐败,堕落,其实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深刻的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活在当下,及时享乐就成了普遍情绪。这种思想对我也是感触较深。是真正能够得到可以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物质需求仅是为了填满精神需求。这种精神实际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和哲学。

  盛唐之音表达的更是一种极乐思想,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自由和快乐,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唐,其实才是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他展现的虽不如盛唐的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是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刻,杂曲小说,同样也是附和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无我之意”,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时期的文艺,宋明画本,拟话本和戏曲,版画是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础。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到了本不应有的挫折,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为感伤的文学。代表作为《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

  正如序幕所说,从远古图腾的那个时代起,时代精神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我们感受着,这样一个匆匆流过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5

  这是一本我大学老师推荐的书,藉此读书漂流的机会我才终于想起要阅读它,作者引领我们从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翱翔在*文明变迁的时空中,通过对美的演变历程的多角度剖析,侧面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多彩绚丽。不管是描述战国时期四龙四凤青铜器的精妙做工,还是赏析盛唐之音“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大气优美,都让读者赏心悦目,精神为之一振,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然而更让我震撼的是书中描述的一些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的风俗,竟然流传到今天,这种代代相传、源远流长的风俗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瑰丽珍珠。

  比如山顶洞人的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其实我们最初的祖先已经开始喜欢穿戴红色的衣服和饰物,到了高度文明的二十一世纪,我们依然在喜庆的节日广泛地使用红色。我们今天的歌、舞、剧等是从远古的巫术礼仪活动分化演变而来的,在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是城市里各种高规格的演出,主题文艺晚会、演唱会、话剧乃至西方传播过来的歌剧,这些高大上美的表现形式是现代社会的主流。可是在广大乡村,却有着最质朴的还保存着地方原始风味的民俗,那是淳朴的劳动人民在辛苦劳作之余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

  在我的家乡粤西茂名,每个乡镇每年最大的盛事就是“年例”节,各个乡村的节日时间不尽一致,正月初一到农历二月底,这段期间鞭炮声、锣鼓声从各处传来,晚上经常看到远处有升腾的烟花。我们社的年例形式是最原始形式的一种,正月初一就开会抽签,决定当年年例仪式的先后顺序,正月十四的晚上人们进行游神仪式,拉开盛大节日的序幕,十条村子的人们傍晚聚集在寺庙门口的广场,年例的主事人完成祭祀仪式后,挑选出来的青壮年们就抬着菩萨、冼太夫人的神像走在前头,吹锣打鼓的乐队走在中间,人们点燃竹筒煤油纸制作的火把跟在后面,自觉形成长长的队伍,这条庞大的气贯长虹的火龙走过各个乡村的道路、乡间的田野,在初春寒峭的夜晚显得格外耀眼和绚丽。把十条村子走完回到庙里已是凌晨,做年例的队伍稍歇一会,就得准备开始正式的年例活动,按照年初一抽签的顺序,到各个村子的地堂(广场)去举行仪式,这个队伍里除了抬着神像的人们、吹锣打鼓的乐队、舞狮的人们、还有抬着花龙船的人们,这是一艘用竹子和纸制作的长三米高三米的船,剪纸的技术非常精湛,颜色鲜艳的花龙船上面剪裁有惟妙惟肖的动物肖像、花朵及波浪等。每个村子的人们都在热切等待着年例队伍的到来,地堂上早已摆满家家户户祭祀的桌子,上面有琳琅满目的食品和燃烧的烛台。这一年一度的盛事把远在他乡奋斗的游子召唤回家,嫁出去好久不见的姑娘们回来团聚,在举行仪式的两三小时里,全村的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在皎洁的月光下畅谈,在鞭炮烟火声中祈求新年的风调雨顺。

  多么有意义的节日啊,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年轻人都不愿意花费一天两夜的时间去组织活动,游神仪式、花龙船、古老的唢呐声及穿着道士衣服的法师就在我们节日中消失了,几百年来的风俗仪式成为历史,一连三晚的粤剧表演也从此无影无踪,民间艺人都转行谋生了吧,剩下的只有饭桌上的觥筹交错和歌舞团的热烈喧嚣。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到江西的傩戏表演,深夜从较出名的村子看完戏翻山回去住处,被一个山坳的山民拦住,说“我们村也有,为什么不去看,我们已等候多时”,深夜山头的等候为的是让外来的客人也看看他们村子的傩戏,并当场舞起来。看到此处质朴的村民,我不禁感慨他们维护那远古文明的自豪和纯真。

  在现代文明和古代文明之间,文化史学家余秋雨也进退维谷,乡村土俗文明已然步履踉跄。旧式房子屋檐精湛的雕刻只在记忆中残存一点片段,城市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中一间鸽子笼才是人们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目标;地方民俗被渐渐抛弃,除了作为国粹的京剧能登上大雅之堂,父辈痴迷的粤剧等地方戏剧到了我们这一代基本无人赏识传承;各种段子取代诗句成为主流,如今会作诗的人少之又少,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学习唐诗宋词元曲,真正在领会前人文化精髓的同时去启发创作的人能有几多。

  作者在书的结尾对未来寄予厚望,认为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希望在未来,我们文化美的演变能够让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并存,因为每一种美的文化形式都是中华文明经历沧桑巨变留存下来的智慧宝藏,它们不应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失,而是值得我们去珍重传承。

《美的历程》读后感6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远古图腾、青铜器亦或者是诗歌、小说中都发现了美,而这些是普通人并不曾发现或没有注意的,这点给了读者们新的视野。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而近年战国中山王墓的大量铜器很标准,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渐失去远古时代的象征意义,而更多成为玩赏的对象,或赋予了伦理的含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诗词歌赋中,李泽厚先生也展示给了读者一幅属于诗词歌赋特有的美图。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违禁的书,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也给读者们不一样的视角,是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单独的研究这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7

  我读《美的历程》可以算是个例外,这本书罕见的厚,全书377页,感觉是我看过的唯一比这本书厚的就是半部《资治通鉴》。买书我可没这讲究,不分厚薄,只管喜欢,先从架子上不分青红皂白,检面善的就抽出来,交款的时候再把书摆到台面上,价格质量做一番综合衡量天人交战,之后拿上三、五本飘然远引。

  长话短说,那天在三联,我忘记把《美的历程》从购物车里面抽出去,就这么把它买回来了。(不知道这无意识的行为是否也埋藏着什么潜在动机?)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心疼,88块钱!!!不过这本书贵也有它的原因,全书收录214幅精美插图照片,其中大部分是彩色的。看在这钱的分上,再厚的书,也要咬牙看下去。如此,我在厕所里开始了《美的历程》。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道理,看插图多的书自有好处,就是看的快,成功感强烈。一次如厕,我最多看了50页。但也有慢的时候,比如在上“魏晋风度”那一章的厕所时,我一次就耗费了将近30分钟。原因是我看到了非常好的一幅图片:河南洛阳出土的一尊北魏时期泥塑。在描述这泥塑之前,我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问题我出了厕所马上就问了我的女朋友,她的回答让我非常高兴,其智力水*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我们心目中的古代人是个什么样子?为了让大家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我这里先分个段。

  答案我自己说出来吧:峨冠博带,宽袍广袖,对于武侠小说看多了的朋友,古人有时候腰里还配着一把宝剑,总之,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小时候读郭沫若的《屈原》,里面画的屈大夫就是这个样子,后来看过的所有古人造型也都是一个模子(可能最近中央电视台拍的《笑傲江湖》里面的余沧海算个大例外)。但你来看看这塑像(书中163页),在页面的右下角,一个小小人缩成一团,抱头坐在一块圆形石头上,只能看到耸起的双肩和一头乱发。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在为什么而痛苦悲伤?靠,简直就是个小哈姆雷特,说它象哈姆雷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头发都打着卷,贴在头皮上。就是这个泥塑,让我在马桶上憋了半小时,不是没有收获,出来的时候我带着这样一句话,让我的女友五体投地:不了解*的历史你会看不起*,了解了*的历史你会觉得这不是*。现在,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于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漂亮的图片,我花这个价钱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别的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西方的智慧》就是半价买的。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

《美的历程》读后感8

  贯穿《美的历程》全书的思想是“故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故意味的形式”的闻名观点上加以继续发展和美满的。

  认为“故意味的形式”决定于可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情绪””而“审美情绪”又泉源于“故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认为他的这一观点“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克不及自拔””因此李泽厚先生在这一基础上将其发展美满为“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降服了这一实际限于自己的缺陷。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紧张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因此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接洽起来”点面联合”揭示出种种社会因素对付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阐发与说明。

  如今”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付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英俊的图片”我花这个价格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另外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东方的智慧》只有一个地球。

  便是半价买的。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美的历程》是由*现代闻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俯瞰的角度对*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故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而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职位地方。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准绳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此中最紧张的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根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秘密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最早、最伟大的墨客是它的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

  《美的历程》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龙蟒主义”我为什么活着。

《美的历程》读后感9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也是我求学时期最早接触的一本专业美学的书,直到现在我依然爱不释手。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但是在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开始了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却是一直以来人们不能很好解释的。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在远古图腾、青铜器亦或者是诗歌、小说中都发现了美,而这些是普通人并不曾发现或没有注意的,这点给了读者们新的视野。

  例如书中提到的的“青铜饕餮纹”书中说,青铜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而在于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了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因此李泽厚说,这些饕餮尽管极力夸张狰狞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着某种稚气甚至妩媚的东西,有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而近年战国中山王墓的大量铜器很标准,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渐失去远古时代的象征意义,而更多成为玩赏的对象,或赋予了伦理的含义。那祭祀礼器,尽管也有龙有凤,却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铜饕餮的最后一个段落,李泽厚说:“当青铜艺术只能作为表现高度工艺水*的艺术作品时,实际便已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战国的青铜巧则巧矣,确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与前述那种狞厉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较,则力量之薄厚、气魄之大小,内容之深浅,审美价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别。十分清楚,人们更愿意欣赏那狞厉神秘的青铜饕餮的崇高美,它们毕竟是那个‘如火烈烈’的社会时代青神的美的体现。它们才是青铜艺术的真正典范。”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诗词歌赋中,李泽厚先生也展示给了读者一幅属于诗词歌赋特有的美图。正如作者所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而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兴趣的就是明清文艺的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蛮勇力量的凯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图画。”

  纵观《儒林外史》、《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读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们的所表现的是一些*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读者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儒生们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况。《红楼梦》所描绘的是四大家族的兴盛衰亡,描绘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了这一世俗生活的表现。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爱情,正如《西厢记》,虽然在当时被列为违禁的书,但是其中贴合普通百姓的爱情描写深深吸引了许多读者,许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谓的“禁”,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一读此书,连《红楼梦》中一直循规蹈矩的林黛玉都读过此书。可见,这种世俗生活的、所表现出来的“美”对广大读者的吸引力。

  “这种书俗文学的审美效果显然与传统的诗词歌赋,有了性质上重大差异,艺术形式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高雅的趣味让位于世俗的真实”,这里没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没有真正报复雄伟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而这种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显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实,引人入胜。

  《美的历程》还揭示了另一个与*时的教育不一样的视角。一般普遍认为,某一个诗人的风格特点是统一的,很少会对其诗歌、词分开单独研究其特点,但是,此书却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观点,如韩愈,“同一个韩愈,与进攻性、煽动性、通俗性的韩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艰涩的韩诗;尽管‘以文为诗’,但韩诗与韩文在美学风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韩愈,文中还提到了柳宗元、韦应物等等的诗文,“经常是这两个方面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也给读者们不一样的视角,是相关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单独的研究这些诗人。

  我认为,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也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10

  说到“美”这个字眼,可能很多人眼前都会浮现各种各样的图景,这些是被我们从心底认可的,可能是一幅画,可能是一处风景,也有可能是一首诗词……我们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又各不相同,就像我们在勾勒描绘“美”的时候,往往那些视觉上美的冲击会让我们印象更深刻一点。

  《美的历程》这本书是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著作,书中有太多的精华了。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初中的美术课上,当时老师是在讲*的美术史,顺带提到了这本书,自己也挺好奇的,课后就去图书室借了这本书。当时读的时候,对李泽厚先生笔下的那些美物很是好奇,所以这本书很快就读完了,但是这一遍并没有让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最多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式的了解了一下,大概了解了全书的大致结构而已。等到现在重读的时候,才懂得先生笔下描绘的是一种何等的“美”。在先生的笔下,“美”是一种生命,是一种赋予物件生命的神圣之物,它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的敬仰,是从宏观角度鸟瞰*数千年的历史与艺术。

  在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的美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的,是从多感觉角度来认知的。全书的脉络十分清晰,共有十个章节,从远古走来,走向文明。不得不说,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特有的美,无论是龙飞凤舞一般的图腾、陶器,还是行云流水一般的诗作文章,还是琴瑟箫笛一般的宫廷乐器等等,我们难以分出个更美一筹,我们也无需分辨。

  我第一次读不懂的地方是第三章,当时不能理解“先秦理性精神”为什么也可以是一种美?直到现在再想起的时候,才懂得精神也可以是一种美,这种美是客观的,需要人去实践感知的。就像孔子和庄子,这种儒道互补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文明的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对“美”的审判。

  再往后面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更是横扫历史的艺术佳作,在当时,可能是普遍,不足为奇的。但是,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至今还能留下来,为后人所传诵,那必然是有它“美”的道理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俱怀逸兴壮思飞”的李白,他的诗词有豪放之美,仿佛是时代最强音;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又是女子的一种美,令人动容。

  最后一章的明清阶段,著作甚多,有批判的、有讽刺的,无论是哪种形式的,都是别样的文明。它体现出来的世态炎凉,体现出来的悲欢离合,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都为文明研究,艺术鉴赏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作为历史的接班人,应当多多发现其中的美学意义,不能仅仅作为旁观者,当然更不能亵渎。

  “美”的范畴是无比宽广的,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听觉上的,在这些方面完全是没有定义的。只有有人欣赏,哪怕仅仅是角落里的一朵野花,我们便可以称之为美,至于是哪一种程度上的美,这自然是要看个人的了。有人可以将其画出来,有人可以将其舞出来,形式不同,给人的感觉也就不同了。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扩展3)

——美的历程读后感5篇

美的历程读后感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的历程读后感1

  美的历程,是一部*文化史,是一部*美学史,是一部*哲学史,是一部*文学史。任何时期关于美的呈现,都是在当时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条件制约下,社会主流思想抑或被压抑情感的艺术再现。它们通常是由人民大众和社会精英创作而成,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人民起着较为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人民的心智水*普遍提高,社会分工也日趋精细化,艺术逐渐成为某些职业相关的活动,也就逐渐与日常生活分化开来。而在任何时期,社会精英相对掌握着整个社会结构的话语权,他们的思想,对美的认知也就比较具有代表性。

  美的历程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通过人对类历史上各个时期社会文化生活及整个时期社会状态的反映,映射出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美。

美的历程读后感2

  对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佩服他的理论素养与说法的透彻之余,还感叹*古代的美是如斯的壮美和精巧。此次的读后感,大多只能抄袭李泽厚先生的原话,因为他的论述实在是精妙了。而我,只能对我所感兴趣的部分作一番抄录。用以作为我对此书的脉络的书面梳理,用以保存我此番的粗读品味。

  《美的历程》给予我的不在于对中华文化美的理论获得,而在于一种求学的执着与耐心,一种处闹市的宁静,一种淡名利的从容。深刻明了,理论基础甚差的我,对美学专著的看懂尚在幼年期,更别提有和心得体会。如果非要谈一下此番体会的话,我觉得书不用读得太多,要会选;当选到好书后,要会读;精读,细读,慢读,重读方可。

美的历程读后感3

  这是一本美学专业著作,与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宗白华的《美学散步》相比,《美的历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深奥空洞的理论,也不是对艺术品的细节描述,而是用散文一样的语言,从宏观的`角度,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全书十个章节,基本上是按照朝代顺序来介绍*古代艺术的不同的审美趣味。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美学和美术史,还涉及了文学史、哲学史和文化史的内容。作者李泽厚认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其实就是说,美是外形与内涵的结合。读完这本书,我认为对于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认可本书观点,我们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更要关注它的内涵,关注作品背后的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

美的历程读后感4

  青铜的巅峰时期是从殷商后期至周成康昭穆之世(参照郭沫若对殷周青铜器的四个分期),这一时期的青铜饕餮呈现出狞厉神秘的崇高美,是奴隶制时代精神和艺术符号的象征,到春秋时,随着殷周以来远古巫术宗教观念传统的褪去,青铜的造型和纹饰日益生活化,同一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也进入了*第一个理性主义时期。

  殷商时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甲骨文的出现,源自于甲骨文的汉字是符号,亦是绘画,绘画这一特征留给了书法艺术家极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塑造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5

  李泽厚先生关于美学和文艺学的著作,先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熟稔和独到的分析,美的历程是一部*美学文化的梳理和回顾,就像先生说的,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作为美学著作却拥有非凡的文字的美,李泽厚果然是大家。

  从龙飞凤舞到青铜饕餮,先秦楚汉魏晋南北朝,盛唐宋元明清,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演变,有始终不变的内涵传承不息,而随着社会的变革新的阶级,生活方式以及个人的个性化的独创的汇聚让这条文化渊源成为汪洋肆意的文化海洋。这是一个民族最引以为豪的。感谢先生为我们梳理了整个脉略,美的历程,也是国人美的意识和人的意识觉醒的颂歌。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扩展4)

——光辉的历程读后感3篇

光辉的历程读后感1

  读完《光辉的历程》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每一节内容都是我有荡气回肠的蓬勃;每一节都是我激情燃烧;每一节都让我热泪盈眶;每一节都让我扬起奋进的步伐。

  当我读到“可歌可泣的英雄画卷”这一节时,我真的想大声为这些英雄们呐喊:“你们是广阔而伟大的蓝天,我们就是属于蓝天中翱翔的雄鹰,你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雷锋熟悉的名字回荡在我的耳旁,他是多么的伟大啊!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在我们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终于人民,更忠于祖国与社会主义;他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以“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在*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凡的事迹。他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做好事不留名……他那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必将不断发扬光大,他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要向他学习,继承和发扬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为祖国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同样当我读到“日月同辉的科技之光”这一节时,心中蓦地涌出一种自豪,一种兴奋,我知道了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记得这本书中记载:早年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曾预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这就话并非全无道理,被称为地球第三级的青藏高原以气候复杂著称于世,在这样的地带,连正常行走都很困难,更不要说修建铁路了。然而,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再攻克了很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于20xx年7月1日正式通车,因其跨越了世界最高的高原,像是从高空而下,因而这条铁路被称作“天路”。这一此举不仅摧毁路人保尔·泰鲁德预言,还有力的证明了我们中华的科技之光够“亮”!读罢,我霎时想到韩红的歌曲——天路:清晨我站在轻轻的牧场,看到那神鹰……

  东方巨龙昂首腾飞,全国人民奋发向上,一路上你,我,他齐力跨越世纪新一代。今天我为祖国自豪,明天祖国因我而骄傲。

光辉的历程读后感2

  读完《光辉的历程》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每一节内容都是我有荡气回肠的蓬勃;每一节都是我激情燃烧;每一节都让我热泪盈眶;每一节都让我扬起奋进的步伐。

  当我读到“可歌可泣的英雄画卷”这一节时,我真的想大声为这些英雄们呐喊:“你们是广阔而伟大的蓝天,我们就是属于蓝天中翱翔的雄鹰,你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雷锋熟悉的名字回荡在我的耳旁,他是多么的伟大啊!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在我们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终于人民,更忠于祖国与社会主义;他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以“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在*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凡的事迹。他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做好事不留名……他那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必将不断发扬光大,他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要向他学习,继承和发扬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为祖国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同样当我读到“日月同辉的科技之光”这一节时,心中蓦地涌出一种自豪,一种兴奋,我知道了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记得这本书中记载:早年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曾预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这就话并非全无道理,被称为地球第三级的青藏高原以气候复杂著称于世,在这样的地带,连正常行走都很困难,更不要说修建铁路了。然而,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战,再攻克了很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于20xx年7月1日正式通车,因其跨越了世界最高的高原,像是从高空而下,因而这条铁路被称作“天路”。这一此举不仅摧毁路人保尔·泰鲁德预言,还有力的证明了我们中华的科技之光够“亮”!读罢,我霎时想到韩红的歌曲——天路:清晨我站在轻轻的牧场,看到那神鹰……

  东方巨龙昂首腾飞,全国人民奋发向上,一路上你,我,他齐力跨越世纪新一代。今天我为祖国自豪,明天祖国因我而骄傲。

光辉的历程读后感3

  《光辉的历程》自从买来后,我反复读了许多遍,一直放在案头。这本书纪录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今年的10月1日,将是她60周岁的生日。

  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我们中华儿女却在这一瞬间,写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最辉煌的篇章。那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岁月,那是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光辉的历程》共有六个篇章,分别是昂扬奋进的崛起步伐、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日月同辉的科技之光、硕果累累的文教园地、可歌可泣的英雄画卷和四海同唱的盛世华章。

  其中,我最喜欢第五章――可歌可泣的英雄画卷,它里面介绍了雷锋、黄继光、时传祥、谭千秋老师、张米亚老师、*蒋敏、王刚、何翠青等18位英雄模范,他们有的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也有的是抗震救灾时的英雄。但最令我感动的人物,还是那一个个为了保护学生,献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的老师。

  一所中学的谭千秋老师,当地震猛烈袭来时,他张开双臂,无畏地保护他的四名学生,瓦砾、木头、砖块……细碎却坚硬的砖瓦如同冰雹般坠落到他的身上,可他却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任凭它们砸到自己的头上、手上、背上……谭千秋老师身下蜷伏着的4名学生得救了,可他张开的双臂,却定格成永恒……还有一位29岁的女老师——张米亚,在地震发生时跪在地上,双臂紧紧搂着两名学生。救援人员赶到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张米亚老师怀里的两个孩子还活着,可他却停止了呼吸。由于紧抱孩子的双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锯开,才救出孩子……看到这里,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感到震撼。

  是啊,灾难是可怕的,但是在灾难面前,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无论多大的灾难,最后的胜利都必将属于我们!其实,我们*的英雄远远不止书中列举的那些,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祖国60周年的光辉历程!东方巨龙昂首腾飞,亿万人民奋发有为,一路上有你、有我、也有他,更有我们跨世纪的新一代!我想,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在学校里做个好学生,在家庭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为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的未来奠定人生坚实的基矗。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扩展5)

——猎人笔记读后感怎么写

猎人笔记读后感怎么写1

  静下心来默默的品尝一本名著,是人生中一种难以言喻的享受。每当我在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的时候,我更会认为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屠格涅夫那自然婉转的`笔调深深的将我吸引,我仿佛与屠格涅夫融为了一体,度过一种全新的田猎生活。

  在屠格涅夫的语句里充满了俄罗斯乡下的田园气息。同时,在这种*淡随和的语句中也能明显的让人感受到19世纪俄国农民们在农奴制度下的那种悲惨生活,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下朴实的农民们依然保持着他们那种良好的道德品质。

  俄罗斯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读此书时我清晰的看到了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和爱国精神。文中有两个农奴给了我比较深的印象——霍夫和卡里内奇。虽然他们两人对人生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一个贴近社会,比较实际;一个热爱大自然,比较烂漫,但是他们俩却都是国家的栋梁。屠格涅夫在书中有这么一段:“彼得大帝本质上是俄罗斯人,恰恰在他的大胆改革中说明他是地道的俄罗斯人。俄罗斯人坚信自己的力量和毅力,俄罗斯人不惜牺牲自己:他很少留恋过去,而是勇敢的瞻望未来。凡是好的——他就喜欢,凡是合理的——他都接受,至于是哪里来的——他并不在意。”

  合上书本,默默的品味这深刻的一段,不免深有感触、深有收获。仔细联想现在:多少人因为缺乏自信而失去成功的机会;多少人会为了祖国的尊严或自己坚信的信念遭到侮辱时而不惜牺牲自己挺身而出?有多少人只会留恋过去,总会在别人的面前炫耀“自己的历史”,尽管他们明白自己的前途一片茫然,却无法挺身面对未来;有多少人会因为私人的仇恨或所谓的妒嫉而把别人正确的做法或观点想方设法地进行抨击……

  我不禁想起了日本的特色——动漫。曾经有很多人对日本动漫提出批判意见,他们表明日本动漫中含有过多的暴力成分,不适宜我们青少年观看,所以大多数人看过的就只有《多拉A梦》这一类的,顶多就是《数码暴龙》。然而像《海贼王》这类值得观看的,除了在网络上又有多少人看过?又有谁去理解,在日本这正是教育的好方法。日本人很重视学生的道德和品质,然而这些片子中最重要的不是暴力,不是打斗,而是主角们永不放弃的精神,他们会因为看不惯一件邪恶的事情,会因为正义,会因为对别人的同情,或者会因为不想违背自己的良心而帮助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日本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总是热血沸腾,他们不会因为一次成绩的不合格而情绪低落,自暴自弃。而我们*的孩子似乎有一种肩负着很重的压力,总被试卷的分数所制约。*的孩子让人看上去总有一种“书呆子”的感觉,似乎我们只应该永远戴着一副书生镜,永远只应该对着课本和试卷埋头苦读,照本宣科。似乎只有这样*的孩子才有出路……

  这便是*的现实,*走的教育路线。真的希望*能改变一下教育的政策,让*的孩子个个朝气蓬勃,充满阳光……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扩展6)

——科技读物读后感怎么写

科技读物读后感怎么写1

  今年暑假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科普读物》给我,我对它爱不释手,他使我深有感触。

  《科普读物》的内容数不胜数。大到天文地理,小到生活琐事,每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科学小道理,比如:地球的周长为39690千米、天空中用肉眼能看见的星星一共有6947颗,天空中用现代天文望远镜能看见的星星一共有几十亿颗?为什么在月球上听不到见声音?……这便成为我记忆中的一部分。

  我对这本书还感兴趣的军事武器,科技器械以及天体宇宙进行了问与答,对自动取款机的工作、电话传声以及空调为什么能制冷制暖等与现代生活相关的事务进行了解释,对加强我们儿童对现代生活的了解很有作用。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深深地体会到好奇心是人类发展的内动力。

  《科普读物》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扩展7)

——茶艺书读后感怎么写

茶艺书读后感怎么写1

  这是参赛回来后读的第一本书,阅读速度在预期之内,这是好的兆头呀,说明对作者谦称的拙著还是感兴趣的。回到书里。日本茶道提倡“侘”跟“寂”,朦朦胧胧的美学,犹如是云雾遮挡的皓皓满月,实则完美确不轻易暴露自身。此外,很多人以为“侘”“寂”是禅语,实则是日本和歌语言,从歌道中凝练出来的。

  茶事学习以来,觉得最难做到的就是专注,过程中心里会不由自主的盘算着其他事情,脱离手头上的事,这样一来,便容易造成茶具之间的碰撞和倾倒。前面说到参赛回来,茶艺比赛内容实在是丰富又精彩,具体讲到个人创新吧,一句“化干戈为玉帛”通过茶艺发挥得精辟,演绎到观众的心坎里,看的虽不多,但是水*差距很大还是清楚的。《茶道六百年》告诉我们:创作茶艺中最重要的就是反复练习,模仿你见过的高手们的作品进行创作。同时,单靠练习远远不够,关键要有艺术构思,通过艺术构思迈出自己的`第一步,创作出体现自己独特想法的作品。用现在的新词来说,就是指“创意”或者“发明”。

  最近《茶经导读》在叫陆氏茶的二十四器,自己理解不够深刻,觉得还是有必要认真学习的,可以为茶器方面相关知识奠定一些基础,从以前作为茶器的东西中发现茶之美,把眼光放得更开阔一些。茶道并非只是单纯的泡茶,茶人要加倍努力学习。用以前的话来说就是多读书,在当今。则是要扩大知识面,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我觉得这是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做到的。

  茶道之路,面对众多的纷扰,应该明白的是,就像面对满园绚烂的牵牛花,气度小的人会心神不定,只有心胸宽广之人才能从中感受到绚烂之精彩。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扩展8)

——药读后感怎么写

药读后感怎么写1

  鲁迅先生最大的特质,是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怀。看到受苦受难而永无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难而无长进,故有其“怒”。

  馒头是吃的东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就成了药了吗?现在看来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个时候,辛亥革命时,虽然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还是没有*。

  有很多人说华老栓夫妇麻木但是爱子,我认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馆中忙碌了大半辈子,勤勤恳恳地劳动,为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为儿子治病掏出积攒多年的洋钱,就只换取了几个人血馒头,愚昧落后的表现!

  夏瑜是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而大众却不支持他。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华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应该依靠老栓却没有,老栓应该支持夏瑜却没有;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以互不关心为始,以同归为尽为终。

  鲁迅先生通过夏瑜这一角色,表达出同情、赞美,也表达出当时民众的落后愚昧,统治者的凶狠残忍。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亲,她“踌躇”,“羞愧”,但又“硬着头皮”去给儿子上坟,她感到羞愧,因为她认为儿子的光荣就义,英勇牺牲是有损祖颜的事。母亲对儿子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不理解,不支持儿子,是一个做母亲的悲哀!她认为花环是儿子显灵,希望乌鸦飞到坟头,是一个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是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鲁迅先生用他的一支笔,将当时整个社会浓缩到简短的文字中,字里行间都射出残酷的社会现实!发人深省。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扩展9)

——论语的读后感怎么写

论语的读后感怎么写1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精神弘扬光大,昭示世人!

推荐访问:读后感 历程 美历程读后感怎么写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1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100字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150字 美的历程读后感怎么写10字

猜你喜欢